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的原型,亮剑中楚云飞也算是正直爱国军人
杨立青的原型,亮剑中楚云飞也算是正直爱国军人?
现在看《亮剑》我想大家都会记住一句话,“我358团一定要帮帮场子”,对于楚云飞这个角色我们谈不上任何的讨厌。云龙兄和云飞兄其实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兄弟,虽然把各自打伤还是云飞兄还是念着云龙兄的名字,不像某些电视剧为了营造主角将主角的对手塑造的黑暗!
在以往的抗战剧我们往往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几乎所有的精英都是我方的卧底,前期在国民党服役后期就回来了,还有就是那些一言不合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不想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悲剧产生而投降的人,这也就有了这个话题,为何楚云飞不选择起义呢,因为云飞是那么具有爱国情怀,又是那么正直的军人!
这是中国影视剧在塑造方面的通病,但是却忽略了一点现实问题,现实中两方都有好坏之分,但是塑造的时候却忽略了历史,只是过分的强调了某一方,所以才给了我们一个错觉,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对待历史不能遮遮掩掩。
相比之下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信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不可磨灭的,就像是杨立仁这个角色,这个角色甚至都比孙红雷饰演的杨立青更受观众的喜爱,最后楚材自尽也是因为信仰的破灭。
楚云飞这个角色是多个将领的集合体,而不是某一个人物的原型,他代表的就是一方人,有着他自己的信仰,人的信仰一旦形成不是太容易改变的。还一个就是楚云飞这个角色的厉害之处,进驻大孤镇的时候就能预测到下一场战役的来临,还有“鸿门宴”,只是不想在未来战争遇见云龙兄这样的对手。他的聪明甚至都可能预测到中国最黑暗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捧了一捧中国的土远走他乡了!
不管是谁提问,我358团必须来帮帮场子!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谢雨时去哪了?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谢雨时”的意思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谢雨时”或许是在表达在沧桑变化中,道路或者路程上会遇到很多阻碍和挫折,需要有一种谢雨的心态来面对。这个问题的内容延伸需要根据背景和语境来确定。
电视剧亮剑中的丁伟是纵队司令?
虽然亮剑是电视剧,但是丁伟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并且纵队司令员授少将,也不是没有例子。
丁伟是亮剑中比较重要的人物,出场时就是八路军28团团长,并且奉命到延安学习。
结果半路上通信员通知他去延安学习计划取消,因为李云龙在突围坂田联队时违抗上级命令,被副总指挥拿下,让丁伟去新一团去当团长,接替李云龙。
就这样丁伟成为了新一团的团长,并且为老战友李云龙送行,临走还送给李云龙一个骑兵营。
后来丁伟再次出现,就是丁伟帮助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攻克县城后,晋西北铁三角再次汇合,在一起喝酒。
李云龙是独立团团长、丁伟是新一团团长、孔捷是新二团团长,三人商量协同防御的问题,老战友配合默契,一起“算计”楚云飞。
抗战结束后,丁伟和孔捷被调到四野,李云龙继续留在老师长麾下,只是淮海战役时李云龙被划到了三野粟裕大将麾下。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为了提高将领的军事文化水平,让军事高级干部都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院长就是李云龙的老师长刘伯承元帅。
正好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再次聚齐,一起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并且三个人也没少惹事,课堂捣乱被老师长一顿训斥。等授衔时,又因为不满军衔不穿新式军装训练,再次捣乱。
三个人都觉得自己军衔授低了。
当时李云龙的正在写字,丁伟就进来问老李关于授衔的事情,于是两人就开始了讨论,后来孔捷也进来了,三人都觉得自己低了。
李云龙的意思是,自己资历深,三人之中他参军最早,并且他当副班长时,丁伟才是新兵,孔捷更没法比了,参军更晚。所以李云龙觉得自己资历深,为什么还和丁伟孔捷一样是少将。
丁伟的意思是,我在四野是纵队司令,大部分纵队司令都是中将,陈大麻子(外号)和他一起提的纵队司令,这次也是中将,而旦旦给他一个少将,他觉得自己军衔低了。
孔捷呢?孔捷带着一个军去朝鲜打仗,他手底下的师长都是少将,自己的下级和他平起平坐,他也觉得军衔低了。
这里咱们抛开孔捷和李云龙不说,丁伟是纵队司令,为什么会授予少将?
我们先分析一下电视剧里面的丁伟。
首先,要知道1955年授衔的时候是有标准的。
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电视剧中的丁伟参加革命应该也不晚,和李云龙差不多,应该是鄂豫皖根据地比较早的人。
但是丁伟在红军时候职务也不是多高,肯定没有团长高,要不然李云龙说资历的时候,丁伟早就说自己红军时的职务了。
抗战的时候,丁伟是28团团长,一看28团就比新一团的番号正式一点,这就说明丁伟在抗战的时候还是比较受器重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丁伟只是八路军时的团长,并且不是最初的主力团。
这样丁伟的上限就不会太高,因为八路军最初的主力团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当然也有上将,但是比较少。
解放战争时期,丁伟一开始是师长,后来得到了领导的信任,提拔为纵队司令,建国后,当然还是军长,和原来的纵队司令一个级别。
所以丁伟去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还是军长,因为有一段丁伟遇见段鹏时,招待所所长说丁伟是军长。按照军衔授衔的标准,丁伟军长授予少将比较正常。
那么这里有人会问,丁伟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就是纵队司令,军长级别,到了建国后依然没有提拔,还是军级干部。其实,这个在电视剧中就可以找到结论,因为丁伟有个缺点,那就是格局不高。
解放战争时期,他打仗两头冒尖,既能攻夺敌人的军需物资,也会“打劫”兄弟部队的战利品。这个是很不好的,都是解放军,这样做会让上级感觉丁伟没有大局观,不会给予更大的重用。
孔捷也说丁伟当师长时,开烧锅酿酒,这个也是违抗纪律,因为打仗时粮食很金贵,酿酒废粮食,当然不允许。
所以这些都让人看出丁伟过于精明,以至于有些小商人的狭隘,许进不许出,吃不得半点亏。这些都是丁伟没有晋升的原因,但是丁伟的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是晋西北铁三角中最高的。
丁伟授衔时,是军长,当然会授予少将,因为大部分都是少将。他老是强调解放战争时是纵队司令,这也只能说人家都进步了,就他没有进步。
有人还说,丁伟授衔少将,是电视剧或者小说故意这样做的,因为国家规定,中将是必须用原名的,不可以虚构。
这点我不大认同,因为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虚构的中将,国家规定上将不可以虚构,因为上将的人数太少了,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
但是中将还是有虚构的例子,比如《靠山》中的崔副司令员,就是虚构的名字,还比如孙红雷演的杨立青中将,都是虚构的名字。
其实,作者安排丁伟是少将,也比较合理,因为李云龙和孔捷都是少将,三人是晋西北铁三角,丁伟来个中将,确实不大好,对剧情不好开展。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丁伟原型,钟伟将军。
这个基本上都知道丁伟的原型来源于钟伟将军。钟伟将军也是开国少将,曾也因为授予问题,发过牢骚,据说,他甚至扬言要把勋章挂在狗尾巴上。
那么钟伟将军授予少将,到底是低了吗?
钟伟将军,参加革命也比较晚,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8月转为中共党员。
红军时期最高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第十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是纵队司令,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首任军长。
建国后,钟伟是广西军区参谋长,这个职务授予少将有,中将的也有。钟伟将军授予少将,主要还是因为红军和抗战时期资历比较低。
红军时期不是军事干部,从事宣传和政工工作,后来是老首长黄克诚大将看中了他,把他提拔为军事干部。
并且抗战时期,对他影响最不好的一件事,就是钟伟私自从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出走,投奔老首长黄克诚这件事。虽然,钟伟后来当上了新四军的副旅长,可是这样私自出走,还是造成不好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钟伟也是师长,但是由于林彪对他的破格提拔,从师长直接变成了十二纵队的司令,后来也成了49军军长。
其实钟伟将军授予少将确实低了一点,后来毛主席也把他当作中将使用,任北京军区的参谋长。
虽然军衔事情,钟伟将军发过牢骚,而实际上钟伟将军是个生活朴素的廉政楷模,军衔的事情,他根本没有挂在心上。
曾经自己的亲儿子想找他安排差事,都被钟伟将军拒绝了,并且要求儿子在农村好好种地。
儿子钟来良也很听父亲的话,从那时起老老实实地种田,终生都与庄稼为伍,没沾过父亲的一点光。
并且钟伟将军刚正不阿,当年彭老总为说话,被下放到了安徽省农业厅当副厅长。
198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按大军区副职待遇离休,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6月24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73岁。
所以丁伟的原型是少将,那么丁伟自然也是少将,再说四野的纵队司令,也不止钟伟一个人是少将,八纵司令员段苏权和十一纵的贺晋年,他们也是少将。
由此可见,纵队司令的丁伟授予少将确实低点了,不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丁伟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确实眼光独特,这点比李云龙和孔捷要高的多。
历史上有杨立青吗?
答:历史上没有杨立青这个人,杨立青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人物。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出品,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柯蓝、张恒等主演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
该剧讲述了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他们因政治信仰不同,而从手足情深,变成水火不容,最后天各一方的故事。
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记得《亮剑》刚播出时,有一阵独立团赵刚政委的人气比团长李云龙还高,某网站情感专栏还推出过调查问卷,你找老公是想找李云龙式的还是赵刚式的?
大多数女性观众选择的是赵刚。
原因很简单,赵政委儒雅、有能力、体贴人,这是内在。外在也不错啊,帅气、大方、燕京大学学历,一登场就是团政委,升职速度也比李云龙快。
一句话,要啥有啥。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李云龙是经历过多年斗争考验的老红军,长征时就是团长,赵刚出场时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他凭什么刚到独立团就当政委啊?要知道,原则上政委还是能管团长的。
其实,赵刚这个角色远没普通观众想得那么简单,你是不知道他有多厉害。
一、履历很强
赵刚在《亮剑》中亮相时的主要身份很明显,一是延安抗大四期毕业生,二是燕京大学一二九运动组织者,后来又知道他是燕京大学肄业生。
燕京大学就不用多介绍了,曾经的一流学府,后来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和社会学并入中国政法大学,赵刚就算没毕业这学历在那个时代也是极其难得的。
先说这个延安抗大,这个学校可了不得,堪称我党的黄埔军校,其实比黄埔军校还要厉害,是综合类大学。前身是延安红军大学,首任校长林帅,副校长是刘帅,教育长罗长子,训练部长刘亚楼,这阵容那是相当强大。
抗大第一期的学生都是部队军级和师级干部,后来很多都成了开国上将,像李云龙这样级别的都没资格进这个学校。从第四期开始学员人数开始大幅增加,其中有很多也是后来的名人。
第四期分为八个大队,每个大队长的政委也都是后来的牛人,从上将、中将到少将都有。
赵刚是抗大第四期毕业的,应该属于学校里专门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培养干部的大队,光这个履历就决定了他到部队里的最低起点也得是营连级干部。
为什么赵刚起点是团政委呢?那当然还和他另一个履历有关,一二九运动组织者。
一般来说,公认的一二九运动具体组织者有好几个人,笔者就举其中两个例子,辅仁大学的彭涛在建国后担任了化工部部长。谷景生在抗美援朝时是领导上甘岭战役的十五军政委。
既然赵刚是一二九运动组织者之一,证明他在抗战前就是地下党员而且还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地下党员,这样一来,他和老红军李云龙在履历上也就不相上下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李云龙所在的独立团在当时并不是八路军的绝对主力部队,八路军的绝对主力部队就是刚成立时的三师六旅十二团,在那十二个团里担任团长的很多都是开国上将。
八路军部队大发展以后扩编了很多新的团,由于重庆方面不给编制,于是这些部队就叫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或者丁伟那样的某某军分区28团,团长数量那就相当多了。
总之,像独立团这些后来扩编的团论实力和地位都和初创时的十二个团差别很大,因此赵刚到独立团担任政委并不算特别意外,他的履历到绝对主力十二个团当政委当然不够,但在独立团是足够的。
多说一句,《亮剑》里李云龙老是调侃772团,可观众不能当真,772团那可是绝对主力和王牌。
二、能力很强
赵刚的工作能力是很强的,履历是他当团政委的硬实力,能力则是软实力,缺一不可,他的工作能力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组织能力很强,
赵刚能参与并组织起一二九运动就是证明,到独立团后工作组织也很出色,在李云龙不在的时候也能独当一面。
2,沟通能力很强
李云龙是什么人?经常和政委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主儿,赵刚一来就给他下马威,差点让赵刚下不来台。
但就是这样的主儿,赵刚很快就能和李云龙打成一片,两人感情保持几十年,这没有沟通能力怎么能行。
3,动员能力很强
政委是要经常做动员工作的,赵刚在剧中最精彩的一次动员无疑是给俘虏兵做演讲,迅速和他们拉近距离,给李云龙解决了兵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4,原则性和灵活性都很强
团长是军事主官,政委则是掌舵的,这个职位要求必须有强大的原则性,同时在工作中还不能太教条,要积极配合军事主官的工作。赵刚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他当面不许孙德胜打战士,但又偷偷告诉他灵活掌握。还有对李云龙也是,该管的时候一定管,该配合的时候一定配合。
5,军事能力也很强
赵刚有狙击手的潜质,战场上一亮相就让李云龙佩服不已。此外,他在组织战斗方面也很出色,成功阻击山本特工队的偷袭,没让李云龙犯下滔天大祸。
等到解放战争后期,赵刚被调去接管大城市,成为一个大城市的父母官。解放后又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和当一辈子军事主官的李云龙相比,赵刚算是“孔夫子挎腰刀”,那是文武双全。
三、赵刚的原型也很牛
李云龙的原型比较复杂,核心原型是开国中将王近山,赵刚的原型则比较集中,也是一位牛人,开国少将李震。
赵刚和李震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似:
赵刚是燕京大学肄业,李震是清华大学肄业,都是二十多岁到部队。
赵刚担任过129师386旅独立团政委,李震担任过129师新编11旅32团政委。
赵刚在解放战争中担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后任军政委,李震担任的是中野六纵政治部代主任,后任12军副政委。
1955年授衔时,赵刚和李震都是开国少将。
赵刚解放后调到总参,李震六十年代担任公安部领导。
赵刚和李震的结局都是自杀,只是性质不同。
李震的战友后来回忆他说,李震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牛人,以一个抗战干部的资历能成为开国少将就是最大的证明。
那就简单了,赵刚的原型就是个牛人,那赵刚也不能弱啊。
综上,赵刚这个角色在《亮剑》中非常重要,他是我党优秀政工人员的代表,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叫:能文能武赵刚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