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荣,什么是肺痈
肉荣,什么是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根据肺痈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肺脓肿基本相同。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亦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
【源流】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并列有专篇进行论述。《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的记载,说明了肺痈的临床特点,并认为本病起因于外感,风热伤肺,以致气血凝滞,而成痈脓。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以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治疗上未成脓者泻肺,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者祛邪排脓,用桔梗汤。
后世各家又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肺主气,候皮毛,劳伤气血,腠理则开,而受风寒;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强调正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病初虽有感受风寒而起者,但之所以化脓成痈,与热邪不散有密切关系,故谓“积热不散,血败为脓”。唐代《千金要方·卷十七·肺痈》除引用《金匮要略》桔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外,还提出了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后世治疗本病之要方。此外还有“治嗽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黄昏汤方”的记载,是用合欢皮治疗肺痈之始。《外台秘要》列有“肺痈方九首”,其中“疗肺痈经时不瘥”的桔梗汤,以《金匮要略》的桔梗汤加地黄、当归、白术、薏苡仁、败酱草、桑白皮而成。近世对肺痈之候久治不愈、气血衰弱者,仍多采用。
宋元时期,对本病的分类、证候特点及预后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太平圣惠方》将肺痈作为内痈之一,与其他痈证合论,并在“辨痈疽证候好恶法”中,具体指明痈疽“五善七恶”的各种症状,对深入观察病情、判断病情预后很有参考价值。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论诊候肺痈肺痿法》将肺痈称为肺疮,“其肺疮之候,口干喘满,咽燥而渴,甚则四肢微肿,咳嗽脓血,或腥臭浊沫”,“大凡肺疮,当咳嗽短气,胸满时唾脓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难治;若呕脓不止者,亦不可治。其呕脓而自止有自愈,其脉短而涩可自痊,浮大者难治;其面色当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克金,皆不可治”,指出肺痈的预后,凡病进邪盛,如呕脓不止,面赤脉大者,预后不良;病退邪衰,如呕脓自止,脉短而涩者,预后较好,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明清时期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等,做了明确的归纳和简述。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根据本病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的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对后世分期论治影响较大;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力主以“清热涤痰”为原则;喻昌《医门法律》指出“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并倡议“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法,“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张璐《张氏医通·肺痈》强调“肺痈危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慎不可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伤其肺气,往往不救”。
近代医家大多按肺痈的病机演变分期论治,着重加强清热解毒消痈之力,提高了临床疗效。
【病因病机】
肺痈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因痰热素盛,熏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
一、病因
1.感受风热
多为风热上受,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主要从外因立论,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因“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肃,血热壅聚所致。
2.痰热素盛
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煿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脏宿有痰热,以及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痈。《张氏医通·肺痈》说:“或夹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
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曾指出:“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或痈。”尤其是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侵袭,导致原有内伏之痰热郁蒸,成为致病的重要内因。如《寿世保元·肺痈》说:“盖因调理失宜,劳伤血气,风寒得以乘之。寒生热,风亦生热,壅积不散,遂成肺痈。”
二、病机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正如《灵枢·痈疽》所说:“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亦谓:“肺痈属在有形之血。”《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明确指出“瘀热”的病理概念:“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初期因风热(或风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而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恢复期,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每至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溃后,脓痰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复甚,此余邪未尽,内气复发……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成不起也。”
凡患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若在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需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经旬日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病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热,消瘦,则为转成慢性。
2.验痰法
肺痈病人咳吐的脓血浊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如《医学入门·肺痈痿》说:“肺痈……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谓:“凡人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3.验口味
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寿世保元·肺痈》曾说:“用黄豆一粒,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是肺痈也。”《张氏医通·肺痈》也说:“肺痈初起,疑似未真,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为真候。”
4.体征
可见舌下生细粒。《外科全生集·肺痈肺疽》曾载:“舌下生一粒如细豆者……且此一粒,患未成脓,定然色淡,患愈亦消,患笃其色紫黑。”迁延之慢性患者,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脓肿接近胸壁部位者,叩诊可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湿啰音。
二、病证鉴别
1.肺痈与痰热蕴肺证
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咯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在病理表现上有血热与血瘀的区别,临床特征亦有不同,前者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肺痈则咯吐大量腥臭脓血痰。
若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2.肺痈与风温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肺痈的特点,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的可能。
3.肺痈与肺痿
肺痈与肺痿都可以表现为吐浊唾带血,当注意区别。肺痿是以肺脏萎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衰弱疾患,起病缓,病程长,形体虚,多继发于其他疾病。肺痈是肺内形成痈肿脓疡的一种疾病,以邪实为主。两者一虚一实,当不难鉴别,正如《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说:“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比而论之,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溃也。故其脉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
三、相关检查
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增加。痰液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痰培养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如为血源性肺脓肿,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胸部Ⅹ线检查可见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及液平面,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辨证】
一、辨证思路
肺痈总属实热之证,但需注意在肺痈的不同病期表现的病理特性有所不同。初起为风热侵袭肺卫;成痈期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正实;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或有余毒不净。
二、类证鉴别
辨痰浊,区分不同的病期:发病初期,咯痰色白质黏,舌苔薄黄多为肺痈的初期;咳吐黄稠脓痰,气味腥臭,舌苔黄腻,多为成痈期;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提示为溃脓期。
三、证候
1.初期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沫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病机分析:风热初客,卫表不和,故见寒热表证,风热犯肺,肺气失于宣肃,而见咳嗽、呼吸不利;肺络阻滞则胸痛;邪热煎熬津液成痰,故咯痰黏白;风热上受,则口干鼻燥;风热在表,故苔薄黄,脉浮滑数。
2.成痈期
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邪热从表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壮热,振寒,汗出,烦躁;热毒壅肺,肺气上逆,肺络不和,则咳嗽,气急,胸痛;痰浊瘀热郁蒸成痈,则咯吐黄浊痰,喉中有腥味;热入血分,耗津伤液,故口干咽燥而渴不多饮;痰热内盛,故苔黄腻,脉滑数。
3.溃脓期
症状: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病机分析: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故陡然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热毒瘀结,肺损络伤,则咯血;脓毒蕴肺,肺脉瘀阻,肺气不利,则胸中烦满而痛,气喘;热毒内蒸,故身热,面赤,烦渴,苔黄腻,质红或绛,脉滑数或数实。
4.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病机分析:脓溃之后,邪毒已去,故热降咳轻,脓痰日少,痰转清稀,神振纳佳;但因肺损络伤,溃处未敛,故胸胁隐痛,难以久卧;肺气亏虚则气短,自汗;肺阴耗伤,虚热内灼,则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干;正虚未复,故面色不华,形瘦神疲;气阴两伤,故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则转为慢性病变。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2.具体处理可根据先后病机演变过程的各个病期,分别施治。初期治以清肺散邪;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应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者养阴益气,如久病邪恋正虚者,当扶正祛邪。
3.把握重点:肺痈之病,其成痈期为治疗的关键,溃脓期为病性顺逆之转折。因此,抓住这两期的治疗尤为重要。未成脓前应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者当解毒排脓,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
二、基本治法
1.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适应证:肺痈初期。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桔梗、浙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利肺化痰。
加减:表证重者加薄荷、豆豉疏表清热;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肺泄热;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白皮、冬瓜子、枇杷叶肃肺化痰;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2.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适应证:肺痈成痈期。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黄芩、金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
加减: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知母、黄连、山栀清火泄热;热壅络瘀,胸痛,加乳香、没药、郁金、赤芍以通瘀和络;痰热郁肺,咯痰黄稠,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泄浊;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可合用犀黄丸,以解毒化瘀。
3.排脓解毒
适应证:肺痈溃脓期。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消痈,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排脓散结化浊;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金银花、黄芩、芦根以清肺热。
加减:络伤血溢,咯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及粉以凉血止血;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气虚不能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加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
若形证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可予桔梗白散峻驱其脓。因本方药性猛烈,峻下逐脓的作用甚强,一般不宜轻用,体弱者禁用。如下不止,饮冷开水一杯。
4.清养补肺
适应证:肺痈恢复期。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前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后方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者较宜。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滋阴润肺;党参、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当归养血和营;浙贝母、冬瓜仁清肺化痰。
加减:阴虚发热,低热不退,加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以清虚热;脾虚,食纳不佳,便溏,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培土生金;肺络损伤,咳吐血痰,加白及、白蔹、合欢皮、阿胶以敛补疮口;若邪恋正虚,咯吐腥臭脓浊痰,当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排脓解毒,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
三、复法应用
1.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法
适应证:肺痈邪热壅肺,肺失清肃,痰热内生,蕴蒸化脓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咳吐黄色脓臭痰,胸闷气急,胸胁刺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常用药:鲜芦根、冬瓜仁、桃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排脓;黄芩、鱼腥草、七叶一枝花、败酱草、生苡仁清热解毒消痈;前胡、苏子、杏仁、枇杷叶化痰降气止咳;天竺黄、竹茹、竹沥半夏清化痰热。
2.托里排脓法
适应证:肺痈后期,症见咳吐脓痰,气味腥臭或痰中带血,心烦口干,自汗盗汗,咳逆气短。
常用药:生黄芪、党参、当归益气养血以扶正;生地黄、玄参滋阴清热;浙贝母、天花粉、皂角刺化痰排脓。
加减:如痰中带血者,可加白及、白茅根、丹皮;自汗盗汗者,加碧桃干、浮小麦。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1250ml,少量黄酒,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次服40ml,每日2次,儿童酌减。亦可用金荞麦根60~120g,煎服,每日1剂。
(2)鱼腥草30g,煎服,每日1剂,亦可加桔梗10~15g同用。
(3)陈芥菜卤,每服半茶杯,每日2~3次,蒸热服,或用热豆浆冲服,连服1~2周,以脓痰排尽为度。
(4)鲜薏苡根,适量,捣汁,蒸热服,每日2~3次。
(5)鲜构树根皮(桑科植物构树的根皮)500g,洗净切碎,加水2000ml,煎至500ml,每日分3次服,连服1~2周。
2.常用中成药
(1)养阴清肺膏: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热利咽。适用于肺痈后期,邪热已退,气阴耗伤者。症见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用法与用量:每次10~20ml,每日2~3次,开水冲服。
(2)消炎解毒丸: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炎。适用于肺痈成痈期,疮疡热毒,红肿疼痛,小儿疮疖。用法与用量:每次20丸,每日2次。
(3)银翘解毒丸:功能与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肺痈初期,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用法与用量:每次3~9g,每日2~3次,以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4)金荞麦片: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排脓祛瘀。适用于肺痈成脓期。用法与用量:每次4~5片,每日3次。
3.针灸治疗
(1)体针:①大椎、合谷、曲池、外关、尺泽、鱼际穴。泻法,强刺激间歇留针10~2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肺痈初起。②合谷、尺泽、肺俞、膈俞、太渊、外关、委中、丰隆。泻法,强刺激间歇留针3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肺痈成痈期。③肺俞、膈俞、尺泽、委中、鱼际、内关、足三里。尺泽、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其余各穴用泻法,强刺激间歇留针3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肺痈溃脓期。④肺俞、膏肓、太溪、三阴交、太渊。低热不退加内关;痰多纳差者加中脘、足三里。以上各穴均平补平泻,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适用于肺痈恢复期。
(2)耳针:可选用肺、胸、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支气管,毫针强刺激,留针1小时,高热,耳背第一条静脉刺出血,每日2次。适用于肺痈各期。
4.敷贴疗法
大蒜100g,芒硝50g,大黄200g。将大蒜和芒硝混合,捣如泥,敷药时,下垫油纱布2~4层,外敷肺俞穴及胸背的阿是穴(湿性啰音区),每次2小时,胸背部轮换敷,敷毕,去掉蒜硝糊,用温开水洗净蒜汁,再将大黄研细粉,醋调成糊,敷于阿是穴,8小时后去掉,每日1次。适用于肺痈成痈期和溃脓期。
五、临证勾要
1.涤痰疏壅,有助于肺痈的消散
肺痈的形成,与痰密切相关,因外邪犯肺,或内因痰热素盛,内外合邪,邪热郁肺,蒸液成痰,热伤血脉,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化腐为脓。故对肺痈的治疗不论已成未成,皆应涤荡痰浊,勿使壅塞,则余证易愈。
2.关注邪正消长,注重解毒排脓
本病是以实热证为突出表现,在病变过程中邪正消长始终贯穿其中。在痈脓甫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脓液是否能畅利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当选桔梗为排脓的主药,且用量宜大。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补敛,以免留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排脓之品。若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血迁延日久不尽,时轻时重,此为邪恋正虚,脓毒未净,虚实错杂,提示邪毒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需重视解毒排脓之法。
3.成痈溃脓时,当防大咯血
本病在成痈溃脓时,若病灶部位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以发生大量的咳血、咯血,以致出现阻塞气道或虚脱的危象,当从血治疗,必要时需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4.不可滥用温补温散之剂
本病多属实证、热证,后期可见阴伤气耗,故当慎用温补益肺;亦忌辛温发散,耗夺肺气肺阴。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肺气肃降,使邪热易解。
5.痈脓流入胸腔者重
痈脓破溃流入胸腔,可形成脓胸的恶候,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困难,气促胸痛,面色[[!NFBE2]]白,脉细而数,其预后较差。当予大剂清热解毒排脓之品,正虚者酌配扶正药。必要时可作胸腔穿刺引流。
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清肺解毒法
适用于病变的全过程,可结合各个病期分别配伍解表、化瘀、排脓、补肺等法,且尤适宜于成痈期热毒蕴肺,身热、振寒、胸满烦躁、脉滑数者。初期(表证期)仅见一般风热犯肺的肺卫表证,病的特异症状尚不典型;当进入成痈期,症状、体征已经明显,结合有关检查,可为辨病提供依据,应用清肺解毒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每可使痈肿得到不同程度的消散,减轻病情,缩短病程;溃脓期虽以排脓为要着,但因脓毒蕴肺,清肺解毒亦应同时并重;至于恢复期虽属邪去正虚,但往往余毒不净,故在养阴补肺的同时,还当酌情兼清脓毒,如邪恋正虚则尤应重视。
《景岳全书》中的如金解毒散为清肺消痈、降火解毒的代表方,由黄连、黄芩、黄柏、山栀、桔梗、甘草组成。书中谓:“此即降火解毒剂也,凡发热烦渴,脉洪大者用之即效。”初期表证明显时可配豆豉、薄荷、牛蒡子、连翘、竹叶;热毒盛者配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后下)、芦根;痰热重者配贝母、知母、天花粉。
2.化瘀散结法
适用于成痈期,因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如喻昌即倡“肺痈毒结有形之血,血结者宜骤攻”的论点。凡风热、痰热郁肺,热壅血瘀,痰瘀热毒互结,胸胁胀痛,呼吸不利者当急用之,以求得到部分消散,已成脓者配合用之,亦有一定的消散作用。但溃脓期因肺伤络损而咯血色鲜量多者,则不宜单行单散,当取化瘀止血之品。大咯血时当防窒息之变。
《千金要方》苇茎汤中之桃仁,即为化瘀散结消痈而设,《外科全生集》犀黄丸中的乳香、没药、麝香,更属活血消痈、通瘀散结之专用药。君以西牛黄,对热毒瘀结者,用之甚佳。临床尚可据症选伍红藤以活血消痈,赤芍、丹皮以凉血散瘀,广郁金以行气活血,若见咯血或脓血相兼,可用三七粉吞服。溃后脓泄不畅,可加山甲片以逐瘀,疮口久延不敛,可加合欢皮活血疗疮。
3.排脓泄浊法
适用于脓成溃破阶段。可见咯吐多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置之水中即沉”(《医学入门》)。由于本病在脓成之后,脓痰是否能畅利排出,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如脓得畅泄,毒随脓出则病情趋向恢复,否则每致转为慢性,甚则脓溃流入胸腔而成“脓胸”。
《金匮要略》桔梗汤可以作为排脓之主方,后世多在本方之基础上加味组成新方(如《医学心悟》加味桔梗汤即系本方加贝母、橘红、金银花、薏苡仁、葶苈子、白及)。桔梗为强有力的祛痰排脓之品,用量应为10~15g。同时可取苇茎汤中之薏苡仁、冬瓜仁以增强泄浊排脓作用,脓出不畅可加皂角刺以透脓,若气虚无力排脓,可加生黄芪扶正托脓。
如痰浊脓毒壅盛,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咯吐臭浊脓痰,大便秘结,脉数实者,轻则处方中加入葶苈子泻肺泄浊,重则另加用桔梗白散峻下排脓(桔梗、贝母各3份,巴豆霜1份),每日服0.6g,药后可见吐下,如下不止,饮冷水一杯,体弱者禁用。
4.清养补肺法
适用于恢复期,溃后热退、咳减、痰少,表现正虚阴伤气耗之证。临床所见,一般以热毒伤阴者为多,故治法多取养阴补肺,同时兼清脓毒,以促使病灶加快愈合。可用验方沙参清肺汤(北沙参、黄芪、太子参、合欢皮、白及、甘草、桔梗、薏苡仁、冬瓜子)加减。药用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养肺阴,佐以冬瓜子、薏苡仁化痰泄浊。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芪补气生肌,血虚加当归养血和络,溃处不敛加阿胶、白及、白蔹敛补疮口,脾虚食少便溏者可配白术、山药、茯苓以补脾助肺。
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净,咯吐脓血,迁延不已,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因指端缺氧而致发绀、呈杵状指,表现“指甲紫而带弯”(《张氏医通》)等慢性病征象者,尤需重视脓毒的清除,配伍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甘草等解毒排脓之品,与扶正托脓法合用,切忌单纯补敛而致留邪。
二、验案举例
左某,女,21岁。间歇性寒热,咳嗽已1个月。开始突发寒热,无汗,鼻塞,咳嗽,痰吐黏白,此后寒热断续不清,入暮为甚,至晨热平,延至二旬左右,左胸剧痛如刺,咳嗽及呼吸动作时加剧,语言不利,舌苔薄白,质偏红,脉象细滑。
检查:体温39.2℃,左下肺听诊呼吸音稍低,触诊语颤音较弱,叩诊呈浊音。查血常规:WBC 30.4×109/L,N 90%。胸部X线摄片:左下叶肺脓疡。
辨证施治:风寒袭肺,郁而化热,蒸液成痰,热壅血瘀,势趋成痈之候。治拟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仿苇茎汤合桔梗汤意。
处方:桃仁9g,生苡仁15g,冬瓜子15g,芦根30g,鱼腥草18g,合欢皮12g,桔梗6g,甘草3g,金银花12g,连翘9g,天花粉9g,知母6g。
治疗结果:上药日服1帖,3天后热平,吐出脓血痰10多口,咳嗽渐止,胸痛缓解,10天后胸部X线摄片复查,左下肺脓肿已吸收。外周白细胞计数亦在正常范围。续服药巩固,住院共15天出院。
按:此例患者主要表现为邪毒郁肺,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故重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中以桃仁、生苡仁、冬瓜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合欢皮、芦根清肺解毒消痈;天花粉、知母清热生津。因热消脓溃,吐出数口脓血,邪有去路,故病向愈。
【预后及转归】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如脓得畅泄,毒随脓出,则病情趋向恢复,否则每致转为慢性,甚则脓溃流入胸腔而成“脓胸”。注意辨别顺证与逆证:①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释而渐少,臭味亦减,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缓滑。②逆证:溃后声哑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如《张氏医通·肺痈》即曾指出:“若喘鸣不休,唇反,咳吐脓血,败色如卤,腥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
【预防与调护】
凡属肺虚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卫不固,易感外邪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常,以防受邪致病;并禁烟酒及辛辣食物,以免燥热伤肺。一旦发病,则当及早治疗,为求在未成脓前得到消散,以减轻病情。
对于肺痈患者的护理,应做到安静卧床休息,每天观察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和咳嗽情况,以及咯痰的色、质、量、味。在溃脓后可根据肺部病位,予以体位引流。如见大量咯血,应警惕血块阻塞气道,或出现气随血脱的危候,当按“咯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肉圆鱼圆汤家常做法?
食材用料
鱼尾巴 500克
猪瘦肉 100克 料酒 1勺
盐 适量 白胡椒粉 适量
鸡蛋 1个相克食物 淀粉 适量
白糖 少许相克食物 葱末 适量
姜末 适量 蒜末 适量
蒜片 少许 橄榄油 适量
西红柿鱼丸瘦肉汤的做法
1.鱼尾巴洗净,从尾部下刀切开
2.把大鱼刺切下来
3.用勺子刮下鱼肉
4.再用刀背剁鱼泥
5.葱、姜、蒜切末放入容器
6.放入鱼泥
7.加入盐、糖、蛋清(蛋黄留下放入瘦肉里)
8.料酒,拌匀
9.再加入白胡椒粉和淀粉,搅拌均匀至上劲备用
10.猪瘦肉洗净切薄片,装碗,加入料酒
11.淀粉,拌匀
12.加入刚留下的蛋黄,拌匀备用
13.番茄洗净去蒂,切块
14.热锅给适量橄榄油,放入蒜片爆香
15.给盐,炒匀入味
16.加入适量清水,烧至五成热
17.关小火,用左手虎口处挤出鱼泥成丸子,放入锅中
18.全部挤完后,开大火煮开,放入瘦肉
19.调入白胡椒粉,味精拌匀即可
分
你见到有哪些暧昧到极致的句子?
快点发个你的位置给我,我想知道一件事,我想知道我的心跑哪里去了。
你知道你和星星的区别吗?星星点亮了黑夜,而你点亮了我的心。
不必刻意来保持温柔,你怎样任性都可以接受。因为我,没打算让你从我心搬走。
我看那晚霞是红的,因为它怀里搂着个太阳。我想我的脸也该是红的吧,因为我心里住着你。
遇见你之前心猿意马。可遇见你之后,猿跳走了,马飞奔而去,只剩心意,全然为你。
为什么古代的武将画像肚子挺大?
为什么不能上战场?实际上武将的武力值与肚子没有直接关系,古人更喜欢实用而不是逼格(腹肌)。
有一个有趣的调查,结论说“15%的美国人热爱健身,而中国的比例则只有3%”。
下图中左侧的是国外英雄(绿巨人),形象注重肌肉线条表现。而右侧的是国民英雄(李世民),气度雍容的同时,形象更注重膀大腰圆……
▲画面左侧为绿巨人,右侧为李世民。
结论说因为我国自古崇尚儒家学说,强调顺应天道,故并不欣赏“肌肉男”,所以“健身”这种事情,我们“先天不足”。
但小妹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我们的祖先也很擅长“健身”!只是方法有点令人哭笑不得……
一:举重小分队。古人最喜欢的健身方式当属“举重”!
这种运动动静不大,一个人就能执行,且健身器材随处可寻,比如——大鼎。
举重小分队的个中翘楚,必须是楚霸王项羽了。来看资料:
《史记》:
“项籍者,下相人也……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史记》中记载的“项籍”,自然就是“项羽”。司马迁说项羽身高1米84以上(汉代1尺等于0.23米),力气大到能举起鼎。
▲举鼎失败的秦武王嬴荡。
除了项羽,历史上的举重名人还有一位叫“赢荡”的家伙……
没错!这位“赢荡”兄和秦始皇“嬴政”是亲戚,他是嬴政的堂曾祖父,也就是赢政爷爷的伯伯。
原本这位嬴荡兄可能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名留青史的,如果公元前307年的那一天他不举鼎的话……
来看资料:
《史记》: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这一段话指的是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健身达人嬴荡与好友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一不小心大鼎脱手,砸断了胫骨,然后人生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被古人用来当做举重器材的可不仅仅是“鼎”,毕竟这玩意儿属于“奢侈品”,不是谁都能拥有的,于是健身器材变成了“翘关”(举起古代城门上的百斤木质大门栓)、“提缀石”(简陋版壶铃)等等。
来看资料:
《唐会要》:
“凡武举。每岁孟冬。亦与计偕。有二科。一曰平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一院。二曰武举。试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翘关举重。”
总之“举重”是唐朝非常流行的一项健身运动,就连武举人的考试项目,也必考“举重”(试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翘关举重。)。
▲膀大腰圆的成吉思汗和四个儿子,武力值都不差!
如果你说好穷啊,你连“翘关”和“提缀石”也没有,那要怎么办?
没关系,你还可以“搬砖”!
是真的“砖”。
来看资料:
《晋书》: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侃”,是指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这位大将军为了健身,在家中放了一大摞砖。每天早晨将砖搬到屋外,晚上又搬回来……
虽然不太能理解他的想法,但,确实是经济实用的锻炼方法呢!
▲宋太祖赵匡胤也是膀大腰圆。
二:打猎小分队。古人的第二种锻炼方式是打猎。当然,有钱人称它为“狩猎”或者“围猎”……
狩猎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谋生技能之一,尤其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于狩猎有着渗透至骨子里的喜爱。
以发迹于长白山麓的清朝为例,他们的祖先以狩猎作为练武和谋生的手段,后来入关,为了不贪图安逸而荒废骑射,满清贵族也仍旧保持着“狩猎”的习俗。
要说满清狩猎运动的个中翘楚,当然是有“小白兔终结者”之称的玄烨啦!
来看一份清代资料:
《大清会典事例》:
“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随便射获诸兽。不胜纪矣。朕曾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注意最后两句,“朕曾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这是我们的康熙帝玄烨自己写的日记,在这段话中他得意洋洋地表示自己在一天内打猎小兔318只……
好吧,兔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
▲康熙戎装像,爱吃兔兔的康熙帝玄烨尤其喜欢狩猎运动。
我们玄烨当然不是为了“吃兔兔”,他是为了锻炼身体……
满清贵族每年都要举行一至两次狩猎活动,尤其是在康熙和乾隆两朝,盛况空前。
在这个“打猎”过程中,贵族子弟比拼骑马射箭体能眼力,对于提高武力值,确实有一定助力。
三:舞剑小分队。“打猎”太兴师动众了,“举重”又太“糙汉子”,那么请问有没有文雅一些的锻炼方式吗?
“有,舞剑!”
▲舞剑是一项非常优雅的健身运动。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是绝对的C位。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也就成为了健身达人们争相追捧的锻炼手段。
在古代,不仅武夫需要使用刀剑,就连文人也对此颇为热衷,比如——青莲剑客李白。
李白的师傅裴旻,是一位剑术非常高明的将军。来看资料:
《独异志》:
“……旻于是脱去衰服,若常时妆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
这段描述裴将军使剑的文字,有“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既视感,总之非常的厉害了!
▲膀大腰圆的秦始皇嬴政。
西奇妹说:李世民有八块腹肌吗?回到题目,李世民有八块腹肌吗?
“有的。”
其实从广义来讲,每个人都有腹肌,只是有些人体脂厚度大一些,所以看起来并不明显而已。
古代行军打仗的将军一定会锻炼,但他们不追求所谓的“马甲线”。
相反,古人认为肌肉是劳动者的象征,是属于干重活的平民的。按照现代科学来看,如果体脂太低,会导致正常生理功能下降,战斗力也一定会跟随着下降!
也就是说——八块腹肌中看不中用!
所以对于古代上流社会而言的“强壮”,是“膀大腰圆”,是“高肌肉量高体脂”。
所以许多古代皇帝或者将军的画像中,“将军肚”是标配。
▲古人对于“强壮”的审美,精髓在于膀大腰圆。
那么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呢?
古代穷人吃顿肉不容易,他们主要依靠碳水来维持肌肉,必须有大量的珍贵脂肪来支持高强度劳动。“低体脂”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作死”行为,我好不容易吃一点点肉,你还给我锻炼消失?有没有搞错?
所以“健身”、“肌肉”这类词,对穷人来说更是无法理解的奇怪词汇!
所以结论有了,李世民会为了健康强壮而运动,但绝不会为了肌肉线条去运动!
我想,他应该也没有数过自己有没有八块腹肌吧!
因为他压根不在乎!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房玄龄等:《晋书》、
王溥:《唐会要》、
托津等:《大清会典事例》、
李亢:《独异志》。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配图除特别注明,均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老人说的屁股大容易生孩子是真的吗?
一直流传一句话“屁股大好生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老一辈的人们念叨着,记得当初看《平凡的世界》时候,孙少安带着自己的媳妇秀莲回到家里面,老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女娃娃肩膀宽屁股大”言外之意是一个好媳妇的人选。在老人们的严重,肩膀宽就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屁股大呢?无疑就是好生养的标志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主要还是以前的人们医学知识比较缺乏,看待问题比较片面造成的。
老一辈人们认为,屁股大=骨盆大,也就是好生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臀部是由骨盆以及一些附属骨骼组织以及软组织构成的。骨盆我们都知道,属于骨架的构成部分,也是臀部的支撑组织。而软组织就是脂肪了。
我们平常肉眼可见的屁股大其实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骨架大,也就是骨骼比较宽大,这种骨骼结构的妈妈确实是比较好生养,毕竟骨盆是宝宝出生的第一道门槛,骨盆比较宽大,到时候撑开的空间也是比较大,更适合宝宝出生。
另外一种就是脂肪多了。臀部是非常容易囤积脂肪的部位,相较于小肚子上有点赘肉就能够被发现,臀部堆积的脂肪不容易被发现。如果是脂肪多的话,对于生产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分娩的时候,过多的脂肪和软组织,会干扰到宝宝的正常娩出,不利于顺产。
所以,生孩子,其实是一门涉及到了各种科学的过程,顺利的生孩子,有孩子自己的因素,有妈妈的因素,当然也有医生的因素。仅仅靠屁股大这一点是无法保证顺利生产的。
另外,关于骨盆大小有种比较简单易行的自测方法很多妈妈们都想在分娩前知道自己的骨盆到底是不是宽大,是不是能够顺利的顺产。确实是有种比较简单的自测方法的。
妈妈们可以站好,两腿分成与肩同宽,双手在腰部上下慢慢的摸索,就会在身体两侧摸到一个有点像是圆弧状的骨骼,这个骨骼叫做髂骨。顺着这个骨骼一直往下摸,到达尾椎的部位就是俗称的尾骨了。这个范围就是骨盆的上下大致大小,至于骨盆的左右大小,就是两块髂骨的大致距离了。
当然这个方法只是妈妈们自己在家中粗略的测量,具体能不能顺产还是需要医生经过具体的检查,最终得出结论的。
其实,想更好的顺产,妈妈们做到这些远比有一个大屁股要有效得多1、孕期体重科学增加。孕期体重的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增加的太多了,一方面宝宝长的很大,就会增加生产的难度。一方面妈妈自己囤积的脂肪太多,也会影响到宝宝顺利的出生。一般来说,孕期增加体重的理想值在10kg-15k之间。
2、分娩前多活动一下,比如散步,游泳,孕妇瑜伽等。适当的锻炼既可以增加妈妈的身体素质,使自己的体力更加悠长,对于顺产是很有帮助的,还可以调节肌肉的弹性,对于顺利的分娩也是很有帮助的。
3、做好心理准备。顺产对于妈妈们来说是人生的一次涅槃,期间要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妈妈们应该事先做好心理准备,当然如果真的是怕疼,也可以尝试一下效果还不错的无痛分娩。
最后,您对于屁股大好生养这件事是怎样看的呢?可以和大家说说您生孩子时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