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传,四次伐曹无败绩
陆逊传,四次伐曹无败绩?
导语: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其中诞生了无数智谋无双的人物。这之中有一个人出生于豪门士族,文治武功皆为一等。可惜,却落得受主上猜忌而亡,这个人就是~江东陆逊!为什么一代人杰落得如斯田地,且听我细细道来!陆逊剧照出生四大家族吴国时本土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这其中的陆姓,便是陆逊所在的家族。陆逊年仅十二岁,便成为接班人。陆氏家族前代族长陆康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只有八岁。所以族中叔父便让陆逊成为了下一任族长。但是陆逊并没有利用这层身份,直到二十一岁出仕,用了十多年才走到鲁肃的位置。 而且,陆逊并不只是陆氏家族少掌门人,他还是小霸王孙策的女婿。陆氏家族与顾氏家族也是几代人相互连姻。顾雍的老婆是陆绩的姐姐,陆逊的连襟是顾邵。 当陆逊成为东吴大都督之后,陆逊的背景和各方面关系,都让身为主公的孙权深深忌惮,保不齐那天如同周瑜一般,大家眼里只有大都督而没有自己这个主公!
孙权剧照
江东多出儒蒋,陆逊便是其中杰出之人。这其中有三件皆为不世之功。1.夺荆州,陆逊深知关羽为人桀骜不驯,先以卑微的语气给关羽来了一发糖衣炮弹,示敌以弱让关羽疏忽大意。最后,一击败敌夺得荆州。2.败刘备,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发大军攻吴。但是陆逊看出刘备行军之误,火烧刘备七百里联营,以少胜多。刘备也在白帝城托孤而死。3.辱曹休——陆逊假意投降曹休,曹休以为是真的,结果半夜人家里应外合,打的曹休抱头逃命。反观孙权当年,十万大军攻曹,被张辽几千人打的丢盔弃甲,还得了一个外号“孙十万”
陆逊对于内政,也是一把好手。陆逊二十一岁时,进入孙权的智囊团。出仕东、西曹为令史,主持文秘工作;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孙权身为主公,知人识人,善于以上御下,但是对于养民安民可是一窍不通。大破蜀军
参与“二宫之争”孙权长子孙登死后,太子没有人了。这时孙权62岁,已经是老年,而这时候江南豪族分裂成两大集团。第二年,孙权立孙和成为太子,但是他又很喜欢孙霸孙霸便有了有夺储之心。 孙霸争位的心思又引起大臣们账户攻击。太常顾谭因而上书请求孙权“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表明孙和的正统地位,以绝孙霸争位的心。太子太傅吾粲亦上书请求申明孙和的地位,更请让孙霸出驻夏口,将孙霸心腹杨竺调离建康。同时吾粲亦多次与驻守武昌的丞相陆逊通讯,陆逊从前都因全琮次子全寄作为孙霸党羽而曾劝全琮阻止全寄,但反因此与全琮有嫌隙。及至孙和太子之位渐见不稳,于是亦多次上书请求孙权“明嫡庶之分”。但顾谭本身在芍陂之战中因阻截魏军前进而获得比全绪、全端更高的将军位,反令全氏怨恨,于是陷害顾谭,让他与其弟顾承同被流放到交州。吾粲亦因孙霸和杨竺等中伤,因与陆逊多次有书信往来而下狱被杀。孙权下决心逼死陆逊,也是因为他位高权重还来管我的家事,谁知道那天他会不会带兵拿了自己脑袋。于是不停派人谴责,使陆逊忧愤而死。孙权与陆逊剧照
结语:由此可见,孙权逼死陆逊首先是因为他背景深厚,门阀世家势力庞大。其次他功高盖主,文治武功皆在孙权之上。最后,他参与立储之争,孙权怕他以下犯上。一代人杰,就这样死在主公的猜忌之下,悲之,叹之!喜欢的点个赞来波关注!
三国群英传3陆逊出场时间地点?
三国群英传3陆逊209年三国鼎立庐江登录,陆逊的基础武力值76智力95,武将技有落日弓,雷击,龙炮,生死门,神火旋张,后伏连兵,集火柱,炎墙烈烧。
军师技有化解计策,增加经验初,增加体力中,金蝉脱壳,离间计高,恢复技力高,强化士兵高,阻喝敌军高!
雷霆出击什么意思?
“雷霆出击”不是成语,含“雷霆”的成语只有3个,“雷霆出击”形容出击的速度非常快。 1、大发雷霆 dàfāléitíng 【解释】霆:极响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2、雷霆之怒 léitíngzhīlù 【解释】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3、雷霆万钧 léitíngwànyūn 【解释】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出处】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三国演义里吴国大都督这个位置是不是换了好几任?
▲参考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中大部分人物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中吴国四代都督的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江东周郎东吴的第一代都督是周瑜,周瑜智谋过人,韬略了得,在小说中堪称是数一数二的人才。他早年与孙策结为朋友,随着孙策一起战斗,给孙策帮了不的忙。周瑜辅佐孙策攻无不取战无不克,出兵大战刘瑶,又占据庐江要地与荆州城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孙策遭遇不测,孙权继兄长之位成为江东之主,周瑜成为了吴国的重臣。好景不长,曹操实力逐渐增强,在北方形成了气候,在挟天子令诸的情况充当正牌,于建安十三年率八十三万虎狼之师南征孙权,对东吴有着极大的威胁。此时的吴国混乱不堪分成战和两派,东吴内乱怎能御敌?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周瑜稳定了君心并在大敌的压迫下被孙权封为大都督,以便统领全军。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因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诈降计下被周瑜一击粉碎,奠定了后续时局的走向,周瑜也因此一战成名。不过在赤壁之战后的周瑜,因嫉妒屡次未害死的诸葛亮而十分忧虑,设下毒计软禁诸葛亮的主公刘备,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屡次的憋气和窝火让周瑜倍加难受,最终气不过一命呜呼。
▲江东第二任大都督鲁肃周瑜死后,鲁肃从副手继承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上任之后大多忙于收复荆州,毕竟荆州是鲁肃借出去的。在孙权看来荆州就是江东的门户,如果不收,那么蜀国迟早是个祸害,就算两国联姻,但一但魏国灭亡,迟早还是要撕破脸皮刀兵四起的。鲁肃本着国家的利益五次三番的向关羽索要荆州,但西蜀国在诸葛亮的策略下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软硬兼施,说什么就是不给荆州。这种行为十分可恶,鲁肃在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设下几百名伏兵,并派信使去荆州请关羽过江赴会。但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关羽一人一舟单刀赴会,成功的逼着鲁肃只能闲谈而无法释放伏兵,处于被动之中。之后暗气暗憋的一代都督鲁子敬,最终在讨还荆州无果的情况下因病而终。
▲吕蒙白衣渡江鲁肃之死换来吕蒙的上任,吕蒙自幼习武,在孙权的影响下熟知兵法韬略。他发誓要为鲁肃报仇,击败关羽,夺回荆州,开始了他的辉煌之路。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陆逊一语点醒了吕蒙,让吕蒙了解关羽极易骄傲的弱点,针对他的弱点装病在床,并献礼去夸赞关羽,以乱其方寸。虎视眈眈的曹魏使得关羽急于进兵去攻征讨,但有恐后顾之忧。关羽的心思在吕蒙的伪装之下一消百了,顺势让大队人马进攻曹魏。吕蒙这时才领兵雄起,趁其不备白衣渡江取了荆州,一雪前耻收复失地。虽关羽腹背受敌被东吴擒获,但在杀掉关羽后吕蒙也不知为什么患了重病,最终病故在江东。
▲陆逊火烧连营大破蜀军吕蒙死后刘备震怒,率倾国之兵席卷江东,东吴内部又陷入了当年的僵局,赤壁的前奏好像又再次重演,可悲的是大敌当前公瑾已死,国破家亡眼看即到,孙权这时被打的节节败退堪堪要完。俗话说:“物极必反”,正在东吴弥留之际,那位曾给吕蒙出谋划策过的陆逊出现了,他在紧要关头成为了江东第四任大都督,顶着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在夷陵之战火烧刘备的八百里连营,一举击溃了奇胜不顾家的刘备军队,使其一蹶不振。孙权庆幸东吴未亡,大肆表彰了陆逊,又因陆逊型似周瑜,所以对陆逊十分看好,委以重任。晚年的孙权逐渐变的刚愎自用,谁都不信,与陆逊发生了口角。在此事不久后,陆逊憋气而亡,可惜至极。
▲历史中的三国鼎立从此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四位大都督相继去世,吴国也逐步走向了灭亡!
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
以孙权这人的本性而言,如果能够夺取白帝城,他会轻易放弃? 既然放弃了,那么只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拿不下,或者不但吃不下白帝城,反而会将自己撑死。
因此,善于借势发展的孙权,在如此大好时机面前,只能选择主动撤退了。
分析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白帝城不好打。
1. 白帝城不是平地上一座简单的城池,要是类似于麦城那样的小城或者土城,孙权会毫不犹豫攻下了。这个城池诞生于东汉建国时期,当时的公孙述盘踞蜀中,他有称帝的想法,因此在这个战略要地修筑了白帝城以阻挡入川的道路,此城池异常坚固,易守难攻,可不是豆腐工程那么简单。
假如先前的关羽逃到麦城,而麦城有白帝城这样的坚固耐守,也不至于命丧他乡了。
2.地理位置险要。反观白帝城,它处于高山之上,而且三面环水,一面通往陆地,连接蜀汉后方,因此孙权要攻下白帝城,要么爬山去仰攻城墙,要么坐船去靠近爬城。
从东吴到白帝城是逆流,本来江水就急,还要去攻城,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爬山攻城同样难以实现,大型的攻城器材无法上山,而且道路崎岖,或者根本就没有路,因此兵少了,完全攻不上去,多了,兵力又开战不开。这就成了一个死结。
3.刘备兵力雄厚。刘备虽然在马鞍山惨败,并不意味全军覆没,而是有很多兵马幸存下来,追随刘备来到白帝城。这些剩余的兵马放出去和孙权对阵可能不行,但是但是守城还是绰绰有余。
在刘备失败之后,驻守江州的赵云早已闻风而去保卫白帝城,成都附近也迅速的调来了生力军,固守永安的兵马达两万之多,因此总体来说,白帝城兵力并不单薄。
依靠坚固易守难攻的白帝城,外加两万兵马,东吴想攻克永安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第二,江东兵马攻城能力堪忧。
1. 攻城手段有限。那个时代的攻城能力都不太行,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攻城利器,如早先的石炮,以及同等意义的抛石车,后来出现了火炮之后,单纯通过固守城池来阻击敌人已经不行了。
在技术不够发达的三国时代,攻城只能由四个方式实现:要么对方弃城而逃;要么困守饿死对方;要么有内奸出卖打开城池;要么攀城而上从而击溃对方。
纵观三国时代,前者较多,其次就是中间两种,最后攀城而上攻下城池的非常少见。
可是对于有刘备作为皇帝固守的永安来说,要想实现前三种完全没有可能,而后一种难度非常大,几乎难以实现。
2. 东吴攻城能力不足。三国时期,固守城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面对东吴这样的对手,只要军心不乱,自己不先投降,以东吴的攻城能力来看,很难成功。
在这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个就是合肥攻防战。从孙权时代一直打到后来孙皓时代,跨越大半个世纪,一个小小的合肥城居然耸立在东吴的旁边,耗费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可是就是难以跨越。
另外一个就是永安攻防战。在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先后派步协,陆抗率兵来捡便宜,并帅众三万攻打罗宪固守的永安,而此时的罗宪兵力不足两千,结果历时半年也无法攻下,最后在西晋军的救援下狼狈退回。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即使给予东吴优势兵力,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面对永安这样的坚城一样是无可奈何。
3. 人心齐,城不可破。吕蒙偷袭荆州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关键人物糜芳和士仁的背叛,正是他们的背刺,才导致关羽一败涂地。
相对于永安来说,此地有刘备亲自坐镇,同时又有赵云的协助,前后增加了多大两万兵马固守,从而人心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不会出现有人背叛的情景,反而同仇敌忾,共同应对东吴的威胁。
可见,东吴军队的攻城能力确实非常堪忧。
第三,曹魏在背后有更大的动作。
公元222年8月,刘备败退白帝城之后,东吴方面一部分人主张乘胜追击以图消灭刘备,从而占领益州。
可是正当他们在商讨这个事情的时候,曹魏那边传来了消息,那就是曹丕准备亲征,征讨孙权,时间是9月。距离刘备驻守白帝城已经一个月了,对于孙权来说,已失去了战机。
曹丕统帅三路大军伐吴:以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率军出洞口;大将军曹仁率军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率军兵围南郡。
此次出兵人数不清,但是经过推测,至少在十万以上,而且出兵的三个地方均直指东吴的要害地方。
此时的东吴,一方面要防止刘备有可能的反扑,不得不留守重兵驻守南郡,同时也不得不分出重兵来应对即将来到的曹丕大军。
战争从单线,变成了两线作战,这个对于孙权来说非常不利。
如果曹丕攻破了长江防线,东吴将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果断的同意了陆逊等人的建议,立即撤兵,放弃继续逼迫刘备,反而释放出求和的态势,以应对即将来到的危机。
第四,结论。
由此可见,不是孙权不想拿下白帝城,活捉刘备,而是实力和时机不对,两害相权的角度来看,只能留下刘备,以化解更大的危害曹魏方面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