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是哪朝人,有哪些美食和历史名人有关的
陆羽是哪朝人,有哪些美食和历史名人有关的?
1.东坡肉
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必须是东坡肉了,东坡肉相传是有著名诗人苏东坡所创。在他的《食猪肉》诗中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可见这东坡肉是以猪肉为主要食材的,并且制作过程中就香味四溢。宋代人
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由此可见苏东坡对这项美食的喜爱之情。东坡肉肥而不腻,味醇汁浓,并且带有酒香,十分美味。
东坡肉有很多做法,在这里提供一种做法。
制作食材
原料:五花肉600克、八角2个、香菜1棵
辅料:绍兴酒1瓶、酱油3大匙、冰糖1大匙
制作流程
1、将五花肉切四方块,先氽烫过,接着抹上酱油,再用热油炸上色,捞出立刻用冷水冲凉。
2、肉块排放在锅内,加入八角及所有调味料烧开,改小火烧至肉块熟烂,约1小时。
3、待汤汁收至稍干时撒上香菜末,即可关火夹出食用。
制作提示
1、用酒代替水烧肉,不但去除腥味,而且能使肉质酥软;炸过再烧的目的是彻底去除油腻。
2、五花肉的肉质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以肉层不脱落的部位为佳。
2.大杂烩
在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当时在津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一次宴请外国宾客时,厨师们做得这海鲜杂烩受到外国宾客的喜爱,但因为这道菜并没有特别的名字,随后,外国宾客就将这道菜称为“李鸿章杂烩”
李鸿章的大杂烩是一道汉族传统的名菜,是安徽菜系列。看这道菜的名字就知道这道菜这由多种材料制作而成。混合精华是此菜的亮点,鲜香可口,鲜而不腥,醇香不腻,咸鲜可口。具有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制作方法
1、将海参、鱼肚、玉兰片、腐竹、熟猪肚、火腿40克、熟鸡肉40克均切成5厘米长、1厘米宽的片。熟鸡肉10克、火腿10克切成丝待用。鸽蛋入冷水煮熟,剥壳等用。
2、将各种切好的片、鸽蛋、香菇、葱段、姜片下锅,注入鸡汤,放入调料,烧烩入味后,拣去葱姜。
3、取大碗1只,从烧烩的各种原料中先将捍菇拣出,面朝下放在碗底,其它各种原料按花色搭开,整齐地码排入碗内,并将各种碎料放入,浇入烩烧原汤,上笼蒸十分钟取出。滗原汤于锅中,再将碗翻扣在大汤盘中,周围用鸽蛋围边。火腿丝与熟鸡丝交叉放在香菇四周。
4、锅中原汤上火烧开,勾米汤芡,淋入熟猪油,浇于杂烩上面。最后,香菇顶上入熟咸鸭蛋黄,菠菜梗倒插其上即成。
3.曹操鸡
三国时期,在孙吴交战中,曹操因操劳过度,加上头痛发作就卧床不起,只能在逍遥津暂时休息。
一个庐州人献上“秘方”,随行军厨根据“秘方",捉来一只斤半大小的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和好酒卤制后献给曹操吃。曹操食后甚感美味无比.不觉食欲陡增,竟一口气吃下了大半只鸡。厨师又连做了三次,曹操都吃了个精光,身体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此后,常让厨师烹制此鸡,还夸赞说:“真乃美味逍遥鸡也。”,此菜很快在合肥地区流传开来,并被冠以“曹操鸡”的美名,也有人称之为“逍遥鸡”。
曹操鸡又被叫做逍遥鸡,是安徽合肥传统名菜。此菜系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出锅成品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观。吃时抖腿掉肉,骨酥肉烂,滋味特美,且食后余香满口。
制作方法
1.将活鸡宰杀,控尽血水,待鸡完全死后,用80℃热水烫泡,不要碰破鸡皮,将毛煺净,掏去内脏和嗉囊,用清水冲洗、沥净,摆出良好的造型;
2.用饴糖将鸡周身抹匀,锅内放入花生油烧至八成热时,将鸡放入炸至金黄透红时捞出;
3.加上安徽本地出产的古井贡酒制成卤汤里卤制,最后再入原汁卤缸闷制而成。焖制的时间一般最少需要5个小时,这样出来的鸡肉酥烂,味香浓郁。
4.包公鱼
包公鱼原名红酥包河 鲫鱼,"包河"即合肥市"包公祠"一带护城河,该河所产的鲫鱼为乌背,人称包公鱼。
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时,名厨梁玉刚老师傅曾为毛主席做此汤,深得赞扬。饭后,毛主席亲切会见梁师傅,并赠送了苹果。
包公鱼是安徽的一道名菜,属于冷菜类,此菜色泽酱红,骨酥肉烂,入口即化,酥香两味,俱在其中。
制作方法
1. 选用新鲜的小鲫鱼(包河鲫鱼),体长7 厘米左右为宜,去鳞、鳃、开膛去除内脏,洗净控干水分;
2. 加酱油75 克、黄酒、葱段10 克、姜片10 克,腌渍30分钟左右;
3. 藕(包河藕)洗净横切成2 毫米厚的大片;
4. 取炒锅一只,锅底铺一层剔净肉的猪肋骨,然后放一层藕片、姜片和葱段;
5. 再将小鲫鱼头朝锅边,一个挨一个地围成一圈;
6. 将酱油175 克、醋、黄酒75 克、冰糖(碾末)放碗中和匀;
7. 和匀后加清水150毫升倒入锅中,用小火焖5 小时左右,端下锅冷却;
8. 冷却后,覆扣入大盘,去葱、姜、藕片和骨头;
9. 食用时取藕片数片垫在盘底,将鱼一条条取出摆入盘中,淋上香油即成。
5.炒舌西施
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其实“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品种,属瓣鳃软体动物,双壳贝类,肉质软嫩,汆、炒、拌、炖,其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制作方法
1、将每只西施舌肉用刀尖片成连接着的两片,裙破开与纽一并去沙,洗净。芥菜叶柄洗净,切成边长0、6厘米的菱角形片。每个香菇切成3片。冬笋切成0、6厘米长、0、4厘米宽的薄片。葱白切马蹄片。将味精、白酱油、绍酒、鸡汤、湿淀粉拌匀,调成卤汁。
2、将西施舌肉放入六成热的湿水锅中氽一下,捞起沥干,炒锅在旺火上舀入熟猪油25克烧热,放入冬笋片、葱片、芥菜片,颠炒几下,装进盘中垫底。
3、炒锅放在中火上,下熟猪油15克烧热,倒入卤汁烧粘,放进氽好的西施舌肉,颠炒几下,迅速起锅装在冬笋等料上,淋上芝麻油少许即成。
🍀还有好多好多,小编就整理了几种,欢迎补充。🍀
有哪些描写茶的古诗?
茶是古人的一种上佳饮品,但品茶赋诗更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而茶诗是文人墨客在品茶后对茶的赞誉和有感之言。她也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至今脍炙人口。唐宋时期是茶诗创作的巅峰期,一些名人大咖纷纷亮相,把茶诗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笔者选几首经典的茶诗之作与大家共享。
第一首是唐·皎然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代诗人皎然在这首诗里用饮茶的好处来诮(讥嘲)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把饮茶上升到“道”的意义上,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也开创了中国“茶道”之纪元。
僧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第二首是唐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还是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文学家。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还是一个品茶行家。原因就是他亲自种过茶树,对茶叶了解颇深,也常常得到亲友们馈 赠的茶叶。在这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写了他与李六郎中之间的深厚交情,同时,最后两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 是别茶人”说出了他是一个品茶的行家。诗人懂茶,让茶更有了一种文化的依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是诗对茶的作用。
第三首是唐朝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人》
《茶中杂咏·茶人》
唐·皮日休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颖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这首诗说的大致意思为:茶人出生在这顾渚山上,也在这漫石坞中慢慢老去。与茶人们聊天,他们说的都是这个季节的茶叶,茶叶闻起来还是很清新,香气很重,茶人们的衣服上也散发出阵阵茶香。颖子树已经把茶人们的庭院遮住,主人不在家,狗在庭院内叫个不停。茶人们要天色很晚的时候才从茶园中归来,脸上挂满了微笑,腰间挂着轻轻的茶篓。
诗人在与茶人的闲聊中体会到了茶人长时间在茶院中劳作的辛苦,茶与人都融合到一起了,才有了看见的和闻到的“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第四首是唐陆龟蒙的茶具十咏·茶灶》
《茶具十咏·茶灶》
唐·陆龟蒙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为:山中被雾气环抱着,如烟的雾气映射着早晨的太阳。锅中那甘甜清澈的泉水已经沸腾了,整个甑里的茶芽都已经熏蒸完毕。
高扬特殊的香气熏染着美丽的春色,茶叶鲜嫩的颜色已经接近于菊花版的黄色。灶下烧火的人如同我的门徒,每一年都会见到他。
陆龟蒙与皮日休,都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不仅是诗友,更是茶友,且两人在茶与诗上的造诣都非常高。两人在苏州偶然相识后,每日以诗歌唱和,评茶鉴水,让人羡慕不已。
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懂茶、知茶才能让茶在诗文里升华,笔者介绍的这几位都是唐朝种茶、懂茶、知茶的高人,有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文化旗手,所以他们写出来的茶诗不一般,一直流传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2019年8月31日于艾墨轩
经过一个月的闭关修炼大家都学会了什么技能?
经过一个月的闭关修炼我学会了绘画基础技能,当然学好学精得关闭七七四十九天出关(哈哈)。
因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在按下“暂停键”封城的那一刻起,人们便过上了闭关修炼的日子了。就在闭关的一个星期里,在弟媳的书架上偶遇了一本《30天学会画画》,十分怀疑这本书的我漫不经心的翻看了第一节课,嗯,不错看的明白,基本上可以接受这本书。于是乎找纸(还好找到了一点A4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个转笔刀,绘画零基础的我开始动工了。
从基本的一个物体开始到多个物体的重叠堆放;从立方体到圆柱体;从一条S曲线到管状物体;由一点透视画房和城市,再到两点透视画塔画城堡画城市等等。一次走一步,一次画一条线,分析画画的物体是由什么几何体的形状?是用什么线条组成?慢慢的发现自己也会画。与其说我具备了一种绘画能力和天赋,还不如说我在绘画中学会一种分析事物的能力。由此,只要找到对的方法,绘画是一种学的会的投能。有兴趣爱好的朋友不防试试,坚持每天都画一画,画上二三十分钟,滋润这颗非常时期带来的一额烦燥之心!
未学完待续,现分享的书名如下图,
谢谢!
你家乡有历史文化村落吗?
我的家乡沛县,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家乡,那自然是有文化村落的,请听我道来。
在沛县“五里三诸侯”那是老一代人耳熟能详的事,沛县有三个诸侯村,个个都有历史,
但是有一个村庄更是厉害,一个历史村落,素有“一代帝王村、千古汉之源”美誉,拥有文化底蕴浓厚,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迅猛的安国镇刘邦村。我们知道,沛县是汉之源头,若是追踪源头的源头,还是要追到刘邦店。刘邦店村庄虽小,但在历史上一直鼎鼎有名。
进入村头,远远就可以望见刘邦店三个大字,仿汉建筑高大醒目。
在刘邦店,淳朴的民风依然在这个千年古村落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刘邦店在两千多年前原名刘八店,刘八是刘邦的叔叔,当年在此开店,村庄因店得名。刘邦随母亲从丰邑逃难而来,安居于此,一直到他48岁起事。在这里,刘邦不仅和王陵、周勃、灌婴成为莫逆之交,也完成了他最初的人脉积累。村内现存历史古迹高祖饮马井、饮马亭、上马石、十二生肖拴马桩以及民俗村居
饮马亭
饮马亭以北大约100米的地方,两块带着岁月沧桑的石碑,竖立在苍柏之下,古朴而庄重。碑文记载:曰若稽古,沛西北隅刘邦店村为汉高祖故里,旧有泰山行宫由来久矣。帝初寒微,恒寄足焉,常昭告神前:予能除秦乱、践帝位,则重修宫殿,金塑神身。厥後泗上起义。饮马泉高祖称帝还乡饮马的地方,(重新修建的)虽然当时经历了几次大洪水,最后还是找到遗址,重新修葺而成。
传说中的上马石
村庄很多类似的石碑石刻。
如今刘邦店村的耐磨铸造企业已经发展到50多家,形成了安国镇新兴耐磨材料产业基地,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据说沛县政府投入数亿元人民币对刘邦故里进行开发和建设,我们期待着刘邦故里翻开新的篇章。
近代史上排名第一的武圣孙禄堂的武功如何?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是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而一提到孙禄堂,似乎武圣一样的存在。题主提到排名第一,却又将“武圣”加引号,福垊猜想这个引号不是题主强调孙禄堂的武功天下第一而是质疑,故而才有孙禄堂的武功如何的疑问。他这个武圣加引号加的名副其实,因为他近代史排名第一就是一个江湖神话,尽管这个神话有人质疑,但很多人还是很推崇。福垊今天不给您聊传说的孙禄堂,之跟您讲真实的孙禄堂。
真实的孙禄堂不是个传说。孙禄堂(1860年12月22日-1933年12月16日06:05),名福全,号涵斋,别号活猴,禄堂是他的表字,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周庄乡东任疃村人。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有侠客之梦。9岁学习向吴某少林拳、散手、暗器,13岁向河北大侠李魁元学习形意拳,15岁向李魁元的师父号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云深(1820年-1900年)学习崩拳。学成之后,又向八卦掌宗师董海川(1797年—1882年)的高足程廷华(1848年-1900年)学习程氏八卦掌。程廷华劝他仿效其师父,访游天下,以成大侠。25岁他游历了冀、豫、蜀、湘、粤、鄂、赣、徽、浙、苏、鲁计11省,遍访各门各派武林名家,网上说他在游历中,打遍天下无敌手。28岁的他虽然开馆收徒,但依然穷困,以至于尚未娶妻。1912年他结识了郝和(郝为真1849年-1920年),他以弟子礼对待郝为真,郝为真将太极拳秘诀教给了他。后来孙禄堂又出书又结识了徐世昌,从此声名鹊起,江湖上流传着他各种各样的传说。
孙禄堂的传说与真相【传说】25岁游历期间,孙禄堂在11省内与人较量从未败绩。
【真相】1、孙禄堂的功夫糅合多家而又自称一家,虽然对多家进行了融会贯通,取其长避其短,但毕竟会导致博而不精。以博而不精的自成一家,跟11省高手交手,从来没有败过,不免有些言过其实。福垊认为,应该有胜有负,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武家之常事。
2、而且他游历结束后还拜河北永年的郝为真为师,11省包括河北省,这是非常矛盾的。
3、孙禄堂并没有成为天下第一,连第十估计都有些高估,因为在国内的比武中,并不理想。
【传说】在国内是国士无双,在国际上也是天下第一。江湖上流传着他的神话。
第一、大败俄国大力士,还有参加了“世界大力士格斗大赛”并荣获冠军。
第二、两次赢得日本。
【真相】第一、大败俄国大力士、荣获“世界大力士格斗大赛”冠军都是网络的传言。
第二、花甲之年轻松碾压日本大正天皇钦命武士、全日本柔道冠军板垣一雄。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武士地位很低,天皇是不会授予他这样的封号的。
70岁的他曾以一敌五,将日本五位格斗高手,打出一丈以外。
日本武士重视名誉,他们会“欺负”一个老头吗?
而且以一敌五时,还说孙禄堂躺在地上,然后被五个武士围攻,继而发力。
问题是孙禄堂武圣一样的人物会躺在地上吗?
最为关键的是陈微明为他做传记时,竟然没提及这些“丰功伟绩”,原因无非都是些江湖传言,当真你就输了。
造神孙禄堂的原因第一、孙禄堂走董海川基础上又独辟蹊径。
孙禄堂拜访各种名师后,赢得了名声,然后又走董海川的游历之路。这样既能广博百家之长,更能让自己的名声更大。而且他又独辟蹊径,不仅习武而且出书。对,出书,别人都是实践,而且是理论加实践。他出书比较多,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多,名声自然要超过其他各家了。
第二、人脉就是命脉——改变命运之脉,入仕为官,名扬天下。
孙禄堂游历回来,就开馆收徒。大家冲着他的名声纷纷拜他为师,就连完县知县都敬慕他,成为了他的弟子。还有一位就叫张玉峰的弟子,他是徐世昌手下的一个亲兵。正是他的引荐,引起了徐世昌对他的启用。最后孙禄堂成为徐世昌亲兵队长、国务院卫队教头、校尉承宣官(总统护卫队队长)。他侠客兼总统亲信,自然更加传奇了。
第三、民族主义的原因
清末以来我国深受列强的欺负,民众有深深的自强梦、侠客梦于是一尊“武圣”就诞生了。让民众的民族主义得到发泄和满足,从而实现心理上的自豪感。当然这种造神福垊不排除是好事者在网上的发明。’
孙禄堂的真实功夫孙禄堂的功夫在晚清十大高手之末,甚至他还上不了晚清十大高手之列。他不仅打不过王子平,就连程廷华儿子的弟子孙锡堃(Kun1889年-1952年)也打不过。
【被迫离开中央国术馆】
早在1915年孙禄堂出书,并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武当门长后,当时的国术馆少林门长王子平就不服他,就给他下战书,要一决高下。而孙禄堂不敢应战而请上海的高振东前去比武,结果高振东进了医院,而孙禄堂只好去了江苏国术馆。(见张之江、杨松山《回忆录》)
【被迫离开江苏国术馆】
程海亭的弟子孙锡堃对孙禄堂创建的孙氏八卦不满,他认为孙禄堂对程廷华的八卦掌学艺不精,开门立派也应该由程海亭去做,自己才是真正的嫡系传人。就提出要与孙禄堂比武的请求,谁赢谁是真传。结果却是孙禄堂没有前去比试而是离开了江苏国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