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在位心不愁 (打一节气),这种日子是不是有点像等死

2023-04-21 10:35:04 128阅读

人不在位心不愁 (打一节气),这种日子是不是有点像等死?

退休以后,人变的慵懒了,此前的朝九晚五的生活更加充实,同事之间工作的关系,也常会小聚。与客户之间也有存在感。退下来以后,一切变的陌生,客户也不联系了,同事间交往越来越少。除了自己的亲人,没人再来关注你,失落感涌上心头,感觉自己就是在混吃等死,不知道想干什么?我退休以后仅仅一个多月,就适应了,锻炼、兴趣爱好,半年后,就开始了旅游的攻略,拉上三五好友说走就走,看看山水,心情愉悦。平常不出门就给自己加压,学习器乐,写写书法,伺候花鸟鱼虫,同时多学做饭,炒俩小菜,再喝一杯酒。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所以退休以后,不要患得患失,重新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才是王道。

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

这个问题显然就是被民间传言误导了,其实哪怕是清亡了,皇陵也有执政官方指派的部队守护,现在依然如此。而守陵人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皇族后裔掏钱的;一种是自愿守护的,不过这些人越来越少了。清守陵人

人不在位心不愁 (打一节气),这种日子是不是有点像等死

清亡后,守护清皇陵的是三拨人,一种是民国政府派出的守陵士兵;一种是皇家后裔花钱请的守陵人;还有一种是世世代代守陵人的后代,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信仰。除了最后一种是纯信念支撑,其它都是发工资的。

一、守陵部队溥仪随从被赶出紫禁城

虽然清亡了,但是皇陵可一点都没变哦!不仅有正规机构(清制),而且还有正常编制的护陵人,并有旗兵、绿营兵护陵,留下来的宗人府、礼工部等机构依然是承担皇陵一切事务。

清帝退位

按照民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计八款、《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计四款、《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计七款。(节选)

1、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2、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3、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4、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5、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6、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7、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府。

看到没有?清亡了,只是大清没了,但是这些皇族们依然享受着荣华富贵,苦的是老百姓。

这些保护条例保证了清宗庙和陵墓依旧可以享受祭祀,并且民国政府派遣专门的卫兵去守陵,进行妥善保护。并且这个制度一直到今天还依然存在。

二、信念支撑的守陵人

说实话,要放在中国古代,守陵人是个很吃香的行业,不仅属于国家的公务员给工资,还给房子,孩子生下来就是七品,一般普通人根本干不上守陵人这个职业的。

八旗子弟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守陵人则全部为八旗子弟,而且必须是镶黄,正白,正黄这上三旗中的。清政府还给守陵人每户分一处院子,待遇好,平时又没事,

而清亡后,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待遇不变,所以这些守陵人自然是由政府发工资了。但是说实话,民国后期,基本上这笔钱就没有再发了,于是由皇族后裔花钱养活这帮守陵人。

三、皇族后裔花钱请人

溥仪退位后,清朝皇族虽然失去了权力,但金钱可一点也不缺,他们的后裔光想着享受,哪有时间去保护皇陵。

于是,他们就组织起来筹钱,每家每户都掏钱,一起发给那些以前遗下的守陵人。

但是在利益面前,往往这些守陵人不仅不能有效保护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卖陪葬品,尤其是1924至1928年,是清皇陵损失最为惨重的四年。

孙殿英

如1928年7月,孙殿英炸开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带走了不计其数的珍宝。

至于那些说自己坚持信念还守着皇陵的人,为了文物保护,早被清除出去了。

四、如今的皇陵谁在守护?

1、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附近,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共有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守护这里的是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当记者去采访驻守在北京昌平燕山脚下担任十三陵守护工作的武警部队时,时任七中队队长的戴银祥这么说:

“我们这支部队拥有光荣传统,前身是抗美援朝中的大公七连。据粗略统计,自1983年进驻十三陵担任守护任务以来多次立功,处置险情76起,打击抓获偷盗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嫌疑人93名。”,“我们的战士把十三陵看得比自己家祖坟还重要,因为它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任务虽然艰苦却无比光荣!”

2、清皇陵

清皇陵

清代有九个皇帝去世后,分别葬在河北遵化市和易县陵园中。由于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安葬了顺治、康熙、乾隆、慈禧;而清西陵则安葬了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

1928年,孙殿英的那场对清东陵盗挖,主要就是乾隆、慈禧两座墓,获得大量的陪葬珠宝文物。 而1945年,这里有14座陵墓又遭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的盗挖,张尽忠及手下非常贪婪,以至于“清东陵”和“清西陵”除了尸骨以外,空空如也!

到新中国成立时,1952年成立了“清东陵”文物管理所,1954年成立“清西陵”文物管理所。1961年,清东陵和清西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清东陵”和“清西陵”现在就是一个空壳子,除了建筑还有点历史研究价值,没有任何需要守护的地方,但是作为文化遗产,还是有文物部门保护着。

因此,这里也就是文物管理所人员看着,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的单位,正式编制员工是国家事业费开支工资,而编外人员则是单位自筹。

综上所述,如今的皇陵守护者其实是我们的部队和文物部门人员,是国家在给他们发工资。

凿壁偷光故事50字?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独孤信几个女儿嫁给哪些人?

独孤信是鲜卑人,他的先祖是鲜卑贵族,曾经与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一起兴起,鲜卑有很多部落,比如独孤部、宇文部、拓跋部等等,独孤信的父亲是领民酋长,这是北魏官员,是少数民族的首领,独孤信算是北魏贵族出身,同时他本人是容貌俊美、善于骑射,是典型的文武全才。

独孤信曾经联合敕勒族的北魏将领贺拔度拔斩杀了六镇叛乱的卫可孤,后来独孤信又成为北魏农起义军葛荣的部将,葛荣被尔朱荣杀死后,独孤信投靠了尔朱荣,尔朱荣是契胡族的北魏权臣,掌控了北魏的朝政,独孤信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为尔朱荣东征西战,并立下不少战功。

之后,独孤信担任新野郡守与南乡郡守,并负责镇守二郡,并随敕勒族的北魏大将贺拔胜一起攻打南梁,因功升任武卫将军。

独孤信

这一段时间正是北魏政权动荡最严重的时期,北魏因为防守北部边疆的六镇起义,而联合曾经的敌人柔然一起讨伐平定,后来还爆发了葛荣的农民大起义,虽然都被平定下去,但北魏也失去了统治根基,被契胡族首领尔朱荣控制朝政,尔朱荣还制造了河阴之变,杀死了北魏2000多大臣、贵族与王室。

最终尔朱荣也被他视为傀儡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而元子攸也被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所杀,随后不久,晋州刺史高欢崛起,攻灭了尔朱家族,拥立了元修为帝,元修就是北魏末代皇帝孝武帝,因为孝武帝元修不满高欢专权,率众投靠了宇文泰,同样与宇文泰不和,而被宇文泰毒杀。

而高欢又拥立了元善见为皇帝,迁都于邺城,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而宇文泰则拥立元宝炬为帝,定都于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原本统一整个的北方的北魏政权至此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政权,而独孤信当时就在西魏政权,元修离开高欢投靠宇文泰时,独孤信放弃其在东魏的妻子如罗氏和长子独孤罗,独自一人骑马追上元修,因此受到元修的信任与重用。

宇文泰

独孤信因为与宇文泰是同乡,所以特别受到西魏权臣宇文泰的照顾,后来独孤信被任命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任尚书右仆射、大都督、荆州刺史,率军攻打东魏占领的荆州,原本已经攻占了荆州,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被东魏援军打败,而逃到了南朝梁居住了三年,后来才回到长安,被西魏文帝元宝炬封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其使持节、仪同三司、浮阳郡公,成为西魏一员重要的将领。

独孤信在西魏生活期间,又娶了两个妻妾,分别是郭氏和崔氏,其中郭氏生了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是:独孤善、独孤穆、独孤藏、独孤顺、独孤陀、独孤整,两个女儿没有名字,长女独孤氏和四女独孤氏。而崔氏生了一个女儿,排行老七,名字叫独孤伽罗。加上独孤信流落在东魏的长子独孤罗,算起来独孤信一共有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皆是皇后

独孤信跟随宇文泰长年东征西战,很受信任,公元548年,独孤信因功升任柱国大将军,就连他的儿子也因此而受封,长子独孤罗被封为赵国公,次子独孤善被封为长城郡公,三子独孤信被封为金泉县公,四子独孤藏被封为武平县公,五子独孤顺被封为武城县公,六子独孤陀被封为武喜县公,七子独孤整被封为平乡侯,父子尽是公侯。

独孤信在西魏的地位仅次于宇文泰的家族,后来又升任尚书令与大司马。宇文泰去世后,他的侄子宇文护拥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为帝,并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帝位给宇文觉,拓跋廓后来被宇文护所杀,西魏政权灭亡,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独孤信也升为太保、大宗伯,进封卫国公。

北周虽然建立了,但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之手,由于宇文护专权独断,引发了一些朝中重臣的不满,同为西魏八柱国的赵贵与独孤信商议,废除宇文护,但由于事情泄露,赵贵被处死 ,独孤信被逼自杀,死的时候只有55岁。

宇文护

宇文觉虽然建立了北周政权,但实际权力是被其堂兄宇文护掌控的,宇文觉与宇文护发生冲突,宇文觉被杀,宇文护立了宇文毓为帝,宇文毓就是北周的第二任皇帝,宇文毓的皇后则是独孤信的长女明敬皇后。

宇文毓是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泰是西魏八柱国之首,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首领,西魏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李虎(李渊的祖父)、李弼(瓦岗军首领李密曾祖父)、赵贵(被宇文护所杀)、独孤信、于谨、元欣、侯莫陈崇。

当时的西魏八柱国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实行政治联姻,所以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才娶了独孤信的长女明敬皇后,两人结婚的时候,宇文毓还不是皇帝,宇文泰去世后,侄子宇文护故意拥立宇文泰年幼的儿子宇文觉为帝,就是为了方便控制,宇文觉被杀后,宇文护觉得自己实力还不够自立,于是假惺惺地拥立宇文毓为帝,所以独孤信的长女就成了皇后。

宇文毓与独孤氏

宇文毓仅仅当了三年皇帝,就被宇文护毒杀,而独孤信的长女明敬皇后则因病死在了宇文毓之前2年。

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独孤氏则嫁给了同为八柱国之一李虎的第三个儿子李昞,这同样是政治联姻,四女独孤氏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的名字叫李渊,李渊就是后来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当皇帝后,追封自己的母亲独孤氏为元贞皇后,追封父亲李昞为元皇帝。

独孤信最小的女儿独孤伽罗则嫁给了独孤信好友杨忠的嫡长子杨坚,杨忠是西魏将领,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出身弘农杨氏,杨忠多次跟随独孤信一起征战,因此两人成了好友,独孤信看中了杨忠的长子杨坚,与杨忠一商量,就把当时14岁的独孤伽罗嫁给了年仅17岁的杨坚。

杨坚与独孤伽罗

杨坚的父亲杨忠也是宇文泰提拔起来的将领,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了父亲随国公的爵位,而杨坚的长女杨丽华则嫁给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太子宇文赟为妻,杨坚也就成皇帝的亲家,后来因为有功劳而升任柱国,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后,太子宇文赟为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则成为皇帝的岳父。

杨丽华的母亲就是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这叫皇后的女儿还是皇后,当然是杨丽华先成为皇后,独孤伽罗后成为皇后,独孤伽罗给杨坚生了5个儿子和5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杨勇、次子隋炀帝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长女杨丽华、二女襄国公主、三女广平公主、四女杨氏、五女兰陵公主杨阿五。

周宣帝宇文赟去世后,宇文阐成为北周最后一任皇帝,杨坚在朝廷的地位更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杨坚设法除掉了北周宗室中有实力的朝臣与藩王,最后让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隋文帝,而他的妻子独孤伽罗就是皇后。

独孤信女儿

女儿皆为皇后,父子尽是公侯,独孤信总共就有三个女儿,结果三个女儿先后成为皇后,还有一个外孙女杨丽华也成为皇后,她是如何做到的?

1、独孤信有显赫的家族。

独孤信出身鲜卑贵族,他的家族又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关陇集团权贵之一,西魏的高层统治阶级基本上出自关陇集团,独孤信本人也是率军镇守陇山以西多年,有着崇高的威望与名声,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维护统治,贵族之间进行通婚,维持政治联姻。

独孤信家族有幸与北周王室通婚,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家族通婚,还与杨忠这样世家大族出身的新晋将领通婚,正因为通婚才有后来的三个女儿成为皇后。

2、独孤信的眼光和运气超级好。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在出嫁时,其女儿的丈夫都不是皇帝,都是后来成为皇帝的,这就是眼光和运气。

独孤信女儿

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原本宇文毓没机会成为皇帝的,但由于掌权的宇文护杀死了北周第一任皇帝宇文觉,所以才有宇文毓当上皇帝的机会,宇文毓的妻子,独孤信的长女才成为皇后,这是后来事态发展导致的,是不可意料的。

独孤信的四女嫁给了李虎的第三个儿子李昞,两人生了个儿子叫李渊,李渊后来成为唐朝的开国之君,这同样是后来事态发展导致的,因为北周被隋取代,而隋朝又是二世而亡,在此之前,谁也想不到李渊会成为皇帝,这纯粹就是运气的成分。

独孤氏之女

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杨坚当时不过是北周的将领之一,起初还算不上八柱国,但是独孤信的眼光如此独到,看出了杨坚一表人才,气度不凡,才会把女儿嫁给杨坚的,结果杨坚就成了隋朝的开国皇帝了,这里面当然有运气的成分,也有能力的成分,说独孤信运气超级好也是有理由的。

3、独孤信容貌俊美。

史书上记载了独孤信的容貌俊美,是个帅哥,再加上他的家族势力,娶的妻子自然也是美女,生下来的女儿们也当然是美女了,只要是美女总是让人喜欢的,也是不愁嫁的,所以他的三个女儿都嫁得比较好,后来就成为了皇后。

玛丽一世为何被称为血腥玛丽?

7小时前我要分享

01

1553年10月1日,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

女王身穿红袍,接过权杖和戒指,她被涂上圣油,在众大臣并不怎么兴奋的欢呼声下,戴上王冠。

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加冕的女王,这一年,她37岁,人们称她为——玛丽一世。

一切都足够新奇,在男人掌控了全部话语权的内阁会议上,玛丽真诚地宣布:“我将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都拜托给你们了。”

一番话言辞恳切,将她推上王位的一干元老大臣们,都轻蔑地笑了:看来,这位威尔士的公主和十三日女王一样,都是懦弱无能的家伙。

(在玛丽一世之前,简·格雷以宗室女身份当了13天英国女王,但未被加冕,被废黜)

大臣们没有想到,玛丽登基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逮捕新教徒,复辟罗马天主教。

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亨利八世开始的新教改革将大英帝国迅速送上强盛之路,然而,作为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一世却完全推翻了父亲的举措。

她用高压手段镇压新教徒的反抗,屠杀激进分子,驱赶大量叛臣。

俗话说,统治者可以得罪人民,但千万不能得罪拿笔杆子的人,在古代中国,这群人被称为士大夫,而在西方,这群人都在教徒中。

被迫流亡国外的新教徒对这位女王深恶痛绝,使尽一切想象力来将她污名化、恐怖化,写了无数散文诗歌和戏剧,大量关于女王的恐怖故事流传开来。

有人说,玛丽嗜好人血,经常用少女的鲜血当牛奶,并言之凿凿地描述亲眼看见玛丽一世饮血的场景。

有人说,玛丽脾气古怪,会用指甲和爪子抓人,用牙齿扯开人的脸皮,害死人或逼人自杀。

还有各种她剜人眼球、勒死奴仆的传说。

至于她对新教徒的迫害,那更是惨无人道,整个伦敦血流成河,举国上下人心惶惶…

人们把她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这个词直到今天,还是女巫、魔鬼的同义词。

02

然而,玛丽一世真的有那么血腥恐怖吗?

仔细统计一下,在玛丽在位期间,被作为异端处死的新教徒一共有300人,比起历史上很多君王,这个数目实在是小case一桩。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至少3万人被牵连至死;汉武帝晚年搞出巫蛊之祸,前后40万人或被杀或被捕。

对比一下,英国女王这个真的太小打小闹了。

然而,就是这300人的死亡,让血腥玛丽成为了欧洲最著名的残暴君主,并在几个世纪里成为了欧洲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玛丽之所以那么痛恨新教徒,与她悲惨的童年有很大关系。

她拥有非常显赫的出身:她的祖父亨利七世是都铎王朝的开创者,父亲亨利八世更是英国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君主;她的外祖父母斐迪南与伊莎贝拉夫妇是西班牙的缔造者;她的丈夫是西班牙帝国的统治者;她的公公查理五世(也是她的表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她本人则是英国第一位真正的女王。

但这荣耀万丈的身份,有时候也是禁锢在她身上悲惨的毒药。

玛丽的母亲——阿拉贡的凯瑟琳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是他们唯一长大成人的孩子。

童年的玛丽体弱多病,患有眼疾,还常常头痛,父亲非常疼爱她,9岁时便授予威尔士亲王称号,俨然将她当作继承人来培养。

但是,在亨利八世心中,还是想要生一个男孩来继承王位。

在凯瑟琳王后多次流产后,亨利八世华丽丽地出轨了她身边的侍女,并成功播下龙种。

从此,夫妻俩的关系破裂了。

为了跟凯瑟琳离婚娶新媳妇儿,亨利八世甚至不惜跟教皇翻脸,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宗教改革。

这场战斗以国王的胜利告终,凯瑟琳王后被幽禁于庄园,连亲生女儿亦不得见,不久后抑郁而死。

年幼的玛丽一夜之间从最受宠的公主变成了被褫夺封号的庶女,亨利八世还无情地宣布这位嫡长公主是私生女。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为公公守丧》 克卢埃

在继任皇后生下伊丽莎白公主后,玛丽还被迫担任她的女侍官,受尽侮辱。

她曾经与表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订下婚约,但自从父亲跟天主教闹翻后,这桩婚事也告吹了;再后来,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又与她缔结政治联姻,却依然告吹。

这么折腾了几次,谁都知道玛丽公主不受重视,再没有人向她提亲了。

03

政治阴谋论者往往把亨利八世为废黜凯瑟琳而与天主教的决裂看成是他为了支持新教而做的一场戏,因为亨利并没有真的多喜爱他续娶的这位王后,婚后不久,便又跟宫女搞在一起,还以王后通奸之名杀了她,娶了新人。

国王的雄才大略,却让女人来承担后果,玛丽将她一切的不幸都归罪于父亲支持的新教。

因为一个人,恨了一个教。

玛丽的身体一直不好,御医却不肯好好医治,父亲还让她去干伺候异母妹妹伊丽莎白的活计,又把她遣到威尔士的封地,连母亲的葬礼都不能出席。

当亨利的第三任王后终于生下男孩爱德华后,玛丽终于获召回宫,重新得到了公主的地位。

她经常幸灾乐祸伊丽莎白的母亲被斩首一事,还在背地里讽刺她是女巫,姐妹俩的关系非常差。

《法王弗朗索瓦二世和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继位,爱德华年仅9岁,啥事不懂,大权旁落枢密院,依然执行新教统治。

6年后,爱德华因肺病去世,临终前为防止笃信天主教的姐姐玛丽篡位,遗命表甥女简·格雷继位。

但简·格雷在王位上只待了13天,连正式的加冕仪式都没来得及办,就被玛丽沟通枢密院大臣,政变篡位了。

玛丽登基后,生怕异母妹妹伊丽莎白也效仿夺权,用尽各种手段将其囚禁,并对国内新教徒大下杀手。

为了巩固王权,她甚至同意与西班牙王子(后来的腓力二世)结婚,而这位腓力,正是之前与她有过婚约的表哥查理五世的亲儿子。

1554年7月23日,两人第一次见面,两天后便举行了婚礼。

27岁的新郎看上去意气风发,38岁的新娘却焦躁不安,不停催促婚礼快点进行,以免节外生枝。

腓力根据婚约内容得到了英格兰国王的称号,国内所有大事小事都必须两人一齐签字才能生效,颇有些二圣临朝的意思。

为了让腓力这个上门女婿看起来不那么寒碜,查理五世还把那不勒斯和耶路撒冷的王位送给了他,因此,玛丽也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后。

按照王位继承法,如果玛丽没有子嗣,那么英格兰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便是她最讨厌的妹妹伊丽莎白,所以,婚后的首要任务便是生娃。

为了生下男嗣,她还闹出过两次假怀孕的丑闻,引得欧洲王室啼笑皆非。

其中一次,她不但停经,还不停呕吐,身体发胖,宫中御医都认为女王已经怀孕数月,为此,被幽禁的伊丽莎白解除了监禁,被要求进宫见证整个生育的过程。

原本玛丽是想在妹妹面前炫耀自己生下继承人,让她断了继位的念想,可惜,竹篮打水一场空。

玛丽本来年纪就大,身体又瘦弱,根本没能怀上孩子。

威尼斯大使米歇尔讽刺说:“这就像放了个屁”。

04

眼看生下天主教继承人无望,她加大了在国内打击新教的力度。

1554年的11月,她重新恢复了旧的制裁异端法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有将近三百名清教徒葬身于天主教的火海里。

丈夫无法理解玛丽对新教这种近乎病态的仇恨,本来就巨大的年龄差距横亘在两人中间,夫妻越来越离心。

而玛丽将这一切理解为丈夫受到了新教的洗脑,于是更加痛恨。

她下令处死了当年那个敢于宣布自己父母婚约无效、将她判定为私生女的克兰麦大主教。

主教在信众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玛丽此举倒行逆施,引起了国内外一片反对洪流。

1558年,玛丽在心力交瘁下感染了流感,最终于11月去世,临终前,在众人威逼下,不得不答应了伊丽莎白为继承人。

她病死时,据说整个伦敦响起了欢庆的钟声。

人们敲锣打鼓庆祝血腥女王的离世,欢欣地迎来了新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回复的新教统治,沿着父亲亨利八世的老路,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开创了英国的“黄金时代”,人民直到今天仍在享受女王荣荫。

伊丽莎白一世

而玛丽一世,则顶着血腥的名号,在民众的唾弃中成为了恐怖小说家最爱调侃的女巫。

和她的妹妹比起来,玛丽实在不能算一个好君王,她的私人仇恨把英国搞得一团糟,让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而玛丽自己,即使登上了王位,也依然战战兢兢,怕人夺权、怕人暗杀、怕被抛弃,不敢有一刻懈怠。

她有着被抛弃幽禁的童年、孑然一身的青年、被丈夫憎恶远离的中年,以及被臣民憎恶诅咒的晚年。

就连她所热爱的上帝,也没有怜悯她,夺去她的母亲、夺去她的子嗣、夺去她的爱情,也夺去了她的健康,让她在绝望中挣扎死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