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成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

2023-04-20 21:45:05 99阅读

孔子的成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孔子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今天不但在海外广设孔子学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学习,这位先哲的高尚人格和诸多闪光的精神。

第一学习孔子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的的人文情怀精神。

孔子的成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

孔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天下无道,礼乐崩坏,看着各国君臣一天天丧失等级秩序,仁义越来越衰弱,人情越来越淡薄,黎民百姓生灵涂炭而内心焦虑,忧心忡忡,他希望推行自已的仁爱和道德治国思想,他希望统治阶级要爱民,减轻人民负担,他希望社会安定和谐,孔子这种始终关注当世及来来社会的不幸,充满了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伟大的人文情怀,实质更是一种深沉的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用我们每一个人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二学习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

孔子是大教育家,有非常广博的知识,他开设私人学院潜心教育,不但让那些出身卑微,生活贫困的农家子弟上学,而且让社会上闲散人员也成为自已的弟子,他平等待人,不分等级,让每人都受到教育的机会。他以仁者爱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开展教育活动,他这种精神更值得现在每一个教育者学习和反思,教育育人,百年大计,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

第三学习孔子立志有恒,培养持之以恒的志向,向社会服务的精神。

孔子认为作为人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是对社会的发展应该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和义务。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少年立志,在长期不懈的学习和修养之中,确定自已的志向,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作为努力的方向,把自己人生价值与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第四学习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求学精神。

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的人,他五十岁的时候,他一发现易经就爱不释手,连读三遍,以致纬编三绝,把竹简的麻编都翻断了。孔子学问高深,精通六艺,但他从来没有停止学习,学习的精神伴随他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名言名句都表现了孔子热爱学习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知识可谓日新月异,我们更应该抱着提高自己,改变自已的思想,以强大的自觉性进行学习,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是知其不为而为之的悲天闵人的伟大情怀。

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都无法在一个国家推行,更何况施于后世呢?这自然使他产生巨大的悲哀和忧虑,这种凄凉始终盘踞在心头,伤感明王不兴,天下无道,这正是孔子千百年来人们尊称他为圣人的原因。

但就因读书三年17岁遍扬名六国?

谢邀。孔子父亲叔梁纥本是宋国贵族,因避乱而来到鲁国,其先祖是商纣后代。孔子以氏为姓,其父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其小妾有个儿子但有足疾,不讨叔梁纥喜欢。六十六岁时娶了颜氏三女颜征在,颜氏上有两个姐姐未出嫁,年龄肯定不过十六七岁,因年龄悬殊太大,不合礼制,称为‘’野合‘’,生下了孔子。

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病死。颜征在失去了叔梁纥庇护,被正妻施氏赶出了家门。颜征在带着孔子和那个有足疾的哥哥搬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生活。

孔子十五岁时,才意识到要志于学;十七岁时母亲病逝,那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的贵族,孔子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因此不知题主所说十七岁就扬名六国这话从何而来?况且当时属春秋时期,天下尚有几十个诸侯国,说扬名六国那是战国时说的话。

孔子十九岁时去了老家宋国,娶了妻,二十岁时才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到三十岁时才小有名气,因而他才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以后,拜见了老子,知识慢慢积累而自成一家。

孔子自幼家贫,也要下田干活,算是半耕半读吧。因出身贵族,身份高于平民,学习的条件还是有的。至于读了些什么书,史书鲜有记载。因为后来经过‘’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再有一次次官修征书,特别是到了清修《四库全书》,名是保存,其实是将不符合统治者意志的书,暗里毁灭,其害不亚于焚书。因此传到今天的古书除了儒家经典,是少而又少。

春秋时代,正是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代。而鲁国当时处于齐鲁文化交流中心,学术氛围浓厚,能诞生孔子这样一个‘’万世师表‘’巨星也见怪不怪。

另外,我还有一个怪论,老夫少妻所生之子往往更聪明,也符合父母差异越大,越具优势的理论,孔子的脱颖而出,可能有赖于此。再说,他爹六十七岁才生他,也活到了七十岁。一千年后杜甫都还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见孔子绝对属优良品种,那个时代有才华的人多了去,但大多英年早逝,这就影响到了个人事业的成就。孔子在那个年代活到了七十三岁,足以让他的才能发挥到顶峰。这只是个人揣测,就当笑话。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公孙朝问子贡说:“你们老师跟谁学习?”

子贡回答说:“传统文化能流传下来,在于有人在传承。贤者能认识和把握大的方面,普通人能认识和把握小的方面,这些都是文武之道,我们老师向有各方面知识的人学习,博采众长,又怎么会有固定的老师呢!”

所以说,圣人无常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充分说明了孔子十分善于学习,能从别人的言行举止中受到启发,最终成一家之言!三字经中说道《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就是说孔子在一次出行时被七岁的项橐拦路要求要问答游戏,赢了才能通过。项橐问,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种植物,人有多少眉毛。孔子不知。项橐又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无言以对。项橐说,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井水无鱼,萤火无烟,枯树无叶,雪花无枝。孔子心甘情愿向项橐行礼。

指点过孔子的还有老子,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多次向老子问礼。第一次见面时就说过,吾所见尊者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真吾师也!

还有两个鼎鼎有名的就是音乐大师苌弘与师襄子。他向苌弘请教过《武乐》和《韶乐》的优劣,向师襄子学习过演奏技巧。

鲜为人知的是他在鲁昭公十七年的时候还向郯国的国君郯子请教过。

孔子学习能力特别强,认知与成就往往超过了教他指点他的人。

孔子到底会不会武功?

提到孔子,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往往是孔庙中儒圣的形象,但其实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还是一名武林高手。

春秋是一个十分精彩复杂的年代,金庸小说中的越国牧羊女阿青,便是能一人独破二千甲士的绝世高手。而同一时期的鲁国第一高手,便是孔子了。

孔子的父亲是当时“鲁国三虎将”之一的叔梁纥,身高十尺力大无穷,曾以一人之力托住城门为军队争取撤退时间。

有这样优秀的基因,据记载孔子身长九尺,也是个两米左右的魁梧大汉。《吕氏春秋》更是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说孔子的力气能一个人撑开城门,实打实的“孔武有力”,但他不愿因此出名,也不让别人知晓他的力气。

春秋年代读书人,擅长武功、射箭、驾御,外出都是佩剑的,不仅不文弱而且都有那么一两手功夫。

孔子更是当中的佼佼者,他传授的六艺当中,射御两项也都是武行,更在六十多岁高龄给徒弟展示过自己的驾御技术,可见其本领高超。

虽然论语一直对孔子的武功有所遮掩,但是我们仍能从细节之处找到一些孔子武功实力的证明。

首先,孔子年轻的时候是使用兵器的,和射雕英雄传中的柯镇恶一样,都是用杖的高手。

像他斥责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时候,同时杖叩其胫。这个“叩”的动作,如果是用杖的尖端部位来叩,那很有可能还是点穴的一种手法。

但和独孤求败一样,孔子很快就达到了草木飞石皆可为刃的境界,正是所谓的“君子不器”。这句话既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武学的道理。

得到孔子真传的孟子,说过一句名言:吾善养浩然之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养气也是一门必修的功夫,我们可以当他是一种养生之法,或是当作儒家的修养之术,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内功。

但如果想探究孔子的武学境界最后到达了哪一个境界,那还得看他老人家自己怎么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只说到自己七十岁的境界,如果要找一个对照物的话,那应该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金庸形容老张的时候也是用了“从心所欲”四个字。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张三丰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已然是百岁高龄,而孔子那时才七十岁。

春秋时代发生的很多事,都被披上了一层浪漫色彩,正如阿青武功再高也不可能一个人打两千个职业军人。

孔子的真实武力也很难考证了,毕竟每个人可能都有那么几种特长。或许他就像演戏演得不错的歌神张学友一样,孔子只是比一般人高大强壮一些,一个身体不错的读书人。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例如是从什么时候书生和体弱联系在了一起,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些读书人丢掉了阳刚气质,浩然之气没有反倒是一肚子蝇营狗苟,对职场潜规则期妇女孩子这些事情特别拿手。

再看看古圣先贤文物兼修的完美品格,或许值得我们汗颜和反思。

孔子为什么爱学习?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一定是集常人不可得之品质、机缘、环境。孔子生于尼山,曲阜市东南部,一个美丽的山区,从小聪慧,称之天生奇才不为过,聪明的头脑让他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对外部的世界更有很强的探索欲望,也催生他周游列国,见过了大千世界才能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