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为乡野农妇,一个五十的女人保养得像十八岁
穿越为乡野农妇,一个五十的女人保养得像十八岁?
什么心态?有病:公主病!
都快奔六了,瞧着还摆脱不了“小公主”的影子。究其原因:
1.家里排行奶末头(唯一的女儿)。
2.从小被宠到老。
3.遗传基因:娃娃脸,不用靠锻炼和保养一直拥有小姐姐般的身材。
总之,无论什么心态,只要生活得开心就好。
你认为在农村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背靠山,面对海,有一座三层小别墅。
里面有各种现代化电器,不缺电不断网。打开水龙头,里面流的是地下水(小院儿里井水抽上来的)。
庭院里养满花草,早春时,它们冒出新芽,直至枝繁叶盛。开花的开出各种颜色的鲜花,爬藤蔓的一天比一天爬的高。
天气渐暖。
大门的左墙侧爬满了开的旺盛的三角梅,红似火。和右侧的紫藤花争芬夺艳。
后墙的爬山虎,一年四季却呈现不同的颜色。嫩绿、深绿的叶子、紫红的幼枝、灰褐色的老枝。
靠一侧围墙养着几丛修竹,竹下有石桌石几。可约好友二三喝茶聊天,或独自一人安静的坐下看一本好书。
常有鸟类飞入庭院中,又不怕人,只想找口零嘴儿吃,而后展翅飞走。
庭院中央有鱼戏荷叶图案的大磁缸,夏时赏莲,秋时听雨。
“留得残荷听雨声”似乎比芭蕉夜雨更诗意。
走出庭院又是一番景象,后山有各种各样的果树。春季花开不断,秋季硕果累累。偶带小朋友爬树摘果,别有一番乐趣。
种几分田地,栽些瓜果。散养几只鸡鸭,漫步在丛林间。
出门散步,后面跟一两只灵犬。静坐家中,怀里抱一只萌猫。
往前走二十分钟,便到海边。白色沙滩,蓝色海水,略带着咸味的海风,湿润的空气。
约知己二三,或散步或泛舟或潜水。
或聚集家中做一餐美食,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或在阳光灿烂的下午,带着午觉后的慵懒去好友家蹭上一顿她精心准备的下午茶。
或在秋风乍起的时候,约知己演奏一场小小的音乐会。钢琴,古筝 ,箫,竟能完美的融合成一首曲子。
或在寒冬初雪的深夜,听爱人抱着吉他唱一首情歌。
或在傍晚和爱人散步于后山丛林,闲谈生活趣事、争论人生哲理、讨论子孙教育。
每周驾车去繁华的大都市,采买、逛街。
每季度和知己爱人来一趟远游,看看世界,体会一下不同的风俗民情。结交更多的朋友。
从来没有经济烦恼,人际烦恼,病痛烦恼,儿孙烦恼。
对,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唯美主义大师布格罗裸体油画精选?
这是法国画家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又译布格柔)的作品《女孩和石榴》 自画像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是法国19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末法国学院艺术绘画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先在波尔多的艺术学校半工半读两年,学习绘画。1846年用卖出33幅画像的900法郎加上亲戚的筹款,布格罗到巴黎的法朗索瓦・爱德华・皮柯特画室学习,两个月后作为100名学生中的第99名进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在美术界虽然是逆历史潮流的人物,但他的作品确实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时为了追求完美,他也不惜篡改现实。所以他的作品经常取材于古代的神话,以超出现实的美展现出来。在布格罗的画作里,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有妇女,仙女和农村姑娘等人物。其环境多为乡间丛林,宁逸静瑟。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年出生于法国比斯开湾小城拉罗谢尔。布格罗的父亲是小商人,先做葡萄酒生意,后做橄榄油生意。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早期就小有成就,1850年,布格罗的油画作品《芝诺比亚在阿拉克斯河边被牧羊人发现》获得罗马大奖的奖学金,得以留学进修四年,这使他得到了更正规系统的绘画训练,这段时期的经历奠基了他日后的风格与主题。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代表作《殉道者的凯旋》使布格罗在在世界博览会上所引起的轰动,美术评论家这样描述道:“布格罗先生有一种源于自然的天性,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人体的自然美,这种艺术流派重现了远古和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风格。 1856年,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与Marie-Nelly Monchablon结婚,他们后来有五个孩子。直到1896年,71岁的布格罗第二次结婚了,和他的一个学生,美国肖像画家――伊丽莎白•珍妮•加德纳Elizabeth Jane Gardner Bouguereau,(1837-1922)。所以当时布格罗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办画展,他用他在画界的影响,成为法国第一位为女性开办美术协会机构的艺术家,这些学术机构中就包括Academie francaise(法国美术学院)。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一生坚持传统的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写实绘画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画作赞美到:“给人一种美好和纯洁的视觉享受!”。布格罗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和擅长表现多愁善感的题材为特征。在人物造型的处理上,为了追求高度的优美,理想化的境界,布格罗舍弃技法创新,维护官方正统的艺术,排斥其他艺术流派,比如在素描和油画上重视细节的绘画,他在人物的皮肤、手和双脚上有着细致而独特的绘画技艺。后来的批评家指责布格罗为保守的画家。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的绘画,从早期较为严肃和忧郁的大型宗教历史场面,逐渐转向轻松明亮,人物较少,更具世俗性的内容,如母与子、牧羊女、农妇、浴女和小孩等,作于1851年的《兄弟之爱》Fraternal Love (1851) 即是这一转变的开始,他并且不断地重复了那个母性主题。那些充满了浓厚的乡村风味和田园情调的画面中,在树林、田野或牧场的背景上,穿着白色的衬衫,单色的罩衣,带着花的或格子图案的方形披巾,赤着脚的农村姑娘,就“好像神话中的公主,由魔杖变为乡下人后成为他画面中的模特儿”。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在他那个时代,被美术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画家之一,他在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也获得了广泛的名望和影响力,并得到极高评价。但同时,他又遭到先锋派主义者的斥责和攻击。 圣母与天使 伊冯 抱膝坐的浴女,局部 加布里埃尔・柯特的肖像 戴面纱的女人,习作 以上转载自“有画网”,还有很多漂亮的人体我不敢贴,怕被百度判犯规
农村自媒体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农村自媒体不懂怎么做?农村自媒体难不难做?农村自媒体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这些问题,之前很多人一直在疑问与不解。看到“巧妇9妹”的成功后,很多人又似乎恍然大悟:农村自媒体真的大有可为!
2017年5月19日,来自中国荔枝之乡的灵山县,一个叫9妹的女子,开始进入今日头条,专发农村题材的视频,不到一年时间粉丝超过了120多万!年收入计达1000万元!
这个实例再次证明了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只要认真做,努力做,诚心做,农村自媒体也可以有巨大的成功。反复看过“巧妇9妹”的视频,桂农通认为,“巧妇9妹”之所以取得成功,至于有五点原因:
第一,立足农村取材,题材十分丰富。“巧妇9妹”的视频,从做吃的到摘菜摘果,到捕鱼割稻,到腌制农家菜……凡农村里的事物,皆被9妹拍入镜头上头条。农村天地之广阔,题材自然丰富多彩。这些南方农村的视频,也满足了大部分北方人的好奇心:原来,南方的农村就是这样的!?
第二,笑得朴实自然,显得真实可信。视频中的9妹,不管上山下水,不管进厨房制作美食还是在田垌劳作,笑容都非常好,笑得又自然,笑得很甜蜜,笑声又响亮;普通话不太准确,但每字每句又清晰认真说……一个琅琅大方的农家妇女形象跃然而立。这样的视频真实可信,很容易收获读者的认同感。
第三,展示多种美食,满足吃货愿望。反复看巧妇9妹的视频,很多都与吃有关:下地挖红薯,收香蕉,割水稻,张网捕鱼,制作各种美食,等等。这些小饰品包含着很多知识和技巧,相当于南方农村地区,美食大杂烩。可以说,巧妇9妹的视频,让全国的人都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学到了美食制作方法。
第四,勤劳勤拍勤发,勤快温暖粉丝。这一年来,巧妇9妹以及他的团体,坚持每天发两条短视频。每段视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肯定背后做了认真精心的准备和后期的剪辑。现在她与平台签约又搞起了直播,流量更加大了。巧妇9妹的粉丝为什么那么多,是因为她在用自己的勤劳勤快,征服了广大粉丝。
第五,诚信诚意经营,爱心满满传递。巧妇九妹开始了网店,做起了农产品电商销售,帮周边村里的群众推销农产品,让灵山的土特产走出了广西,走向全国。从自媒体的角度来说,她个人是非常成功;从帮助群众来说,她的行动行为又是十分感人的。
可能很多人还没注意到,去年有一段小视频最能说明巧妇九妹的爱心与真诚。视频拍的是巧妇九妹在街上见到一个流浪小男孩,偷了店铺里面的东西被店主抓住,巧妇九妹上前劝说店主不打小孩,并教育小孩重新做人,帮助小孩重新生活。视频不长,但细心的粉丝发现了,巧妇九妹的真诚,透过她的大眼睛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我国的农村里再多一些象广西灵山县“巧妇9妹”这样热心、大方、大爱的妇女,我国的脱贫攻坚将不再是一件难事,我们的农村将不再是贫困落后。
为什么谢大脚车祸去世会上人民日报?
赵本山无论说什么,那些像打了鸡血似的等候着、一心想抢个吸睛新闻的众多网红们,恐怕是都要立即扑上去,七嘴八舌的撰个头条,把他喷个体无完肤才舒心。所以久经“沙场”的老赵选择闭口不语,绝对是聪明之举。
至于那个把敢爱敢恨的乡村农妇演绎的栩栩如生、50.60.70.80甚至90后大都印象深刻的、反映乡村百姓生活的电视剧主角,特别是在50岁当打之年因意外去世,让大家都感到宛惜,这是人之常情。
特别是她并没有像当红的小生小旦那样,前呼后拥、耍大牌,故意制造什么吸睛的负面新闻。而只是认认真真演绎百姓真实生活,所以她因车祸意外去世的消息上了人民日报,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报纸除了头版要报道重大新闻外,在其他版面报道一些新近发生的全国各地各种新闻,是完全可以而且是应该的。
有人撰文说一个戏子去世的消息不该充斥新闻媒体,我认为是偏激的,不但不该用“戏子”这种旧社会污辱人的称谓,而且报道新近发生的、能吸引受众关注和共鸣的事件,并没有什么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