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谁说的,可有悟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可有悟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人到中年,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健康了,在也不像年轻时那那样浮躁或者是冲动啦。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也不去参加了。也不像原来那样,因为挣不着钱而整天。着急上火。觉着钱永远是挣不完的?有一个好的身体比什么也重要。一些事情都看淡啦。不会为那些虚无缥缈的虚荣心而感到苦恼了。人到中年是人一生当中的分水岭,40不惑。世界上的一些事情也都看得开了。看的明白了。明白了什么是你追求的幸福生活,只要家庭和睦,子孝妻贤。老人身体健康,钱不在多,够花就行,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原文及赏析?
【原文】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这个人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尽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孔子之所以说公冶长可妻,是因为公冶长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为邦无道滥施刑罚所致。一方面说明孔子对自己学生品德的坚信,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的无道。还告诉我们坐牢不一定就是犯罪,好人也不一定不坐牢。
【原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提起南容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闲置;国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头脑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乱世时,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灾祸及身,可以全身而退。
【原文】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谈到子贱时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会从哪里学到这样好的品质呢?”
【解读】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鲁国的单父担任过地方长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看到后盛赞子贱的美德,也肯定了鲁国君子之盛。
【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具一个啊。”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具呀?”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呗。”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聪明又有口才,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优等生,但还不是孔子眼中最好的学生。从整部《论语》我们能体会到,子贡虽然聪明,但对老师的感情极深,曾在孔子死后于墓前独自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但却不是孔子的至爱,这似乎对子贡有些不公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后世因此说子贡是纵横家的鼻祖。足见,子贡的智慧口才一般,他富甲一方,“结驷连骑”,纵横六国,即便如此,孔子还是认为子贡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见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高。想必在孔子的心目中,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才的不过颜回一人而已。我们今天大学的教育,天天喊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不过是孔子眼中的“器”罢了。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对付别人只凭能言善辩,会屡屡让人憎恶。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此章讲的是内心的仁德与口才的关系问题。我的理解冉雍人的憨厚,内心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里的佞指的口才是光说不做那一类的,心口不一的口才是很招人讨厌的,这正是孔子要告诉学生的要修炼好自己内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炼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也是空谈,是没有用处的。
【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解读】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而漆雕开不愿意去,孔子很高兴。为什么?我以为孔子在《述而篇》中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看到了漆雕开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向道,其志向远大,作为老师怎能不高兴。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伤时的心情,以及对仲由性格之中的忠诚的肯定。子路性格直率,耿介忠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位粗鲁野蛮的一介武夫,是一位有力量没有头脑和思想的人。其实,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深得孔子的喜爱。他的忠诚尤其难得,所以,在孔子非常伤感的时候,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着木筏到海上去,子路信以为真,暗自高兴。孔子就此批评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解读】这一章的对话很值得思考。我理解孟武伯是鲁国的大夫,就好比今天的用人单位来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量才录用。古有一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师”,孟武伯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据自己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和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一个人内心有着仁德,但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把仁德施与所做的事情之中,还是另一回事,有些时候有心将仁德实践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所以,孔子的答复非常清晰,他的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而这些弟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
【原文】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其为人也很不错。就从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一点上看,子贡的忠诚与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为太能说,所以,不是深得老师的喜欢。子贡对老师一片忠心,却似乎在师生情感上不是对等的,其原因大概都在他的那张嘴上。子贡是聪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师询问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别于老师与子路的交流,子路与老师总是直来直去,而子贡与老师的交流总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各自的内心所想。这要基于心灵之间的默契,子贡与老师之间就有这样的默契。此章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子贡与老师的知人之明。
【原文】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解读】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认为宰予白天睡大觉,违背了礼的要求,就像今天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一样。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是老师在责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值得教育。而在南怀瑾的解读中,认为是宰予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才在课堂上睡觉,正因为如此老师才不能强行要求宰予这样的学生,言外之意不是责骂,而是同情。所以,孔子才说是宰予改变了他对人的看法。在众多的解读中,我更看重南怀瑾的看法,南怀瑾的理解更能将本章的整体意思联系起来。而非割裂来看待本章的意义。这一章当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如何识人、知人的问题,孔子从宰予的表现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一个人不能单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是有意的言行不一,还是无力做到言行不一的问题。
【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正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刚正呢?”
【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而非气血志刚。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其中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季氏第十六》篇),这里的刚就是血气之刚,是外在的刚。孔子在这里说的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解读】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但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呢?其实还是针对子贡的性格特点加以教导而已。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孔子担心的就是子贡理解了这个道理,却难以做到,话外之意是你子贡能说未必能做的到。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解读】“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而性与天道,就是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得,不容易听到的。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用心灵来体会,这类知识是用心悟得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
【原文】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学过之后他就要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东西。可见子路是一个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学生。这里更强调和赞扬的是子路的这种学习精神。
【原文】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能追‘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因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因此称为‘文’了。”
【解读】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封谥号为“文”,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来问孔子。子贡怀疑孔文子,不该得到这样的谥号,而孔子答复子贡说是因为孔文子聪明,但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勤学好问,还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所以追谥他为“文”。意在告诫子贡虽聪明,但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
【原文】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解读】孔子给予郑国的子产以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郑国立国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官的人应该有的四种修养。恭与敬说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发出的情感,对待老百姓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义。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晏平仲这个人善与人交往,时间越久越能让人敬重他。”
【解读】晏平仲就是传说中的齐国的晏婴,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却是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人与人相处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品质问题,《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其实,不只是女子与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会是这个样子,一旦过于亲近了便会不逊,失去尊重。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这样的理论,朋友没有长久的,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实这是对交友之道的误解。张居正讲解这段话时说:“孔子说:‘朋友无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论语》开篇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含义了。
【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种人怎么能算聪明呢?”
【解读】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因为智慧而得名的。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臧文仲藏龟,一方面是因为藏龟本属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这样的事属于僭礼的行为,所以不明智。其二,龟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来祈福。张居正说:“人有人之理,神有神之理。人之理所当尽,而神之理,则幽昧而不可知。惟尽其所当务,而不取必于其所难知,斯可谓智矣。今文仲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则是不达幽明之理,而惑于祸福之说,其心之不明亦甚矣。何如谓之智乎?”这正是孔子据实而断,印证了孔子说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卫灵公篇》15.28)”。
【原文】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令尹,没有特别高兴;几次被免职,也没有特别不高兴。(他每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接任的新令尹。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诚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张又问)“崔杼(zhù)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后,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是一个清白的人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智还没有达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子张师生之间,就子文之忠与陈文字之清探讨与仁的关系问题。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难得的境界,与现实对照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不但如此,还能做到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每每一任与另一任干部都有权力交接的时候,人们只是注意到人财物的交接,却忽略了政策与思想的交接,而集体的发展恰恰就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所谓的持续发展就是政策的延续。在这方面令尹子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批鸟;换了一批鸟,换了一种歌谣。”换了一茬领导,就换了新的号令,所谓的一个和尚一个令。而子文却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这又是为官的子文难得的地方。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而是说“未知,焉得仁?”同样评价郑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应该在智之上,需要先达到智才能接近仁。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那么从这各方面看,孔子评价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抉择还不够理智或者不够聪明呢?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人这样做还不算聪明呢?
【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解读】此章讲的是孔子对“思”的度的把握。孔子的意思是说生活中的事情,思虑过多往往会顾及个人的得失,而失去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因而会导致患得患失,失去抉择的最好机会。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孔子也认为过犹不及。适度最好。
【原文】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处于有道的时候,他就显露才智,当国家处于无道的时期,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才智别人可以学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却学不到。”
【解读】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后世有郑板桥“大智若愚”之说,大智若愚正是宁武子这等人。政治生活中往往极其复杂,政通人和之时,大家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在政令不通人不和之时,若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十分艰难,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该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韬光养晦,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能量,这正是大智慧。这种装傻不是学来的,是修养来的,是基于大使命感,对事物发展的长期性认识而来的。傻不是人人都能装出来的,把傻能装到真处也是大智慧。
【原文】5.22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学生们都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文采可观,但还不知道怎么自我节制!”
【解读】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自己理想的进一步思考和打算。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推行仁道的,以仁道改造这个纷乱的社会,但见自己的仁道不得推行,又不甘心于这样的结果。于是想到要把自己的仁道传诸后世,所以想到了家乡的弟子们。体现了孔子此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言外之音,有感慨“人生苦短”的味道。
【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着过去的不好的事,所以内心里就没有怨恨和不满。”
【解读】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两个人在父亲死后因为谦让君位而逃离国家。周灭商之后,他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可耻,便隐居在首阳山采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一章正是赞扬这两个人宽阔的胸怀,因为不念旧恶,所以即便生活采徽菜度日内心也没有怨恨和不满。
【原文】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呢?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却不直说没有,偷偷地)到邻居家要了点给人家。”
【解读】微生高是鲁国人,相传他与女友相约桥下,涨水,因为信守承诺,抱着桥柱子而淹死。在当时以直见称于世,但人们只是慕其名却不知其实,孔子便举这个例子评断其时的传说。也正是“众好之,必察焉”之一例,说明孔子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说法。
【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觉得这样可耻。”
【解读】左丘明是当时鲁国有着社会地位和影响的贤达人士。孔子借左丘明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认识。意在强调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做人的人是可耻的。人世间很多的事情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说和做的不一样,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外在的表现不一样。
【原文】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解读】此章的评论朱熹的评价十分到位,朱熹说:“观子路、颜子、孔子之志,皆是与物共者也。才与物共,便是仁。然有大小之别:子路,求仁者也;颜子,不违仁者也;孔子,安仁者也。求仁者是有志于此理,故其气象高远,可以入道,然犹自车马轻裘上做功夫。颜子则就性分上做功夫,能不私其己,可谓仁矣。然未免于有意,只是不违仁气象。若孔子,则不言而行,不为而成,浑然天理流行而不见其迹,此安仁者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这一章师徒三人,要知道颜渊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是孔子和他最优秀的学生的谈话。场景使人倍感温馨,孔子俨然是一位典型的良师益友。子路侠肝义胆,乐善好施;颜渊是仁者之风,不自夸,不施劳;孔子是“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的不同点,相同之处是都没有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发现自己有过失而在内心里自责的人。”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人对过错的态度问题。安德义解读论语将人对过错的态度分成了六种,一种是掩饰错误,“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篇》);一种是坚持错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一种是过而能改,“过,则勿惮改”(《学而篇》);一种是自讼己过,朱熹说“能内自讼者,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一种是闻过则喜,“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正因为对待过错的态度不同,所以孔子又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说的就是通过看一个人对待过错的态度,就能知道一个人和他内心对仁的体认程度。
【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而已。”
【解读】我以为孔子说的是忠诚守信哪里都有这样的人,但一生好学的人却不多见。孔子的意思是强调好学对于一个人接近人生正道的必要,正所谓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职场中你要明白的道理有哪些?
【问题解析】
每年求职季,都有一群萌新带着兴奋、开心以及期待的心情走进职场,其实职场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面试只不过是刚开始,想要稳步提升的走下去,有的道理是你不得不了解的;
下面我就为大家来分享需要弄明白的道理,只要牢牢记住,并且运用早职场中,不仅能看清楚工作的真相,还能受益终生。
1、“往哪走”永远比“拼命走”重要来这家公司一年多,说出来大家可能有些匪夷所思。刚开始进来做金融项目的我后来几经辗转,做了n个项目,团队也换了n次人,包括我的项目领导。
从刚开始的金融行业到后来猛地扎入的游戏行业,后来又为了蹭世界杯热点投身体育行业……还没过一个月,我们现在又将人力 all in 新的项目了……而之前的项目全部黄了,团队人员也几次大换血,包括领导都换了又换。
我想说的并不是我这一年有多么波折,有多么无奈。而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的领导选择带领团队往哪个方向走永远比让团队加班加点的拼命走要重要的多。
一家做金融起家的公司还没有做好游戏市场调研,也没有摸清游戏行业的用户标签以及痛点……就一拍脑袋停掉之前已经投入四五百万预算的项目,all in游戏行业,开始新项目的设计研发并运营。
在没有长远的产品研发规划和没有长远的流量运营规划情况下,项目和我预期的差不多吧,在没有想好往哪走,就开始闷头跑,肯定会摔跤的……这个游戏项目最终还是陷入了没有用户玩的死循环,一步一步将自己搞over了。
当然,抓住任何一个风口是互联网公司应该具备的洞察力。但是如果盲目的为了迎合热点而迎合风口的话,必死无疑。
世界杯期间,领导又是一拍脑袋说要做和足球相关的体育项目,而且还要单独开发一个app。当世界杯已经过半的时候,app才出具模型,跟热有点晚了,在世界杯法国和克罗地亚落幕时,这个项目也落幕了……
因此,当我发现团队领导一意孤行并想什么就做什么的话,我以及开始尝试换份工作。毕竟,不会远眺看路的人,是走不远的。
小结:
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有潜力的公司,肯提供核心岗位机会和相对匹配工资给自己的公司,然后好好做,拼命做出成绩。
我是不相信那些只肯跟我谈理想,但不谈钱的公司的。
二、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我小时候的座右铭。当我进入社会这个大染坊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付出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回报,往往那些谄媚小人深得领导喜欢并有升迁机会,而你得到的回报就是干一些脏活累活。
拿公司的例子来说吧,公司有个女同事,她属于那种兢兢业业工作、不出纰漏不顶撞领导的那种人。凡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她都能按时按量完成并从来不抱怨。
当领导做绩效考核以及加薪的时候,领导想到的这些福利不是给她,而是给那些不好说话、圆滑世故的员工,领导给她只有好言安稳以及空谈理想。
而我是努力付出了就想要回报的那种人。毕竟,我上班是为了赚钱,你还和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有钱不上班。在公司,我要清楚的知道,我不仅仅需要领导给你洗脑的价值,还有那份支撑我衣食住行的价格。
每一个老板的立场就是让员工多干事,尽量少拿钱,产生最大效益比。我觉得自己的价格没有达到我要求的时候,我会寻找更好的机会,因为我的立场就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让自己快速赚钱的机会。
小结:
当自己的价值配不上价格的时候,我会想着蛰伏。花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保证自己以后跳槽时的筹码。持续学习,让自己一直保持优秀状态。
三、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圈特立独行在职场中,过多的社交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有些人总把关系还不错的在职同事定位为好朋友,推心置腹。他们总觉得同事之间,要多多交流,没事互相请吃饭,一起谈论公司里的八卦和薪酬待遇等等。
他们会觉得搞好同事关系能够让自己在职场变得更OK。我并不认同他们这样的想法,“莫交浅言深”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而是血和泪的教训。
我觉得时间应该花在磨练自己的能力上面,过多不必要的社交只会让自己逐步同质化,并且同事乃至部分的朋友之间讲价值交换的,如果你的价值低,你再维系的关系最终也会慢慢消散,只有价值对等,才会有交换的价值。
小结:
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相信什么人脉论,再强大的朋友圈充其量也只是“0”,而自己的能力却是那个“1”。
那我们该如何做呢?一、记得给自己成长的时间其实不管你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如何,一个人往往都是在走进职场中,才打开了属于你的快速成长期,但人很多时候都是盲从的性格,容易被身边人影响同化,再加上每天重复的工作内容,就算是刚入职的员工,也很难长久的保持自己的激情,可就是这样的状态,会让你每天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所以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除了需要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之外,不管平时多忙,都千万不要忘记就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学习,这样你可以让自己成长起来,变得优秀了之后,你的看法眼界都会比以往都要高很多。
你学习的方向并不一定局限于工作范围之内,可以是自己感兴趣或者想要接触的事情,其实多元化的去学习其他方向的知识,你会发现很多适合自己的东西,而且这样提升能力的方法,也可以适当的提升自我的贡献价值,每天少量的积累自我价值的过程,不仅可以提升自信度,还可以积累经验。
小结:
这样你会发现,自己每天的生活不再是单纯的输出,而是会因为自我学习,保持一个维稳的状态,而不至于有一天会有江郎才尽的无奈感。
二、对自我认知要明确每个人的起始点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台,有人幸运拥有好的起步点,就有人不幸需要靠自己努力来争取,但是很多拥有良好平台的人,都自以为是自己能力强才拥有了好的结果,这就是对自我认知还不够准确的表现,这样的人往往一时风光,但是维持不了多久就被打回原形。
聪明人往往都是对自我能力有着一定的了解,当自己所属平台够优秀的时候,就把平台当成一个跳板,来实现属于自己的真实价值,而不是在好的位置上沾沾自喜,最后只能够坐吃山空,所以聪明的小伙伴。
小结:
千万不要因为平台起点高,就盲目自信从而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因为想要走的远,还需要靠自己努力才可以。
三、捷径永远不是一天牢靠的路现代人都喜欢快捷方便的生活,因为可以让自己少吃苦,但是往往就是因为自己的懒惰,让很多人在工作中也习惯性的寻找捷径,这样的做法让你完全忽略了属于自己的优势,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随波逐流中的一员,那么还何谈理想呢?
一步一个脚印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比较慢,但是这样的做法至少牢靠踏实,就像是建房子一样,多花时间把地基处理好,以后的工作不仅容易,而且也放心的多。
更何况现在那些所谓的捷径上面,多的是陷阱,万一一不小心就掉坑的话,对于你来说,需要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多。
小结:
所以小伙伴们千万不要觉得,走捷径是聪明的做法,欲成大器者,前期都是忍辱负重的努力。
四、坚持到底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能够成功的人,他们除了足够自律之外,还有的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多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问题。
一开始都是信心满满的,但是越往下走就开始慢慢泄气了,最后可能就在成功的门面前转头离开,所以想要让自己未来的工作能够顺风顺水,你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之外。
小结:
要记住对自己坚信的前方要咬牙坚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成功之门是不是就在明天。
五、提升专注力,不要三心二意现在的年轻人总是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而不少的领导都表示,对于那些三心二意的员工,永远都是不想多花精力去培养的人,所以你们要学会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把你充沛的精力放在上面,当你把精力都投入到其中之后。
小结:
你其实也可以发现,很多时候也是乐在其中的,并没有你们觉得那么差。
总结:开始工作之后你就进去了人生的马拉松阶段,除了要有坚定的目标,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抗住艰难世事,成功总会被你遇见。
我是@畅谈职场 聊创业,聊那些职场有趣的事。
怎么解决父子之间的隔阂?
首先,行为层面。
在父亲的眼中,看到了儿子的哪些行为?
叛逆,处处与他对着干,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花天酒地;
在儿子的眼中,看到的是父亲的哪些行为?
打骂他,否定他,脾气很坏,经常训斥他,很严厉,总是一副黑脸。
在行为层面,父亲和儿子,不停捕捉对方身上“很不好”的部分,不断强化,并给对方贴上了负面标签,给予对方一个“差评”。
再来说说,感受层面。
当看到儿子的这些行为,父亲产生了哪些感受?
这真是个糟糕的儿子,他这么不争气,怎么继承我的爵位啊?这个不孝子,真是气死我了!
当看到父亲的行为,儿子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我的爸爸很讨厌我,一点也不喜欢我,他不爱我,我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我和妈妈都是没有地位的,被人欺负的,我是可怜的,没人爱的……
在感受层面里,父亲认为儿子很差劲,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对儿子产生怨恨;儿子接受到父亲给自己的负面人格评价,向内产生自我攻击,同时由于得不到渴望的认同,产生对父亲的怨恨。
我们再来看看,两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是怎样的?
父亲的内心需求:我希望儿子好好努力,增长才干,为家族争光,顺利继承我的爵位,过上成功富裕的生活。
儿子的内心需求:我希望在别人欺负我和妈妈时,爸爸可以保护我们;希望这个家里,我和妈妈是很重要的人;希望在爸爸面前证明,虽然妈妈身世不好,我同样很优秀,同样可以获得爸爸的认可,希望爸爸为我骄傲!
在内在需求这一层,我们会惊讶地看到,无论父亲,还是儿子,内在需求的根源,竟都是来自于对对方的爱和在意……父亲因为爱和在意,而对儿子寄予厚望,才产生了诸多要求;儿子出于对父亲的爱的渴望,才会一再以赌气、叛逆来装扮自己,如同一个倔强的孩子,不肯低头,其实,他一直在等父亲张开怀抱,给予他一句真正的看见和认可啊……
父子两个人,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彼此的爱,却像仙人掌一般,彼此伤害。顾廷烨和父亲,看不到彼此的心,看不到彼此心灵深处的需求,看不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一直在行为层面打转转,彼此要求,彼此指责,一次次失望,就这样渐行渐远……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式父子关系最大的症结?一次次在行为层面要求、指责、失望,误解一层层加深。
从小在父亲的白眼中,顾廷烨的潜意识形成了这样的自我低评价:我是很糟糕的,不重要的,没人爱的。当父亲向他表示不好的脸色时,就会勾起他内心自我低评价的痛苦感受,为了逃避这种痛苦感受,顾廷烨便采取叛逆、对抗、憎恨的反应模式。而顾廷烨内心对父亲的索爱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越来越强烈,索爱不得的愤怒更加剧了彼此关系的恶化。
父亲顾偃开的索爱需求是希望儿子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顺利继承爵位。当儿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待不符时,父亲的索爱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对儿子产生怨恨和愤怒。在父亲的潜意识中,这样的儿子是不符合标准的,父亲不仅产生对儿子的负面评价,也产生对自己的自我攻击,认为有这样儿子的父亲是失败的,不好的。强烈的自我攻击也令他对儿子更加愤怒。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接受到父亲的否定,因此产生负面自我评价,会在潜意识中深刻记忆了与父亲相处时的“味道”:冰冷、指责、敌意……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一天也做了父亲,面对自己的儿子,潜意识会不知不觉释放同样的味道,不知不觉复制曾经与父亲的关系模式。只有通过对潜意识的深刻觉知和不断练习,改写潜意识,才能真正在内心深处与父亲和解,改写潜意识所传承的味道。
在中国式父子关系中,父亲和孩子,很容易陷在行为层面的迷雾中,局限其中,找不到方向,痛苦不堪。有的学员跟我说,我和父亲间,只能说事,事说完了,想表达些关心,都显得很苍白,实在感觉没话说,待在一起很尴尬;有的学员说,我都不敢和父亲待一个屋子里,我们共处一室,我就浑身哆嗦;有的学员说,我不知道怎么开口跟父亲表达爱,感觉非常生硬,开不了口……中国式父子关系中,两颗心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如同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索爱模式,看到自己内心的需求,也看到对方的内心需求,重新打通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隔阂,让情感重新流动。从心灵出发,从感受出发,一层层消除误解,让两颗心越拉越近。
正如李宗盛的新歌《一首新写的旧歌》所言,成长前,“比起母亲的总是忧心忡忡,父亲更像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无分别的爱帮助我们,重新消除与父亲的误解,不再重演《知否》的悲剧。当两颗心彼此贴近,父亲可以不再是冰冷的旁观者,而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温暖的存在!
自己在遇到一道难题之后怎样去解决的过程?
【我遇到了一道难题】 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难题。
怎样解决这些难题,我总结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遇到难题时,首先要独立思考,要是想不到的话,可以向书本请教。书上要是没有的话,再向家长或者老师请教。今天,我写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上面说:如果学校的男生和女生一样多,放学后,甲说:“学校里最早出来的两个学生都是男生的可能性大。”乙说:“学校里最早出来的两个学生中一个是男生,一个是女生的可能性大。”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说明理由。看完后,我觉得乙说的对,因为题目中告诉男生和女生同样多。后来,我又想,这道题不会这么简单。于是,我又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说:“甲说的可能性大,因为男生跑得快。” 妈妈说:“甲和乙说的结果都有可能。” 经过我们讨论,我们觉得爸爸说的有道理。通过做这道难题,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凡是遇到难题,要向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么,难题就很容易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