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能动作用,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意识的本质
从客体感知层面去描述,意识的本质是“信息的分类处理”。
从主体能动层面去描述,意识的本质是“将更新后的已知信息与行为目的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重新权衡要素权重、重新定位信息含义,继而更新行为策略、观点或立场”。
二、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若不承认物质对立于意识之外则无客观实践坐标,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含义:
所谓意识的能动性,是说意识本身的发展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不仅具有能动地反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 这种意识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德、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445页)这种区别于物的特点,我们通过它的具体表现能够看得更清楚。
首先,意识是主体对世界的观念把握。
其次,意识总是从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角度把握世界。
再次,意识又总是随着主体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②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们在活动之前预见制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步骤等等,都是人们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些都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蜜蜂的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们羡慕、赞叹,但是人们建筑的房屋无论如何简陋,也比蜜蜂文明,因为他在造成房子以前,早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力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能够把从实践中形成正确思想,再通过实践把它变成现实,把精神的东西变成物质的东西,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意识发展的前进性
意识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动物没有意识,它意识不到自己的历史,因而也没有历史发展的追求。人们的意识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追求主观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不断摆脱对事物和规律知之不多和知之不全的状态,挣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使意识的能动性提高到新的阶段,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意识对于人体出现活动的控制
关于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作用,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科学发展提供的许多事实证明,人的心理过程一方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意识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自己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变成物质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反作用来。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52页)所以,实践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现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必须以遵循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为基础,这后一点尤为重要。
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般称为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二、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表面看起来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其实不然。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3、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性质不同,其对物质的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展开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2、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3、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具体地说,它要求人们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客观规律和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并为运用规律改造世界、创造和改变各种物质条件,为客观规律的作用发挥开辟道路。
如在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物质设备、技术条件和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推动社会发展。
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把人变成规律的奴隶的消极宿命论,又要反对不顾客观规律,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等同概念吗?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含义:
一、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
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这个是新版教材增加的内容)。 主观能动性有三层含义: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按老版教材的说法,意识能动作用属于辩证唯物论部分,而主观能动性属于认识论部分。所以它们的使用范围会有所不同,当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论答题时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当题目要求用认识论答题时用主观能动性。新版教材模糊了二者的范围,甚至都没有出现主观能动性的说法了,不好说,不知道教材编写者们是如何想的。 按老版教材,主观能动性的范畴比意识能动作用的范畴宽,就是多了第三层含义。当然,前两层含义应该是相通的。 意识有不同性质之分,有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它们的能动作用也就不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正确发挥与错误发挥之分,结果也会有不同。比如说不能片面地、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在尊重客观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当然,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只有人才有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