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白居易被人们称之为什么
后世,白居易被人们称之为什么?
后人根据诗人的作品情况以及各自的气质给他们起封号,比如李白的封号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刘禹锡是“诗豪”,李贺是“诗鬼”,孟郊是“诗囚”,贾岛是“诗奴”。
而白居易身上,其实背负着四个称号。
“诗仙”“诗魔”“诗王”“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说明。
“诗仙”关于“诗仙”,大家可能第一反映是李白李大哥,其实最早有这个称呼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去世后,即位不久的唐宣宗李忱专门为他写了首追悼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意思也很容易懂。白居易啊你一生写诗六十年,到了天上估计也是诗仙吧。代表作品《长恨歌》和《琵琶行》传唱度很高,写的诗文大家都已经很熟悉,每次想到你就不由悲从中来。因此,后人也有“一圣二仙”来称呼三人。
“诗魔”“诗王”而听上去有些碉堡的“诗魔”和“诗王”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了。
如果细品,你还会发现这两个称号各有侧重。
“诗魔”强调的是白居易的刻苦程度,“诗王”强调的是白居易的高产程度。
关于“诗王”,不得不额外提到两个人。
一个是陆游,流传下来的诗歌有9000多首,是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
一个是乾隆,一生写诗四万三千多首,是古代写诗最多的人。
《全唐诗》里收录的整个唐朝的诗歌也不过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一说没这么多),可见乾隆一人之“伟业”。
但是就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而言,如果说谁流传下来的诗歌最多,谁才是真正的“K诗之王”,白居易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以清康熙时期编校的《全唐书》为参考,我们很快就可以列出唐朝热门诗人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情况:
李白900首左右;
杜甫1500首左右;
王维400首左右;
李商隐600首左右
杜牧500首左右;
刘禹锡700首左右;
孟浩然300首左右;
王昌龄200首左右;
元稹600首左右。
而白居易,凭借自己3000多首的销量强势夺得TOP1,排名第二的杜甫诗歌数量才占到白居易的一半。
这傲娇的成绩,还—有—谁?
当然,在这高产的背后,离不开白居易的刻苦。
毕竟,没有“诗魔”,又何来“诗王”?
白居易的“魔”,在他的诗歌和文章里都有体现。
在诗歌里: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醉吟二首》其一)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的境界了,而是“此情此景,我想吟诗半天”的状态。
在散文里: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与元九书》)《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写给好基友元稹的一篇散文,因为元稹排行第九,所以叫元九。这一段是作者回忆自己年少刻苦学习时的情景,大致是说:
二十岁以来,白天学,晚上学,间或也学习做做诗,通常没时间休息,更谈不上刷微博刷抖音之类。结果嘴和舌头上都生了疮,手和肘都磨成了茧。眼睛里好像一晃一晃地挂着珠子飞着苍蝇,动不动就以万计,这阵势快赶上非洲闹蝗灾。
用功到这种境界,也是没谁了。前有“悬梁刺股”,今有“居易苦读”啊。
这世上最怕的就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白居易同学靠着这份劲头加持,“诗王”的练就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我们都知道,在唐代,诗歌界可谓高手如云,在李白和杜甫这对“王炸”组合面前,白居易是怎么打败王维、王昌龄、李商隐、刘禹锡等一众实力派高手成功跻身前三的呢?
刚才我们看到,白居易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所以暂且领先。但创作数量再多,如果没有质量支撑,也是很弱鸡的。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乾隆皇帝,凭借一己之力几乎还原了整个大唐。但是得到的评价却是——
这场面就十分尴尬了。
所以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质量,我们来看看他的成名作就能感受一二。
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都很熟悉,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保证你看了第一眼这一辈子都忘不掉。但这首诗并不是在单纯描写草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实际上人家是一首送别诗。完整版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所写。虽然比骆宾王写《咏鹅》时的7岁晚了一些,但在意境上也高出几个层次来。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
在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拿给当时社会有名望的一些人看,请求他们为自己宣传,向主考官推荐。就像岐王李范推荐王维,水部张籍力推朱庆馀一样,少年白居易也是如此。
他找的人是当时的大臣&诗人顾况。
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便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意思是京城长安米很贵,在这里居住不容易啊!(何况你又是白住)
但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时,不禁大为嗟赏:“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尔。”
意思是说,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啧啧啧,马上被自己的话打脸了。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也因此传开了。
这就是“居大不易”词语的来历,指在大地方居住并非易事。但白居易用自己的实力告诉人们,只要你有才有能力,又何尝不可以呢?
16岁的少年自此开始了k诗之王的生涯。
当然,《长恨歌》《琵琶行》就更不必多说。
无论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或者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抑或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除此之外:
写底层人民遭遇,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牡丹》);
写送别,有“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有“浮名相引住,归路不同归”(《长安送柳大东归》);
写思念,有“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夜雨》),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
写景色,有“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
总之,你品,你细品。
白居易诗歌的质量,一点儿也不含糊。
由此,白居易才得以与李白和杜甫两位大哥跻身“唐朝三大诗人”之宝座。
薛洋是薛重亥的后代吗?
薛洋应该是薛重亥后人,让我们深度解析一下里面的“玄机”!
玄机一:整个剧中只有他们两个姓薛,这个让人不自觉的去遐想!
玄机二:剧中薛洋拿一个支离破碎的灵识去找魏无羡修复,既然薛洋复原了阴虎符的力量,那修复灵识这么简单的事为啥要找魏无羡帮忙呢?因为除了大家知道的“阴铁有灵,四方镇之”之外,她知道后面还有一句“四方之气,尽归玄武”,那他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玄机三:人人都知道薛洋拿了栎阳常氏的阴铁,但是薛洋却说栎阳常氏根本没有阴铁,他是在上不夜天之前就私藏了一块。问题来了,那他的那块阴铁又是哪里来的呢?
玄机四:在大家心目中阴铁只有四块,阴铁有灵四方镇之,但是薛洋却知道阴铁共有五块,那他又是怎么知道的?
这种种玄机如果是巧合,那未必也巧了吧,所以只有一种答案可以揭晓,那就是薛洋是薛重亥的后代!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有哪些?
在政治上,
整治吏治,实行班俸制,整顿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孝文帝实行班俸制,工资是国家给的,他们不再能随意巧取豪夺,这样就改善了吏治,缓和了阶级对立,也减轻了人民的痛苦,北魏统治呈现出清平气象。另外,班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贵族势力受到了限制,国家的委派官吏,受国家管理,当然要听国家的,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均田制,使北方的农业大发展,国家储备大大增加。另外,还改变了过去 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局面,从此农业在北魏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
文化习俗上包括迁都洛阳、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的迁都,对当时洛阳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魏所建的洛阳城,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以宫为主体的制度,又以后城市规划做出了样板,他的里坊制度就为隋唐的长安洛阳城所仿效。而且当时的洛阳城既突出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又提高了经济中心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上,欧洲的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加起来,面积还不到洛阳的三分之一。
他实行汉化,就使鲜卑和汉贵族实行了融合,就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就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他自己以身作则,迎娶北方一流大姓的多家女子为妃嫔,夫人,还为自己的亲弟弟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王妃,并宗氏女子许配给汉族大姓,这样就使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了,对立情绪也就没有了。这样也就扩大了北魏的统治基础。
总之,这是一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的改革。它推动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使北魏达到了生产方式的农耕化,生产方式的汉族化,政治制度的集权化,思想文化的儒学化。而汉民族也从中学到了鲜卑文化的精髓,并更为完善。出现了孝文中兴的局面。也实现了“交融互通,共同进步。”
秦朝和隋朝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中国之所以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本国自身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至今。其中中国的文化思想及文学作品发展繁荣,这是其它三个文明古国无法相比的。
秦文化具有多元文化兼容的特性,在政治上表现为积极进取、勇于革新、讲求功效。秦人的贵族宗法体制较为薄弱,这就使其政权的上下贯通减少了许多中间利益集团的干扰和壅阻,提高了行政效率,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革新举措,如郡县制、军功爵制、户籍制等,都能得到顺利推行。郡县制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
秦朝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很大,主要包括下面几点第一:《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记载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甘肃天水征服邽、冀二族之后,分别以其族名在该地设立了县。“邽”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冀”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均在秦故地秦邑与西犬丘之间。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关于秦国设县的明确记载。此后,厉公、孝公、惠文王皆有置县,逐步将其制度化。至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时,县制在秦国全境予以推行。县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郡县制,确立了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体制。秦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延续两千多年,王夫之有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郡县制的确立,对于结束诸侯纷争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有着积极意义。
第二:秦统治者主要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统一全国的。商鞅时期在秦变法,提倡耕战,使国强民富;推行法制,一断于法,使民人人守法。实行20余年,秦国大治,国富民强,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统一后的秦王朝,嬴政与丞相李斯都是非常务实的政治人物,他们承袭了这种思想,形成了同样的认识,奉行“法治主义”,通过强化君主集权,健全法律制度和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等手段,将法家思想应用到了治国实践。秦朝法治文化中确立的“依法治国”的理念、法不阿贵的平等意识、垂法而治的法治手段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准则不谋而合。
第三:中国古代的西向交通,以经天山南路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中亚的道路最为便捷、频繁,而秦国当其咽喉。西周晚期以来,秦日渐强大,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遮蔽了周朝对西边的影响,故西方民族只知有秦,而不知有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匈奴列传》皆称来自中原的人为“秦人”,新疆拜城县东汉时期摩崖刻石仍称汉人为“秦人孟伯山”,阿富汗至今仍称中国人为“秦人”。《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说明帝国的威名甚至远扬于中华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这一名称很可能是英语‘中国’(china)及各种非汉语中其他同源名称的原型。”欧洲称中国为“china”一词就是来源于“秦”。从中国范围来看,我们自称汉族、汉人,源自汉王朝;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称中国为China,却源自“秦”(Chin)。因此,我们应该从世界史角度来看待早期秦文化的影响。
秦朝还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比如都江堰,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等,篇幅有限,欢迎评论区补充
隋朝与秦比较相似,从开国到灭亡时间都比较短,但同样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隋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来唐朝大一统创造了基本条件。建立了科举制,改进了选拔人才的方法,使平民子弟得以通过真才实学做官,提高了官员素质。修隋朝大运河,对后来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上首次统一了青海地区.所以隋朝虽短,但影响深远。
隋朝时候修建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直至今天仍在使用 隋朝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这一人才选拔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末
在历史上有着两个非常特殊的朝代,这两个朝代就是秦朝和隋朝,它们都是在经过了长期的分裂之后,又重新建立起来的王朝,但是都非常的短暂就灭亡了。虽然存在了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但是也都创造出了非常辉煌的成果!秦朝留下了很多伟大的工程长城和兵马俑等,隋朝也留下了大运河和科举制度等等。
至于秦与隋那个朝代对后世影响大呢?文化上,隋代开创科举制,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影响虽十分巨大。可秦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意义更是巨大。
大唐太子李建成有后人吗?
李建成有后人吗?答案是明确的,有!据史籍记载,唐隐太子李建成公育有六子五女、共十一个孩子。但从中国古人对“有后”的传统定义来看,李建成却又是绝嗣之人。这一切还得从唐武德九年的那场军事政变说起……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杀光所有侄儿唐武德九年,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在玄武门内诛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在这场军事政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被杀了,但血腥的屠戮远没有结束……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一不做、二不休,杀绝了彼时活着的所有亲侄儿!因为三弟卫怀王李玄霸、五弟楚哀王李智云早殇无子,其他弟弟都尚未成年,所以彼时李世民的所有亲侄儿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所生。除李建成的长子李承宗早殇、死于武德九年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在世的儿子悉数被杀、无一幸免。
“隐太子后裔”从何说起前面说到,“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杀光了隐太子李建成的所有儿子。可奇怪的是,唐王朝却有一脉宗室是作为“隐太子后裔”存在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说白了,其实就是李世民在“猫哭耗子假慈悲”!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之后,李世民废黜了他们的皇太子和齐王尊号,将李建成降为为息王、李元吉降为了海陵王。四年之后,李世民又假模假式玩死了“猫哭耗子”,说什么不忍兄弟绝嗣云云,把自己的儿子赵文王李福过继给了李建成为嗣子,因此李福一脉便成了他大爷李建成的后代。更让人无语的是,李世民居然把自己跟李元吉遗孀杨氏所生的儿子曹王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这也是没谁了……把人家老婆给睡了,生个儿子还过继给人家当嗣子,这是嫌李元吉头上不够绿吗?
可李福同样是个绝嗣之人,为了让他这一脉能够香火不断,“神龙政变”之后唐中宗李显把七大爷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过继给了自己那位绝嗣的十三叔李福为嗣,承袭了赵王爵位。因此,后来唐王朝的“隐太子”后裔其实是蒋王李恽的后代,根本不是李建成真正的后代……
李建成虽然儿子悉数被杀,但女儿没有被杀在中国古代,只有儿子才拥有继承权,女儿、哪怕是嫡出的女儿也是没有继承权的。没有继承权就意味着对皇位不具备威胁性,因此在杀光所有侄儿的同时,李世民对一众侄女终究还是网开一面、刀下留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都幸免于难。
目前,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拥有正式封号的有李建成的两个女儿闻喜县主李婉顺、归德县主李氏(名讳不详)和李元吉的小女儿归仁显主李氏(名讳不详)。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女儿史籍虽然没有详细记录,但没有被杀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李世民没理由杀几个、留几个,不是吗?既然有三个明确没有被杀的,杀掉其他几个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众女儿当中,闻喜县主李婉顺的是由墓志出土的,因此生平也最为详细,她是李建成的次女。“玄武门之变”后,李婉顺姐妹和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被李世民安置在了宫外长乐坊内,待遇还算过得去,后来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对郑观音这位大妈还非常照顾,这是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郑观音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八岁。
贞观十三年,十七岁的李婉顺被二叔李世民正式册封为闻喜县主,下嫁通事舍人刘应道为妻。李建成的这位二姑爷也不是泛泛之辈,他的父亲是唐王朝的吏部侍郎刘林甫!可见,李世民并没有因为兄弟之间的矛盾而刻意刻薄这个侄女。而且,根据墓志所载,李婉顺与刘应道婚后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李婉顺为什么没有被册封为郡主而只是被册封为了县主,这主要还是和唐王朝的制度有关。唐王朝和明清不同,亲王的女儿一般封县主而非郡主,郡主是转为皇太子之女设置的。贞观十三年,隐太子李建成的封号仍然是息王(亲王)、谥“瘾”。作为亲王的女儿,李婉顺只能被册封为县主而不是郡主。至于李建成被恢复皇太子之位,那是三年之后、贞观十六年的事情了。彼时李婉顺已经出嫁,李世民便没有再“节外生枝”、给她晋封郡主了。唐高宗龙朔二年,李婉顺去世,年仅四十岁。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杀光了隐太子李建成所有的儿子,但他的女儿们却都幸免于难了。因此,李建成的的确确是有后人的。但从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上讲,李建成也的确绝嗣了。后来的所谓“隐太子后裔”,其实是赵文王李福的“后裔”,而实际上却是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的后代。因为李福后来也绝嗣了,最后过继了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为嗣、由他承袭了赵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