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妹妹,邬思道离开李卫投靠田文镜
年羹尧的妹妹,邬思道离开李卫投靠田文镜?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老四身边的谋士,四爷能够在“九子夺嫡”大战中,脱颖而出,扭转乾坤,问鼎皇位,邬思道立下了汗马功劳。
邬思道本来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甚至是落魄潦倒的文人谋士,然而还是皇子的老四却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对他十分的赏识,把他请到了府上,供养着他,在表面上只是他为儿子们请的先生。
可实际上却是四爷的谋士,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四爷可谓是火眼睛睛,识人有术,邬思道的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奇才。
谋士邬思道在他身上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能吃透“帝王心术”,四爷能够在众皇子中夺得先机,就是因为邬先生那双可以透视的眼睛,直潜到了康熙皇帝的心底,将其圣意摸了个遍。
知道康熙心中所想,要打赢这场夺嫡大战是不是胜券在握了呢?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至少不会像一条小鹿一样的乱撞了,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就可以直掐要害。
邬思道对于四爷来说,就是他人生当中的指南针,在夺嫡大战中四爷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是他的处处谋略得当,在关键的时刻怎能为四爷点上一展明灯。
邬思道为四爷谋划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没有邬思道四爷的皇位就有可能旁落他家,八爷那一党不管是论能力还是权势皆不会输于四爷,并且在早期八爷一党还占去了上风。
邬思道对于四爷的皇位立下了不世之功。按理来讲,四爷荣登皇位,对于有功之臣应给予褒奖,像邬思道之功,哪怕是封侯拜相也是不为过。
然而就在夺嫡大战迎来胜利曙光的当晚,四爷立刻回府见了邬思道,在四爷还未开口之前,他就对自己的去留提出了建议,最后决定半隐。
邬思道提出半隐半隐的地点在哪里,那就是四爷的心腹李卫之处,雍正欣然应允。在李卫处呆了几年,邬思道又离开了李卫投靠文镜处了,此举蕴含着哪些深意:
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邬思道劳苦功高,他不是不优秀,而是实在太过优秀,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论给他封多大的官,给他封多少地,那都是他应得的一份奖赏。
可邬思道是个明白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雍正在畅春园成功即位之后,他火急火燎地赶回了府邸。
四爷想处置邬思道此时他赶回府邸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要给他封官,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要给邬思道封官并不急在一时,他不顾风险地赶回来,就是为了解决邬思道而来。
邬思道已嗅到了杀机正从四面八方袭来,雍正见到邬思道表示他的官位将来再细细安排,邬思道听闻此言,就立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对自己的去留给了雍正一个满意的答复。
首先他表明了自己在朝为官是万万不能的,并提出了三个不能:
第一个不能:本人是前朝的罪人,本朝用康熙朝的罪人,不行。
邬先生表明自己不可为官第二个不能:本人的所谓才能只不过是一些“阴谋手段”,登不上大雅之堂,况且你四爷当了皇帝,行事光明磊落,也不需要我这样的“阴谋家”来辅佐朝政。第三个不能:因为坐牢的缘故,腿残疾了,朝廷总不能用个瘸子来委以重用吧?朝廷的脸面何在?雍正听到了这一番话,倒是松了一口气,但是他的去留又该怎么解决呢?像邬先生这种旷世奇才,不能为自己所用,当然也要避免他为对手所用。
雍正放弃了杀邬先生的念头邬先生一旦放出去,若被对手利用,那将是攻向雍正的一只猛虎,雍正是知道其厉害的。邬先生太了解帝王的心思,他知道他只是不做官,这并不能打消雍正心中的顾虑。
于是他的第二步是向雍正提出了"半隐"的方案,半隐怎么隐?邬先生选择的去处是李卫处,李卫是雍正的心腹,我去你的心腹处呆着,在你的眼皮低下,顺便还可以辅佐一下文化水平有限的李卫。
你皇帝要有什么用得着的地方,还可以找我,随叫随到,这样就不用担心我逃跑或是为他人所用。雍正听完了邬先生的这番话之后,他才暂时打消了杀邬先生的念头。
邬先生忠心耿耿邬思道在与雍正谈这些话的时候,张五哥曾禀报雍正说十七阿哥求见,雍正还看了看手中的怀表,十七阿哥为什么会深夜来访。
从雍正看表的行为来看,两人就是在暗地里约好的时间,十七阿哥就是为杀邬思道而来。只是邬思道十分的聪明,交出了一个令雍正满意的筹码,最后才收手作罢。
邬思道在与雍正商议完的第天早晨天不亮,就紧赶着马车出发了,不像是去某处,仿佛是在逃命!最后十三爷他来送他时,还嘱咐他雍正给他封的铁帽子王最好辞掉。
邬思道嘱咐十三爷足以可见邬思道的深谋远虑,他来到李卫处倒过了几年清闲太平的日子,只是这样的日子却也是有限的,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在官场是混得如鱼得水。
官也越做越做,这对于邬思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李卫官做得越大,就意味着他离雍正的距离就越近,他好不容易才谋划着从雍正手下逃脱。
如果再跟着李卫,他又要绕回到原点,那么杀身之祸最终无法避免。但天无绝人之路,田文镜正好在诺敏一案中遇到了困难,很是棘手。
邬思道半隐李卫处此时刚好李卫和邬思道一起路过河南,邬思道又找到了一条新生之路,再加上田文镜也是雍正的忠臣,雍正对他也是十分的信任。
跳槽到田文镜这里,既可以让雍正放心,又可以让自己脱险,所以邬思道想方设法地离开李卫投靠田文镜,此乃是保命之举。雍正在皇宫时就起了杀心,正验证了那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话。
二、伴君如伴虎,半点不由人邬思道无论是投靠李卫处还是田文镜处,那都是身不由己。老四是王爷时,什么都好说,可是当他坐上了万万人之上的皇位,就已经是另一番天地了。
邬思道谋划的第二步投靠田文镜伴君如伴虎,邬思道看得明白,他的选择更是一种明智,他离开李卫投靠田文镜就是想离朝堂之上那只有可能吃人的虎远一点。
离得越远就越安全,因为他的能力和他曾经为四爷所办的每一件事,都会让现在皇位上的皇帝产生忌惮。
邬思道识得帝王之术,雍正在朝堂上的一举一动,就如一个半透明的人,一个帝王的心思若被人看穿,这是一件十分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四爷想过河拆桥再者邬思道曾经为四爷的上位谋划过许多的事,他的手中可能攥着雍正的一些小辫子,按雍正的套路,此人是万万不能留的,就如狗儿的死相就很惨。
邬思道也是知道雍正的手段的,所以已经作为君王的雍正,邬思道只想远离,他不贪权力也不贪钱财,只想保下小命,安稳的过后半生的生活。
三、离开李卫投靠田文镜是金蝉脱壳中的一环邬思道在雍正杀机四溢的包围下,最终凭靠着自己的聪明智慧逃过了一劫,这源于他具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风险意识。
邬思道谋划逃命之后便有了接下来的步步谋划,在这一场谋划中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赢。他的第一步是打消雍正心中的顾虑,将杀机移除。
然后在徐徐谋之,逃到了李卫处再借机投靠田文镜,利用田文镜达到他的最后一步,金蝉脱壳,完美脱身。
李卫对于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那是心如明镜,雍正把邬思道放到他眼皮子底下他也知道目的。然而到了田文镜那就不一样了。
田文镜赶走邬思道田文镜对于邬思道的背景是全然不知,他认为只要有能力出高薪酬聘也是愿意的,所以他出了8000两一年的年薪招邬思道为幕僚。
可等邬思道到了府上,他拿着高工资,却什么也不干,还故意与田文镜对着干,田文镜实在是忍无可忍,让其卷铺盖走人。
这下可把邬思道乐坏了,他迫不及待地收拾了行李,拉着月儿就出发了。等雍正赶来问田文镜要人时,人竟然已经被他赶走了。
雍正最终选择放邬思道一马田文镜表示要追,雍正对他摆了摆手说算了,随他去吧!邬思道自此之后,才算真正地摆脱雍正的控制,他离开李卫投靠田文镜这只不过是他金蝉脱壳一计中的一环吧!
写在最后邬思道去李卫府上半隐,可以说是他唯一的选择,从半隐再到全隐,那么投靠田文镜又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卫和田文镜是雍正心中最信任的人,邬思道第一次提出半隐,去李卫府上,雍正放心地答应了,他当然不是放心邬思道,而是放心李卫。
邬思道指点李卫那么到了李卫这一步,如果邬思道不进一步谋划,他的处境又将步入死局,而此时田文镜成为了他谋划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首先,转投田文镜雍正是不会反对的,因为田文镜和李卫一样,在雍正心中都有一席之地,是自己的人,这个人也可以让雍正安心。
另外田文镜这个人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邬思道要利用他那是易如反掌。最后他不就故意惹怒田文镜赶他走吗?这其实就是他的计谋,文田镜果真中计。
邬思道全身而退,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全隐,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凭靠着自己的才能谋略为自己谋得了一条生路,剩下的人生那自然是过闲云野鹤恣意洒脱的生活。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小年糕什么意思?
好像是康熙把年羹尧的妹妹年氏赐给雍正为侧福晋,然后一篇同人文里取的外号,然后很多文都沿用,就像清穿文里女主经常叫孩子小包子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直奔主题!看完刷新你对历史的认知。冷知识!
这个朝代皇帝全是暴君,其中有一个规定要想当官需先自宫五代十国的南汉是在南方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这个朝代的四位君主(刘䶮、刘玢、刘晟、刘鋹)全是暴君,而且刘鋹即位后,为了统治需要他规定要想做官需先自宫。一下子国家内宦官人数高达两万之多,堪称历史之最。
我国历史上有四位女皇帝提起女皇大家都想到了武则天,要论影响与知名度她排第一。可是历史上还有三位女皇,第一个女皇帝北魏殇帝元姑娘,公元528年,北魏胡太后与人私通,胡太后的情人清河王被亲儿子杀了,所以,胡太后于公元528年毒杀亲儿子孝明帝,立孝明帝不到50天大的女儿元姑娘为帝,第二天废元姑娘改立另一个三岁小男孩元钊为帝,后尔朱荣起兵,胡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被沉河淹死,元姑娘在位仅一天,正史普遍不承认。
第二个女皇帝文佳皇帝陈硕真,唐高宗永徽四年,陈硕真发动农民起义,自称皇帝,一个月后兵败被杀。
第三个女皇帝是武则天,第四个女皇帝是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耶律夷列的妹妹,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的女儿,后因与情人通奸杀夫,被公公发动政变杀死。
“永乐”这一年号在朱棣之前已经被用过三次了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
此外,中国历史上以永乐作为年号的政权还有
(张遇贤) 永乐,是五代南汉时广东循州农民起义领袖张遇贤的年号,共计2年。
(张重华) 永乐,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的年号。
(方腊) 永乐(1120年11月-1121年4月)是北宋时期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的年号,共计2年。
生皇帝最多的母亲——北齐娄昭君她一生共有6儿2女,这八人中,有4个儿子都做过皇帝(其中3个是真真正正坐在了皇位上,还有一个是死后追封的,文襄帝高澄(追谥)、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而两个女儿也都是皇后,娄昭君也被称为九龙之母。
姓袁的皇帝有两个,都是河南人,江山都有赖于姓孙的,称帝不久后都死了,都有个部下叫张勋。历史上有两个袁姓皇帝,三国时期袁术,民国复辟的袁世凯,他们两个都是河南人,他们的江山来源都有赖于姓孙的(袁术从孙权家得到玉玺称帝,袁世凯从孙中山手里结果大总统进而复辟),他们当上皇帝不久之后都死去,他们都有一个叫做张勋的手下。
除了岳飞在身上纹字以外还有呼延赞众所周知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尽忠报国”,除了岳飞,宋初将领呼延赞也在自己身上刻字。延赞有胆量勇气,勇猛强劲,随和率直,经常说愿意战死在敌军中。在自己身上到处纹“赤心杀贼”字,除了他自己刺字,他还在妻子、儿子、仆人都在身上纹了这几个字。他的几个儿子耳朵后面另外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
汉献帝和诸葛亮同年生同年死汉献帝和诸葛亮是同年生(公元181年),同年死(公元234年)。一个从庙堂走向江湖之远,一个从江湖之远走向庙堂,两个人一生都在对抗曹氏。(因此有人认为诸葛亮就是汉献帝)
建国以后还有人称帝中原皇清国张清安,四川省巴中县兴隆乡人。他在当地宣扬《五公经》,在身边聚集了100多号的信徒。然后,他就做起了皇帝美梦,1982年的时候成立了中国皇清国。
他手下那100多个信徒,每一个人都被加官进爵,各种王爷封号,就像是从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应有尽有。张清安竟然还异想天开的给蒋介石敕封“威国王”,可蒋介石远在台湾,敕封书如何送达呢?他居然选择了邮寄!四个月后,当地公安局剿灭了“皇清国”。
万顺天国
李成福,1990年到1992年的时候,在河南嵩县和南召县等地,建立了万顺天国。
他自称唐朝李氏后裔,想以暴动的方式恢复唐朝版图。李成福被公安机关逮捕后,他的儿子被“大臣”们拥立为帝,李成福的妻子作为太后垂帘听政,拥军八人。
后当地出动了三名公安干警,将万顺天国落网成员全部逮捕。大中华佛国
石顶武,1947年到1953年期间,在湖南`江西等地建立大中华佛国。这个“国家”的实力相对于上面两个来说,就强了许多,被剿灭的时候,发现了手枪三支、捷克式轻机枪一挺、长枪16支、各式子弹共两千余发。
1953年,石顶武被执行枪决。但是,他的儿子石金鑫随后被拥立为帝,也就是“后大中华佛国”,没过多久,也被灭了国。大有国
曾应龙,四川广安人。1985年的时候,聚集了数百人反对计划生育,自立为皇帝,建立“大有国”。
同年,率领大军攻陷了当地县医院,俘虏了医生、护士,销毁了所有的避孕用品。
后被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灭国,本来应该判其死刑的,但是念其无知,改判无期徒刑。
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前一个朝代的大将南朝共四个朝代(宋,齐,梁,陈),这四个国家的开国皇帝都是前一个朝代的大将,刘裕本是东晋大将,后来建宋代晋,萧道成本是宋朝的大将,最后建齐代宋;萧衍本是齐朝大将,最后代齐立梁;陈霸先本是梁朝大将,最后代梁立陈。
所有刘姓建立的政权中,只有刘裕建立的是宋,其余的是汉在历史上刘姓建立的政权中,只有刘裕建立的政权是“宋”,其余刘姓建立的政权都是“汉”,刘邦(西汉),刘盆子(赤眉汉),刘玄(玄汉),刘秀(东汉),刘备(蜀汉),刘渊(匈奴汉),刘知远(后汉),刘龑(南汉),刘崇(北汉)。
历史上用过最多的国号是“汉”被用过十六次刘邦(西汉),刘盆子(赤眉汉),刘玄(玄汉),刘秀(东汉),刘备(蜀汉),刘渊(匈奴汉),李特(成汉),邢杲(刑汉),侯景(侯汉),朱泚(朱汉),刘知远(后汉),刘龑(南汉),刘崇(北汉),郝定(郝汉),陈友谅(陈汉)。
历史上武力值最高的皇帝是南宋开国皇帝刘裕《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 。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就是刘裕带领十个人去侦察,碰到了数千敌人,刘裕提起刀冲向敌军,敌人败走,还杀了不少人。如果描述的是事实的话,刘裕实乃历史第一人。
历史上有一个臣子问皇帝为什么要“造反”东魏皇帝元善见在位的16年间,虽然文武全才,有孝文帝遗风,但朝政为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所把持,丝毫不能有所作为。不仅如此,在高澄当政期间,元善见还曾遭到他的殴打,被指着鼻子骂做是狗。
面对这种困境,元善见找来荀济等人冥思苦想多日,最终决定用挖地道的方式脱险。这项计划起初进展的很顺利,然而等到地道快挖到城门附近时,却被守城的军官听到动静,并紧急报告给高澄。后者下令追查此事,很快便将荀济等人抓捕。高澄心里很清楚,荀济等人这样做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使,所以不久便带兵入宫,质问皇帝因何要这样做。
高澄见到孝静帝后显得气愤至极,竟然语无伦次地质问他:“陛下因何要造反呢?微臣父子两代为国家忠心耿耿,到底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陛下?”高澄说完,便示意左右捕杀诸位嫔妃。说皇帝造反的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书童率八千人大败五十万大军晋南北朝时有一个叫做陈庆之的人,他曾经带领着兵士8000人就打败了当时北魏的号称50万大军(其实没那么多但是也不少)的军队,而这个人之前只是梁武帝萧衍身边的一个书童。之后他一战成名,此后军中流传着“千军万马避白袍”。
岳飞的后代是清朝的名将,而清朝的前身是后金岳飞是抗金名将,他的二十一世孙也是名将,叫做岳钟琪,是清朝康雍乾三代的名将。他的祖先岳飞一生抗金,而岳钟琪却为清朝大将。这着实有点讽刺。
唐朝有个唐殇帝唐殇帝本名李重茂,唐中宗李显第四子,他为韦后所立,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后被太平公主从皇位上拉下来。“禅让”给叔父李旦。
清朝差点出个保庆帝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想废黜光绪帝,于是在1900年1月24日(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决定立溥儁为“大阿哥(皇储)”,预定庚子年元旦光绪帝举行让位礼,改元“保庆”。但是这一举动遭到国内外各派势力的强烈反对,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溥儁也与皇位擦肩而过,晚年凄惨。
南宋第二个皇帝不是宋孝宗准确来说,南宋第二个皇帝不是宋孝宗。而是宋简宗赵旉,南宋第二任皇帝、宋高宗的亲生独子、元懿太子赵旉。据《宋史》等正史的记载,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五日,南宋将领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苗刘兵变”,逼迫宋高宗禅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同年四月一日,在勤王军的攻势下,叛乱被平息,高宗赵构重新即位,赵旉依然为皇太子。
建炎三年五月,宋高宗携太子赵旉离开杭州,北上建康。同年七月,赵旉在南京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因为宫女碰倒了金香鼎,他受到噪音惊吓,竟然被吓死,时年仅三岁。虽然只当了二十多天皇帝,也算是南宋第二个皇帝了。
朱元璋当初想认朱熹为祖宗古代人讲究出身,如果出身不好,则被看作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古人一旦出了名就想给自己认个有名气的祖宗,朱元璋也是这样。建国后老朱也想为自己找一个好的祖宗,于是他把目光放在朱熹身上,可是朱熹离他太近了,才一百多年,老朱只好悻悻作罢,还是承认自己农民出身。
历史冷知识很多,当你了解新的历史知识后你会觉得很有收获,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年羹尧和哪个皇帝在一起?
年羹尧是清朝时期大臣,为清朝名将,生于公元1679年,去世 于公元1726年,父亲年遐龄累官至湖广巡抚安徽怀远人。后来由安徽怀远迁居到盛京广宁县,入汉军镶黄旗。康熙三十九年的时候,年羹尧高中进士,改庶吉士 ,三年后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四年的时候为四川乡试正考,后因政绩出色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广东乡试正考官。康熙四十八年时,又以礼部侍郎衔任内阁学。也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的命运与胤禛绑在了一起。
四皇子胤禛在年羹尧以礼部侍郎衔任内阁学之时,被康熙封为雍亲王,充任镶白旗旗主。年羹尧的妹妹,被选为雍亲王侧福晋。联姻本来就是古代一种看不见的绳索和契约,从此之后年羹尧因为妹妹的关系,便已经算是胤禛一党。年羹尧不久后被抬入汉军镶黄旗并被任命为四川巡抚。
雍正之所以能顺利的登基为帝,离不开两个人的支持,一个是他的舅舅隆科多,另一个人就是年羹尧。年羹尧早年之时很受雍正帝重视和信任,在雍正一朝,他的权势达到顶峰。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年羹尧最终能取得那般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站对了位置,但是同样的他本人也是一位极为有才能的将领。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在雍正朝早年的时候,年羹尧可谓风光一时。不仅自己位高权重,深受帝君信任,自己的妹妹也位至皇贵妃,位同副后。不过一朝风雨突变,年羹尧被人从天际打落地狱。
雍正三年二月,因为在五星祥瑞之兆上表贺章之时,将“朝乾夕惕”写作“夕阳朝乾”,被雍正以“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其不敬之意,其谬误之处断非无心”革职查办,调任杭州将军。
同年六月,削太保衔,七月连续降为二等公、三等公,并降为闲散旗员,八月降为一等子、一等男、一等轻车都尉。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帝因年羹尧私盐之事大怒,将年羹尧及其党羽逮捕。后年羹尧被雍正以九十二条大罪被赐死,其子年富处斩,余子十五岁以上者发遣广西、云南、贵州充军。就这样在康熙、雍正两朝显赫一时的年羹尧,就这样在历史舞台消失。
巅峰时期的年羹尧权力有怡亲王胤祥大嘛?
清朝雍正年间,巅峰时期的年羹尧官居征西大将军,总督西北数省军务,统兵数十万,可谓权倾天下,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和倚重。可是即便是这一时期的年羹尧,其权势与怡亲王胤祥相比也不能同日而语。
年羹尧原是雍王府中的家奴,虽然后来其妹妹嫁给了雍正皇帝,但是他与雍正皇帝始终是奴才与主子的关系。雍正皇帝对年羹尧始终是使用、利用与提防着相结合。尤其是年羹尧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事件中与“八阿哥党”眉来眼去,使雍正皇帝对年羹尧一直心存芥蒂。雍正继位后,他为了削夺十四阿哥胤禵的兵权,让年羹尧接手了十四阿哥征西大将军的职务,这并不说明雍正皇帝完全信任年羹尧,而且还要想方设法监视着年的动向,限制和制约着年的权力,防备着年羹尧。
而雍正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的态度则截然不同。胤祥与雍正皇帝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可以说是相知甚深,胤祥是雍正皇帝所有兄弟当中关系最好、最亲密的,是铁杆兄弟。雍正帝在与阿哥党们争夺帝位的斗争中,胤祥始终坚定地支持雍正。雍正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释放被先帝囚禁了十年的十三弟胤祥。雍正皇帝最信任的人就是胤祥,委任他主管最关键的部门兵部和户部,可见胤祥当时的权力有多大。
胤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和优点,就是他虽位高权重,但是他始终保持行事低调,做到急流勇退,不事张扬,雍正帝始终相信胤祥,将他视做肱骨之臣,始终未对胤祥有防备之心。反观年羹尧随着他军功的积累、地位的升高、权势的增长,他的野心越来越大,权欲越来越旺,摆谱也越来越严重,忘呼所以到忽略了与雍正皇帝奴才与主子,臣下与天子的关系,这不禁让雍正帝动了杀心,最终将年羹尧赐死。
年羹尧的权力始终与怡亲王胤祥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最终结局也完全不同于十三阿哥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