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唐dmp如何使用手机nfc
ncf,唐dmp如何使用手机nfc?
1、支持NFC功能的Android手机:首先需要确认手机是否支持NFC功能,支持NFC功能的手机可以直接使用DMP。
2、确认手机设置:接下来需要确认手机设置中的NFC功能已开启,一般在设置中的“连接”或者“NFC”中可以开启NFC功能。
3、安装唐DMP:接下来就可以从Google Play Store中下载并安装唐DMP应用程序。
4、使用NFC:接下来只需要将手机靠近NFC感应器,就可以通过NFC来控制DMP设备。
nfcoppo手机开通的城市有哪些?
支持14种公交卡,覆盖了全国350多个城市。其中包括了深圳地区、京津冀地区、江浙地区
nfc和实体卡哪个好?
NFC和实体卡哪个好?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了,我是认为NFC功能好使,不管你NFC功能的门禁卡交通卡也好,手机pay也罢,都集中在一个手机上面,这样方便管理,方便使用,现在人出门在外,离不开手机,把这些常用的工具装在手机上的,就是一机在手,样样都有。
你如何看待手机Nfc开公交卡需要缴纳开卡费?
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享受着NFC公交卡带给我们的便利,却不得不承担“几十元的开卡费”,怎么觉得都不公平!关键是,苹果会明确提到“20元可退服务费”;但是,一些安卓手机却明确提到了“开卡费不支持退还”。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看到在华为钱包中,部分的交通卡是免开卡费的。这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是有益的,但是部分的交通卡却让人感觉有点摸不清头脑。
费用不同,比如上海交通卡的开卡费是20元,不过它在说明中明确提到了:开卡成功后开卡费支持退还。
而深圳通收取25元的开卡费,不过在开卡费的说明中提到了:开卡费不支持退还!
华为钱包中有说明:手机厂商不会收取费用,而开卡费用的收取,取决于对应卡公司是否收取开卡费。
有人说:开卡费是因为手机要使用公交卡NFC,需要公交车的闸机安装芯片支持,这对于公交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所以,公交集团就要收取开卡费。
当然,如果你不想缴纳开卡费,可以在活动期间办理,或者通过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乘车,现在乘车的方式很多,大家可以尽量避免多出开卡费。
为什么NFC到目前为止依然不温不火?
近日,一则“中国移动牵手北京发行集团发力NFC支付领域”的报道映入笔者眼帘,消息称,北京移动与北京发行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在NFC支付业务领域开展合作,北京移动客户可使用NFC手机在北京图书大厦内购买图书,省去使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的繁琐流程。
作为一件便民利民的合作,这件事的确值得32个赞。但是同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十多年了,当运营商还在借助NFC发力、冲击移动支付市场时,支付宝、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小额移动支付早已迅速崛起并占据了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
移动支付这款大蛋糕香不香?答案已经毋庸置疑,中国移动内部的有识之士,也早已看到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并开始布局,早在1999年,中国移动就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北京、广东等地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但进程一直缓慢。
如果说以前一直是因为技术和标准不统一使得中国移动的支付业务发展缓慢,那么2012年年底,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的统一则结束了这种困境。
2013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闪付”,130万台“闪付”终端将逐步覆盖自助售货机、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等零售场所,以及公交、菜市场、停车场、加油站、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领域。在2014年《中国移动定制终端产品白皮书》里中国移动明确表示,将加大推广NFC,2014年计划销售3000万台NFC终端、发展600万NFC客户,共发放1亿张NFC-USIM卡,NFC-USIM卡与4G终端匹配销售。
但这两年同时也是3G迅速发展,4G开始崛起的年代,各种新颖便利的APP应用百花齐放,即使中国移动已经打通了产业链,有了三十多款支持移动支付的手机终端,但是对用户来说,选择也更多,下载一个支付软件或用相机扫描即可方便的实现移动支付。那么,为了NFC特地去换一个手机的动力又有多大呢?即使运营商还有终端补贴这一杀手锏,但是几十元钱对于上千元的终端而言,的确不具备吸引力。
并且,相对方便易推广的二维码,商家的终端POS机,更是另一项不小的投资,在未能得到足够的利益前,又有几个商家愿意去置办用于NFC的刷卡机呢?
因此,即使目前对于手机移动支付,用户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使用习惯,但这并不是基于NFC,以往NFC在移动支付上的短板——移动终端,换了一种方式,仍然成为了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说,在基于3G/4G的APP支付软件推广普及后,中国移动已经失去了发展NFC这个基于硬件的支付方式的最好时机。
国外成功难复制
也正是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完善,NFC移动支付不仅对合作商家缺少吸引力,对业务的主要推动者——地方运营商,也缺少足够的动力。虽然,中国移动官方曾表示要高度重视移动支付,坚定地发展NFC这种已经有着国外运营商成功案例的移动支付,但笔者并不看好。
目前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发展NFC的最好标杆莫过于日本的NTT docomo,对比他与中国移动的NFC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三个最大的差别。
首先,在技术标准方面。NTT docomo的支付标准确定干脆利落。NTT docomo选择了在日本已有广泛基础的FeiliCaIC技术作为移动支付技术,其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日本已被广泛应用,是成熟且普及的技术体系,这使得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体系构建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快速被产业链和用户所接受。反观中国移动,因标准问题与银行业进行了多年博弈,最终以停止 2.4GHz技术,采用银联的13.56MHz技术结束,这使得中国移动早期的技术规范以及产业链合作伙伴积累均需推倒重来,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时间窗口。
其次,在商家发展方面。NTT docomo的策略大胆积极,为了尽快发展足够多的商家以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大胆投入巨资采购NFC读卡器,并免费提供给商家使用(每月收取一定的租金来逐步收回投资),降低了商家的门槛;另一方面,主动选择已部署了同样采用FeiliCaIC技术的电子支付系统零售连锁企业am/pm作为首批商家合作伙伴,这家在日本拥有1000多家连锁店的企业成为NTT docomo移动支付业务最好的标杆示范商家。而目前中国移动主要还是依靠湖南电商基地拓展NFC支付业务,作为省公司下辖的子公司,一方面需要多线作战同时发展多类支付业务,另一方面又受投资权限和规模所限,很难在短期内迅速形成足够规模的合作商家。
最后,在竞争对手方面。NTT docomo发展NFC恰逢其时,在大力拓展移动支付业务时,适逢日本刚刚开放金融业务,允许其他行业企业参与金融支付业务,此时,运营商和其他支付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且运营商有着巨大的用户、资源和品牌优势,这使得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业务得以快速地成长并形成规模。但中国移动经历多年犹豫,已错失了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巨头的机会,同时,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等在支付业务的规模上、影响力上都远超中国移动,这使得中国移动已不适合与强大的行业对手直接进行正面竞争,必须寻找合适的细分行业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