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意义,夷陵之战作用
官渡之战的意义,夷陵之战作用?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1.夷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只能偏安一隅。
2.夷陵之战后促使了孙刘再次结盟。
夷陵之战虽然东吴取胜,但是东吴也消耗了很多国力,蜀汉更是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半数兵力,损失了很多将领,两个国家的实力都有所下降。为了生存东吴和蜀汉不得不再次结盟,共同对抗曹魏。夷陵之战间接促成了孙刘的二次结盟。
3.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边界,三国之间维持了平衡。
夷陵之战之前三国之间领土并不明确,经常互相征伐,但是夷陵之战后,三国边界开始清晰,领地划分明确,在夷陵之战后的几十年,三国的领土没有太大变化。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的边界,三国局势出现了稳定,互相之间维持了平衡。
三国演义中曹操谋士在官渡之战前提出的十胜十败论具体内容是什么?
郭嘉的原文: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
1.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2. 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
3. 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
4. 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
5. 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
6. 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7 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8. 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9. 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10.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翻译:现在,袁绍有十种致败的因素,主公有十种胜利的因素;袁绍兵力虽然强大,是不值得惧怕的;1. 袁绍礼仪繁多,主公只取自然的礼节,这是“道”的胜利;2. 袁绍违背朝廷,主公代表朝廷(国家)的利益,这是“义”的胜利;3. 自从桓帝、灵帝以来,朝政朝纲废弛,袁绍采用更加松弛的办法来挽救,主公却下大气力来整顿朝政,这是“治”的胜利;4. 袁绍表面上宽容,实际上防范甚严,所重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主公外面简朴,内心明察秋毫,用人唯才是举,这是“度”的胜利;5. 袁绍爱谋划,却不能决断,主公只要得着好的计策就施行,这是“谋”的胜利;6. 袁绍只图虚名,主公却用至诚之心待人,这是“德”的胜利;
7. 袁绍只懂得关心身边的人,对身边以外的人就想不到了,主公的恩惠是非常周到的,这是“仁”的胜利;
8. 袁绍容易听信谗言,主公却不会被谗言所迷惑,这是“明”的胜利;
9. 袁绍不懂是非,主公依法办事,这是“文”的胜利;
10. 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兵法,主公以少胜多,用兵如神,这是“武”的胜利。主公现在有十胜,用来打败袁绍,应当是不难的。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谋士郭嘉,就以“十胜十败”论为曹操鼓励信心,从后世看来,郭嘉的这十个方面对比,就很好的解释了官渡之战为何是以少胜多的结局。这十方面分别为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此十个方面如果放在官渡之战中对号入座,郭嘉的理论就是极为准确的预言。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这句话是讲袁绍注重形式主义,当然,这在古代是个通病,古人的礼仪讲究十分严苛,不按礼仪行事甚至会触犯法律,尤其是为人臣子不遵礼仪者,是不成体统的表现。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熏陶出遵礼寻制的管理思想,所以袁绍在整场战争中的灵活性较差。反观阉宦之后的曹操,大小就是偷鸡摸狗之辈,长大反而成为一个灵活多变的管理者,他的团队更具有活力,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例如张颌投降一事,当时的曹营主帅为曹洪,可以先收降张颌,待曹操从乌巢回来后再行禀报,这种收降如果放在袁绍阵营,未得袁公同意,谁也不敢为之。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八月,前往洛阳接回落难得汉献帝,迎入自己辖区许昌,这就树立了天下正统的政治地位。至建安四年,袁绍已经拥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曹操便借天子的名义“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在政治上给其扣上不忠不义的罪名。袁绍吃了一个哑巴亏,后悔当年没有听取沮授建议迎接献帝,于是在壮大之后,开始向曹操集团发难,亦有夺回汉献帝之意。虽然袁绍以陈琳的“讨贼檄文”骂曹为贼,但不可否认的是袁绍此举更为心虚,仿佛是贼喊捉贼。此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强曹弱,应该休养生息,建立诸侯关系,以骚扰曹操为主,拖垮曹操集团。但现在看来,曹操在汉献帝的政治影响下发展迅速,例如吕布、刘备两个政治集团,皆在“朝廷”赐封下你攻我伐,袁术更是被定为天下共讨之对象,曹操皆成为坐收渔利的幕后玩家。如果战事再拖下去,曹操只会更加强大,袁绍否决此计是有理由的,因为曹操始终以汉帝为基础,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纪律严明是一个军队的隐形战斗力,袁绍的军队纪律涣散,最为明显的体现在文丑兵败延津一线。自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之计,解了白马之围,袁绍主力吸引至延津一线,袁绍令文丑率领五千精骑追击曹操的五百诱饵。曹操自知不敌,令士卒将随身干粮钱财扔于途中,引起文丑追兵的哄抢,埋伏道旁的曹操及时杀出博得一胜,此役文丑战死,曹操则顺利逃回官渡。由此可见,所谓“河北四庭柱”之文丑,袁绍帐下名将,治军都这个德行,哪还谈得上军队纪律呢?曹操治军则极为严厉,削发代首的典故就是他树立军队纪律最好的佐证。再纵观文武官员,田丰因阻谏伐曹而被下狱,刘备绕往许昌一带,联合黄巾军残余刘辟搞破坏,被曹军全歼,回营之后居然未受任何处分,袁绍还同意他出走荆襄邀请刘表为援,管理相当混乱。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用人唯亲其实有些牵强,汉末本身就是士族门阀政治,联姻大族是各大诸侯通用手段,况且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在战乱与割据中,用人唯亲要比用人唯贤更安全,曹操鼎力北方之后也是以诸曹、夏侯为各战区统帅,这与袁绍分兵袁谭、袁熙为青、幽刺史没什么差别。但袁绍用人有些摸不清头绪,沮授在官渡之战前后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但无一被采纳,如白马之围袁绍选定颜良前往,沮授认为颜良有勇无谋,建议换将,袁绍不采纳,结果颜良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破灭;随后袁绍将十万大军开往延津,沮授建议保存实力,分兵一半向阳武推进,袁绍还是不采纳,致使十万大军有去无回;至阳武后,沮授认为曹操粮草不足,建议打持久战,袁绍不听,执意推进至官渡寻求决战;淳于琼押粮至乌巢,沮授建议增兵驻守粮仓周围加以警戒,袁绍还是不采纳,致使曹操的五千轻骑可以快速突袭至乌巢大仓。再包括对峙阶段,许攸建议分兵袭击兵力不足的许昌,袁绍也是不同意;乌巢被困,张颌建议先救淳于琼,袁绍执意攻打曹操官渡大营,结果是两头皆以失败告终。曹操则用人不疑,关键时候皆听取荀攸之计,对峙时期还写信向许昌的荀彧问计,这才是用人之道。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的多谋少决早就被郭嘉看出,当初在袁绍阵营中不得重用,于是他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评价到:“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而后就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就备在曹操攻打徐州时,就派人前往袁绍处,请其趁许昌空虚时抄曹操后路,袁绍却以小儿患病为由,失去此良机。再往前看,迎接献帝时,贾诩向李傕提出过“奉国家以征天下”;沮授向袁绍提出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三个建议中,沮授所提算是最为赤裸裸的,而袁绍居然没有同意。曹操得到汉献帝后,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经荀彧推荐,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这样的人才基础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是为霸业之基础。袁绍的多谋少决往往就成为全盘皆输的关键。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袁绍的身份比较好贵,家境显赫,他也确实因此得到了众多士族门阀的支持。但这种上层建筑带来的人才基础是虚无缥缈的,依附的人才溜须拍马者多,甚至还形成勾心斗角,争宠献媚的势力团体。审配与许攸之不睦,是造成许攸出走的关键,他所掌握的军事机密,又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郭图一味迎合袁绍,乌巢有失,则诟陷张颌,又造成张颌投降。当袁绍死后,他的人才基础动摇,开始各寻出路,如审配等人,起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袁氏兄弟相争,最终还是曹操渔翁得利。曹操则比较务实,不喜欢虚荣,是人才就真心对待,如许攸投奔时,曹操欣喜若狂,赤脚相迎,完全没有一个主公的样子,做臣下的,当然也愿意死心塌地的效忠,且直言不讳。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此处将袁绍说为妇人之仁,我个人觉得有些牵强,雄霸一方的诸侯,没有哪位是善茬,包括以仁义自居的刘备。袁绍确实宠溺儿子,这一点前文讲过,他以小儿患病措施偷袭许昌的良机。但疼爱儿子并不能说为妇人之仁,救治路上的饥民也是爱民的体现。曹操也曾为曹冲之死痛哭流涕,每逢佳节还要祭奠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对于国家内政的治理,曹操确实展现出“治世之能臣”的特点,一些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郭嘉将此看作是大仁,而将袁绍施舍穷人看做妇人之仁,带有吹捧曹操,贬低袁绍之意。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这一点说明了袁绍内部集团的派系争斗较为严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里出现了主持久战与主速战两派,沮授的持久战并未得到袁绍认可,故而主张速战的审配、郭图趁机向沮授发难。他们向袁绍提出建议,认为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恐怕难以控制,并提出臣下必须服从主公才能昌盛,而主公若是服从臣下,就会本末倒置走向灭亡。还以黄石公《三略》为理论依据,声称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参知内政。就这样,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后乌巢被围,张颌力主救援淳于琼,而郭图力主攻打曹营,最终淳于琼战死,曹营也未攻下,郭图为了逃避责任,嫁祸张颌没有力战,致使张颌、高览皆向曹洪投降。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最后,郭嘉提出了曹操文武兼备,袁绍不知是非、不懂兵法,文武皆不如曹操。此处就是郭嘉为曹操歌功颂德,加油打气,但事实也是如此。曹操用他的文治武功证明了郭嘉之言,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亲率骑兵声东击西,自己做诱饵,成就了白马之围中的关羽,也阻碍了袁军从白马据点渡河,搓其锋芒;在延津,曹操再利用袁军纪律涣散的弱点,至文丑阵亡,再次折损袁军大将;到了官渡对峙,袁绍以塔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则制作抛石机将袁军塔楼一一摧毁,袁军欲挖地道通入曹营,曹操则在曹营周围先行挖出战壕,切断地道,临场应变能力极强。随着许攸献策、刘备出走、张颌投降,官渡之战发生转折,曹操则一鼓作气击溃袁军,并将七万俘虏坑杀殆尽。在取得官渡胜利以后,曹操在袁绍处搜查出众多曹营官员通敌密信,他的处理方式是烧毁所有信件,并未追查,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智慧。
综上,一场战役的成与败,往往在于指挥者的个人品性,也少不了运气的加成。郭嘉的理论总结是战前鼓励,“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个言论也符合战争的走向。袁绍在整场战争中过于自信,以至于谋士建议多数流产。临场发挥上,曹操的应变能力也明显胜过袁本初,从理论到实践,曹操皆是完胜。
参考资料:《三国志》
以弱胜强战官渡的主要内容?
这是牵动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伟人目光的一场大决战。
双方的主帅,本是一对忘年交和合作伙伴。他们在战胜了一个个的敌人以后,惊讶地发现彼此成了死对头。于是,在中原大地一个叫官渡的地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双方一强一弱,实力极不对称,曹操一方以一敌十,竟然打赢了。
从此,1800年前这场决战,由于智慧丰富而极具魅力,长久地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观沧海和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后,曹操占领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袁绍的儿子袁尚为替父亲报仇,便勾结了辽西乌桓的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为了巩固后方,曹操决定亲自统领兵马北征乌桓。在曹操的指挥下,大军一鼓作气大破乌桓,为南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班师回朝的途中,曹操登上了雄伟的碣石山。在见到壮阔的大海,耸立的山岛时曹操意气风发,有感而发写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