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诗,70后80后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的进来

2023-04-16 19:00:04 100阅读

雷锋的诗,70后80后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的进来?

我是70后,我最喜欢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还有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时隔这么多年,每每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喇叭》节目和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我就好怀念小时候,时间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童年的记忆好像就在昨天历历在目。

雷锋的诗,70后80后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的进来

上世纪70年代家里穷,其它电器没有,唯一伴随我们成长的是收音机,中央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和孙敬修爷爷的讲故事节目

听听熟悉的声音‬: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嗒嘀嗒,嗒嘀‬”那清脆稚嫩的童声,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我‬们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一提起节目里的名字,康瑛老师、徐文燕老师、孙敬修爷爷、曹灿叔叔以及木偶人物“小叮当”、邮递员叔叔等,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些亲切可爱的形象,沉浸于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中。

70年代电器挺少,现在家庭里普及的电器我家里一样都没有。电视没有、电风扇没有、电冰箱没有、更别说电话了。有这些东西的都是暴发户。哦,我们家里有电灯、手电筒,哈哈哈,还有带电的。

在那个年代像电视就是个好东西,全村1000多人口,有4、5台电视就不得了了,还是黑白的,哪有彩色的,到80年代才有彩色电视机吧!土豪、暴发户家才有电视。

这些电器咱穷家没有,还好家里有台收音机,这台收音机伴随着我和妹妹的童年开心快乐成长。

每天晚上7点我和妹妹就守在收音机旁听《小喇叭》节目,只要时间一到,听到广播里广播员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对学龄前儿童广播。”下面就是嗒嘀嗒、嗒嘀嗒、嗒嘀,下面就是一个小广播员说:“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听到这个片头一完,我和妹妹就兴奋不已,《小喇叭》还有其它节目,诗歌朗诵,歌曲,木偶叮当的故事和邮递员叔叔的来信,这些节目一完,最喜欢听的就是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特别有味道,声音温柔有节奏,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孙敬修爷爷的声音我还记忆犹新。虽然孙敬修爷爷不在了,他的声音永远刻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

孙敬修爷爷是著名儿童教育家 ,他一生讲的故事据说有上万个,他给孩子们讲故事生动有趣、声情并茂,童年的我们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到了痴迷的地步,妈妈总是叫我们吃饭都”听不见”。

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挺多的每天都讲,我和妹妹最喜欢听的就是每天一集的《西游记》节目,这和电视剧不能比,没有画面,但是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和妹妹还是小学二、三年级,下学晚了是妹妹作业没做完我等她就都回家晚了。那时候回家还要干家务活,帮助家里喂鸡喂猪还有鸭鹅,都要切些草和料拌好才能喂,干完这些活儿去写作业,作业没做完小喇叭节目就开始了,我和妹妹先去听《小喇叭》节目了,正听着,爸爸训我俩一顿,说不写完作业听什么收音机,天也黑了,还停电了,我和妹妹点煤油灯做作业,那时候家里蜡烛都没有。为此受到爸爸的严厉教训,说我们俩浪费。

《小喇叭》节目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故事,那天我们俩没听完,一直耿耿于怀。

“不近人情”的爸爸,脾气“臭”的爸爸,很恨他不让我们听《小喇叭》节目,收音机被爸爸“抢”了。

天天听的《小喇叭》节目,有一天被爸爸的“不近人情”切断了。

妈妈身体不太好,需要爸爸每天回家来帮妈妈干地里的活,就从那时候开始,爸爸每天下了班就骑车往家赶。爸爸在济源火车站上班,那时都是骑自行车,爸爸来回90里天天往家赶,虽然帮妈妈干活了,但是我们姐妹那时候小,极不愿意他每天回来,有两个原因让我们姐妹从小对爸爸没有感情。

1、爸爸的大嗓门是有名的,街坊四邻都听得到他整天吵我们,嫌我们睡懒觉、干活慢,整天吵我们,其实我们够勤快了,7、8岁学做饭、家里的牲畜多是我们喂,还要下学去拔草。就这样还怪我们懒惰,一闲下来就去听收音机,我们不能休息一下吗?我看爸爸是他想听才对,不也总是听他的小说,我不喜欢听爸爸听的小说,不知道哪位大师讲的。

2、爸爸脾气不好,我们从小都是在爸爸的呵斥下长大的,总是不会好好说话,和我们说话都是大着嗓门喊着出来的。我们从小怕他,为此还曾问妈妈:“你怎么找这样一个老汉(老公)脾气这么臭,不想看见他。”妈妈说:“我也不知道他的脾气不好,我现在能去给你们换一个爸爸吗?”我和妹妹只有撅着嘴。

就是我和妹妹总是干完活、做完作业的时候,我和妹妹就可以美美地听《小喇叭》广播啦!但是爸爸每天下班回来,总是和我们抢收音机听。当我和妹妹正听孙敬修爷爷讲《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呢,爸爸总是把收音机转台,气的我和妹妹只有哼哼,因为我们都怕爸爸,敢怒不敢言,真的是小时候太怕他,听个《小喇叭》节目还被爸爸“抢”收音机,小时候提起爸爸的脾气我都没脾气了!

被爸爸“抢”收音机是每天如此,因为他每天下班就要回来,每次都是我和妹妹听的正尽兴时,爸爸干完活就该坐下来休息了,就该享受他的节目了。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我和妹妹一次听的接不上,次次接不上,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听的故事都是半拉,没意思极了!收音机总被爸爸换台,我和妹妹心里对他都有仇恨了。在我爸爸上班时,能高兴的跳起来,只要他一回来我们都是“哑巴”,说什么话也都是不让他听见,只对着妈妈的耳朵低声说。

妈妈的话像圣旨,爸爸把《小喇叭》节目还给我们了,又能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了。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电视还有手机、其它电子产品应有尽有,都能看节目,出生在70年代的我们就只有收音机,唯一的爱好被爸爸“抢”去以后,我和妹妹每天看见爸爸回来就不高兴,收音机都听不到了。

没办法,我和妹妹写完作业就去街上找小伙伴玩,那时玩的童年游戏都是丢沙包、过方格、跳皮筋儿、抓石子等等,那时候的游戏名堂多,方言的名字叫不上来,反正每天玩的不亦乐乎。

每天往外面疯跑, 爸爸又说我们光知道玩,不干活了,我和妹妹家里的活都干完了才跑出去的,又说我们。我低声说,您把《小喇叭》节目让我们,看我们还跑吗?但是说的很低,就嘴嘟囔的,爸爸反问:“什么?”我不敢说了。

晚上爸爸吃完饭出去了,我和妹妹求援妈妈,让爸爸把收音机让我们听《小喇叭》节目,妈妈说,可以,那怎么不去给你们爸爸说,我说还不是因为怕他,谁让他那么大嗓门喜欢训人,不想理他。

第二天下学后,我们干完家务活,又写完作业,就等着《小喇叭》节目开始呢!这时候爸爸下班到家了,我和妹妹以为《小喇叭》节目和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故事要泡汤了,谁知爸爸说以后《小喇叭》节目让你们听完,你们喜欢听应该早点说,我也不知道你们喜欢听啊!还不是怕您,我还是小声嘟囔着说。

这以后我和妹妹每天都相约在《小喇叭》节目,每天都听孙敬修爷爷说故事,只要到了《小喇叭》开始的时间,听到熟悉的主持人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对学龄前儿童广播。”下面的音乐嘀嗒嘀、嘀嗒嘀,嘀嗒我和妹妹同时跟着唱,下面小广播员说的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和妹妹也跟着说。说完我和妹妹就鼓掌,开心的不得了,妈妈看我们听得开心,也不舍得让我们干活了。每天我和妹妹都听的如痴如醉,不希望停下来,孙敬修爷爷的声音太有感染力了,听入迷了。

在《小喇叭》的陪伴下,我们慢慢长大了,上了高年级依然喜欢听《小喇叭》节目和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因为喜欢孙敬修爷爷的声音,几十年过去了,依然熟悉他声情并茂、有节奏感的声音,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有瘾。

写在最后

70年代的我们,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陪伴我们长大的就是收音机,我们最喜欢听的《小喇叭》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不是光我和妹妹听,喜欢听的同学太多了,去学校里和同学们讨论的话题就是,哎,灵同学,昨晚听《西游记》没,真有意思!孙悟空能72般变化,太牛了!我要是有一样也行啊,能隐身多好啊!同学们都哈哈哈大笑,每天只要听广播的同学下课就讨论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别提多开心了!

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电视可看、手机可用,但是每天听听收音机也是我们耳朵边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小喇叭》节目和孙敬修爷爷的声音。都是我们童年的最美好记忆。

如果有时光机,再回到童年,不想长大、不想变老,真的好想回到童年,无忧无虑地童年,哪怕没有现在的电子产品,童年一样的生活再过一遍我也愿意。

做做梦就好了,就把这童年的记忆永远珍藏在心里,如果有烦恼的话,再回忆一遍童年的快乐照样心满意足。特别是《小喇叭》节目和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嗒滴嗒……

描写余杭的诗?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阳阴里白沙堤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又《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花港观鱼) 柳耆卿《望海潮》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 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 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金主阅此词,慕西湖胜景,遂起投鞭渡江之思。) 于国宝《风入松》词: 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 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 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白蛇传诗词?

1、更待西湖彻底干,此间应有再生缘。

咏白蛇传事

白蛇初下峨眉山,坐对青峰结翠鬟。白蛇初见西湖水,游女如花彩云里。

不慕繁华不为恩,自爱西湖万种春。谁知波上同舟子,便是三生石上人。

雨露初结湖上缘,还依湖水作家园。解炼金丹图济世,便是鸳鸯亦是仙。

可怜琴瑟有人妒,悲歌却起无声处。都缘佛子太愚执,肯信鸳鸯能独宿。

柔肠有愤亦如雷,千里江南一片哀。零雨暗从阊阖下,海潮飞压镇江来。

虹霓缭乱与云低,百万鱼龙天上嬉。最怜意气倾肝胆,同行妙手空空儿。

雷峰塔下重门闭,想见报仇心未死。到今岁岁有余波,广陵潮吞金山寺。

沧海桑田谁复记,雷峰亦已当风屺。更待西湖彻底干,此间应有再生缘。

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全诗?

雷锋日记“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和困难,才能克服挫折和困难,就像小树经历风吹雨打,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广西近代史中有哪些著名的名将?

广西近代史中有以下著名的名将:

1、韦拔群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2、李明瑞

李明瑞(1896—1931),广西北流人。1921年毕业于广东韶关滇军讲武堂,习炮科。曾参加讨伐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的战斗。是中国革命的著名将领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中,展示着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3、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

4、萧朝贵

萧朝贵(约1820-1852),客家人。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官封西王。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5、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

6、李秀成

李秀成(1823--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汉人,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在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

7、陈玉成

陈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广西藤县客家人,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原名陈丕成,洪秀全赐名玉成。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1862年为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年仅26岁。

8、韦国清

在广西发生的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红八军。这两只红军中,广西籍将领主要是李明瑞韦拔群等人,后来都在战争中牺牲。韦国清在百色起义中仅是普通一兵,在长征中逐渐成为特科营营长、特科团团长。抗日战争中,韦国清先后在抗大、山东纵队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第9旅政治委员、旅长。1944年,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牺牲,张爱萍接任,韦国清依旧担任副师长。解放战争中,韦国清先后担任华野2纵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政治委员等职务,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

9、李天佑

李天佑在桂军中当兵时,是李明瑞的勤务兵,百色起义中,仅15岁的他就担任了红七军军部特务连副连长。红军时期,李天佑先后担任了红七军第58团副团长、红三军团第5师13团团长、任红三军团第5师师长,是红军中战绩最辉煌的团长之一,也是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抗日战争中,李天佑担任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参加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中,李天佑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38军军长,实际上他长期指挥3个纵队和4个炮兵团,38军和39军协同作战,作用不亚于兵团司令。

10、李宗仁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11、黄旭初

黄旭初(1892—1975),梧州府容县(今玉林市容县)杨村镇东华村人。曾任旅长、师长、绥靖公署副主任,中将加上将衔。1931年起,连任广西省主席19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

12、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

13、黄绍竑

黄绍竑(1895年12月1日-1966年8月31日),又名绍雄,字季宽,广西容县珊萃村人,新桂系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4、俞作豫

俞作豫(1901—1930),广西北流平政镇岭垌村人,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军阀的战争。龙州起义领导人,左江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长。

15、覃异之

覃异之(1907—1995),汉族,广西安定(今都安)人,祖籍广西宾阳。中国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

16、《广西桂系抗日爱国将军》名单:

上将8人黄绍竑 黄旭初 夏 威 何柱国叶 琪 罗 奇 韦云淞 甘丽初

中将17人马晓军 苏祖馨 李 毅 夏国璋 凌压西 冯 璜 陈 雄 杨 勃 吕国铨伍廷飏 李本一 潘国骢 杨愿公 马拔萃 黄剑鸣 封少君 封裔忠

少将67人甘成城 马典符 马振鸿 韦贽唐 伍廷钧 罗克传梁栋新 龚杰元 曾达池 黄中骢 封传壁 黄远镇黄官俊 封高亿 马展鸿 黄循富 罗昌馨 崔 坚崔履栋 梁宝仁 封赫鲁 陈汉吾 伍文湘 梁兆福陆汝畴 苏松石 刘剑奇 陆受祺 陈杰熺 李国基邓光伦 夏拯民 甘乃柏 夏 越 李汉军 韦 灿李焯枬 罗 烈 李秀年 刘觉任 马伟新 黄绍耿刘钧华 梁仲西 李大江 李 权 何剑苍 陆汝群黄懋儒 覃品凡 余丕才 陈世琼 李明芳 马翔鸿梁学基 黄昌琳 罗复馨 罗克斯 黎慧军 韩宗明马炳辉 韦有鹏 凌龙玟 杜时崇 杨高汉 胡振广伍达欧

17、周祖晃

(1891~1959年),字敬生。渡头宿棠村人。早年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后升入武昌 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14年 (1925年)参加北伐,先后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八旅十六团团长、十师二十九旅旅长、第七军十九师师长、第七军副军长。 民国26年(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军中将军长,率军北上抗日,参加了 淞沪、徐州、台儿庄等战役,有“桂系宿将”之称。28年春任四十六军军长,不久升第十六 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了广西昆仑关等战役。1949年11月29日与解放军取得联系后,即 派副司令兼参谋长霍冠南为代表前往桂林谈判。12月13日与解放军代表、十三兵团副司令李 天佑签署“和平解决方案”。同日,周祖晃率部从百寿开往两江集结接受解放军改编,至12 月28日,周祖晃所属部队近5000名官兵全部改编完毕。后他向全省各地通电,希望广西各地 国民党官兵放下武器弃暗投明。 解放后,周祖晃任广西人民政府委员、省参事室主任、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常委。1959 年在南宁病逝。

18、吕竞存

吕竞存(1897~1967年) 。会仙圩人。 清宣统二年(1910年) 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第四期,后升入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民国13年任广西讨贼军总指挥部副官长。14年任广西绥靖督办公署少将副官 长。17年春,任第十五军少将参谋长,兼南宁中央 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校长。19年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参军,后调任军政厅厅长。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吕竞存认为广西省会南宁接近广州湾易遭日军 登陆袭击,建议将省会北迁桂林,省府任他为桂林市政处处长。他督办市政,拆除障碍物, 扩宽道路,构筑交通及防空设施,广储粮秣,并修整名胜,使原受军阀混战破坏的桂林面目 一新。与此同时,他在城内多处建有私房,有“吕半城”之称。省府迁桂林后,南宁果然遭 受日军袭击,桂林则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民国26年(1937年),任第五路军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广西绥靖主任公署中将副参谋长, 兼广西省政府委员。1967年9月14日去世,终年70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