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板桥霜上一句,商山晚行古诗

2023-04-17 14:30:03 94阅读

人迹板桥霜上一句,商山晚行古诗?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

人迹板桥霜上一句,商山晚行古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不知道谁能帮我解释一下?

商山早行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五律】

类别:【羁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

“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

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

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除了善于围绕中心造景写情、结尾含蓄有致的特点之外 ,对仗工整巧妙地当是其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

中间两联不仅写得声、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间感极强,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立体画面的形象感受。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板桥霜诗词?

关于板桥霜诗词有: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鸡翅拍斜茅店月,马蹄剜破板桥霜。

出自宋代华岳《早行述怀 》

别后寄主簿赏析?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刘长卿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刘长卿的这首诗,论家多以《谪仙怨》归入词作,如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引唐窦弘余《广谪仙怨》序: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车驾幸蜀。途次马嵬驿,六军不发,赐贵妃自尽,然后驾行。次骆谷,上登高下马,望秦川,谣辞陵庙,再拜呜咽流涕,左右皆泣。谓力士曰:“吾听九龄之言,不到于此。”乃命中使往韶州以太牢祭之。因上马索长笛,吹笛曲成,潸然流涕,伫立久之。时有司旋录成谱,及銮驾至成都,乃进此谱,请名曲,帝谓吾因思九龄,亦别有意,可名此曲为《谪仙怨》。其旨属马嵬之事。厥后以乱离隔绝,有人自西川传得者无由知,但呼为《剑南神曲》。其音怨切,诸曲莫比。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长卿遂撰其词,吹之为曲,意颇自得,盖亦不知本事。余既备知,聊因暇日撰其词,复命乐工唱之,用广其不知者 历来解此诗者,都认为这是刘长卿回忆当日为梁耿饯行之作,“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云云,皆指梁耿而言,此说大谬。梁耿,生平无考,未见有受贬的记载。诗中解舟而行的迁客,应是刘长卿本人。理由有三:①如果梁耿也是贬谪之身,刘长卿很可能发一番同病相怜的感慨,但诗中并无此意。②长卿常以贾谊自况,如:“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听笛歌》)、“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新年作》)、“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且有著名的《长沙过贾谊宅》诗。③此诗既酬梁耿见寄六言,又答秦征君徐少府见集苕溪,则断无仅言梁耿、不及秦徐的道理,“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云云,正感其饯别之情也。 刘征先生曾有小文,提到他在长沙一家博物馆里见到一个唐代青瓷彩盘,盘上题诗:“鸟飞平无(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显然这是截取刘诗的中间两联,由此约可想见刘诗流传之广。这里有一处异文“近远”值得注意。见于载籍的各种版本,均作“远近”。常心而论,“远近”不至讹为“近远”,而“近远”却很可能误为“远近”。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刘长卿“甚能炼饰”,刘熙载《艺概》也说其“以研炼字句见长”。可以说炼字炼句是大历诗风的一大特点,而在其代表人物刘长卿的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鸟向平芜近远”,飞鸟向平芜飞去,由近而远,正可起兴“人随流水东西”。“东西”即“自东而西”,即独孤及序言所说“将涉江而西”。这样的措辞,在初盛唐诗中殆不可见,允称“以新隽开中晚之风”。为什么这里的“东西”须理解为“自东而西”而不是杜甫“世乱各东西”式的“各自东西”呢?我们且往下看。“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前文已稍及,这是有感于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而云然。“白云”意象为刘长卿所偏爱,甚于秋风夕阳。在长卿500多首诗中,出现“白云”一词的,至少在50首以上,而以“云”为意象的,更不知凡几。“白云”在刘诗中有多种用法,或为荒远之地,或为方士隐修处,或为漂泊的化身。此处以后者为是,但又不囿于这一理解。以“白云”为孤舟远谪的刘长卿固无不可,以其为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则似更合。有句为证:“白云如有意,万里望孤舟”(《上湖田馆南楼忆朱宴》)、“空余白云在,容与随孤舟”(《杪秋洞庭中怀亡道士谢太虚》)、“白云翻送客,庭树自辞风”(《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盖谓秦徐诸君眷念之情如白云明月,伴我千里万里、溪前溪后。注家或以“前溪后溪”为苕溪之东苕溪西苕溪,或以为另有其地,或是,但尽可不必拘泥。既与“千里万里”对举,极言行远,则“前溪后溪”,似不可捉置一处。以为“溪前溪后”,状船行之久、友眷之深可也。“千里万里”犹“近远”,“前溪后溪”犹“东西”。措辞方式,如出一辙。 和“近远”“东西”一样,我们初读“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也隐约觉得这里面有某种为前代所无的新的元素。比较明显的是“白云”和“千里万里”、“明月”和“前溪后溪”之间都没有动词连接,而在上文引以为证的几首“白云”诗中都用了动词,白云或“望”,或“随”,或“送”,这些动词都适合本诗语境,但它没有用,反而意蕴更深,境界更阔。诚然,单纯省略动词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但如果我们将其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类的诗句对读,还是觉得刘诗用语尖新而与后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式相近。用语如此,用意也就有相似的特点。王维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到了刘长卿的手里,可能被压缩成“春色江南江北”。要之,刘长卿之诗,新在能约能敛。明乎此,再来看陆时雍《诗镜总论》中的一段话,当有更深的体会:

十里青山荫碧湖原文赏析?

“十里青山荫碧湖”出自宋代诗人王十朋(1112年—1171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题湖边庄》。

首联“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起笔不凡,铺陈开一幅气势恢宏的青绿山水画卷。颔联“夕阳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则给画面加上一层淡淡的暖色,令山水因人的活动增添灵气和温情,观感远胜唐人温庭筠笔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清冷,和元人马致远那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凄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