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美人香,却为杨贵妃写了一首肉麻的诗

2023-04-19 16:40:05 98阅读

盛唐美人香,却为杨贵妃写了一首肉麻的诗?

提起“诗仙”李白,有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李白才思敏捷,浪漫奔放,一生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所以给后世人们冠以“诗仙”的称号。

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可惜一生仕途失意,怀才不遇。虽是如此,李白为人心高气傲,从不攀龙附凤,阿谀奉承。当时,一些皇室宗亲想用重金聘请他作幕僚,李白却不屑一顾。

盛唐美人香,却为杨贵妃写了一首肉麻的诗

他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这不为权贵所折腰的李白,却为杨贵妃写过一首肉麻的诗,并一直流传至今。具体是哪首诗呢?听小编给大家慢慢道来。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他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当然,也有一种民间说法,说他其实是隐太子李建成或齐王李元吉的后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更何况李白出生时,连武则天都快驾崩了,这血缘关系就更远了。在李白30岁左右,曾多次拜见安陆裴长史。但因为被人诽谤,所以他上书自白一直被拒绝接受。后来他游走于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和其他王公大臣处,也一无所获。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在长安结识了卫尉张卿,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之后又结识了秘书监贺知章,并得到了贺知章的好评和认可。因为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李隆基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同族才子也很感兴趣。

天宝元年,李白入宫朝见,唐玄宗亲自降辇步迎。为了测试一下李白的真才实学,唐玄宗考问了他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因为久在民间游历,对答如流。玄宗大喜,命李白入职翰林院。

大家是不是以为李白要开始受到玄宗重用了?那是不可能的。唐玄宗虽然安排李白入了翰林,但职务却是给他写诗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天宝二年,兴庆池牡丹盛开,唐玄宗与杨贵妃共同游玩。如此良辰美景,有美酒、美人,没有诗词佳作岂不煞风景?于是唐玄宗赶忙让人把李白叫到了兴庆池。

李白当时已经喝得醉眼朦胧,但看到杨贵妃时,瞬间灵感袭来,写下了《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这首诗中,李白盛赞了杨贵妃的美貌,称衣着服饰都如此的美艳。同时玄宗对杨贵妃的宠溺之情,让贵妃更添媚态。这等仙女,绝非人间可寻,恐怕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看到。

果然,唐玄宗和杨贵妃听了李白的大作后激动异常,唐玄宗甚至吹笛子来应景。李白不着痕迹的将杨贵妃比作仙女下凡,也讨得了二人的欢心。

但不久之后,李白终究厌恶了这种看人脸色,卑躬屈膝的日子,毅然离开了长安。从此,他再次回归到那种云游天下,以酒为伴以诗作乐的逍遥自在的生活。

故事就讲到这里。我是史探唐明清,感谢你的阅读,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寻找和上官秋月一样妖孽的男主?

《怪你过分妖孽》的楼袭月(但男主太残忍了)

《不嫁断袖王爷》的姬魅夜(很痴情的男主)

《后湮宫》的弘菁

《一梦如是秋水长》的阿尘

《拈花笑》的伊淳峻

《云轻墨淡潋卿颜》的紫夏璟池(这文好虐)

《彼岸有妖》的卫东篱

《春色满园狐不归》的花不迟

《仗剑一笑踩蘑菇》的郁琉

《盛唐美人香》的白略

《狐狸殿下》的少紫

《莲上君舞》的梅君舞

《逐风流》的银钩(真是百年一见的极品,能与上官秋月持平了)

《痞女囧天下》的楚涟碧(又一极品,男主深情痴情)

《三千鸦杀》的傅九云

唐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唐朝长达290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下面我就来列举几个 。

南张北侯

安史之乱中,颜家兄弟的首唱大义,张巡的铁血死守。都一直为人称颂,但是,有一位唐朝大将。却在叛军核心范阳之地。与叛军主力打了整整六年,屡次重创叛军,最后因为没有补给,只得率领范阳军民向南撤退。一路上仍然重创叛军部队。最后成为了青州(今山东)地区节度使。封淮阳郡王,绘像凌烟阁。

侯希逸,平卢人。自幼练习武艺。唐玄宗天宝末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率兵西进长安,以心腹大将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留守范阳。侯希逸当时是平卢裨将,不愿从叛,遂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了徐归道,派使节向朝廷报告。唐玄宗任命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758年)王玄志病死,军人共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就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叛军屡次来攻,侯希逸勉励将士,屡次击败叛军大将向润客、李怀仙等人。后来,围城日久,外无援兵,游牧民族奚族部落时来侵犯,侯希逸坚持不住,遂率军民二万余人,离开平卢军,且行且战斗,上元二年(761年)抵达青州。此时,驻军青州叛军大将田神功、能元皓正好率兵东侵略兖州,叛军在青州防御空虚。侯希逸趁机攻陷青州,朝廷以为平卢淄青节度使。从此,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

侯希逸初领军职,甚有声望,理兵务农,远近称颂。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随同诸节度使一同讨伐史朝义,加封检校工部尚书,绘图于凌烟阁。

唐朝广德到永泰年间(763年~765年)侯希逸迷上了打猎荒废政事。有一次他又外出打猎,很晚才回来。士兵发动兵变,将其关在了城外。侯希逸回到京师长安,终老。(后渐纵恣,政事怠惰,尤崇奉释教,且好畋游,兴功创寺宇,军州苦之。永泰元年,因与巫者夜宿于城外,军士乃闭之不纳。希逸奔归朝廷,拜检校右仆射,久之,加知省事,迁司空。诏出而卒,废朝三日,赠太保。)

唐朝小关羽

伊慎,兖州人。唐朝中期名将,蜀汉左将军伊籍之后。自幼喜读《春秋》、《战国策》及天官、五行类的书籍,善骑射。

初为果毅,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九月,循州刺史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占据岭南反叛。 十月,朝廷命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兼任岭南节度使,率军征伐。伊慎从征,任先锋。他带一支精兵,昼夜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叛将营垒,大破叛军于韶州,斩首三千余级。不久,又与诸将追杀哥舒晃于泔溪,献其首级于朝廷。战后,经路嗣恭表荐,伊慎被授为连州长史、知连州团练副使。唐德宗建中年间为江南西道牙将。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抗拒朝命。朝廷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诸道兵马前往征讨。伊慎以江南西道牙将的身份奉命参战,独自率军破梁崇义军于弯水。李希烈非常欣赏伊慎的学识及武艺,几次赠以良马,意欲招揽他为部将。但伊慎以计策脱身,回到江南西道。后来曹王李皋为此地节度使,伊慎被擢升为大将。

当时李希烈已渐生反意,认为李皋重用伊慎,对自己大为不利,便生计离间两人关系。他托人向伊慎送去珍贵的甲胄,还模仿伊慎笔迹伪造了有叛乱内容的书信,然后作为证据使人向朝廷检举,说伊慎和李希烈合谋叛乱。唐德宗中计,派宦官到前线,意图论定伊慎之罪。亏得李皋能坚决相信伊慎的忠诚,极力为他辩白开脱。这时恰巧有淮西军逆流入侵,伊慎一怒之下,披挂上马,率兵迎敌,一战而破李希烈兵三千余众,斩首数百级。这才使朝廷相信他没有二心。同年十二月,李希烈公开叛唐,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次年伊慎与李皋等乘胜攻克蕲州,俘虏了淮西大将李良。三月,伊慎再陷黄梅,斩杀淮西大将韩霜露。十三日后,又参与攻克黄州。朝廷以功论赏,授他试任太子詹事职,封南充郡王,并兼任御史中丞、蕲州刺史、节度都知兵马使。

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派骁将杜少诚南扰蕲、黄二州,封锁了长江蕲口一带航道。当时,盐铁使包佶所统的大批东南财赋物资无法运输。伊慎于是率兵七千,在永安戍遭遇杜少诚军。伊慎设置三座营栅,各相隔数里,“偃旗卧鼓”。待到伊慎亲驻的中栅击鼓时,三栅唐军并出,淮宁军大败,杜少诚“仅以身免”,包佶这才得以前行。此役,唐军斩得淮宁别将许少华以下的首级一万余级,将其筑为京观。接着,伊慎又击破苟莽栅,与江州刺史王锷率师进攻安州,李希烈派其甥刘戒虚率军八千来援,伊慎于应山将其擒获后,向城下展示,安州守将大惊,于是开门请降。朝廷以功拜伊慎为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其实封食邑一百户。李希烈又派部将康叔夜率军援救隋州,伊慎于厉乡将其击败,斩首五千级。 在贞元二年(786年)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后,伊慎飞书叛将李惠登,使其以隋州归降。

贞元十五年(799年),朝廷任命伊慎为安、黄等州节度、管内支度营田观察等使。(辖区在东汉南郡的核心地区)次年,伊慎率所部步骑军五千,以及荆南、湖南、江西三道的兵力,参与讨伐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他独当一面,于申州城南先后击败淮西军数千人,立下战功。朝廷授其检校刑部尚书。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继位,设伊慎辖地为奉义军,不久唐宪宗继位,伊慎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伊慎临行前,将兵马交予其子伊宥掌管。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太上皇李诵(唐顺宗)去世,伊慎充任大明宫留守。和冢宰杜佑一起主持国丧期间军政事务。元和二年(807年),伊慎转任检校左仆射,兼右金吾卫大将军。

元和五年(810年),伊慎以钱三十万贿赂宦官第五从直,以求担任河中节度使。第五从直惟恐事情泄露,便主动告发。十一月,宪宗贬伊慎为右卫将军,有三人因此获罪致死 。数月后,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因为此事,奉义军被撤销,并入他镇。

元和六年(811年)闰12月,伊慎于长安光福里的家中病逝,享年68岁。朝廷念其功绩,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壮缪”。

喜读《春秋》,通晓文辞义理,作战勇猛,得强藩赏识赠良马以招揽,不为所动坚守忠义,终为逆贼大敌,克祸定乱,镇守江汉之地,晚年为武将之首,却因小节有亏,葬送一世英名。伊慎一生行迹颇类关羽,也一样得谥“壮缪”。

唐帝收孙为子

唐朝第一个“以孙为子”的皇帝是为大唐打下大半天下的唐太宗。根据唐太宗第四子濮王李泰的长子李欣的墓志记载,李欣四岁时不仅有幸得到了祖母长孙皇后的亲自命名,而且还得到了唐太宗夫妇的青眼相加,“以为己子”,被他们当作儿子抚养。

召王李偲是是唐代宗的嫡长子,但是被爷爷唐肃宗“养孙为子”,最终成为生父的十一弟。

李謜原是唐德宗长子唐顺宗的儿子,但是唐德宗对这位孙儿十分喜爱,于是将他收养为子,还给他排了第六子顺序。

“养孙为子”看似荒唐,但实际上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北方民族中曾存在“还子”的习俗,即男女婚后,将自己的儿子送给父母为子。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中原这种习俗在宋朝前期还曾存在,直到宋朝中后期,理学开始兴起,这种以孙为子的习俗才最终消亡。

白居易晚年成了一个好色的老头?

晚年的白居易最喜欢15岁的小女孩,姬妾养到18岁就要换一批。到了70岁的时候,折腾不动了,将樊素和小蛮放还。

年少时,白居易是个痴情人,与邻家女孩青梅竹马,却没有结果;中年时,娶了同事的妹妹,却还在惦记着心头的白月光;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放浪形骸,不断纳妾,成了后人眼中的好色老头。

这个写出《长恨歌》的男人,了解了他那场烂俗且虐心的初恋,也许会改变你对他的认知。

01初恋湘灵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

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

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

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

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非常严格,她每日都教导白居易要好好念书,不要与农家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们过多的接触。

母亲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重合,少年心中,入仕,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目标。

12岁,在符离读书。

13岁,在符离读书。

14岁,在符离读书。

15岁,在符离读书。

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他的梦想,第一次踏入了长安。

当时的长安,虽不如盛唐时那般繁华,但是文人墨客也是汇集于此。想要一朝成名,入仕为官,没有名家的提携,绝非易事。

于是,白居易寻找机会,结识了宰相好友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

那一日,白居易带着他的诗集拜访了顾况。当时,顾况在诗坛颇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对眼前的这个愣头前丝毫没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诗集上的名字,白居易!

顾况露出一丝嘲讽,调侃道:“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对,长安房价如此之贵,想要在这里白居可不容易。”

白居易连忙说道:“老师,您还是先看看我的诗作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细细品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那一年,16岁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城,成为了诗坛闪耀的新星,文人们争相结识,权贵们将他奉为座上宾。但是,白居易没有获得举荐,他是清醒的,他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

于是,贞元六年,19岁的白居易回到了符离。有了顾况的支持,白居易像打了鸡血一样,日日苦读,从不懈怠。

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寄予厚望,她说,白居易是属于长安的,爷爷与父亲的路他也同样要走。白居易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从来不敢违背。

但是,少年心思懵懂,偶尔也会向往窗外的自由生活。读书时,他总会偷偷望向窗外,看着同龄人在水中嬉戏,田间打闹,山间唱歌,好不快活。

直到一日,他偷偷望向窗外时,一抹身影闯入眼帘,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巧笑倩兮,少年的心瞬间被击中了。他急忙放下书本,跨门而出,拦下了女孩。

他说:“你好,我叫白居易,我想认识你!”

那一年,少年19岁,女孩15岁,一段爱恋,终是开了花。

女孩名叫湘灵,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整日在田间劳作,跑跑跳跳,天真烂漫。

湘灵性格活泼,有着皎皎月光般的明亮笑容,有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歌声,这一切在白居易眼中尤为美好。他为湘灵做了一首诗,希望湘灵能懂他的心。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是农家女,不认识字,他便用最朴素的语言,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湘灵日日从白居易窗前经过,目光触及时,又羞涩躲开。

胆子大了一些后,湘灵便会托着脑袋,伏在窗前,看着白居易摇头晃脑地读着那些他不懂的诗。这是白居易最美好的日子,曾经只知读书的少年,如今懂得了爱情。

一日,白居易送给了湘灵一面明镜,他说:“诗人刘希夷曾给心爱的女孩写过一首诗'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他,想娶湘灵为妻!

湘灵羞涩地接过镜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从此,二人情根深种,渐渐长成了彼此缠绕的花。

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现实终究残酷。很快,母亲陈氏发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于是,他们的爱情有了最烂俗的情节,棒打鸳鸯!

母亲陈氏出生于颍川陈氏,是名门望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她认为,白居易的妻子即便不是官宦世家的女子,也会是书香门第,但绝不是湘灵这样的农妇!

但是,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再听从母亲的话,他说,此生非湘灵不娶。陈氏听闻此言,勃然大怒,为了斩断白居易的情思,陈氏带着白居易再次离开了符离。

贞元九年,父亲白季庚迁任襄阳别驾,母亲陈氏带着家人一起去襄阳与父亲团聚。临别时,湘灵将明镜还给了白居易,说:“我等你回来,若想我了,就看看这面镜子。”

白居易握着手中的匣子,郑重地点了点头。车轮渐渐启动,白居易渐渐模糊了双眼,湘灵的身影也渐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见。

一路上,白居易频频回眸,期待能看见湘灵的身影。他跨过高山,路过湖水,总是不经意间就想起湘灵,每次思念都是泪眼滂沱!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在襄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又回到了苦读的状态。因着父亲官职不低,白居易的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但是,他仍想起在符离的清贫日子,因为那里有他的湘灵。

夜深人静时,他总是无法入睡,寸寸相思,刻入骨髓。他相思成疾,无声哭泣。而母亲陈氏对此一无所知,她天真地认为,白居易终究会忘记的。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白居易只想回到符离,再看一眼湘灵。

贞元十年,父亲白季庚去世,23岁的白居易扶柩回到符离,为父亲守孝三年。他再一次见到湘灵,可是这次,因为礼法,他不敢与湘灵亲近。

贞元十二年,守孝期满,白居易已经25岁了,而湘灵也已经21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为人父母了,但是白居易和湘灵还是单身。

白居易再一次跪倒在母亲面前,请求陈氏同意,他能够迎娶湘灵。这次,母亲陈氏仍旧决绝地拒绝了,除非她死,否则湘灵别想进门。

母亲的门第观念,让白居易痛苦,也让湘灵绝望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白居易与湘灵无法跨越的鸿沟。白居易无法说服母亲,也没办法放弃湘灵,在深受相思之苦时,他写下了《长相思》。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湘灵,我愿化作山间的乔木,与你枝枝连理;我愿成为原型的走兽,日日跟随,并肩前行。

白居易不甘心,他想,如果他能向母亲证明,不靠联姻,一样可以入朝为官,母亲兴许就能答应他娶湘灵了。他手中握住了这颗救命稻草,苦苦挣扎,却不知结局早已注定。

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参加了乡试,第二年,他入京参加了会试。那一年,他一路高歌猛进,高中进士及第。他意气风发,挥笔写下: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白居易28岁,回到符离,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谁知,母亲拒绝得更加彻底。

“进士算什么,你还没有做官。曾经你是布衣,湘灵配不上你,现在你是进士,她更加配不上你!”

白居易想,是不是只要做官了,母亲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重返长安。贞元二十年,白居易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职位,定居长安。

这一年,白居易32岁,湘灵也已经28岁了。他们想用彼此的坚持,撼动母亲心中那座门第的大山,但是,母亲仍然不愿松口。

这次,白居易真的绝望了,他不再挣扎,他对湘灵说:“我要去长安了,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湘灵无话,只是将手中的鞋子送给了白居易,她等了这些年,这就是答案。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段年少时的懵懂情感,在白居易32岁时,终于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长相思》有《长恨歌》的影子,连理枝、比翼鸟,是白居易源源不断的爱意,最后却化成了绵绵无绝期的恨意。

白居易恨吗?他是恨的,他恨自己的懦弱,也恨母亲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强加在自己的身上。父亲造就了母亲的不幸,而母亲想要强留白居易一起承担起不幸。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与父亲白季庚相差26岁,母亲其实是父亲的外甥女,有了这一层的关系,陈氏的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陈氏15岁嫁给白季庚生下白居易,此后,二人两地分居,陈氏一直过着丧偶式的生活,她的心也在日渐的磨砺中,变得坚硬无比。

这样的母亲,白居易不忍心伤害她,但是,心中的恨却无法消减。从此,白居易的人生仿佛是颠倒了一般,从温柔浪漫的少年郎,变成了现实主义的中年人。

02现实青年

元和元年,34岁的白居易终日和元稹饮酒作乐,在一次酒醒后,白居易仿佛参悟般,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请求调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

他逃离了长安,成为了一名亲近百姓的父母官。他想,长安的浪漫终究是粉饰太平,他想要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想要更加贴近现实。

这一年,是白居易开挂的一年。

这一年,白居易去仙游寺游览,写下了《长恨歌》,他批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着写着,白居易想起了远在符离的湘灵,旁人都道他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唯有他自己明白,这其中只有他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是为《长恨歌》!

这一年,白居易和好兄弟元稹终于搞起来大动作,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吹响号角。这是民生凋敝的中唐,盛唐早已远去,李白的浪漫也早就不适合当下了。

他眼中的大唐民生凋敝,但是上位者眼中的大唐却繁华如旧,这一切都是粉饰中的大唐,他要将这虚假的盛世砸个粉碎。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元和二年,一日,烈日当空,白居易来到田间,想要向农夫们收税。话还未出口,他就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怀里抱着瘦弱的孩子,另外一只手抓着几根麦穗。

见众人都看着她,她急忙解释道:“我不是来偷麦穗的,只是来捡一些给孩子吃。这些年官府收税,家里承担不起,只能把地卖了。”

众人听着,纷纷叹气,拿了一个馍馍给妇人道:“这个给孩子吃,我们这些麦穗收了,也不知道够不够,也许也要卖地了。”

白居易听着,心里生出无限的愧疚。想他不用劳作,一年就能获得300石粮食,而这些辛辛苦苦耕种的农夫们,却没有粮食吃,收税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能颓然离去。

回到家中,他心里的沉闷感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将底层百姓挣扎的生活牢牢记在心里,他愧疚不已,他想,这民间的疾苦,必须要让上位者看见。

这一年,白居易因为《长恨歌》被唐宪宗赏识,调回京城,任职左拾遗。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上任后,白居易一直秉持着“有阕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畅所欲言,将百姓的苦难化成诗篇,献给唐宪宗,希望他能看到当下社会的现状。

他不顾世俗的眼光,猛烈地抨击朝廷,抨击不作为的官员,他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也将他的快意恩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大宅》

谁谁谁,贪污腐败,为官十载却坐拥数间百万房产,家里有吃不完的肉,花不完的钱!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只给了人家半匹红纱一丈绫,就将老人的千余斤炭买走了,完全看不到老人家衣不蔽体的惨状,实在是丧心病狂!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民间物价飞涨,老百姓连一束花都买不起,这花的价格有多高,竟然比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简直就是天价!

白居易不仅怼同僚,怼下属,怼太监,连皇上犯了错,也毫不客气地怼上去。气得唐宪宗直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元和三年,37岁的白居易结婚了,娶得是同事杨虞卿的妹妹。杨氏出生名门,母亲陈氏很是满意,但是白居易却不开心。

妻子端庄持重,孝顺父母,友爱弟妹,但是唯独不是白居易心里的那个人。他又想起符离那个活泼灵动的湘灵。夜深人静时,他拿出湘灵还给他的那面镜子,回忆往昔。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元和六年,母亲陈氏坠井身亡,白居易给母亲丁忧守孝。此时,横亘在他与湘灵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但是,白居易明白,已经回不去了。

但是,对湘灵的思念与日俱增,在某个独居的夜晚,他写下了《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得不到的爱人,让白居易更加投身于火热的事业中。工作中,他更加卖力地抨击着这黑暗的官场,吃人的社会。闲暇时,他与元稹饮酒同醉,醉后,他便借着酒劲抨击得更猛。

白居易做官太真实,太正直,他的为官作风,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权贵。他们都想看着白居易跌入尘埃。

元和十年,一日清晨,长安城内一片肃杀。长安街头,大唐宰相武元衡竟被当街暗杀,其他人都明白要明哲保身,但是白居易却直接上书唐宪宗,要严查凶手。

然而,唐宪宗却勃然大怒,指责白居易越级上报。曾经的政敌们纷纷开始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身亡的,他却写了赏花诗和新井诗,简直是人神共愤。

这一年,白居易43岁,他被贬出京,成为了江州司马,他的内心是憋屈的。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

这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杯酒间,忽然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他邀请琵琶女上船同游,听她低低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曾经名动长安的白居易,被贬出长安后,长久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份孤独感与不被理解的感觉,终于在琵琶女这里得到了共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终于,白居易豁然开朗。他想,这官场,这社会,他怒过骂过,但是他无力改变,也许归隐田园是他最终的结局,这样也好。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从此,白居易放下了手中的“剑”,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诗也从暗喻讽刺的官场社会变成了轻快悠然的生活小事。

有人说,白居易是向命运低下了头,怨他没有坚持初心。不是的,白居易只是选择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他明白如果将一颗真心用在了错的地方,终将没有价值。

03游乐人间

那一年,在去江西九江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故人,湘灵!彼时,白居易44岁,湘灵也已经40岁了。这些年,湘灵没有嫁人,一直跟随父亲四处漂泊。

十几年未见,湘灵已经无法和记忆中的少女重合,彼此都有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抱头痛哭。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隔了25年的岁月,再见时,只能感叹年少的情谊,物是人非,最后两人依依惜别。

在经历了官场的排挤,爱情的求而不得,曾经那个热血向上的少年再也不见了。白居易从执拗走向了圆融,他开始注重享乐,学着做起了一名隐者,寄情山水,游乐人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然而,讽刺的是,就在白居易放下了执拗,不再寻求改变,想要与世界同流合污时,他却被重新启用了。

元和十五年,一度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因一心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暴病而亡。李恒登基称帝,史称唐穆宗。

唐穆宗因喜爱白居易的才华,将他召回长安,升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此后,白居易在官场一直顺风顺水,先后出任苏州、杭州刺史,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退休,官居二品。

长庆四年,50岁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路过符离,他又见到了思念无比的湘灵,湘灵还是守着未嫁的诺言。

这次见面后,白居易离开了符离,而湘灵遁入了空门。

53岁时,白居易卸任苏州刺史,回洛阳途中再次路过符离,这次他没有见到湘灵。在符离,他见到了一个酷似湘灵的少女,不觉想起他初遇湘灵的场景。

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

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他想起湘灵曾笑着说:“如果你不娶我,我就出家当尼姑去。”湘灵的容颜在他脑海里慢慢变得模糊,而这场35年的爱情也随着湘灵的出家落下帷幕。

仿佛是岁月打通了任督二脉,白居易的生活开始变得放浪形骸。他开始整日饮酒作乐,风流韵事不断,日日沉静在温柔场中。

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白居易的家中妻妾成群,美女环绕。按照唐朝官制,白居易的官职最多只能养三个家伎,但是白居易却不管那么多,他一人就养了三十多个。

他尤其喜欢15岁左右的少女,等到她们年纪大了,就再换上一批。

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追欢偶作》

他放荡不羁,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浪荡子,好色之人,可是他不在乎。

他年岁大了,体力不支,常遭好友同事嘲笑,羞愤之余,他写道:

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

公然开车,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白居易的家伎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擅长唱歌的樊素与擅于跳舞的小蛮。他曾为两人写道: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有人说,这首诗暴露了白居易的好色,晚节不保。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白居易的真实,他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

爱财也好,好色也罢,他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中,他拥有极度的欲望,却又极度诚实,这也不失为一种魅力。

这样快活的日子也没过多久,70岁的白居易便散尽家财,病痛缠身。他再也养不起这些女孩了,于是他将樊素、小蛮都放了出去。

离别前夜,他与樊素低语话别,哭一阵笑一阵,到了明日,陪伴他五年的樊素就要离去了,此后这皎皎月光,绵绵春风还有何情趣。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的人,从江州到杭州再到苏州,最后到洛阳,在不同的时期里都有不同的女子陪伴,都是他挂念和放心不下的人。他为她们写诗,来纪念曾经风月无边的日子。

他爱湘灵吗?肯定是爱的,但他后来也爱上了樊素,爱上了小蛮,爱上了春草,爱过许许多多温暖他人生的女子,他的诗里还说着风流,可到最后究竟又是谁,负了风流啊!

04最后

晚年的白居易,没有了美人在侧,他还有兄弟陪伴。曾经的好兄弟元稹已经离去,他时常和刘禹锡担风袖月,游览名胜古迹。

他花甲之年的时候,也曾回到符离去找过湘灵,想与她共赴白首。可是遁入空门的湘灵拒绝了,白居易仍是那个记忆中的少年,却已不是湘灵的少年。

我想,曾经的深爱,已经随时间流逝,白居易和湘灵念念不舍的,终究只是,少年时,在符离的那一场相遇,懵懂而美好。

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不畏强权,抨击朝政,但是他没有落魄潦倒;他虽然政敌很多,但是依旧潇洒随性;他自符离而来,虽没有背景,却一生知己不少,受人赏识。

白居易是不枉此生的,湘灵为他终身未嫁,元稹、刘禹锡视他为知己,樊素小蛮忠心不二,就连天子也为他写赞歌。

他生在中唐,却像活在盛唐。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桀骜不驯,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荡不羁。

为什么一些现代的女生喜欢露腿?

为什么现代一些女生喜欢露腿?

感觉与一个成语有关。亭亭玉立。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的美腿很合适。亭亭是高直纤细的样子,玉是白而有光泽。很附合美人白晰长腿。

美人露腿是一种自信。感觉能给人美感。现在上海都立冬几天了。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美女上身穿羽绒服,下身光滑的美腿,有的连丝袜都不穿。真是美丽动人了。

美人打扮的理念就是要捕获男人的心。其中露腿是一绝招。很能体现出身材高挑。苗条淑女,窈窕丽人,都是通过露腿,才能完美展现出来。

美丽无错,不会打扮显摆就是你的错。美丽是一种和谐统一。所以露腿露肚脐露脸露肩相结合,构成一副完美无短的图案。

服装的变迁就是由多变少,由长变短,由遮到露,由保守到开放。女人地位的提高,通过随心打扮分不开的。

服装表演节目,让人大开眼界,这台上穿的少,露得多。完美展示了曲线美。所以美女会不会打扮,看一场服装表演就懂了。

现代丽人的露腿风,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活出个性,展示美丽风采,没有人去干涉!

总之,女孩是美丽的开发创造者,大长腿最有加分项,露腿成了美丽的首选。男人们欣赏就完了,宠爱你的宝贝就够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