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少昊,黄帝传位给颛顼的过程
皇帝少昊,黄帝传位给颛顼的过程?
黄帝的妻子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又称少昊,另一个叫昌意。黄帝死前,没将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他的孙子颛顼。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黄帝的儿子少昊在其封地建立了一个国家,由于治理有方,使得国家富庶,万民欢乐。昌意知道后,便把自己年幼的儿子颛顼送去,学习治国之道。少昊见侄子幼小聪明,很是疼爱,不忍心让他过早地学习治理国家,而让他学习音律,并给他制作了琴、瑟等乐器。颛顼学习音律十分认真,没过几天,就把叔父教给他的曲子全学会了。可他并不满足。少昊国内鸟多,叫得很好听,颛顼无曲可奏,便将各种鸟鸣搬进琴瑟之中,反复模仿、琢磨,直到和各种鸟声无异为止。
少昊也很喜欢鸟类,他禁止国人捕杀鸟类。所以,他的国家鸟类繁多,简直成了一个鸟的世界。这天,少昊处理完国事,去检查颛顼的学习情况。他走到颛顼住处,没有听到琴瑟之声,却听到几乎上百种鸟在颛顼房中争鸣。他以为颛顼不好好练琴瑟,反而玩鸟,便怒气冲冲地走了进去,准备怒责一番。当他走进房内一看,颛顼正在专心致志地弹琴击瑟,房内连一只鸟也没有。
他没有惊动颛顼,颛顼也没有发现叔父进来,照奏不止。直到颛顼模仿演奏完最后一种鸟叫,少吴才高兴地上前对颛顼称赞道:“真是个奇儿啊!”
五年以后,黄帝身体有病,很想念孙子,颛顼奉召回国。当黄帝听说颛顼并未学到治国之策,只是学了些音律时,心中很失望。可颛顼想的是如何使祖父的心情尽快好起来、身体早日康复。他知道祖父也喜欢音律,曾令一个名叫伶伦的大臣专门负责创造音律,就决定针对祖父的喜怒哀乐,运用各种不同的乐曲进行调节。当祖父心情颓丧的时候,他演奏气势宏大的曲子,以激励其心;当祖父因国事不顺而着急的时候,他又模仿各种鸟叫,使其很快平静下来,沉醉在花香鸟语的欢乐之中。过去,黄帝也曾游行宫、观歌舞,可从未听过像颛顼演奏的音乐这样悦耳动听、别具一格的乐曲。几个月过去,奇迹出现了,黄帝的疾病没用请大夫,也没用药,竞不治而愈,一天一天地好了起来。
黄帝不仅为孙子颛顼用音乐治好了他的病而高兴,更为其在音律上的深厚造诣和创造精神而震惊。为了进一步考察颛顼的才能,黄帝限期令其自制一曲。颛顼明白祖父的意思,便让手下一个叫飞龙的人,仿照八方的风声,作了《承云之歌》,亲为黄帝演奏。黄帝听了,觉得曲子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刚中带柔,浑然一体。他从这首曲中,看到了颛顼的气度、胸怀,也看到了颛顼的抱负和才华。于是,就在这年,将帝位传给了刚刚十六岁的颛顼。
颛顼继位后,没有辜负黄帝对他的期望,在其执政的七十八年中,他深沉而有智谋,充分利用土地种植五谷、饲养牲畜,协调五行,教化百姓,使官吏各司其职,使民众安分守己,创造了一个疆域广大、民众富庶的局面。颛顼本人也被尊为我国上古“五帝”之一。
黄帝之子少昊是赢姓的始祖为什么叫少昊?
他的儿子当然姓嬴。只不过国君之子不称姓,不称氏,公子+名即可。 公子重耳,公子小白,公子扶苏,公子胡亥。 国君之子不用姓氏 姓氏名字是贵族的 平民有姓有名就够了 秦王嬴政 是后世的说法,那个时代人们在他还未封太子时可以叫他赵政,当太子后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的好朋友燕太子丹)当皇帝后他的儿子就是公子扶苏和胡亥。 先秦时代贵族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平民只有姓和名。 刘邦 姓刘名邦 项羽 芈姓项氏 名籍,字羽,你刘邦为什么没氏,也没字,因为你是平民,我项羽是贵族。 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 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通志·氏族略》 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 --- 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 ---汉魏时,则通谓之姓。 平民取名没什么讲究。刘邦还未发达时叫刘季,刘邦的老妈干脆叫刘媪,不但没名,连姓什么都不知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为什么叫重八,有可能是生于八月八日,也可能生下来的体重,也可能是别的什么缘由,她的老对手陈友谅原名陈九四。 一、姓的起源 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 姓者,生也 明血缘 氏者 旁支别属也 最早的古姓,几乎都有一个“女”字偏旁,如“姬”、“姜”、“姚”等。 姓氏产生 部落时代,母系社会 中国 BC 5000 世界最早 日本 1870 富士 三菱 松下 三井 越南韩国 AD1000 欧洲 AD1600 土耳其 1935 二、姓的作用 1、别种族,明世系 整个氏族称号 黄帝—— 姬 炎帝—— 姜 太昊——风 2、别婚姻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分权责 百姓——贵族 黎民——奴隶 4 圣王的姓氏 黄帝(姬姓 轩辕氏) 炎帝(姜姓 烈山氏或厉山氏)、 太皞(风姓 伏羲氏)、 少昊(姬姓 金天氏) 帝尧(伊祁姓 陶唐氏)、 虞舜( 虞氏) 夏禹(姒姓)、 皋陶(偃姓)、 契( 子姓)、 伯益(嬴姓)、 稷(姬姓)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黄帝十四姓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发展到现在大约400多个姓来自于姬姓 祝融八姓 《国语卷第十六》记载: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 5女子的姓氏 古代女子必须称姓——别婚姻(上古同姓不婚),特别是贵族妇女。 待嫁与未嫁女子有不同称谓 待嫁女子往往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女子的称谓有以下几种: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秦嬴、孟姜……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芮姜、秦姬… 3.嫁给别国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 秦姬(秦遄chuán妻)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文嬴(晋文公妻) 上古妇女的称呼可在姓之下加上“氏”字,如:嬴氏、姜氏 三、氏 1氏的作用 氏是姓的分支,是用来明贵贱的。贵族有氏,平民无氏。 嬴姓十四氏,最显达者 赵氏(赵国)、秦氏(秦国)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 2氏的来源 (1)可以受封国名封地名为氏;管叔封于管国——管 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苏 (2)可以居地为氏;东方、百里、东郭、南宫、西门 (3)可以官职为氏;司徒、司马、司空 、太史 、上官、亓 (4)可以祖先字可谥号为氏。 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林 比干儿子林坚 齐国大夫童刁——刁 3氏并不固定 商鞅 姬姓 按现在说法应该叫姬鞅,但是战国时贵族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叫商鞅”、“卫鞅”、“公孙鞅”。 商,因封地得氏 卫,因国得氏 公孙,因祖先得氏 秦王嬴政 是后世的说法,那个时代人们在他还未封太子时可以叫他赵政,当太子后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得好朋友燕太子丹)当皇帝后他的儿子就是公子扶苏和胡亥。
皋陶是谁的孩子?
颛顼
皋陶相传是黄帝之子少昊的血脉后裔,上古的圣贤,五帝之一颛顼的第七个儿子,据史记载他还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生于尧帝时期,少慧而闻达,主要活动的年代大约是舜统治时期和夏朝早期,
黄帝的儿子叫什么?
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黄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或部落,有了独立的姓和氏;
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有四妃十嫔
山海经中的帝俊是谁?
《山海经》中,“帝俊”是一位显赫的大神。
其记载共有十六处,虽少于黄帝的二十三处,同于颛顼,但远多于其他神祇、帝王。
这个“帝俊”是谁?
第一,据王国维考证,就是商族的高祖神“夒(nao)”。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八十多版祭祀“夒”或“高祖夒”的卜辞。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中,反复印证了“夋(qun)”即“夒”字,为商人祖先,也就是“喾”,还是“舜”。
(祭祀高祖神“夒”的卜辞)
王氏之观点,已普遍为学界所接受认可。
第二,这个商族所信奉祭祀的“高祖神”,一直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之前的河姆渡文化,尤其彰显于良渚文化。
有众多的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帝俊”就是以“斗魁”“极星”为原型的天上最高神“太一”。
(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北斗星君)
按照《山海经》的说法——
首先,“帝俊”是日月的创造者,即主宰万物的天帝。
《大荒南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西经》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常羲”,不外为“羲和”之变。而“羲和”,则为伏羲、女娲之合称。
由此来看,“帝俊”之地位,明显高于“羲和”。
其次,“帝俊”与“鸟”有密不可分之关系,这与商族所云“玄鸟生商”恰恰吻合。
《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为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又载:“帝俊生中荣,……使四鸟”。《大荒东经》中相关记载有五条。
《大荒南经》载:“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使四鸟。”
所谓“四鸟”,皆可“负日而飞”,太阳靠此运行。新石器时期诸多“金乌负日”的图案,证实了此种认知的久远性。
直到汉代,如《淮南子》中,仍有“日中有踆鸟”的记载。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鸟。”“踆”,同“夋”,当为“帝俊”本名。后面会说到。
《大荒东经》载:“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唐魏征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铭》中,仍以“日含五色,乌呈三趾”作为天降祥瑞的象征。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记有“四神”,是羲和的四个儿子,掌管春夏秋冬四季。无疑,其由《山海经》所云“四鸟”演化而来。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
“帝俊”即为“帝喾”,亦为“帝舜”,古人早已考证过。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
郭璞《注》:“俊宜为喾。”郝懿行《笺疏》:“帝喾名夋,夋、俊疑古今字,不须依郭改俊为喾也。是帝俊即为帝喾也。”
《初学记》引《帝王世纪》:“帝喾,姬姓也。其母不觉,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太平御览》卷八十作“逡”。
《史记》司马贞《索隐》、《大戴礼记·帝系》,亦云“帝喾名夋也。”
《大荒东经》云:“帝俊生中荣。”郭璞《注》:“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大荒南经》云:“帝俊妻娥皇,……姚姓。……有渊四方,……舜之所浴。”“帝俊”即“舜”。
《海内经》云:“帝俊生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袁珂引《朝鲜纪》:“舜有八子始歌舞。”
《海内经》云:“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路史·后纪十一》:“女罃(英)生义均,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太一图像)
关于“帝俊”即为“太一”,冯时先生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中做了详细考证。
概括来说,他认为,“帝俊”是古人众神体系中的最高神,创造了日月并为其运行。先秦的“帝”字,多指“天帝”,卜辞及金文中大多如此,所以,“帝俊”,便是主宰万物的天帝。这个“天帝”,至少在河姆渡文化中即已经以图案形式充分表现出来了,良渚文化则更突出。
他认为,“以帝俊本名所表现的原始含义比于良渚文化礼玉上的太一北斗神徽,其斗魁形方脸象征斗魁,踞坐之猪象征北斗,天神头戴天盖,屈腿蹲踞于北斗之上,整个图像岂不就是‘帝俊’二字的形象写照!”(《中国天文考古学》P175)
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该书第二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