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文学,围城的文学价值究竟在哪儿
黑暗文学,围城的文学价值究竟在哪儿?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部小说,在学生时代,我有幸拜读,并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所以特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讲的是民国时期以“海归博士”方鸿渐为代表的一部分文人的故事。钱钟书通过刻画方鸿渐等知识分子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故事。
这本书在我理解,其实是钱钟书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抨击。书里面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可不是怎么好的,他不仅在国外大学的学历是自己花钱伪造的,而且性格上还有很多的缺点。他为人懦弱,没有担当,做事情拖拖拉拉,又没有担责任的勇气。不知道这里钱钟书先生映射的是哪些人。
当时通过这本书,我确实了解到了很多民国的风貌。当时的老师基本上都是聘任制,教师的任免权完全在学校手中,所以说一般学校老师的流动性很大。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方鸿渐一行人冒着被日军逮捕的风险,赶到一个薪资较高的学校教书,最后因为个人原因,又被校长解聘。这些制度跟今天完全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很是新鲜。
书中方鸿渐的父亲也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父亲一辈子活在旧社会,有着旧儒的迂腐,老套。但是享有对家庭绝对的控制权,方鸿渐对他这个父亲非常的害怕。我对他们父子两人,其实是很可怜的。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钱钟书写这本书,应该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一下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行为,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他笔下的那些知识分子,身上的缺点,钱钟书先生绝不遮掩,在这里没有圣人。高校冠冕堂皇的教授也可以为了钱去干一些不情愿的事情。当然,可能有些地方也有钱钟书先生自己的影子,具体哪些我们并不知道。写这些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就相当于对自己内心的一次解剖,直面自己的内心,这个过程肯定是相当痛苦的。
还有一点就是对婚姻的描写。杨绛先生有一句点评很经典,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这句话对婚姻的表述可谓是相当的生动。
书里面方鸿渐就是如此,对于婚姻的态度在婚前婚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婚前无比的渴望,婚后却一点点开始懊悔,这又何尝不是一些人的写照呢?
综合这些方面,钱钟书先生的这本书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入围名著之列实至名归。
结合作品分析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
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通过对出身低微却颇有才干的青年于连人生经历的描述,司汤达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真实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社会的真实状况。
萤火精神解读?
萤火虫的寓意:要有萤火精神。萤火虫精神象征聚能、奉献、理想,取自鲁迅先生的《热风》:“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那惟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它照亮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每一只萤火虫都是独特的,亮度、色彩和方向各不相同,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千百只飞舞双翅的星星聚集,就足以划破茫茫夜空。它没有太阳的耀眼,没有星星的美丽,但它总能在黑夜凭借自身的坚强不息用微弱而坚毅的光芒照亮一方,带来希望。
日本文学是否给你一种阴暗的感觉?
日本🇯🇵文学是否给你一种阴暗的感觉?开始觉得很平淡,读着读着觉得很压抑,像夏天雷雨前闷热的小房间里!有一定道理。如同理解日本这个民族一样,透过菊花和刀这本书。你能看到这个民族的内在矛盾性,危机感。他们做什么事都喜欢做到极致,这就能理解日本的工业能力为什么这么强大啦吧!美和丑的极致,人伦的撕裂,人性人心的极大解剖。让大家对这个民族侧目!让你的文化和人性受到极大挤压,释放!如同<<入殓师>>,搁在我们这里是接受不了的!人家能把他搬上荧幕,并获得巨大成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自我解剖,自我学习能力。死亡就像一道门,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他进入下一个世界就像一道门一样我只是个守门人在这里送走无数人并对他们说一路走好来世再见
能把入殓死人的工作当成神圣的职责,上帝也为之动容!只是我们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应该怎样阅读和评论伤痕文学作品?
伤痕文学就是特殊年代的真实记录,尽管有人说什么那是在抹黑中国,但事实就是那样。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揭示的是特殊年代给知青的心灵留下的伤痕。
较早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刘心武的短篇《班主任》,该小说揭露了特殊年代对学生灵魂的毒害,揭示的是特殊年代给学校造成的伤痕。
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作家周克芹的代表作,揭示了特殊年代给农村造成的伤痕。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则揭示特殊年代给劳改农场的人们留下的伤痕。
……
莫言小说也在揭示伤痕,所以受到一些人的仇视与围攻。
怎样正确评价伤痕文学?
说真话的文学才有读者才有生命力。发现伤痕治疗伤痕社会才更健康。不可否认,特殊年代社会的普遍道德水平很高,但人们的思想封闭偏激,认识混乱落后,往往把一些过激的破坏性很大的行为当成“革命行动”。
如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蔑视甚至仇视,造成严重后果。
如不重视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不能与世界同步。
如保守封闭,坚守陈旧的先进因此产生新愚昧。
不看清这一切不反映这一切不反思这一切,就像病人自以为健康。
伤痕文学担起揭示、审视和反思这一重任,让我们看清过去,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过去有句老话:
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永远在。正是揭示和反思,让我们看清了不改革不开放的危害,让我们解放了思想,从而理直气壮抓生产,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乃至享乐奢靡的生活,否则还会如莫言所说饿昏了吃煤炭,老母亲捡麦穗让人打得嘴角流血。
是的,我们今天非常非常幸福,非常非常享乐,可是我们不把过去看清楚,也许错误还会卷土重来。
不少人在今天还是过去式的思维。如对莫言的写作让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大加批判,认为莫言卖国。如毫无法制意识,给捡麦穗的莫言母亲安上偷盗的罪名,并且赞同打人。
这些人的灵魂,被伤害、搅乱,直至今天还在自以为正确,可见,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伤痕文学。
不可否认,由于伤痕文学产生于只有一部小说八个戏的封闭十年刚结束之后,艺术上处于探索阶段,难免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