希特勒是谁,有人说二战时希特勒是被意大利坑死的
希特勒是谁,有人说二战时希特勒是被意大利坑死的?
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意大利的各种骚操作,德国还是会战败,这是改变不了的。
通常,我们认为是意大利在二战期间拖了德国后腿,致使德军在进攻之际,还要抽掉兵力救援意大利。的确,意大利很擅长卖萌,但是德国的战败和意大利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力
二战前,德国的国力已经恢复的七七八八了,但是距离美国依旧差的很远,水平比法国稍高,和法国差不多。希特勒开战之后横扫西欧,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西欧地盘较小,也就中国几个省那么大,开战之后后勤补给完全没问题。德军的坦克可以在西欧地区纵横驰骋,各个国家在德军的闪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甚至巴黎直接投降。
而希特勒东进苏联之后,却彻底陷入泥潭。虽说战争初期苏军无法招架德军,但是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苏军的反击也就开始了。苏军在战争开始之后,瞬间动员上千万士兵参战,而苏联的钢铁石油产量同样高于德军。苏联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导致战争开始之后德军举步维艰。
而当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盟军两面夹击德军,仅仅一年时间,德军就彻底战败。德军横跨整个欧洲,冗长的战线,消耗掉了德国所有的国力,面对几乎所有世界强国,战败也只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们看意大利,意大利这个国家通常被我们误解,认为这个国家毫无作战能力,只会拖后腿,事实上他们在战争中还是有一定战果。只不过,他们的水平也仅仅和其他小国差不多。而相比德军,德军前期辉煌的战果完全掩盖住了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不会打仗,多多少少影响了德军前进的步伐,归根结底,德国战败还是源自德军自身。战线过长,深陷战争泥潭,国力一步步被耗尽,战败也只是一朝一夕的事。
当年的希特勒德国为何非要进攻苏联?
不打还真的不行。
1939年8月与苏联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德国丢开后顾之忧,对波兰开战,随后逆时针攻击挪威、最后进攻比荷法,一个月时间就击败了法国,成为事实上的欧洲大陆霸主。
侵波战争:
但此时英国拒绝和谈,所以德国于1940年6月发起不列颠战役,试图逼迫英国退出战争(英国地理条件与海军优势导致德国暂时无法登陆英国,只能寄希望空袭和潜艇能够粉碎英国继续坚持战争的信心)。
正因为如此,美国立即改变了对德态度,而此前——法国1940年5月投降,美国总统和斯大林一样,致电希特勒表示祝贺。
美参议院讨论租借法案:
美国也就明确启动租借法案,对英国提供海量的物资、装备、粮食等支援,以便于英国能继续对德作战。
二战初期欧洲局势:
美国当然不能再继续等待,倘若德国有充足的时间,对欧洲并不逊色甚至超过美国的工业科技与人力资源完成整合。那时候,再面对一个六七亿人口的强悍欧洲合众国(虽然过后肯定会分裂下去),别说普通美国人,就连资产阶级和美国政府都只能跪了。
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签署:
显然,罗斯福摆明了想再现一战策略,等欧洲互相残杀得差不多,再加入弱势一方以攫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一战如此,二战依旧如此,招式虽老,有效就好。
二战美军入伍士兵体检:
不能否认的是,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当天,美国政府就启动了缓慢(不想太早刺激欧洲)但坚定的扩军备战计划。至1941年12月6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仅陆军就已自16.5万常备军扩张到近180万。备战计划的核心人物是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
希特勒也不是傻子啊。当然判断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即将加入战争,而美国的敌人,九成九都只能是德国。
德国已骑虎难下。英国拒绝和谈,美国在磨刀霍霍,而苏联也在不断强化战争准备。
尤其是苏联,利用德国进攻欧洲的机会,不仅瓜分波兰,还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与德国的东部控制区完全接壤。
苏德战争前局势:
且不说苏联是否有所谓大雷雨计划,即便是没有,等美国做好战争准备,百分之一百会立即与苏联英国合伙,对德国进行全面围剿(而依旧没有整合欧洲工业与人力资源的德国,失败只会比历史上更快)
所以,希特勒下定决心,以全面进攻方式突击苏联,打断其战争准备工作,剥夺苏联欧洲部分的工业能力,夺取乌克兰的粮仓及广袤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力争逼迫苏联政府投降或最低驱逐到亚洲去,从而令其丧失反抗能力,基本解除来自德国东部的威胁。然后再稳定与消化欧洲的工业能力,最终迎战美国。
其实,所谓意识形态及历史仇怨,在希特勒看来远不如第三帝国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只是德国已经没有时间了,必须执行对苏作战。
爱因斯坦和希特勒之间有什么联系?
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爱因斯坦正在美国,他宣布不再回德国。
后来纳粹义勇军抄查了他的房子,并没收了他的银行账号。一家柏林报纸的头条写道:“来自爱因斯坦的好消息——他不回来了。”面对着纳粹的威胁,爱因斯坦放弃了和平主义,终于忧虑到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因而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核弹。但是,即使在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之前,他就曾经公开警告过核战争的危险,并提议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希特勒和威廉二世谁在德国地位更高?
时代总是在交替中前进,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宿命,不可能一直延续下去。就如同威廉二世在1918年11月28日完成了自己的宿命,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来到荷兰投奔威廉明娜,而这一事件也将德国带入了魏玛共和国时代。
但是,威廉二世对于自己的失败有着诸多不甘,总想着能重新执掌政权,重新登上帝位,但是他的复辟之路自怎么可能实现?如果不是她的表妹威廉明娜强势,估计他连一个安稳的生活都不可能有,极有可能会被引渡到法国。即便如此,历史还是让他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希特勒。
那还是在一战,希特勒是他的部下,也确实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也正因为如此,得到了一枚铁十字勋章,而希特勒也因为这枚勋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威廉二世看到其总是佩戴这枚勋章的时候,认为其是一个对德国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于是对其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而其也是凭借威廉二世的资助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在1933年当上了国家元首。
只不过希特勒并不是为他人作嫁衣的人,当其上位以后,并没有想着迎回自己的老领导,而是想着再从经济上予以回报。只不过他对犹太人的政策让威廉二世反感,没有接受他的资助。时间进入到了1940年,希特勒发动了侵略荷兰的战争,丘吉尔有着自己的目的,邀请威廉二世去英国,只不过威廉二世也是当过皇帝的人,还是有自己的原则的,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帮助。
接下来德军取得的一系列的胜利,让威廉二世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特别是法国的失利,更是让其欣喜若狂,似乎曾经受到的羞辱已经不复存在了,有生之年终于可以放下《凡尔赛条约》的心结,带着欣慰其病逝在了荷兰。而希特勒为了表达对这位老领导的尊敬,为其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葬礼,参加的人并不多,只是亲属以及一些联系比较紧密的部下。
只不过人走茶凉所说的话也没有太大的份量了,虽说威廉二世留有遗言,但是希特勒却并没有百分百的执行。在其葬礼上,希特勒将纳粹的标志挂上,这可是老皇帝不愿意看到的,而另一个就是希特勒将其遗体永远的留在了荷兰,并没有想着带回德国。其实威廉二世还是想着回归祖国的,只不过他想复辟成功之后回归,而希特勒没有满足他的这个遗愿。
特别是威廉二世墓碑上的一段话发人深省,特别是最后一句,“不要制裁我,因为我即将受难”,似乎冥冥之中已经知道希特勒不可能带领德国一直这样辉煌下去,失败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是,不论怎么说,希特勒对待自己这位曾经的领导,还算是比较仁慈的,只不过没有给予其想要的政治地位。
一战时参加过数次著名战役?
在上个世纪初那段动荡的年月里,不只是那些挑起战争的人是疯狂的,国家是疯狂的,整个世界都是疯狂的,只不过落魄的德国正好让独具眼光,又愤世嫉俗的希特勒遇到了。有因必有果,希特勒之后的疯狂就和一战有关。他也是众多一战的受害者之一。
在十九世纪末,随着世界利益瓜分的饱和,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战争,重塑世界秩序已经不可避免,各国民间民族主义被舆论风向煽动起来,这个时候的希特勒还在是个小孩,中规中矩的在修道院上着学,他的父亲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位公务员,但是这时的希特勒有一个成为画家的梦想,并为此努力着,也许是受到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希特勒在那时就开始对奥匈帝国中所有的非日耳曼人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敌视。
后来希特勒想要前往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但是却两次被该学院拒绝,在这期间希特勒的父母先后去世,他也瞬间陷入经济来源,只能通过卖画,打工勉强为生,他对犹太人的痛恨应该最初就源于这个时候,当时的欧洲,犹太银行家掌握着众多的资源,其中很多的来源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他们也不愿意为所在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所以当时犹太人在欧洲的口碑普遍不怎么好,而政府正好将犹太人作为转移民愤的替罪羊。
一战即将爆发,这个时候希特勒在慕尼黑生活,奥匈帝国要求在外的青年回国参军,但是希特勒显然并不愿意为奥匈帝国效忠,他装病逃过体检后,回到了德国,在德国参加了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开始为德国而战,也许这和相比奥匈帝国,德国更加强大,并且主要人种是日耳曼人有关。希特勒并不是军事奇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一方阵亡的士兵就多达550万,德国西线参战士兵250万,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
希特勒所在的第16团,在这场战争中前往西线和英法联军作战,先后参与了伊普雷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巴斯青达战役,其中伊普雷战役是最为惨烈的一场,英法联军和德军都伤亡惨重,最后双方几乎都没有任何收获,无数年轻的士兵毫无意义的牺牲了,这时的希特勒还是一个传令兵,之后他又追随德军继续战斗,在索姆河战役中腿部和腹部负伤。
希特勒在1917年被晋升为上等兵,后来又因为在战斗中作战英勇,荣获“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二级铁十字勋章”各一枚。1918年10月14日,希特勒随大部队前往威尔维克村时,部队突然遭到了芥子气袭击,希特勒因此短暂失明,被撤到后方养伤,在养伤期间,德国投降,希特勒的一战经历也就到此结束了。
关于希特勒的一战经历有关的记录并不多,但是就他参战的表现而言,希特勒绝对算得上一位优秀的士兵,即便在负伤后,伤病刚好便又回到了前线参战,在得知德国投降之后悲痛欲绝,对德国政府非常失望,这也促使他开始寻找改变德国命运的方法,我们可以想象下,一战中国也参加了,还是胜利的一方,但是最后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当时多少有志青年,不得不站起来寻找救国之道,希特勒其实也一样,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就成极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