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耕半读,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尽吗
半耕半读,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尽吗?
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一、气数已尽的是东汉,诸葛亮想辅佐刘备成为刘秀,再造一个新汉朝历史学家认为汉朝其实分三个阶段,即西汉、东汉、季汉(即蜀汉),这三个阶段,其实是三个不同的朝代。
王莽篡汉时,西汉其实已经灭亡,王莽的新朝存在15年。如果不是绿林、赤眉起义,刘秀乘机起兵,并最终推翻王莽、剿灭各路起义军,汉朝早就亡了。
从皇位传承来看,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刘秀其实是小宗,皇帝那一脉才是大宗。
刘秀本来是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支的后人,因为汉武帝推恩令,爵位越分越低,食邑越分越小,到了刘秀父亲刘钦时,已经无爵位可以继承,无土地可以分封,靠举孝廉当了个小小的济阳县令。
刘秀9岁时,父亲在南顿县令任上去世,刘秀彻底沦为平民。
刘秀抓住了王莽新朝后期天下大乱的机遇,靠着刘邦九世孙的血脉聚拢人心,推翻王莽新朝统治,扫平各路起义军,最终登基做了皇帝,因为他姓刘,所以国号还是汉,史称东汉。
但东汉事实上是在推翻王莽之后建立的一个新朝代,穷小子刘秀创业成功。
在诸葛亮的眼里,东汉末年和西汉末年是一个性质。同样是汉景帝后代的刘备也是平民,刘备和刘秀一样,也是举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创业。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形势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就是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多强包括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韩遂、辽东公孙氏这些割据势力,刘备势力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那时候的刘备和昆阳大战前的刘秀差不多,有机会也有很大的难度。而刘表、刘璋的无能给了刘备机会,因此,他才决定追随刘备,和刘备共同创业。
在诸葛亮的心里,东汉气数确实已尽。但他要辅佐刘备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像光武帝创业成功一样,他觉得刘备创业能成功,也能创立一个披着“大汉外衣”的新王朝。
刘秀通过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扭转局势。
刘备通过赤壁之战,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夺取了荆州四郡作为立足点,真正捞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这也说明,诸葛亮把刘备比刘秀是正确的。
二、诸葛亮更相信“人谋”而不是“天时”虽然《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但正史上,司马徽可是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的。
司马徽可能也认为汉室气数已尽,但那是针对汉献帝一脉说的。
对于刘备来说,因为是重新创业,只是起步比曹操、孙权低一点,成功得比曹操、孙权慢一点而已!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辅佐刘备创业,而不是帮助汉献帝刘协重振东汉雄风。
既然是创业,那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首先,对创业者来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其实既拥有人和,也拥有天时。
曹操得天时,因为他挟持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打谁都能从汉献帝那儿讨得一张圣旨,从而师出有名。
孙权据有江东六郡和长江天险,拥有地利,使得江东易守难攻。
刘备手里既没有汉献帝,也没有地盘,更没有什么地利,但刘备却拥有“天时”与“人和”: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是天生的“天时”。对汉末乱世来说,那些心怀汉室的人,不一定都要追随汉献帝刘协,而是只要刘邦后代姓刘的就可以。因为汉献帝被曹操裹挟,随时有可能被弑杀。就像王莽毒杀汉平帝、囚禁孺子婴一样。刘秀的汉室宗亲身份就有很大的号召力。刘备的汉室宗亲,在东汉末年同样有号召力。因为刘备是自由之身,这个号召力甚至比汉献帝更大。这是刘备的“天时”优势。
——真正的“天时”,其实是乱世带来的“机遇”。什么是真正的天时,就是机遇。乱世出机遇,乱世出英雄,刘备是英雄,身逢乱世,自然可以有一番作为。事实也是如此,刘备凭自己的打出了一片天地,而同时期的其它汉室宗亲,比如刘表、刘璋、刘繇等,都碌碌无为。而刘备本来就是一平民,却抓住乱世的机遇,重新创业。虽然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备创业连续失败,还是零基础,但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比较高的口碑。再次创业完全可以搏一把。
——刘备拥有“民心”得“人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最受苦的还是百姓,而那些军阀,包括曹操、孙策在内,都没少“屠城”,暴虐程度不亚民董卓。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不仅曹操、孙策,袁绍、马超等几乎所有军阀都有屠城记录,所以东汉末年呈现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惨景。
而刘备一生不仅没有任何屠城记录,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关心民生疾苦,受到当地民众拥戴。在徐州是这样,在新野也是这样。携民渡江就是刘备行仁政、得人和的最好说明。
得民心者更容易得天下,这是刘备能成功创业最过硬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诸葛亮愿意陪刘备一搏。
其次,天时只是外因,人谋才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
天时,归根到底是外因;地利,归根到底也是外因;而人和却是内因决定的。从哲学来看,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况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谋划,人谋有时比天时、地利更重要,而人谋更是内因。诸葛亮更看重人谋。这从《隆中对》可见一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曹操能以弱胜强,主要靠的是人谋。而谋事正是诸葛亮的长处,曹操能通过人谋以弱胜强,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能辅佐刘备以弱胜强?
三、刘备具有良好的创业条件,值得诸葛亮追随首先,刘备有大志向,并矢志不渝地追求“初心”
刘备小时候就有大志向,想乘“羽葆华盖”的车子。长大后跟随卢植学习,注意结交人脉,黄巾起义后,乘势而起,开始创业。
但是刘备创业,一直到赤壁之前,可以说是失败的,连战连败。陶谦把徐州让给他,这么好的地盘最后都丢了,最后不得不投靠刘表。
刘表对刘备是既利用也提防,只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小县,帮着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
但刘备并没有因为创业接连失败而放弃梦想,始终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荆州新野,刘备一呆就是七八年。这七八年里,曹操逐步平定北方,成长为当时天下的超级大诸侯。孙权也在江东站稳脚跟,东吴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诸侯。
刘备这七八年也没闲着,除了帮刘表平定山贼外,注重结交荆州当地的豪强,并到处寻访人才……这一切诸葛亮都看在眼里。
而刘备因为七八年没有大的战事,还慨叹“髀里肉生”,留下了“初心不改”的佳话: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这个典故,诸葛亮应该也有所了解。像这样矢志不渝追求“初心”的主子,值得诸葛亮效劳。
其次,刘备善于借势借力
刘备虽然是零基础,但却非常善于借势借力发展自己。
第一,利用汉室宗族的身份,借大汉王朝的势。三国时代,虽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但是怀念大汉、心系大汉、向往大汉的官员、民众还是很多的,打着“复兴大汉”的旗号,就能号召很多人。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都是因为刘备打着复兴大汉旗号而跟随的。
第二,利用军阀矛盾,借力打力。陶谦死后,徐州民众拥戴刘备为徐州牧,结果被吕布抢走,刘备借用曹操的力量消灭了吕布,还被曹操引荐给汉献帝,确认了汉室宗亲的身份。然后又利用袁术与曹操的矛盾,主动逃离许昌,袭占徐州。逃到荆州后,又借用刘表的力量,在博望打败了前来讨伐的于禁、夏侯惇。刘备的借力打力,使自己始终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越打越顽强。
第三,借助一切可能机会,发展自己势力。刘备在公孙瓒的时候,发现赵云是人才,就暗中拉拢,最终赵云成为自己的贴身护卫。在袁绍那儿避难的时候,刘备又让赵云暗中招兵买马,为脱离袁绍创造了条件。诸葛亮投奔刘备后,借东吴之力,打败曹操,夺得荆南四郡立足,更是借力的典范。
刘备善于借势借力,说明刘备创业有方法,这一点也值得诸葛亮追随。
其三,刘备有成大事的人才基础
成大事离不开各种人才。三国乱世,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武士与谋士。
刘备虽然谋士力量不足,他前期创业屡屡失败,也是因为谋士的智力不足。
但是刘备帐下的武力人士并不差,相反,却非常厚实。
顶尖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都是万人敌,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羽在之前就有百万军中单骑斩颜良的神话一般表演。二流武将有关平、刘封、糜芳等。
刘备的人才厚度虽然不如曹操、孙权,但是锐度非常厉害。
乱世创业要靠征战,有了这些一流锐度的武将作为基础,诸葛亮再加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刘备完全能够创业成功。
综上,因为刘备完全是白手起家再创业,而不是简单的维护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且刘备得天时、人和,加上良好的创业人才基础、矢志不渝的创业初心、借势借力的创业能力,再加上诸葛亮的战略、政治、经济、军事谋划,刘备完全有可能创业成功,诸葛亮追随刘备是正确的抉择!
悠哉悠哉悠悠哉是什么意思?
“偷得浮生半日闲,悠哉悠哉悠悠哉”不是一个句子,原句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它的意思是: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心里既清净如佛陀,又快乐如神仙。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题鹤林寺僧舍》,原文是: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心情半佛半神仙”,出自清代学者李密庵《半半歌》,原文是: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赏析:这首诗对仗工整,八句诗连用十八个"半"字,而且用得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毫无诘屈聱牙之弊,堪称佳作。
难怪当年麓山寺的住持一听到此诗便赞叹不已,并立即收该僧人为衣钵弟子,授以佛经,令其日夜持诵,不必再去烧火做饭了。现在,半云庵虽已久圮,但这位僧人所作的这首"半"字诗却一直流传至今,给名山古亭平添许多趣味。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是公办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原名毕节学院,是贵州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
章太炎与梁启超的关系?
梁启超和章太炎没有关系,都是明末清初的杰出人物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生于广东新会人县茶坑村一户贫苦家庭,祖父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梁启超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天资聪颖,机敏过人,9岁便可作千字文章,12岁即为秀才,表现出不寻常的才华,素有“神童”之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年仅十七岁,四年后又跻身进士之列。相对历来科场人物不多的岭南来说,梁启超算得上是难得的青年才俊。
半耕半读半山水?
半耕半读半山水,学书学剑学真如。
一个人住在山水边,过着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的生活,闲暇的时候还可以游山玩水。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的惬意。
自从有志以来,总想着能有所建树。唯多事与愿违,真正的学问应该来自本心,不假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