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传说,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传说,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都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又可以称呼为团圆节,是奔波在外的亲人们回家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的节日,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秋节的来历。
其实中国这个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来历还是挺多的,不过中秋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这一本书上:“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所说的仲秋,而中秋节的来历最常见的也最能让人接受的就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故事——嫦娥奔月。
神话传说中,嫦娥因为一个逼不得已的原因吃下了王母给后裔的仙药,飞离了人间成了月亮上的一个神仙,后裔没办法上天只能在地上遥望月亮思念妻子,后来他发现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于是就派人到花园里摆上了嫦娥爱吃的东西,遥祭远在月宫里面的嫦娥,以至于后来人们知道了嫦娥飞仙的故事之后就开始向后裔学习,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摆上宴席。
古人常常把圆月象征为团圆,将月缺象征为悲伤,人们经常将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古人都认为圆圆的、亮亮的月亮就是一个很好的预兆,月缺就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而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的月亮真的很圆也很亮,因此人们也喜欢将中秋节称呼为“团圆节”。现在中秋节快到了希望各位朋友们都能过上一个美好的中秋节,亲朋好友都在身边一起赏月,一起玩闹。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怎么写?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可追溯至周朝时期。传统上,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这一天通常被称为“月圆节”或“八月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三大节日之一,另外两个是春节和端午节。
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神话与中秋节有关。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传说:
1.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照耀大地,导致洪水,人民生灵涂炭。一位名叫后羿的神射手用他神奇的箭术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大地。后羿因为这个功绩得到了不朽的荣誉和一种神奇的药丸,使他永葆青春不老。但是,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地吃下了这枚药丸,变得轻盈无比,最终飞往了月亮上。
2. 砍桂取月
另一种传说中,中秋节是纪念一名名叫吴刚的人和他的好友兔子。据说,吴刚曾经是一名精通砍伐桂树的木匠,当他发现月亮象征着嫦娥后,他开始砍伐那些高高的桂树,以帮助嫦娥回到地球。他的好友兔子来帮他,为了表彰他们的努力,天神将兔子送到了月亮上,并将吴刚的形象转化成了一棵桂树,供人们欣赏。
3. 月宫嫁女
相传,在一个古老的时期,天上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叫做嫦娥,她住在一个叫“月宫”的地方。她被月神嫁给了一个传说中的英勇战士后,每年的中秋节都是他们的“月老生日”。当人们庆祝中秋节时,他们也纪念着这个传说。
以上是一些与中秋节有关的传统传说,这些传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传达出生机勃勃、幸福和团聚的信息,也强调了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进化。
为什么要建立中秋节?
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
中秋节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吗?
没有,中秋节是跟长娥奔月有关。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根据记载跟女娲是没有关系,但是民间故事是有传说跟嫦娥有关系的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民间则称其为“中秋”,因为这一天为满月,象征团圆,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中秋时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延续下来,并被赋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不乏诸多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说使中秋节充满浪漫色彩。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