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是什么生肖,书香门弟的动物是什么
书香门第是什么生肖,书香门弟的动物是什么?
老鼠,因为老鼠成天啃书,好象老鼠认为书很香一样,堪称书香门第,而且是“鼠”香门第,呵呵!
邓稼先的一生?
邓稼先,男,1924年6月25日生,安徽怀宁县人,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
1948年-1950年
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958年-1967年
领导制造两弹元勋的工作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22:48
1979年
身体受辐射影响
1979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但仍坚持工作。
1982年
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
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7月29日
逝世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在中西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巧合事件,不仅性质、规模极其相似,而且还发生在相同时期,东西相映,十分有趣。
巧合一:埃及金字塔王朝与中国炎帝、黄帝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司马迁著《史记》中记载的中国炎帝、黄帝产生在同一时间。两者俱为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始源。
巧合二:古巴比伦太阴历与中国阴历
公元前20~18世纪,古巴比伦创建了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计算的太阴历,与中国夏朝所使用的阴历,不仅同时,而且都是每隔2~3年置一闰月。二者如出一辙。
巧合三: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6~3世纪,为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也正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都处在学术上百家争鸣(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有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军事上天才辈出(西方有波斯居鲁士王、马其顿亚历山大帝,中国有孙武、吴起、孙膑等)的辉煌时代。
巧合四: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
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两人年龄只相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两人一东一西,一儒一佛,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巧合五:大罗马帝国崩溃与南北朝对峙
公元4世纪,西方野蛮民族入侵,大罗马帝国崩溃,中国正值五胡乱中原,西晋王朝覆灭。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公元398年,中国分裂为南北朝对峙。两者相距仅3年。
巧合六: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
公元632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统一全国,建立大唐帝国;穆罕默德进攻麦加城,创建阿拉伯帝国。两国分别雄踞东西方,同样强大,同样繁荣,疆域也同样宽广。
巧合七:十字军东征与中国金兵南侵
欧洲组织十字军东征阿拉伯国家,与中国金兵南侵宋朝几乎同时。均起于12世纪初,蔓延200年,结束于13世纪末。
巧合八:俄国彼得大帝与中国康熙皇帝
俄国彼得大帝与中国康熙皇帝几乎同时登位,相继去世(康熙死于1722年,彼得死于1725年)。彼得大帝开创了俄罗斯帝国,康熙皇帝奠定了东方最强大的王朝,两人俱为一世雄主。
巧合九: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剧作家汤显祖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杰出剧作家汤显祖不仅是同时代人,而且同于公元1616年去世。莎士比亚被誉为西方戏剧之父,汤显祖则为中国戏剧之祖。
巧合十:《荷马史诗》与《诗经》
西方伟大的历史巨著《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9~8世纪,与中国伟大的诗歌典籍《诗经》产生时代恰好相同。两者东西相映,俱为世界诗坛发出最为璀璨的光华。
如何评价南宋才女唐婉的第二任丈夫赵士程?
南宋才女唐婉的第一任丈夫是宋代著名文人陆游,第二任丈夫是赵士程,亦是陆游的挚友。对于赵士程,可以用“重情重义真君子”这几个字来概括。对唐婉,他是重情的。在她之前,他没有娶妻;在她去世之后,他未再续;此外,对于挚友陆游以及国家,他又是重义的。
赵士程是宋太宗玄孙赵仲湜之子、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陆游、梁克家等属于同时期人士。
重情陆唐悲剧空余恨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放翁钟情前室》记载:" 陆务观初娶唐氏阂之女也, 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 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 则为别馆, 时时往焉, 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掣去, 然事不得隐, 竟绝之, 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 尝以春日出游, 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 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 为赋《钗头凤》一词, 题园壁间云⋯ ⋯ 实绍兴乙亥岁也。未久唐氏死⋯ ⋯ "陆游和唐婉婚后如胶似漆。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一是因为她不会甜言蜜语讨她的欢心,二是嫌弃唐婉没有为陆家生儿育女,因而,陆母就以唐婉耽误了陆游的前程为由,逼着陆游休了唐婉。
陆游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只得含泪休了唐婉。陆游的一位挚友赵士程早已倾慕温婉多才的唐婉,对于她被休的结局很是心痛。他不愿意看见自己在乎的女子受到这种被陆家抛弃的孤苦,就建议陆游在外面单独租一处宅子,和唐婉重聚。
陆游斟酌后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万全之策”,就在外面租了间小院给唐婉住,他和唐婉时不时地可以避开陆母相聚。可惜没多久,精明的陆母就知道了这事,又赶紧为陆游张罗了一门亲事。陆游奉母命娶了新妻后,唐婉又凄然地回到娘家,更加悲凉。
十载重情意绵绵赵士程对唐婉心心念念,因此拒绝了家里人给他安排的那些门当户对的婚事。他丝毫不介意唐婉是陆家弃妇的卑微身份,真心实意地向她求了婚。唐婉感动之下,终于答应了赵士程。
赵士程是个读书人,儒雅而宽厚。他深深理解唐婉对前夫陆游的旧情,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就消除。他只能用他的真心,去呵护和温暖经受过坎坷的唐婉。对于皇室宗亲来说,对于绵延子嗣的事更加看重,但即使唐婉没有生育,他依然对她如初。爱她,就要护她一世周全——无论自己会面对多少的世俗压力。
赵士程就是这样一枚“暖男”,在他十年如一日的真挚爱意中,唐婉逐渐找到了幸福的味道。
如果没有意外,唐婉和赵士程兴许能把这份平淡的幸福继续下去。但谁都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沈园之行,却终止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沈园善意却成憾
一天,赵士程带着爱妻唐婉到沈园散心,意外地在园子里遇见了在仕途不得志而返家的陆游。陆游与唐婉一见,二人顿时万分尴尬。善解人意的赵士程懂得他们十年不见的那种思念和牵挂,于是为他们备好酒菜,好让他们叙旧。在光明磊落的赵士程心中,他对陆游和唐婉是绝对信任的。于是,他以要忙公务为由,大度地离开了。
但是,陆游因为这次偶遇,再次激起了他对前妻的亏欠之情,以及对二人之间悲剧的无限感伤。情难自禁之下,他提笔在沈园的围墙上,填了一阙字字血泪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正是这阙词,再度使唐婉悲愤难当。
唐婉很快就病了。赵士程心急如焚,一面找来良医为其诊治,一面又“衣带渐宽终不悔”地照顾她。然而,他的呵护,这次没能留住唐婉。没过多久,唐婉就抱憾而亡了。
唐婉去世后,赵士程伤痛到了极点。接连三年,他都沉浸在对唐婉的思念之中。三年后,身为皇室宗亲的赵士程开始振作精神,肩负起了他身为人臣的重任。一直到去世,他也再未娶妻。
重义在后来的许多年里,赵士程仍然把陆游当成朋友对待,丝毫没有因为爱妻唐婉的去世而对陆游产生怨恨。
宋高宗绍兴28年,34岁的陆游在福建宁德县任主簿之职,是个司掌文书的佐吏。13年后,孝宗乾道7年,时任武当军承宣使的赵士程前往福州知西外宗正司室,主理福建一带的皇室事务。
又7年,陆游二度出仕福建,任提举福建常平茶事,负责福建道常平仓和茶事等公务。
从陆游在仕途中的经历来看,身为皇亲的赵士程并不是一个小心眼的男子,没有对陆游进行打压。否则,陆游的日子会很难过。
赵士程后来加入了军伍,意外遭到敌军的突袭后全军覆没了。多年后,朝廷才知道始末,将他追赠为永嘉恭惠王,郡王爵,从一品。
结语有些历史爱好者认为是赵士程毁了陆游和唐婉的婚姻,其实这是缺乏证据的。一是因为,唐婉确实没有为陆家生育,陆母以这个理由让陆游休妻,在那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说赵士程之前以小人心态去破坏陆唐二人的婚姻的话,那么他和唐婉结婚十年后在沈园和陆游邂逅时,就不会让他们二人单独相会;在唐婉去世后,赵士程如果真是小人的话,要给陆游“穿小鞋”更是易如反掌。具有他这样胸怀的人,真可谓是真称君子。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对唐婉这件事上,赵士程要比陆游更深情。对妻,一心一意;对友,大度宽和;对国,英勇忠诚。
不知朋友们对赵士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都叫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这本书我是在高中时期读完的,后来又渐渐迷上了红学。当时我很喜欢书中的几个人物,比如林黛玉、薛宝钗、妙玉等,对于这些人物也很熟悉,所以我斗胆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林黛玉和妙玉两姐妹被纳入“金陵十二钗”,《迷你杂志》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请各位看官评评理,是不是这么回事?
重点一:林黛玉和妙玉为什么被纳入“金陵十二钗”
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1.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
脂批:苏州为金陵。
脂胭斋在“凡例”中有批语:“此书又名《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庚辰本《石头记》第十七至第十八回“介绍妙玉”时的眉批是“树(前)处引十二钗总末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有学者据此推出,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分为五等,共有60人之多。
第一回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按书云,《红楼梦》里的一个主人公甄士隐,他就住在姑苏阊门外的十里街仁清巷。
在第二回,作者再次表明林黛玉的林如海也是姑苏人氏: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所以,这“金陵”就是苏州。黛玉自然是金陵十二钗。
2. 其次,假作真时真亦假。
金陵十二钗特点:女儿,择其善者,薄命,然后列出来的正册,副册,又副册。这几册里,主要都是大观园里出现的女儿们。除了湘云、宝钗宝琴等几个在红楼梦中出现了的女孩子,以当时社会背景,其他应该还有些大家族,也应该有些薄命的善女吧,但是未见录入。真真假假。这是小说家的权利?
不过这十二钗都是在金陵薄的命。当然因为现在也无法考证故事发生在北京还是金陵。曹公可能在有意混淆我们。假作真时真亦假。
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京城是在金陵?
明朝中后期以及清朝的都城都是在北京,难道说红楼梦讽刺的是明朝前期的社会黑暗?很明显不符合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啊。
其实有些细节是故意省去,修改的,避免被当朝者抓取批斗一番,尤其那时兴起文字狱。正是印证作者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如果深究,还有以下几个小原因
3. 黛玉之母是金陵人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是老太太的心头之爱,血缘上来说,黛玉有一半贾府的血统,同时,贾敏很早就给孩子交了金陵的大家礼仪,并介绍了贾府中的各种人物关系。还记得宝黛出家之前,王夫人提到“家里有个混世魔王,少搭理他就是”,黛玉此时就问“可是那位衔玉而生的哥哥”可见黛玉对于贾府的人物关系是清楚的,很早就接受了关于金陵的一切。
4.黛玉在贾府中长大
黛玉自幼丧母,之后就一直在贾府长大,一直到早逝之后,都是在金陵,这也是作者把它列入“金陵十二钗”的原因之一吧。
5.木石前盟
宝黛前世的相遇,就注定了今生黛玉还泪之说。况且,宝玉下凡间游历的时候,渺渺真人说“一干痴情怨鬼有一段公案未了”。可见“十二钗”一开始就是因为“贾宝玉游历人间”而生的,自然是宝玉在哪里,这一干痴情怨鬼就在哪里了。
重点二: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为何大部分都不是金陵女?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一直在强调"金陵"这个概念。但是金陵在这里似乎是泛指,南京、姑苏、杭州乃至淮扬之类都属金陵。
按照张爱玲的考证,似乎黛玉、宝钗、湘云等外戚,包括凤姐、秦可卿的娘家都是苏州人,但书中只有黛玉和妙玉明言是苏州人,“不全是”命题成立。“不是金陵女”则牵扯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姐妹们学习、生活和玩耍的主要场 大观园,还有贾家宁、荣二府都是在京城,书中叫做“长安”、“都中”或者“京都”的地方,“不全是”变成了“都不是”了,她们都成了京城女。那为何不叫“长安十二钗”、“都中十二钗”或者“京都十二钗”呢?除了“京都十二钗”听上去像日本的钗,不好!其余的倒也气势恢弘呀。
肯定有人说这是神仙姐姐警幻命名的,是的,警幻仙子是对宝玉有所交待: 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 金陵十二钗正册 ?”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 正册 。
警幻所说的“贵省”有人说就是“金陵省”,但清朝这一带包括江苏、安徽都归“江南省”管。姑且“金陵省”就是“江南省”吧,那么,这十二个红楼女子名曰金陵十二钗似乎也就名正言顺了。
且慢,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又回到了起点。清朝的都城是在北京(京都、都中)呀,而大观园和贾府,还有故事恰恰也都是发生在北京
有情节为证。
第三回林黛玉投奔贾府,大概是经运河乘舟由苏州到北京,“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 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
这足以说明贾府在京城,林家在苏州,而薛姨妈一家住在金陵,后来贾雨村乱判葫芦案,薛蟠无罪释放从金陵来到京城。又有人说了,贾家以及四大家庭都是从金陵搬到京城的,甲戌本在“护官符”一节有脂砚斋重评批注:
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这是贾家!
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这是史家!
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这是王家!
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这是薛家!
但这是脂砚斋评说的,并非就是作者曹雪芹的意思,就好比在下读《红楼梦》的时候乱写乱画的一样,不足为信。
这就涉及到《红楼梦》的南北之争。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究竟是北京还是南京?争论由来已久。北派的证据似乎足些,除了在下在前面列出的,还有很多,比如王熙凤判词中“哭向金陵事事哀”;宫中的太监顷刻之间来到荣国府传旨;金陵的甄宝玉千里迢迢地到北边的贾府探望贾宝玉。
南派有一条重要的理由,看官大多见过,但大多是视而不见,没有体会到其中的重大意义。在下偶然领悟后,惊出一身冷汗!你道是什么?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在淮扬地界偶遇古董商人冷子兴,闲谈到宁荣二府,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这段话的解读是:贾家的宁荣二府就在金陵的石头城!
如果在下要搞文字狱,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你曹雪芹一会儿将贾府安在京城,与皇宫只有咫尺之遥,一会儿又说贾家在金陵,那意思是不是说京城有两个哇?
你是不是想造反!
曹雪芹如果知道这些恐怕也是惊恐莫名,他竭力避免的就是政治。甲戌本凡例中提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可见,曹雪芹写这本书是极其小心的。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低级的硬伤错误和混乱状态呢?
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证的中心,也是解答金陵十二钗为何不是金陵女的关键所在。
依在下的愚见,《红楼梦》最初的版本也许就叫《金陵十二钗》,那时候曹雪芹还没有到北京,也没有潦倒,日子过得也还好,心情也不错,所写的金陵十二钗都是南京的女娃,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人物的形象尚未丰满,在甲戌本中能够看出一些端倪,而甲戌本是胡适花重金购买的,所以胡适先生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并不十分推崇,认为只不过是一部家庭人情世故小说,并不深刻,甚至比不上《儒林外史》和《孽海花》。
后来曹雪芹到了北京,被抄家导致穷困潦倒,曹雪芹一无所有,只剩下愤怒。愤怒的眼神里透露出的当然是愤怒的思想,他将皇室牵扯到小说里,以期加以谴责和批判,当然,还有聊以慰藉心理的渲泄。结果,他将其它几部小说揉进了《金陵十二钗》。在下一直以为《风月宝鉴》是另一本小说,曹雪芹后来将它并入《红楼梦》中,秦可卿、二尤、贾瑞这些风流人物都来自《风月宝鉴》。这个想法和俞平伯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有《情僧录》,是不是也是另一本呢?
多次的修改,不同小说的融合,自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错误在所难免。
当然,曹雪芹念念不忘的还是《金陵十二钗》,如同初恋一般,人到了北京,在心里也带到了北京。以后,尽管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总是抹不去金陵十二钗那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
所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并非专指金陵,林黛玉就是苏州人
重点三:最早提出“金陵十二钗”一说的,并非是曹雪芹
周汝昌先生研究后,则认为“金陵十二钗”(警幻情榜)应该分为9等,每等十二女子,共计108人。《金陵十二钗》中的这些女子都是金陵(省)人。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门子递给贾雨村的“护官符”上面写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补授的是“应天府”,这张“本省‘护官符’”,无疑是金陵省的“护官符”。“护官符”里提到的金陵“四大家族”贾、王、史、薛,“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读懂了这些文字,也就更加明白《金陵十二钗》里所写的,就是金陵(省)内的女子。
其实,最早提出“金陵十二钗”一说的,并非是曹雪芹,并非是《红楼梦》。明朝的冯梦龙在他的《情史》中就写到了“十二钗”,《情史》“情痴类·老妓”条后面有一则批语,曰:“王百谷云:‘嘉靖间,海宇清谧,金陵最为饶富,而平康亦极盛,诸姬著名者,前则刘、董、罗、葛、段、赵,后则何、蒋、王、杨、马、褚,青楼所称十二钗也。’”这就是最初的“金陵十二钗”,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金陵十二钗”是“青楼十二钗”,并非“红楼十二钗”。
令人唏嘘的是,“青楼十二钗”的命运是多怆的,“红楼十二钗”的命运是“千红一窟”的。女子没有社会地位的年代,无论是“才华阜比仙”,还是“裙钗一二可齐家”,最终只能是“万艳同杯(悲)”。
对此,你是怎么看呢?你认为林黛玉和妙玉为什么被纳入“金陵十二钗”是正确的吗?欢迎提出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