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将灭绝,为什么说哆啦A梦反日
萤火虫将灭绝,为什么说哆啦A梦反日?
《哆啦A梦》是由日本漫画家藤本弘(笔名藤子·F·不二雄)和安孙子素雄(笔名藤子不二雄A)共同创作的漫画作品。之所以会被冠以反日之名主要是因为在其新番特别篇《叔叔和大象》中出现的一幕:大雄的叔叔野比四郎来到大雄家做客并讲述了在二战结束前夕的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当时的日本将国内一切资源用于战争,因此没人去管理动物园里的动物,又担心这些动物一旦逃脱牢笼会引起恐慌,于是就下令将动物全部处死。大雄和哆啦A梦在得知此事后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的时代阻止当时的日军军官处死一头名叫花夫的大象,就是在这时大雄和哆啦A梦为了劝军官不要杀死动物而告诉了军官日本终将战败的事实。
就是这一情节在日本国内以及我国的一部分网友中被评价为反日。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2013年4月5日“哆啦A梦”也不会正式加入东京2020申奥委员会,成为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对外文化输出的标志性符号。如果《哆啦A梦》真是一部反日作品,日本方面会这么做吗?事实上《哆啦A梦》的反战立场一直是清晰的,在这一立场下《哆啦A梦》对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确在多出地方进行了嘲讽,不过这并不能视为是对日本国家的反对,而是对战争行为的否定,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哆啦A梦》是一部极端反战的作品——视任何战争皆为不必要的愚蠢行径,从其中很多处地方可以看出:这部作品都在呼吁全世界放弃所有战争行为。
在《百合花般的女孩》中揭露了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为支撑战争而致使国内民众不得不舍弃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景象
在《大雄的大魔境》里作者更是直接点出了呼吁世人放弃战争的主题——拥有高度文明的汪汪国在五千年前就拥有先进的武器,然而却自愿将其销毁
在《大雄的海底鬼岩城》中一心发展武器以求自保的亚特兰蒂斯王国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威胁摩尔王国,然而最终亚特兰蒂斯却因为核子实验失败导致的辐射而灭亡
在《铁人兵团》中作者更是将人类之间的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相互竞争关系统统予以否定,驳斥了竞争使社会进步的观点,却而代之的是呼唤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
在《龙骑士》中则指出:所谓敌人不过是观念立场不同,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谅理解对方的心情就没什么矛盾是化解不了的
当然我们知道事实上战争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要人类彻底放弃战争乃至放弃一切竞争关系是不现实的,竞争也的确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只是我们往往在竞争中忽略了一个基本现实:竞争的失败者的人生是否就是完全没意义的呢?我们不妨考虑以下基本事实:竞争的胜利者仅仅只是完全依赖于个人能力吗?有没有其祖辈、父辈的积累呢?同样竞争失败者一定是因为技不如人吗?和他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多寡是否有关?和他小时候的营养摄入量有没有关?和他遇到的客观机遇有没有关?我们甚至可以再进一步假设:在这个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个人和大雄一样学习不行、运动不行、为人处世也不行,那么他是不是就该死呢?如果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完全建立在和动物世界一样的弱肉强食基础之上,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何在?就这个意义上而言:强者天然具有欺凌弱者的权力乃至是用战争武力去欺凌弱者的思维恰恰是应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予以改变的。当然《哆啦A梦》作为一部动漫作品不可能真正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命题诠释得那么清楚,尽管视一切战争乃至竞争关系为不必要这样的理念并不现实,但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尊重却是我们永远应当追求的目标,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作品。
有哪些动漫曾经让你泪目?
不请自来,关于让小编泪目的动漫其实有不少,印象中有这么几部让人着实感动,跟各位同学分享一下:
一、《飞屋环游记》
如果要说催泪高手,皮克斯公司绝对算是数一数二。开场短短的十分钟,不超过数句台词,已经让小编潸然泪下。老爷爷与老奶奶少年相识,步入婚姻的殿堂,几十年如一日的过着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一起到坐落在南美洲的一个瀑布去冒险。可惜钱存够了,两人也老了。老奶奶因病去世,只剩下老爷爷拉着气球回到空无一人的小屋。
小编哭过之后在心里留下了一句话:“最华丽的冒险其实就是与你相守白头”。
二、《超能陆战队》
迪士尼与漫威联手必是精品,这部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电影也确实没有让观众们失望。巧夺天工的画面设计,丰满的故事情节让所有人都沉浸在这120分钟里,不愿自拔。
在故事的最后,大白将自己的手臂发射,带着小主人脱离险境的那一刻,不知又有多少人为之落泪呢?
三、《寻梦环游记》
皮克斯最新的一部催泪大片,据说在美国的影院门口,纸巾都已经脱销。在没有看过此片之前,绝少有人会联想到这部与音乐和“死人”相关的动画电影会留给人们这么大的感触。
当你在世间被人们完全忘记,作为幽灵的自己也将消失。可见,被人忘记是多麽可怕、可悲的一件事。要学会照顾好身边的家人,时常怀念那些已经离自己而去的亲人,才能让生活更加有意义。
四、《夏日大作战》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日漫,小编没有想到竟会为奶奶的去世而悲伤到落泪。确实,在奶奶的精神引领下,混乱的局面得以维稳,大家也从烦躁中清醒。谁能想到,一位貌似普通的老奶奶竟然对社会上层有这样大的影响力。
更加让人佩服的是,面对丈夫的私生子阵内侘助,老太太竟然可以以无私的心态来接纳甚至爱护,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剧情很紧凑,画质也属上乘,泪点不多但直戳人心。
五、《葫芦娃》
有哪个80后不知道《葫芦娃》?要论催泪的桥段,小编至今还能记起穿山甲为了救爷爷,把妖怪引开,最后被蝎子精扔下悬崖牺牲。
虽然穿山甲作为放出妖怪的“罪魁祸首”,但它找到了葫芦娃种子,最后也是为了保护爷爷而牺牲,也算是将功补过。
六、《天书奇谭》
“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必属精品,当年上美的金子招牌下不知出了多少经典动画片,《天书奇谭》就是其中之一。这部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平妖传》的动画片至今都被奉为中国动画片史上的佳作。
当然,这也是让小编最早懂的师生情谊的一部动画片了。记得袁公被天上的力士用铁链捆走,蛋生在下界不停追赶,眼泪止不住的就流下来了。
七、《黑猫警长》
作为80后心中曾经的英雄偶像,“黑猫警长”动画片不知曾让多少同学激动不已。改编自褚志祥原著的这部动画虽然只有五集,但每一集讲述的故事及呈现出来的手法让人至今难忘。
要论最感人泪下的片段,应该是属于白猫班长牺牲的那一段,不知是否还有同学记得?
八、《雪孩子》
如果要评选一部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催泪动画,那非《雪孩子》莫属。动听的音乐、感人的情节,让还是儿童的小编每次都哭的伤心欲绝。
记得那个桥段是这样的,为了救熟睡中的小兔子,雪孩子不顾被融化的危险,冲进火场把小兔子抱了出来。看着雪孩子一点一点的融化,鼻子和眼睛慢慢的掉落,至今想起来心里都还有些酸酸的。
不知在各位同学心中有没有催泪动画的经典之作呢?
哪些电视剧或电影感动了你?
最近压力有点大,就搜了几部泪点超高的电影打算好好看看,可是还没看完一部,就已经哭的有气无力了,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搜集的泪点超高的电影。
1、《附注:我爱你》
美式催泪片,女生们更容易在看这部电影时哭泣,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大概经历过就能知晓。
2、《结婚礼服》
小朋友把倔强、不大与人亲近的样子演得活灵活现,在母亲跟前又卸下了小孩子的顽性,敞开心灵,看完之后在感叹妈妈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身份。
3、《我爱你》
我一直在想,等我们老了,过马路都要相互扶持的时候,该如何去延续爱情,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好的答案。
4、《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活生生把我的思维拉到幼儿园时,与片中的小朋友一起体会幼稚的细腻的情感,哭成傻逼。
5、《世上最美的离别》
尽管是典型的韩国催泪模式电影,但导演非常高明,在把这样老烂的剧情拍得依旧让你流泪。
6、《滚蛋吧!肿瘤君》
让我最感到要流眼泪的是亲人和朋友为了支持熊顿,即使再难过还是要陪着她坚强。
7、《和声》
几位优秀的女演员,丰富地刻画了细腻的情感,合唱团之下有感人的故事。
8、《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前四分之三似乎老套路,后四分之一却十分精彩,为什么不坦白心声呢。人生,就是不断的错过。
9、《忠犬八公物语(日版)》
我个人觉得日版的比美版的更催泪,美版的我是看到最后才流泪,日版的看到一半就哭的看不下去了。
10、《妈妈再爱我一次》
尽管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部很煽情的电影,而且故事情节安排也是比较缺乏新意,但是看着看着眼泪就来了,就像电影中小强说的那样“我也不想哭,但眼泪就自己流下来了”。
在以上这些电影里,我们流下眼泪,或因为心痛,或因为感动,或因为悲伤,或因为温暖,但这都是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体验。衷心希望在电影之外,你流下的泪水都是因为幸福,而不会是因为悲伤。
地球会立刻脱轨还是过八分钟后脱轨?
谢邀。相对论孰是孰非,请看我的证词。证词分两大部分,有高中物理基础,大体能读懂。
第一部分:狭义相对论的问题。
可信之一:若测量仪在高速运动,测量读数是相对测量值,要折换成绝对测量值。
良心警告:相对测量值只是一种参照系效应,纯属数学游戏的幻觉。
爱因斯坦借用洛伦兹的参照系变换因子:γ=1√(1-v²/c²),其中的v是作为参照系的测量仪的速度。例如,原子钟是作为参照系的测量仪。宇宙飞船原子钟读数为t',地球原子钟读数t,有如下关系:t'=γt。
设相对于绝对参照系的飞船速度v=0.1c,则其原子钟时间读数是:t'=γt=t/√(1-0.1²)=t/0.995=1.005t。比地球原子钟时间延长5‰。但是这只是参照系效应,绝对的地球原子钟时间t不会延长。
与此同时,飞船携带电子秤测量1kg标准砝码,其读数也会增重5‰,这还是参照系效应。当飞船返回地球,依然是绝对的1kg标准砝码。
那么,对于测量值,我们是选择绝对参照系的还是相对参照系的呢?读者自有答案。
再一举例。质子是极其稳定的粒子,其质量也是极其稳定的。现在有一台质子加速器,把质子加速到0.99c,若质子果真能携带一个原子钟,γ=1/√(1-0.99²)=2.27。原子钟时间读数t'=γt=2.27t,同时,质量增重到m'=2.27m。
这也是参照系效应,绝对真实的质子并未增重,只不过是它的动能很大而已,一旦这个动能完全发散了,质子就立即恢复到原初状态。
显然,所谓的钟慢尺缩质增效应纯属数学游戏,我们必须换算到绝对测量值t=t'/γ,我们只需考虑动能增量ΔEk=½m(Δv)²就行,不必大费周折。
可信之二:真空光速不变原理。
这也不是爱因斯坦的发现。真空光速来自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衍生公式:c=1/√(ε0μ0),其中,ε0是真空场的介电常数,μ0是真空场的磁导率常数,皆由实验测得。既然二者是常数,那么光速c就是不变的常数,这才是真正的光速不变原理。
特别提示:分析c=1/√(ε0μ0)这个公式,光速常数只是真空场的一个固有的特性参数,与电磁辐射或引力辐射毫无关系。
我的设想:根据量子场论的场量子逻辑,真空场含有大量的量子漩涡场(虚粒子),简称漩涡子,它们以光速自旋且无序震荡。
当漩涡子受到电磁振荡的激发,就会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样,就会相互依次推涌,形成一圈圈的波阵面,这就是电磁波的传播机制,与机械波的传播机制,逻辑上完全一致。
试想,一个小小的萤火虫,以极小的细胞电池为代价就可以发射若有神助的光速,不是漩涡子固有自旋光速在作祟,那又是什么呢?
最大质疑:质能守恒方程E=mc²。
严重后果:质能方程,把质量与能量混为一谈,否定质量守恒定律。把动能与质增效应混为一谈,否定能量守恒定律。造成物理学与化学上概念混乱。
其一,质能方程在数理逻辑上不自洽。质能方程的推导分两个阶段。第一段是微分部分,引用的动力学公式,是以绝对参照系为基准。第二段的积分部分,是以相对参照系为基准。
最后得出的公式,说有一个绝对参照系下的静质量m,还有一个相对参照系下的动质量m'。
可是爱因斯坦早已否定绝对时空参照系,出尔反尔,却又偷用绝对参照系,说同一公式同时适用两个参照系,这显然违背同一律。无非是在搞数学游戏。
其二,光子是不可能静止的,否则就不是光子。可是有太多的爱氏消费者,大肆鼓吹光子有静质量m=0。请问,光子的“静”怎么静法,怎么测量?即使有,那么动质量m'=γm,而m=0,那么m'=???,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三,有人说根据E=hν, E=m'c²,有m'=hν/c²。其中光子的频率ν千变万化,即光子的动质量是无法确定的。
请问①:若伽玛光子频率是1e23Hz,其动质量m'=6.63e-34×1e23/9e16=7.4e-28kg≈0.44个质子,有这么重的光子么?
请问②:若电磁波频率1e7Hz,其光子动质量m'=7.4e-62kg,有这么轻的光子么?
请问③:这些动质量,究竟以什么参照系为测量基准?若有,参照系的运动速度v=?
请问④:这些动质量,在理论物理上有何意义?如果废弃,有何弊端?
其四,结合电动力学c=1/√(ε0μ0)、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在绝对参照系下,粒子总能量E=自旋角动能+绕旋角动能=引力势能Ep+震荡动能Ek,即:E=Ep+Ek=mc²+½mv²。其中,
引力势能与质量m对应,例如,电子势能Ep=mc²=0.505MeV,与电子质量m=9.1e-31kg,mc²与m是内在对应的,可等效代换。
震荡动能与温度T对应,可按热力学原理写成:mv²=3kT,v是粒子的平均震荡速度。
因为粒子势能总是常量即质量守恒,因此,能量守恒其实就是动能守恒,即:ΔΣEk=0。
附带两句句:①“质量亏损”的说法不成立,在此省略500字。②“自旋非自转”的说法不成立,过度运用ΔqΔp≥h/4π推出自旋=137c不成立,在此省略500字。
第二部分:广义相对论的问题。
症结之一:否定经典动力学的绝对时空参照系,就视同否定万有引力定律F=GMm/R²,因为这个实验公式的测量基准是绝对参照系。光速c=1/√(ε0μ0)的测量基准也是绝对参照系。但是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中,却引用了引力常数G与光速常数c。
症结之二: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左边的纯几何时空张量的动机是主观臆断。爱因斯坦借用马赫原理:牛顿的绝对时空不存在,物体周围的时空是受宇宙所有天体引力的综合作用。爱因斯坦把这样的“马赫时空”设想为“弯曲时空”,这个弯曲时空的张量场R()项,与物体的能量动量张量场T()项,相互抗衡。
马赫原理是违背物理思维的。以“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三体问题为例。当我们在研究地球系统内的一个物体m的动力学状态时只需考虑地球对m的作用,不必考虑太阳系而更不必考虑银河系对m的作用,系统外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本不值一提。马赫竟然扯到全宇宙,绝对不可能测量,更不可思议。
症结之三:与此同时,最致命的是,他否定宇宙真空场张量Λg()项,这与他坚信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以太而光的传播无需介质的理念一脉相承。量子场论已证明宇宙真空场有零点能,卡西米尔效应已证明机械震荡可使真空场产生电磁波。
症结之四:爱因斯坦也是人,他未必正确领会到“参照系与存在性无关”的本质。不管选择绝对参照系,还是选择相对参照系,都要依据作为参照系的测量仪所在位置与运动状态。因此,参照系纯属测量技术基准问题,与时空的绝对存在或相对存在毫无关系。站在不同的参照系,会有等效表述的不同的测量值。
但是,只有绝对参照系是唯一简洁的,其坐标原点是(0,0,0,0),而相对参照系有无数个,其坐标原点是(x/t,y/t,z/t,t),若坐标系是弯曲的,将非常复杂而无法求解,而且最终还得回归到绝对参照系。因此,绝对参照系是参照系的参照系,是绝对智慧的参照系。
牛顿的动力学体系,迄今百试不爽,我替牛顿与麦克斯韦鸣不平。爱因斯坦早已作古,把理论物理搞得乌烟瘴气,错不在他,而在后人为了某种私利或不求甚解,拉大旗作虎皮,过度消费了他。
创建于2018.8.11举报
|
反对创建于2018.8.11
编辑
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而类人猿又是由生活在树上的一种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又是从别的生物演化而来的......
如果我们一直这样追问下去,终究会追问到“第一个生物”,那么它是怎么在地球上出现的呢?生命又是怎么从无到有地诞生呢?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从两个实验开始讲起。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在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生物是可以从自然界中诞生,苍蝇可以从腐肉中转化,萤火虫可以从植物里诞生。这种理论也叫作自然发生论。
巴斯德用鹅颈瓶做了一个实验,否定了这个理论。他首先将一个直径烧瓶盛放肉汤,并煮沸肉汤,冷却之后不久,他就发现肉汤里的肉质腐烂变质。
而他再次用鹅颈瓶盛放肉汤,同样煮沸并冷却之后,由于鹅颈瓶可以阻止微生物进入,所以过了很久都没有发现肉质变质。但当他把鹅颈瓶打碎之后,瓶子中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
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生命不能从无到有的诞生,生命只能从生命体中诞生。然而在第一个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并没有生命,第一个生命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米勒烧瓶实验1953年,当时还是学生的米勒通过在实验室中做了一个模拟并还原原始地球环境的实验,以论证生命起源与化学进化的过程,该实验也被称为:米勒烧瓶实验。
在该实验中,米勒从别的科学家那里打听到了地球原始大气成分,以及海洋成分,他在烧瓶中充入了原始大气成分以及原始海洋,并用电火塞模拟早期地球多雷雨天气,以及加热模拟地球早期温度。
实验没多久,他就发现烧瓶中的水变得浑浊,并且有沉淀物生成,这意味着有新的物质被生成。实验进行了一周左右,米勒停止了加热,并将沉淀物去化验,结果令他本人都大吃一惊,原来沉淀物里有十几种氨基酸,而氨基酸就是组成生命最基础的原料。
但是要搞清楚的是,有了氨基酸并不等于有了生命,氨基酸就相当于零件,生命是一座大厦,零件不会自己变成大厦,还需要组装。
而组装这里的地方,目前最主流的假说就是海底热泉口假说。
海底热泉口假说我们知道,生命的运行离不开能量,现在地球上的生命绝大多数是利用太阳能为生,但是早期的生命却无法利用太阳能,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地球还没有臭氧层,太阳能中的紫外线能杀死一切生命。
幸好海水可以阻隔太阳光子,让生命可以在海洋中诞生。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水都可以诞生生命,因为海水的浓度太平均了,这意味着没有能量的流动。
海底热泉口就不一样,这里常年喷薄着来自地幔层的物质,导致热泉口周围的物质存在着较大的浓度差,当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较大时,就可以带动细胞膜上的ATP转动,从而生产能量。
当然,早期生命很可能是连细胞膜都没有,但由于海底热泉口持续喷薄的物质蓬松柔软且多孔,这些小孔就可以充当细胞膜,包裹住大量的氨基酸,从而形成生命。
然后这些初始地、简单的生命在这里演化了几十万年甚至上亿年,逐渐拥有了细胞膜以及更为复杂的细胞器,才能离开这里,游向更广阔的大海。
很多人认为生命从无到有很复杂,但科学家却认为,如果一个星球上具备液态水并且有海底热泉口,就可能存在着生命。目前科学家在寻找外星生命时,就会使用海底热泉口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科学家发现木卫二、土卫二存在着海底热泉口,因此猜测这两个星球可能已经诞生了生命。
总结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生命可能很粗糙,不仅细胞器会随时溜走,甚至连自己的基因都会随时离开自己而流浪到别的生命体中。
但在今天,无论你我,还是栖息在水里的鱼,河里的虾,奔跑在草原上的狮子还是比尘埃更微小的病毒,都是源于40多亿年前海底热泉口的那群原始生命演化而来,我们今天能有如此多的生物、如此复杂的环境,也都是在40多亿年前奠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