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

2023-04-16 22:55:03 85阅读

超重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

1980年6月17日13时,水和汽油即将耗尽的罗布泊科考团队,突然发现彭加木失踪了,彭加木在失踪前只留下了一张字条: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分。”

超重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

看到这张字条后,众人大惊失色,因为当时沙漠的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彭加木顶着如此酷热,独自在无人区中找水,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队员们焦急地在原地等待了3个小时后,依旧没有看到彭加木返回,就组成了搜救团队,开始了搜寻,可几个小时过去了,队员们依旧没有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发现彭加木的踪影。

无奈之下,队员们只能给部队发出紧急求援电报,虽然先后历经了四次声势浩大的搜寻,将这1011平方公里的地方都翻了一个遍,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自此,彭加木的失踪,就成了世界闻名的未解之谜,关于彭加木和罗布泊的传说也越来越多,那彭加木为什么要来神秘的罗布泊呢?他又为什么要独自外出找水呢?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但由于气候干热、周边沙漠化严重,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就完全干涸了,只留下一望无际的盐碱地。

在古代,罗布泊附近诞生了包括楼兰古国在内的诸多西域小国,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上从天空俯视罗布泊,它的形状跟人的耳朵非常相似。

所以,人们把罗布泊称为“地球之耳”,还有人称其为“死亡之海”,认为这里是无数平行宇宙的交错点,也因此,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探险家,来这里考察探险。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出生于1925年的彭加木,虽然在1957年就查出身患恶性肿瘤,但他依旧顽强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他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副院长,曾十五次进入新疆考察,三次来到罗布泊探险,全力调查研究边疆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我国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贡献。

1964年3月5日,彭加木第一次来到罗布泊,这一次他虽然没有深入罗布泊腹地,但也带领团队环绕罗布泊一周,采集到了大量水样、矿物标本。

彭加木当时推测,罗布泊可能有制造核武器的重水等物质,此次考察在3月30日结束,一共进行了26天,他也因为这种不顾患癌病痛忘我工作的精神,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79年11月15日,彭加木第二次进入罗布泊,当时中日两国电视台到罗布泊拍摄《丝绸之路》,彭加木被聘请为顾问。

此次科学考察在12月20日结束,在这36天时间里,他不但带着摄制组,重走了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段,还找到了一些古墓、古道,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1980年5月8日,彭加木率队第三次进入罗布泊,这一次他们完成了首次穿越罗布泊湖盆的壮举,因为1972年之前这里还有水,所以这是人类第一次,由北向南纵贯全长450公里的罗布泊湖底。

整个过程持续了28天,直到6月5日才到达终点米兰农场,这次行动采集了大量生物、土壤、化石标本,收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资料,为我国下一步开发罗布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彭加木带领团队在米兰农场原地调整了几天,并于6月11日再次出发,打算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南线,再一次横贯罗布泊,然后通过敦煌,转道乌鲁木齐,完成本次科考任务。

此时,刚刚经历过成功喜悦的队员们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开创了历史先河,并正在继续创造历史,可谁也没想到,接下来他们将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科考团队在6月11日出发不久,就遇到了沙尘暴,随后汽车多次陷入流沙之中,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并且走了一段时间之后,众人发现指南针也失灵了,这直接导致众人偏离了既定路线,紧接着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

6月16日下午2时,由于几天来大量的消耗,车上的汽油和水即将消耗殆尽,而此时他们距离终点还有400余公里的路程。

在这种情况下,想顺利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为了保住性命,众人只能原地找水,虽然团队里有很多科研工作者,可他们身处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怎么可能找到。

就这样,一下午的找水行动失败后,所有队员都异常疲惫,甚至有部分队员已经陷入绝望之中,当天晚上,彭加木组织众人开会,讨论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

大多数队员,都建议向当地驻军求助,而彭加木却不同意给驻军发电报,因为在当时请求驻军送水的话,至少要浪费7000元资金,所以彭加木还是提出要自己找水。

但面对大多数队员的坚持,以及眼前的困境(据传,彭加木与其他队员,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彭加木只能同意给驻军发电求援,并亲自起草了电文:

“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

这个信息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求助,而是如实汇报了科考团队所处的危急情况,可以说直到此时,彭加木依旧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水源。

6月17日上午9时许,当地驻军回电称,同意为科考团队提供援助,会派直升机先送过去500公斤水,以及必要的生存物资,同时让科考团队将具体位置发过去,并要求科考团队原地等待。

众人接到回电后,异常兴奋,连忙向驻军回电,描述了自己所处的大概位置是库鲁库多克,驻军经过分析,认为那里应该是库木库都克,再次给科考团队发电:

“飞机18日到库木库都克。你们不要动,待命。”

后来证实,那里确实处于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可就在所有人都万分庆幸的时候,彭加木却紧皱眉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通过直升机送水,会浪费更多的钱,彭加木想给国家节约资金,所以依旧希望众人能齐心协力,一起找水,彭加木认为库鲁库多克的意思是“沙井”,他坚信附近一定有水。

可由于有驻军的回电,众人都劝彭加木原地等待,没有人愿意出去冒险找水,无奈的彭加木只能作罢,不过令众人没想到的是,彭加木竟然自己悄悄的去找水了。

当天下午1时许,科考团队司机王万轩,在回到车里取衣服时,无意间在一本地图册上,发现了彭加木留下的纸条,众人这才知道彭加木在上午10时30分,就独自出去往东找水了。

当天下午4时许,距离彭加木离开已经长达五六个小时,见彭加木依旧没有回来,众人经过研究决定,利用仅有的汽油,驱车往东寻找彭加木。

可是一直找到半夜2点,也没有找到彭加木,只通过找到的彭加木脚印,确认了彭加木确实往东找水了,随后队员们只能返回原地,并向驻军进行了报告。

6月18日,直升机到达救援地点,为众人补齐了物资后,直升机又在附近搜寻了半个多小时,可依旧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影。

6月19日,科考团队再次驱车寻找彭加木,因为有了充分的资源补充,所以这一次寻找的范围更大、时间更长。

不但再次找到了彭加木的脚印,还发现了彭加木坐过的沙丘,以及彭加木留下的椰子奶糖的糖纸,虽然获取的信息更多了,可还是没有发现彭加木。

最终,科考队员在请示上级后,只能无奈地先行撤出罗布泊。6月24日,彭加木失踪的新闻,通过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进行了播放,一时之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罗布泊的神秘色彩,加上彭加木的离奇失踪,社会上衍生出了无数个关于彭加木的传说,眼见流言蜚语越来越多,为了寻找彭加木,也为了平息流言,国家开始了第四次搜救彭加木行动。

那是五个月之后的11月10日,一支由包含科技人员、解放军等八个单位六十九人组成的队伍,对彭加木开始了搜寻,装备精良的他们,共搜寻了41天,直至12月20日撤出。

在这41天时间里,搜救团队先后出动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可以说已经把那里翻了个底朝天,所以这次搜救结束不久,就认定了彭加木已经光荣牺牲。

当然了这四次搜救之后,还有很多探险家、科技工作者,又重新回到那里搜寻,甚至在2005年、2007年,有人先后在彭加木失踪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两具干尸,但经过鉴定,都排除了是彭加木的可能。

这更让彭加木的失踪披上了神秘色彩,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彭加木失踪传说的,各种影视剧、文学作品,包括对彭加木失踪的猜测也非常多。

比如,传说中的双鱼玉佩,说当时复制出了两个彭加木,因此只能宣布彭加木失踪,这明显是科幻小说中的臆想,根本无法令人信服,因为如果真的有两个彭加木,那不宣布他失踪就可以了。

还有说,彭加木在科考过程中,不小心感染了千年僵尸病毒,为了不让外人知道这件事情,才宣称彭加木失踪,这个说法也很离谱,因为如果真是未知病毒引起的,直接宣布彭加木因公殉职就可以了。

至于,外星人劫持说、叛逃说以及被队友谋杀说等,就更站不住脚了,因为实在太过天方夜谭,根本不符合当年的情况。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却相对靠谱一些,也就是流沙说,这种说法认为,彭加木在外出找水时,突然遇到流沙,越陷越深,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根本无法找到他。

这种说法,符合当地的条件,因为人一旦陷入流沙中,除非现场有人看到并帮忙,否则单凭自己一个人,很难成功脱险,并且陷入流沙中后,人们很难在地表找到任何痕迹。

综上所述,彭加木的失踪,就是老一辈科学家,为了节约国家资源,主动担当,独自外出寻找水源,结果遇到意外,不幸光荣牺牲,我们应该向这些无私无畏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而彭加木到底遇到了什么危险,是否真的是传说中的流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

美国与伊朗有什么历史恩怨?

美国和伊朗之间的恩怨,就是一个从老铁变成仇敌的故事。转折点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在这之前,双方如胶似漆情投意合,在这之后,双方势成水火不共戴天。一、伊朗曾经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关系最铁的两个盟友之一(另一个是以色列)

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伊朗,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因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更因为伊朗紧靠苏联的地理位置,从1950年前后开始,伊朗逐渐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关系最铁的盟友之一。

石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二战之前,伊朗所拥有的巨量石油蕴藏一直被英国所独霸。

二战以后,伊朗国内要求收回石油资源,驱逐英国势力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二战后国力严重衰退的英国,迫于压力不得不退出伊朗。

新兴的超级大国美国乘虚而入,先后帮助伊朗驱逐苏联势力,废黜亲苏的首相摩萨台等,从而与伊朗国王巴列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友谊。

此后一直到1979年,伊朗获得的美国援助仅次于以色列,尤其是军事援助更是如此。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问伊朗期间,曾经承诺不限量地向伊朗出售任何常规武器。1977年,伊朗进口美国武器的金额高达57亿美元,当时美国刚刚装备的F-14雄猫战斗机,伊朗也能同步装备。

二、美伊双方从老铁变成仇敌只因为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

巴列维国王统治下的伊朗,曾经是中东地区最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借助石油资源带来的巨额财富,伊朗在1968-1978年GDP年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6%-17%,到1978年时,人均GDP为2250美元。(中国为385元人民币)

不过,巴列维国王推行的“白色革命”导致了政权崩溃。他试图让清真寺等大土地所有者把超过限量的耕地、果园交给国家,由国家分配给无地农民。

结果得罪了宗教人士,并宗教界的普遍反对和抵制。

1979年2月,流亡国外15年的什叶派精神领袖霍梅尼,返回伊朗并推翻巴列维王朝。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霍梅尼为了强化统治,指称美国为“大撒旦”(撒旦就是魔鬼),并宣称“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引导民众走上极度仇视美国的道路。

三、从1979年到现在,美国伊朗互相捅了对方若干刀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支持下,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扣留52名使馆人员作为人质。(电影《逃离德黑兰》讲的就是这个事)

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冻结了伊朗政府在美的95亿美元资金,并于1980年4月宣布与伊朗断交。

这场人质危机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才结束,长达444天。

就连美国总统卡特也因为营救人质失败而下台。

此后的1983年,伊朗政府授意黎巴嫩真主党,对位于贝鲁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发起自杀式卡车爆炸袭击,当场炸死美国海军陆战队241人,另有160人受伤。

上一次能让海军陆战队在一天之内损失这么多官兵,还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硫磺岛战役。

从那以后,美伊双方的仇恨以螺旋速度交替上升。

美国击落伊朗客机,袭击伊朗波斯湾采油平台,伊朗则继续扶持资助对美国的恐怖袭击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不惜代价大力发展核能,并公开宣布要消灭以色列等,更是不断激化双方敌意。

于是,对美国来说是不停加码地制裁,对伊朗来说则是毫不示弱狠话说尽。随着特朗普总统的上台,美国亲以打伊的政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很难见到松动。

谢谢阅读,欢迎顶赞,并在文后分享观点。

突破音速会产生音障?

可能许多人都知道,当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运动速度接近音速时,再想提速就很困难了,此时飞行器遇到了不易逾越的鸿沟——音障。

声音本质上就是声源发出的声波。自然界中除了声音,还有光,光也是一种波,称之为光波。耳朵接收到了声波,眼睛接收到了光波,于是我们便感知到了这缤纷的世界。

此时脑洞一开,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声波和光波有很多相似之处,自然界中存在音障,那么存在光障吗?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与声音相关的知识和音障。

什么是音障?

众所周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在空气中高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可以超过声速的。当飞行器的移动速度达到0.9倍音速(即0.9马赫),时速大约1000公里左右,就会产生局部激波,空气阻力便会剧增,阻碍物体的运动,这就是音障。

声音的本质是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依靠弹性介质来传播。声源的振动引起临近的介质跟着一起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纵波(波的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并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这就是声音产生的原因。通常我们所说的声音它的声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此外还有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以及超声波。

声音依靠介质传播,必然会受介质制衡。在标准大气压和室温(15℃)条件下,声音在大气层内地表附近传播时的速度大约为340米每秒。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不是恒定的,它会受介质的类型及其密度的影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会受温度影响,因为温度越高,局部空气的密度就会越小,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变慢。此外大气层的密度是呈梯度分布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相应的声速也就越慢。

当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可能无穷大。声音只能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是刚体(不可压缩),声音的传播速度就会无穷大,还好刚体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现在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音障?物体只要在空气中运动,就会受到空气阻力影响,物体也会对空气产生反作用。飞行器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声波是连续不断扩散的。当飞行器的运动速度接近音速时,声波来不及扩散,空气被压缩、密度升高,形成一堵无形的“气墙”阻碍飞行器的运动,还会使飞行器产生剧烈的抖动、甚至失控,这便是音障。这里的“气墙”其实就是空气受压缩后累积形成的激波。其实不仅在空气中存在音障,水中也一样存在。

上图为激波示意图

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或者超过音速时,这些激波面上的声波能量高度集中,这些声音传到人耳中会产生强烈而短暂的爆鸣感,这被称之为音爆。这种声波能量相当强大,当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时,甚至能够震碎地表建筑物的玻璃。

激波实际上是看不到的,人肉眼之所以能看到,那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声波能量的高压作用下产生了凝结,便形成了肉眼可见的锥形激波(如下图所示)。

要想突破音障,就要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的推力。由于万米高空处的的大气比较稀薄,阻力比较小,目前的超音速飞机在几万米的高空可以达到10马赫左右的速度,大约每秒3公里。步枪子弹的初速度就可以达到2马赫。

存在光障吗?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音障有所了解,下面来介绍光障。

光波与声波虽然类似,但并不相同,光是电磁波,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是实物粒子的波动,而光则是电磁场的波动。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每秒,空气中的光速与之近似。

如图所示,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众多实验已经证明,当有静止质量的物体的运动速度越来越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这被称之为质增效应。根据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是物体同一属性的不同度量方式,物体的动能增加,质量也会跟着增加。理论上而言,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那么它的质量将会变得无穷大。可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

上图为质速关系公式

通过分析相对论中的质速关系,可以发现: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越接近光速时,其质量增幅也会上升的越快。这与物体运动速度接近音速的情况类似,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音速时,阻力便会剧增。在这儿,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也会剧增,巨大的惯性将阻碍物体继续加速。即使耗尽全宇宙的能量,也不能将一个物体加速至光速。此外,当物体的质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其会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发生坍缩,形成黑洞。

这便可以称之为光障,即物体的运动速度永远也不能达到光速,只能无限接近于光速。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音障和光障的产生机制是不同的。

光速不可超越?自然界中不是存在一些超光速现象吗?这又怎么解释?

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一些超光速现象。例如:宇宙空间的膨胀速度超光速,140亿光年外宇宙的膨胀速度就超过了光速;量子纠缠的感应速度超光速。不过需要注意,这两种超光速现象都不涉及物质的运动(信息的传递本质上也是物质运动)。宇宙空间的膨胀并不涉及物质运动,这并不违反相对论;此外,量子纠缠也不能用来超光速传递信息,因此用量子纠缠来实现远距离实时通信是行不通的。对于那些因观测导致的天体视运动速度超光速,这根本就不是超光速。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界中还存在一种伪超光速现象,这里超的不是真空中的光速,而是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如,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真空中光速的75%,如果此时有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过了此时水中光的传播速度,那么就产生了“超光速”现象。在这种现象中还会产生切伦科夫辐射,其特征是产生蓝色辉光,在核反应堆的重水中就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是不是有点“光爆”的感觉?

上图为重水反应堆中的切伦科夫辐射

结语

综上所述,确实存在光障,但与音障又有所不同,光障是不可突破的,光障和音障的产生机制也是不同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声波和光波的相似性,我们从音障推想到光障,这属于类比推理,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思维方式。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

就介绍到这儿,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

热爱科学的朋友,欢迎关注我。

用一枚核弹打击一支航母战斗群?

毫无问题,因为美军已经做过实验了。

当年用的原子弹是第一代技术,所以没能让舰队“气化”,但杀死了几乎全部的舰上生物试验品,造成了大批军舰的重创和沉没。

1946年,已经准备从陆航分家的美国空军与海军大闹一场。

原因出自1945年扔的那两颗原子弹。

空军认为自己太腻害了,简直可以毁天灭地。

只要空军开上轰炸机,挂上原子弹,那世界还会有战争吗?

所以,没用还占着军费的废柴们都可以滚了,尤其是海军马鹿。

海军当然不爽:“你做春秋大梦!海权论读过吗!”

空军说:“你海个鬼的权!挡得住原子弹吗?”

于是两边不欢而散,但极为不忿的海军把事情戳了上去,推动了一场核试验。

美国人要试试看,究竟一颗原子弹是否能毁灭一个舰队。

于是,1946年7月,美国制定了一个名为“十字路口行动”(Operation Crossroads)的核试验。

美国海军憋了一肚子气,他们找来了一堆具有代表性的军舰,硬凑了一支双航母、带战列舰的大型舰队。

这个挨炮的舰队有哪些船呢?那些小船和运输舰之类的就不说了,总之,美国人确实是做戏做全套。

海军马鹿们拉来了德国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他们还拉来了让无数胶佬痛哭的日本“长门号”战列舰。

美国自家的战舰也没少摆,比如两艘战列舰“内华达”和“阿肯色”、“纽约”,重巡“彭萨科拉”、巡洋舰“盐湖城”,驱逐舰“兰德”、“休斯”,甚至还拖来了几艘潜艇。

两艘航母也是自家的,一艘是二战的功勋航母“萨拉托加号”,另一艘是轻型航母“独立号”。

上图.电影《哥斯拉》片头用的就是十字路口的核弹素材

核试验一共进行了两次,一次是从天空160米引爆的,一次是由水底27米引爆。

爆炸的结果非常理想,展现出了原子弹绝强的杀伤力,但也出现了不少玄幻场景。

坚固战舰的耐受力远超人们想象,如爆心400米距离的长门号,它没有迎来美军预想的“重创”,基本就是个轻伤。

上图.舰载的实验动物,基本死光

第二次试验时,长门号飘在爆心910米处,仅造成侧倾5度的进水,之后才缓缓沉没。

欧根亲王号也很厉害,它硬是扛过了两次核爆炸,最后也是拖行途中美军不愿损管才沉没的。

上图.第一次核爆后的“独立号”航母

两艘航母也没沉,但基本都给炸得破破烂烂,甲板被扭曲掀飞,萨拉托加还燃起了大火,后来它们都被损管后拖走。

当时实验者们非常失望,因为第一轮核爆尽管重创了整个舰队,但只沉没了5艘船,分别是酒匂号轻巡、安德森号驱逐舰、林森号驱逐舰、吉列姆号运输舰、卡莱尔号运输舰。

后来原因被归结为B-29轰炸机投弹投歪了所致,原子弹偏离了原本的核爆中心。

第二次水下核爆就凶猛多了,用于承载核弹的LSM登陆舰整体消失,阿肯色、长门等战列舰在核爆后沉没,欧根亲王顶住了一时,晾了很多天才沉。

实际上被直接击沉的只有“鲣鱼号”潜艇,它被水压造成了艇翻,事后被打捞出水,然后拖走维修。

上图.这个身影大家都熟吧?

之所以说凶猛,主要在于第二次核爆产生了极为复杂的高辐射沾染,还造成了观察人员伤亡。

海水、船身都被污染,许多爬船做损管的海军,因为抽了海水洗消,倒了大霉。

最后,美军不得不匆匆扔下一些军舰,拖着几个还能抢救的废物逃离了比基尼环礁。

上图.在洗消的纽约号战列舰

当时采用的核弹当量才23000吨,实际爆炸当量也就还不到2万吨,与广岛、长崎的核弹是一致的。

这种当量的核弹,在今天的核大国看来完全就是个玩具,哪怕美军“战斧”巡航导弹上的W80核弹,都有5-15万吨的可调当量。

上图.独立号被撕裂的船身

二战时期的原子弹技术,早已在战后被淘汰升级,变成了氢弹这种热核武器。

如举世皆知的5800万吨TNT当量的“大伊万”,它就是枚典型的氢弹,其原始数据本来是1亿吨,结果苏联人怕炸出事儿来,临时缩减了当量。

实际上,以今天的弹道导弹技术,一次可将4-8枚20-50万吨级的氢弹按有序范围扔出去,轰炸效果比大伊万恐怖的得多。

航母舰队连颗23000吨的原子弹都能炸成残废,舰上猪羊死得精光,如果遇到现代这些威力翻了10倍、百倍的核弹轰炸,下场还用说吗?

近日美国在波斯湾扣押的多艘油轮是伊朗的吗?

关于美国在波斯湾扣押多艘油轮的信息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根据报道,5月6日夜间,美国在霍尔木兹海峡通往印度洋的区域扣押了数艘伊朗油轮, 目前,这些被美国扣押的油轮要运往何处。是哪国的石油。这些还不得而知。

另外根据西方媒体信息称,五艘油轮正是伊朗油轮,在美国第五舰队扣押后不到一个小时便随即放行。至于原因则是在得知油轮被美海军扣押后,伊朗海军派遣55艘军舰前往波斯湾营救,面对大量的伊朗军舰,美国只好作罢。

4月22日,特朗普宣布取消各国石油豁免后,美军第五舰队紧急驶向中东,徘徊在波斯湾海域对伊朗进行军事威慑,同时严防伊朗油轮出海。美军发出警告,任何通过波斯湾的油轮必须经过美军的检查,如果伊朗油轮闯入或闯出美军有权进行扣押。所以关于此次的油轮扣押和释放事件,是否意味着美国退让?伊朗强势呢?

美国已经在伊朗附近集结了大量兵力,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作战舰艇以及战略轰炸机等,而伊朗也毫不示弱,也据信息称,伊朗将要和俄罗斯在相关水域展开联合军事演习。这是否会和美国的军事存在发生擦枪走火?但是,如果俄罗斯参与进来,多半发生危局的可能性不大,美俄海空军之间有危机接触和管理机制,这或许可减少双方的战略误判。

美国一个月以来对伊朗的施压力度空前激烈,不仅要让伊朗不能出口半滴石油,还有继续谋求制裁伊朗的其他领域。5月8日,美国宣布要制裁伊朗经济的“新部门”,到不是石油部门,多半会是伊朗的非石油出口产品,这些产品甚至远销到新加坡。

同时,美国也两面拉弓,在经济领域之外,美国继续以强力遏制伊朗的核武发展。排兵布阵,战略威慑,前沿施压,美国力度要置伊朗以危局之地,伊朗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么?伊朗可以绝地反击么?

伊朗已经拿出了杀手锏,但是却用的恰如其分。伊朗已经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门内容,停止出口多余的浓缩铀和重水,这意味着伊朗将继续保留这些原料。但是伊朗并没有彻底废弃核协议,而是留出了六十天的缓冲期,总之,意思就是,给其他签约方六十天的保护伊朗选择期,如果其他参与方不能继续为了捍卫核协议而做出积极措施,那么伊朗将考虑下一步的措施。

此时,传出美国第五舰队曾扣押伊朗数艘油轮无疑是给美伊局势加了一把火,但是这把火能否点燃火药桶还取决于双方以及其他大国的“灭火器”是否够大。美国其实现在并不谋求和伊朗在波斯湾开战,这也是美国高层所表态的,但是美国的军事存在是为了震,也是为了制,要震慑伊朗切莫攻击美国在中东的驻军,制约伊朗在波斯湾的石油出口和海军活动。

美国在伊朗一直谋求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短期是要切断伊朗的石油出口,限制伊朗在波斯湾的激进行动。中期则要通过强力施压,逼迫伊朗重回和美国的谈判,并签署特朗普认为的好协议。长期来说,美国要通过以压促变,以压促乱,谋求伊朗内部的攻破。

所以美国如果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石油出口而冒然与伊朗开战,除非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是伊朗不会轻易考虑此选项,也没有彻底的能力和把握。因此,美国军武云集伊朗附近本身就是为了避免伊朗伤害美方人员的安全,伊朗在紧张时刻相比不会直接攻击美国军事存在,包括人员和设施。那么美国也就没有什么好的理由要通过战争来回应。

况且,即便美国在波斯湾附近集结重兵,但是对付伊朗这些还不够,美国在九十年代干预科索沃时出动一千多架飞机,军舰四十余艘。而伊朗国土幅员远超科索沃,仅仅凭借这些战力很难对伊朗已经完全覆盖。美国也知道伊朗的在中东影响力,如果和伊朗对手,等于和三四个国家对手,到时候整个中东就乱成了一锅粥,这可不是美国想要的。不能打一个伊朗,乱了整个中东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