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桨直升机,目前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解决直升机可能出现的飞行不稳问题

2023-04-14 17:30:03 91阅读

双螺旋桨直升机,目前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解决直升机可能出现的飞行不稳问题?

西科斯基公司(Sikorsky)和波音公司(Boeing)一直在致力于对高速、远程、超机动军用直升机的设计工作,现在他们发布了这种直升机的首批照片并预计会在本世纪30年代成为一种高效的美国陆军通用直升机。

SB>1 Defiant是一种联合多功能中级Future Vertical Lift技术的展示者,基于西科斯基的X2平台搭载,其在飞机顶部使用的两个反向旋转刚性叶片能够解决叶片失速问题了。在没有环境风的稳定悬停状态下,直升机的顶部叶片在围绕中轴的旋转过程中会产生等量的升力,但当开始在空中向前进的时候,叶片就开始在迎风前进的一侧产生额外升力,另一侧的升力也相对较少,此时就可能会让飞机变得不那么平衡。如果此时不保持在规定的最大空速下就有可能会让直升机完全倾覆。

双螺旋桨直升机,目前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解决直升机可能出现的飞行不稳问题

西科斯基的技术则把两个螺旋桨安装在了叶片顶部然后朝相反的方向旋转,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平衡两侧的升力剖面并使飞行的飞行速度保持更快状态--最高可达普通直升机空速的两倍--同时又能保持出色的操控性和敏捷性。

另外,它还否定了常规尾部螺旋桨的需求,在SB>1 Defiant的后面采用了一个推杆支柱以及活动方向舵和升降舵。这意味着飞机起飞时在不需要向前倾的情况下就能起飞并快速离开地面;在较高飞行速度情况下后推杆支柱和方向舵、升降舵则分别提供了额外的驱动力和高速操控。

此外,Defiant还将配备一套可伸缩起落架进而在更高效率的情况下实现高速并获得更长的里程。它的双螺旋桨系统则能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将下冲气流最小化,西科斯基表示,这极大地降低了声学特征。在地面的时候,顶部的螺旋桨则可以折叠起来便于储存和运输。

当Defiant正式服役之后,它将能够携带4名机组人员和一个最多能容纳下12名战斗人员或8名医务人员的舱室。

奇努克与支奴干的区别?

ch-47支奴干直升机是一种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发并制造的多功能、双引擎,双螺旋桨的中型运输直升机。其双旋翼纵列式结构(contra-rotating rotors)剔除了一般直升机的尾部垂直螺旋桨,允许机体垂直升降,而且时速高达165哩。其首要任务从部队运输到炮台战场补给。

ach-47“奇努克”攻击直升机

是在波音公司生产的ch-47a基础上改进的实验品,仅生产了4架,不久后就被贝尔直升机公司生产的ah-1眼镜蛇(cobra)攻击直升机取代。优点

由于奇努克攻击直升机是在ch-47a的基础上改进的,携带弹药更多,生存能力强,速度快。又可以当运输直升机,将士兵投入战场,然后向越共释放出强大火力。

我国进口4艘航母为何只改了一艘?

中国以前引进过4艘航空母舰,但最终只有1艘得以改造,那么为什么只选择了“瓦良格”而不是其他的几艘呢?其实4艘航空母舰中有3艘处于“半废品”状态,不仅舰况很差而且吨位也偏小。而“瓦良格”是当时唯一也是最优选择,舰体状况非常好而且吨位够大,更重要的是还有相关的原始技术资料。所以其他3艘实际只是拆解改造过程中进行了考察和参考,并没有成为最终的航空母舰选择。

中国引进的4艘航空母舰分别是:

苏联11431型“基辅”号航空母舰(载机巡洋舰),来中国时舰龄28年苏联11432型“明斯克”号航空母舰(载机巡洋舰),来中国时舰龄25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空母舰,来中国时舰龄40年苏联11436型“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来中国时舰龄12年。

其中“基辅”、“明斯克”和“墨尔本”都是在本国退役后来到中国的,而“瓦良格”号处于未完工状态来中国。下面我们一一分析为什么是“瓦良格”而不是其他几艘

俄罗斯“基辅”号、“明斯克”号

发展思路

其实1143型明确是的说属于“载机巡洋舰”而非传统意义的航空母舰,他是苏联“核中心”国家战略的一种产物,属于一种“跑偏”的航空母舰。按照苏联的军事发展思路,为了达成与美国对等的抗衡能力,其国家军事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将核武器投到美国的头顶”、“如何不让美国将核武器投到自己的头顶”,也就是奉行“核中心”。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苏联几乎“疯狂”的发展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导弹核潜艇,1977年苏联的核武器数量以28400件首次超过美国,1986年以45000件达到美国的近2倍。

而苏联海军的任务就是执行堡垒水域反潜,一旦核战争爆发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足够的运动和导弹发射窗口。换句话说,苏联海军无论什么舰艇都是在为弹道导弹核潜艇生存并发射出弹道导弹而服务。所以航空母舰根本就不作为海军的核心来使用,反而为了保护核潜艇需要将自己“武装到牙齿”,甚至要求具备不依赖舰载机和护航编队的前提下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所以1144型航空母舰携带了射程550公里的“花岗岩”反舰导弹、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十二联装RBU-6000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AK630型30毫米近防舰炮、4座六联装SA-N-9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等等。另外配备“天空哨兵”四面盾相控阵雷达和“舵板”对空搜索雷达。这样来看,毫不客气的说1143型航空母舰完全就是巡洋舰,其火力水平丝毫不亚于当时现役的任何驱逐舰和巡洋舰,所以一直被成为“载机巡洋舰”。其舰载机也主要是卡27反潜直升机和垂直起降的雅克38,这种搭配压根就不是用来夺取战场制空权,也不是用来对地打击,完全是护航反潜的搭配方式。

这种航空母舰的发展思路跟世界主流是不一样的,中国从一开始的想法就是发展类似于美国的那种“纯粹”的航空母舰而不是“武库舰”,其发展思路是具备主要夺取制空权、对舰、对陆攻击能力,搭载强大的舰载机而不是自身携带导弹。所以虽然1143型航空母舰舰龄不算长,但是从根本上就不是中国想要的,只是在“明斯克”和“基辅”翻新改造的过程中进行了里里外外的研究和参考。

改造难度

如果硬要改造不是不可以,但是大量舰载武器严重挤占甲板和内部空间,直通甲板几乎要完全改造,舰岛也因为大量电子设备和雷达而体积巨大。这样,如果硬要改造那么上层建筑、下层甲板、机库等全部都要拆除重新设计,这种工作量几乎和重新设计新的航空母舰没有什么区别。而且1143的吨位只有4万吨左右,改造完也就是中型滑跃航空母舰,舰载机也只能选择中型机,重型机上舰的难度很大。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前身为11434“巴库”号,前后改造时间长达56个月,整个舰体进行了“大手术”,最终成为45000吨的中型航空母舰,搭载的是Mig-29K中型舰载机。也就是说,从全局角度考虑中国从一开始看好的就是6万吨的“瓦良格”而非“四不像”的1143。

舰况

与“瓦良格”相比,“基辅”号1972年下水,至2000年时舰龄28年;“明斯克”号1978年下水,至2003年时舰龄23年。按照40-45年的寿命来算,1143抵达中国时就已经“人到中年”,以此为改造平台的话加上考察、重新设计、入坞改造、海试等等步骤,重新服役时舰龄不会低于30年,基本没有太多的服役价值。

另外,考虑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基辅”和“明斯克”在1990年后几乎没有像样的保养和维护。其中“明斯克”本身是作为废铁卖给韩国,而韩国和美国已经在拆解前将这艘航空母舰里里外外都研究的差不多了,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才转给中国。所以舰龄长、老化严重、三手货的1143怎么看都不适合中国继续在其身上花费大功夫。

澳大利亚“墨尔本”号

舰况

“墨尔本”号实际上是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不过是以“废钢拆解”的名义进来的,时间是1985年。他是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巨人"级轻型航空母舰,1943年4月开工建造,1945年2月下水,1949年1月改造后出售给澳大利亚,增加早期型蒸汽弹射器可以起降喷气式固定翼舰载机。这样来算,“墨尔本”号1985年来到中国时舰龄已经达到40年,而且在澳大利亚服役生涯中至少发生过4次事故,最严重的一次是1964年2月撞沉驱逐舰,所以舰体情况非常不乐观。

参考意义

除了舰龄和舰况的问题,“墨尔本”号在来中国之前已经将弹射系统、阻拦系统、动力系统全部拆除,也就是一个空壳来的。而且“墨尔本”号只是2万吨级轻型航空母舰,与英国“无敌”级航空母舰差不多吨位,虽然带着弹射器但那不是什么正八经儿的弹射器。说白了,西方国家给中国一次接触航空母舰的机会,但也没想让你直接研究出什么“成果”。

工业水平

另外考虑到中国当年的实际水平,独立建造的最大的作战舰艇就是3000吨级的051型驱逐舰。而且当年我们没有弹射器技术、没有舰载机技术,什么技术都没有根本不具备改造的条件,可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却没有这个实力。所以“墨尔本”号实际也是我们参考的对象之一。

乌克兰“瓦良格”号

11436“瓦良格”号是11435“库兹涅佐夫”的二号舰,是苏联历史上发展的最大的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克没有完工)。如果我们将“瓦良格”和另外几艘对比一下,“瓦良格”1988年11月在黑海造船厂下水,至1999年时舰龄只有11年。更重要的是,前面提到的3艘都是深入大洋“服役过”的,但“瓦良格”号这11年一直泡在风平浪静的黑海,没有经历过大风大量,不存在结构疲劳的问题。所以11年的“瓦良格”舰体状况是非常好的。

另外从吨位上看,“瓦良格”排水量60500吨,比1143型要大2万吨,已经属于重型航空母舰的范畴了。大吨位除了保证舰载机的搭载数量以外。还可以搭载更多的燃油、弹药携带,这是保证续航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的基本保证。

其实最为关键的是,苏联在设计11435型航空母舰时已经出现了思路转变,由以前单纯的“炮灰”舰向海军核心的方向发展,除了拥有和美国大型航空母舰相同的布局之外还将重型制空之战斗机引入。虽然还是搭载了很多武器和反潜直升机,但是思路上的转变就比较符合我们的“口味”,改造起来的难度相对就低一些,也为未来发展航空母舰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依据,说实话以前那些“载机巡洋舰”为我们带来的参考意义其实并不大,因为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可以这么说:中国从一开始看好的就是“瓦良格”,2艘1143压根就没在最终的考虑行列里面,所以即便付出极大的代价我们还是将“瓦良格”拖回了中国。至于其他的,一开始也没有发展航空母舰的这个实力,200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和工业水平的发展,改造并设计航空母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到2012年中国服役“辽宁”号之后中国也算是正式拥有了航空母舰,至少我们没有“跑偏”,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航空母舰。

art72是哪国生产的?

法国与意大利合资的

art72为法国与意大利合资的飞机制造商ATR制造的双螺旋桨民航机,结构上与42型一样,但机身加长4.5米,载客数提升至72人,油箱容量更大,航程更远。

如何评价美军的P?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牛,无授权禁转!

航空界中已经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多发动机的飞机。但多重机身的飞机还是很罕见的。

50年代初,在亚洲的半岛战场上出现了双机身的“双野马”战机。大家可能从名字猜测双野马就是两架野马战斗机合体的意思,没错,就是这个概念。

(其实这玩意挺不好用,看上去很科幻的外表,使用指标中规中矩,螺旋桨转速两边不一样,)

双野马是一种远程战斗机的设计理念。1944年研制,由于赶上二战结束没有什么订单量。到了1949年总共才生产了272架。卓越的设计,可以让双野马战机执行多种任务,比如远程护航、夜间战斗机、对地攻击机等等角色。双野马在全副武装下可以用740公里时速飞行2575公里,如果用上副油箱还可以飞得更远。航程远就是他显著的优点。

双野马战机由两架P51飞机的机身加上机翼和水平尾翼组成,机身被延长了一部分。非常特别的是这个飞机有一个独特的外表特征:两个机身各有一个驾驶舱,每个机舱各有一名驾驶员。这种布局的好处就是使飞行员在远途中交替换班,还能时刻保持除了飞行以外的高度警惕。

双野马左侧飞行员负责常规飞行,他拥有全套仪表。而右边的飞行员主要是换班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操纵飞机,他的仪表就没有那么全面了,后期他还要担任雷达操作员。机上有6挺12.7MM机枪。座椅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可以缓解长途飞行的疲劳感。

(后期型号,中间后来增加了雷达吊舱增加了其中一位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其实双机身并非美国人的设计专利。德国人在二战中也用过一样的飞机,他们的型号是HE111Z-1。它是一种专业的滑翔机牵引机。二战爆发不久,德国空军为了帮助陆军快速运输装备和人员制造了一种巨大的滑翔运输机ME321。由于这种飞机太重了,德国空军当时现役的任何运输机型号都不可以带它上天。(我无法理解德国人的这种思路,设计制造好滑翔机以后才发现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可以配套的牵引机?)为此德国人用了3架BF110战机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不但技术不成熟还很危险。德国鬼子无奈地放弃了这个方案。但是战争环境又不允许进行全新的牵引机型号研发。最后,德国空军技术部有人提出将两架HE111轰炸机相连接,并在两飞机的机翼结合处额外装一台发动机。这个天才的设想导致了诞生了一架5发动机的HE111结合体。改装以后的飞机,机身长度和原来一样,但是翼展却长了许多,起飞功率6750马力,足以牵引一架ME321滑翔机和两架GO242滑翔机升空。非常有意思的是和大多数毫无武装的运输机不同,这个怪异的飞机身上是有带机枪、机炮武装的。此外HE111还有火箭助推起飞能力。该机时速可达435公里,但是实际牵引滑翔机的时候,速度会大大降低。

那么它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怎么样呢?1942年夏天,刚生产出来10架的双身HE111被调往地中海战区,用于支援马耳他岛的德军。1943年冬,又去了地狱一样的东线,往来穿梭于斯大林格勒。那场战役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德国第6军团能活下来回到国内的伤员和在包围圈内苟延残喘到最后一天的德军都靠这些飞机用尽手段来挽救。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结束,HE111又被调到库班桥头地区。这次它干得不错,每天牵引着ME321和GO242滑翔机,上面满载着送到前线的弹药和撤退的伤员。德军内部有人称赞正是这种方式避免了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的失败。1943年,HE111又被送到法国地区,成功地帮助德国第一空降师移防。这些行动都证明双机身的HE111很有实战价值。

(德国人在HE111Z-1上又发展起来的最终型号,没做出来)

(斯大林格勒的机场,这是拖带的ME321滑翔机)

(拖带GO242,一次性两架,足见马力够强)

(牵引ME321滑翔机,只有双机身的HE111才能做到)

(你看的出这里面有几架飞机?其实就一架,这是个怪物设计)

在战斗机方面,德国空军也有一个类似双野马的设计方案,他们是把两架BF109G战斗机拼凑在一起。其实这个方案比美国人的设计早许多,时间在1942年年底,德国人就把设计方案拿出来了,但是有一个细节设计让人非常怀疑,就是这个方案的起落架没有做任何改动,这架飞机的主起落架有4个轮子,这点让人不是很信任,因为有许多的BF109飞行事故是在起降时因为起落架间距过窄而翻车,飞机报废不说,整个飞机翻过去的时候还顺带折断了飞行员的脖子。因此,你经常看见纪录片里有一些镜头:德国飞行员在起降BF109的时候,经常把脑袋探出窗口外面观察。不管怎么说,这个方案的理论数据很吸引人,但是都留在纸面上,一直拖到战争结束时,才刚刚在工厂里组装出飞机样本的几个部分,然后美国人就来了,他们拿走了所有的图纸资料。

(双机身设计的BF109Z只存在图纸上,没有实机,美国人拿走了所有资料)

(现在只有平流层发射这个型号还在用这个设计,那些双机身的无人机不算,因为它们没有飞行员,不过平流层发射这个双身飞机可是全世界最大的飞机,能将火箭运送到3万英尺以上的高空发射。)

在航空史上这种合二为一的型号不多见。它的优点就是航程远马力足,缺点也很明显:更多时候这些都是临时想起来改装的型号,气动外形以及各种指标都没有达到要求。本身航空史上早就有多发动机的巨大飞机问世,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喷气时代的到来,飞得更远和马力更足喷气机问世了,这些奇形怪状的飞机除了外表上有些新奇,它们的技术上没有什么创新,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种设计了。参考资料:《双机身设计》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