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来菌结局,一首沉寂了几百年的清代诗词苔

2023-02-19 22:20:04 108阅读

天外来菌结局,一首沉寂了几百年的清代诗词苔?

文章是为时而作,袁枚先生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平生所著的诗篇也被十全老人爱新觉罗•弘历下诏收录皇家诗集,可以想象这位一生正处级干部的进士,对于官场失意诗词荣光焕发的感慨。

袁枚23岁的时候,进京赶考,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帮助下,袁牧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做庶吉士(中央党校学习),坐了三年冷板凳,出缺外放江苏为官。

天外来菌结局,一首沉寂了几百年的清代诗词苔

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能写出这么清新淡雅的感觉诗词的袁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还是放浪形骸的浪人?

他把曹雪芹家族的大观园买下,化繁为简,把雍容华贵的牡丹化为点点青苔,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取名为随园,在这里放浪形骸,进入幻境。

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豪雄,轻薄卑靡为天真,淫秽浪荡为艳情,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

袁枚现象

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 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有极精到的概括,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1742)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 袁枚欲做专业的诗人,理想近于明诗第一大家高启,含毫伸牍,“但好觅诗句”,“与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争骛于形势之途”者绝异。做专业诗人是一种很高的人生理想,蕴含着不同流俗的价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为清诗史上独具个性的一代大家。 永远的正处级,奉行人民的名义。 袁枚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及时的抉择,如果在官场上继续混下去,把知县当到老,又能怎样?走仕途,混不到个省部级,都是芝麻官儿。说不定遇个变局,还有牢狱之灾。袁枚的长寿,就在于他的自由和随意,做人不必阳奉阴违,不必违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尽心机搞阴谋,一天到晚心里紧张。告别了官场上的袁县令,才有了文坛上的袁才子。这是个人的选择,是智慧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旅游地产投资人,袁枚的天地人神鬼!

袁枚称得上是清代商业炒作第一高手,通过不断炒作,赚了大笔银子。袁枚对生意的策划步步为营,思路极为清晰。首先,他花费许多钱重修随园,修好了并不将其圈起来供自己一家人欣赏,而是故意拆掉围墙,让游客在园里随意游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宁城里有这样一个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园子初具声名、有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他立马写了一本《随园食单》,极力渲染自家私园食物的精妙和家厨烹调的高水准,激发那些热衷口腹之欲的人的兴趣。袁枚对饮食氛围也极有研究,每有客来,他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还安排自养的美女为之唱歌跳舞,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当随园炒热,个人知名度激剧上升,袁枚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园子里售卖《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著作,他的书果然供不应求,属国琉球都有人专程来购买。仅卖书一项,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两白银。中年以后,各方人士争相请袁枚写应酬文章,袁枚来者不拒,墓志碑记、寿序谀文,只要给足银子,绝对服务三包,又大赚了一笔。(游宇明于《老年生活报》)[8]随园先生是乾隆年间享誉最高的诗人。袁枚少时家贫,《秋夜杂诗·并序》九首有:“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对于诗,有人讲格调,有人讲神韵,袁枚则讲性灵。说禅理均障,皆远性情。讥诗不摇荡性灵,则“蛤蟆繁声,无礼取闹”,“生客阑入,举座寡欢”。性灵是在泥沼中仰望星光,俗人信仰基督,就是希望能在泥胎中被浇灌他的灵。性灵需要天才,皓首穷经不是本钱。然而有性灵,不见得同时有气魄,比起东坡,袁枚还属于“和记小菜”。

袁枚的苔鲜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随园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在不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维吾德馨,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随园里有了黛玉葬花的呤唱,秦雯撕扇的优雅,秦可卿大众情人的温情,红楼春梦又开春,花开花落谁家花? 阳光照在窗前的青石台,顽石点头哈腰梳理自己的发髻,那是点点青绿的苔花,有点马达加斯加斑马的感觉,活泼俏皮甜美可爱,它们在少有阳光花瓣的角落里默默守护着你,它们拥有彩色的梦想。

青青向日葵,朝露待日夕。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待到秋节至,焜黄花叶衰。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死了的细菌变成了什么?

这还有问吗?当然是细菌的尸体了。

好吧别打我,只是开个玩笑,现在让我来认真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有机分子的耐热水平如何?

提问中限定了食物,所以我们自然不能算明火消毒,当然咱还是可以顺便说一下,一般来说蜡烛的明火是大约600℃,这是生命不能承受的温度,没有任何有机分子可以在这个温度下幸存。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碳基生命星球,有机物都是以碳原子作为化学键连接的中心,而碳碳间的化学键并不强,通常在300℃以上就会断裂;碳氢键更弱,在大约200℃时就会断裂,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碳化。

当然了,因为限定了食物,我们自然是不能将其加热到碳化,那么所谓的高温通常也不会超过水法烹饪的上限,也就是大约120℃。在这个温度下的灭菌消毒讲究的是概率,通常的说法是“在XX温度下可以存活XX分钟”或者“XX分钟后可以有效消毒”。因为有机分子的分解与核裂变一样,也有半衰期,高温可以有效缩短半衰期,而如果时间足够长,就算是常温有机分子最终也会被分解。

最耐热的生命哪里找?

好的,为了研究食物的消毒,我们要从目前所知的微生物入手,从这个世上最耐高温的细菌病毒身上找线索。

细菌的耐热能力其实并不强,通常60℃就足以消灭绝大多数细菌,根据这个现象,法国微生物鼻祖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于1862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可以在不沸腾的情况下灭菌,保留更多营养。

在这里我提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它本身其实并不耐热,但是在遇到恶劣环境时会退化成一个小小的芽孢,能承受121℃下长达20分钟的消毒,而医学消毒通常是121℃下30分钟,可以说已经相当强悍了。

而自然界中最耐高温的微生物当属古菌,这些不是“古代细菌”的微生物是我们真核生物细胞框架的来源,在如今的世界中占领了细菌难以涉足的高盐、高压、高温等极端环境,比如天然盐湖、温泉甚至是海底火山。特别是在后者的环境中,我们找到了很多突破人类认知极限的生命,比如烟孔火叶菌(Pyrolobus fumarii ),这种超嗜热古菌的日常生活环境是400倍大气压,高达113℃的大西洋海底火山热液口。

而2003年发现的一种被命名为“Strain121”的超嗜热古菌更是夸张,它的名字正反映了其实力,121℃下该菌依然可以正常繁殖,医学消毒对其完全失去了意义,在没有食物供应的情况下Strain121可以在医用高压釜中苟10个小时……

不过这是特殊情况,要知道超嗜热古菌一旦进入低于80℃的环境中就会被“冻僵”,失去生命活性,因而对人类没有任何威胁。

最终的王者属于病毒!但是不要误会了,通常病毒都很脆弱,远不如细菌耐艹,这位“王者”骨骼清奇,完全没有遗传物质,是纯粹的蛋白质。

没错,它就是臭名远扬,引发疯牛病的朊病毒。

朊病毒拥有极强的消毒抗性,不仅无视紫外线、酒精、消毒水等常见消毒方式,也同样不把121℃的高压釜放在眼中,能轻松畅游4个小时依旧活蹦乱跳,只有将温度加到134℃以上才能在20分钟内消灭朊病毒,别看温度只上升了13℃,气压增长量可是前者的150%呢,通常的家用高压锅工作温度也就只有110℃。

消毒到底破坏了什么?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细菌能承受温度的极限一定不是DNA决定的,因为在121℃下“Strain121”尚且能正常繁殖,可见DNA的热稳定性相当不错,于是我们就只能将目光放在蛋白质上了。

那同样是蛋白质,为什么朊病毒如此刚,而普通细菌病毒却如此不堪一击呢?

这是因为朊病毒本质上我们体细胞内的一种正常蛋白质“朊蛋白”的“变形”,这被称为“异常折叠”。朊蛋白的β-折叠只占3%,而在朊病毒中占43%,这种异常的结构导致单体朊病毒就如同鲁班锁的零件,很容易层层相扣,拼成一个极稳定的大团子。

所以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蛋白质在满足特定空间结构时,就可以很稳定,那么是什么让多数蛋白质如此脆弱,正如蛋清一烫就白呢?

答案还是蛋白质折叠方式,被称为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稳定;剩下的简单来说就是氨基酸链在空间中不同级别的、复杂的三维结构。其中二级相对稳定,三、四级比较不稳定,只需一点点刺激就会被改变,上面提到的β-折叠就属于二级结构。蛋白质近乎无穷的功能正是其近乎无限的空间结构的功劳。

一般的消毒方案都属于改变蛋白质的三、四级结构,烹饪级的“高温”亦是如此。空间结构改变后蛋白质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也就是“失活”。所以被消毒的细菌其实也就是蛋白质“变形”的细菌,有些甚至还可以保持完整的结构,但内部已经“停工”了,是名符其实的“细菌尸体”。

当然,如果你将被消毒的食物密封静置,细菌的大分子就会被时间慢慢分解,变成更细碎的有机分子。

这就是细菌被消灭的故事了,我是酋知鱼,一条不滥消毒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水葫芦病害有哪些?

首页 > 学位首页 > 水葫芦的两种新病害诊断及其病原菌主要特性研究

水葫芦的两种新病害诊断及其病原菌主要特性研究

下载在线阅读收藏导出分享

摘要: 水葫芦(EinhhorniacrassipesSolms)是我国普遍发生和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目前水葫芦的防除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水葫芦的生物防治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为探讨利用病原菌对水葫芦进行生物防除,在重庆部分地区进行水葫芦病害调查和采样,以发现对该杂草具有控制作用的病害并分离得到具有强致病性的菌株。通过调查,记录到田间自然发生的水葫芦褐斑病和叶斑病两种新病害。本研究对这两种病害进行了诊断,鉴定了导致病害的病原菌,并研究了两种病原菌的主要培养特性。

一、水葫芦褐斑病

病害诊断.水葫芦褐斑病在自然条件下发病叶片多有长条形、梭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可引起该杂草的黄枯萎蔫甚至整株死亡。采集具有典型病斑的水葫芦叶片,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得到5个菌株,并通过柯赫氏法则病律证明菌株WH010为水葫芦褐斑病的病原菌。

病原菌鉴定.该菌在PDA培养基上长势良好,菌落圆形、白色,产黄色色素,有轮纹;培养15d菌落表面长出黑色油圆球状或不规则状、具光泽而湿润的分生孢子堆;镜检分生孢子纺锤形或倒棍棒状,大小为14.2-28.5×4.1-7.8μm,直或稍微弯曲,5个细胞,各细胞之间分隔均为真隔膜,两端细胞壁薄,无色,中间3个细胞呈橄榄褐色,色泽一致;顶端附属丝2-3条。对病组织进行切片可见分生孢子盘杯状,散生或集生,初埋生后外露,黑色或暗褐色底层由厚壁、角状、暗褐色细胞构成,盘表面产孢区细胞壁薄,色淡。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rDNAITS区段(GenBank登录号为JF502635)及β-tubulin区段(GenBank登录号为JQ694097)分子鉴定结果,该病原菌的无性时期鉴定为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phoania)。

菌株WH010的主要特性.该菌培养及产孢最佳培养基是PDA,最适温度为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菌丝生长适宜酸碱度范围是pH5.0-9.0,最适约为pH6.0,产孢适宜酸碱度范围是pH5.0-10.0,最适约为pH6.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但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对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三种碳源及牛肉膏、蛋白胨两种氮源利用效果最好。该菌PD液体培养基静止培养10d后获得租提液,采用离体叶片浸渍法与针刺法检测粗提液的活性所得结论基本相同,即粗提液具有致毒活性,且两种处理下叶片均表现褪绿症状。将粗提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提取,再将得到的油相进行色谱柱层析纯化。对分离后的合并瓶进行生物测定,各合并瓶均无致毒活性,因此本研究未探索出菌株WH010的毒素纯化条件。

二、水葫芦叶斑病

病害诊断.自然条件下水葫芦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墨黑色病斑,并伴有黄色晕圈。随病情发展病斑多沿叶脉向两旁叶肉浸润状发展。发病后期天气干燥时整个植株发黄萎蔫死亡。多雨潮湿时叶片局部或全部腐烂,但无臭味。采集具有典型病斑的水葫芦叶片,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得到10个菌株,并通过柯赫氏法则病律证明菌株WA10A为水葫芦叶斑病的病原菌。

病原菌鉴定.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规则圆形;菌丝初为白色,后变为杏黄色,产生褐色色素;培养8d菌落表面产生大量暗棕色小点,培养10d后产生红色、球形子囊壳;子囊壳亚球形或卵形,表面粗糙,散生在培养基的表面,直径300-400μm;子囊壳在3%KOH水溶液中深红色,在乳酸中为黄色:挑取子囊壳制成玻片,轻轻压破镜检,有大量的子囊喷出;子囊呈棒状,透明,大小为80-120×9.14μm。子囊孢子纺锤型至镰刀型,略弯曲,两端稍圆,通常有1.3个隔膜,平均大小为38.5-49.5×4.1.5.8μm。分隔处常有缢缩。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rDNAITS区段(GenBank登录号为JQ694094)及β-tubulin区段(GenBank登录号为JQ694096)分子鉴定结果,该病原菌的有性时期鉴定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ilicicola)。

菌株WA10A主要特性.该菌培养及产孢最佳培养基是PSA;最适温度为28℃,产孢最适温度为25-28℃,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酸碱度范围是pH5.0-9.0,最适约为pH6.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但抑制子囊孢子萌发:对葡萄糖、可溶性淀粉两种碳源及牛肉膏、蛋白胨两种氦源利用效果最好。该菌PS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7d获得粗提液,离体叶片浸渍法与针刺法两种处理检测粗提液的活性均表现很强的致毒活性,且两种处理下叶片均表现黄化褪绿。将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提取,再将获得的萃取物进行色谱柱层析纯化,得到合并瓶8个,通过生物测定得出合并瓶3、6、7含有对水葫芦叶片有致毒作用的活性物质。说明通过色谱柱层析纯化后,毒素得到了很好的分离,也可推测菌株WA10A可能不止产生一种毒素。

两种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用病原菌菌丝、孢子悬浮液处理8个科的21种植物种子和盆载植株,我们得知菌株WH010对供试植物种子萌发率和植株生长无没有明显影响和危害。而菌株WA10A对黄瓜、冬瓜植株叶片有较弱致病力,对供试的其它植物没有致病力,对所有供试植物的种子萌发率无明显影响。同时。用两种病原菌的粗提液处理供试植物种子和盆栽植株均为表现出致病力。

经调查发现水葫芦褐斑病和叶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在田间对水葫芦无疑具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两种病害的病原菌分别被鉴定为石楠拟盘多毛孢(P.photinia)和冬青丽赤壳菌(Cilicicola)。拟盘多毛孢和丽赤壳的主要培养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温度和酸碱度的适宜范围较广,适应能力和存活能力较强,其培养粗提液对水葫芦有较强的致病活性。拟盘多毛孢及其粗提液只对水葫芦有致病作用,而对其它21种供试植物均不致病。丽赤壳仅对黄瓜、冬瓜植株叶片有较弱致病力,而对其它供试植物不致病。由此可见,两种病原菌在水葫芦的生物控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仙女座菌株是什么电影?

仙女座菌株是电影《天外来菌》,该片由ScottFreeProductions影片公司出品,迈克尔·塞洛蒙MikaelSalomon导演的恐怖科幻电影,主演:本杰明·布拉特BenjaminBratt、尼古拉·安德森 NicolaAnderson、艾瑞克·麦克马奇 EricMcCormack等。

外来物种的入侵一定会导致群落的演替吗?

先说两种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牛蛙和小龙虾。我们所吃的牛蛙和小龙虾都是人工饲养的,放到野外,它们的危害不容小觑。小龙虾原产美洲,进入我国几十年的时间,它繁殖快,食性广,喜欢钻洞,要么破坏农田,要么造成溃堤,钳子还会把水稻夹断,对农业极其不利。牛蛙原产古巴,比小龙虾来得晚,但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基本上什么都吃,只要是它能吞下的,都是它的食物,而且繁殖速度快,它所携带的蛙壶菌还会造成本土蛙感染,严重的会造成本土蛙灭绝。

回到这个问题,需要分两点解答:

第一,外来物种和外来物种入侵;

第二,会发生群落演替,但不一定会成功。

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

首先要说的是,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前者是一种描述,后者是一种结论,外来物种包括外来入侵物种,比如小麦、胡萝卜、大蒜、苜蓿都是外来物种,只有当一个外来物种的数量和规模快速超过本地物种,并抢夺了大多数资源,对引入地的生态造成破坏时,才会被认定为外来入侵物种,这里所说的“快速”是相对的,即使是像牛蛙、小龙虾那样用了几十年时间入侵的物种,与生态系统形成所用的时间相比都是“快速”的。

外来入侵物种在其原本的分布地并不一定是有害的,因为它已经是当地生态链中的一环,但是当它进入新的环境时很容易引起“混乱”,这种混乱在生态链脆弱的岛屿环境中最为严重。

拿澳大利亚举例,此前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有207种入侵的植物、57种入侵的动物,使得大约1257种动植物濒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野猫、兔子、骆驼,它们可能在大部分地区无害,但是在澳大利亚,情况却有所不同。17世纪由英国人带去的野猫,由于缺少天敌,如今威胁着大约20种哺乳动物,每年有大约3.7亿只鸟被猫杀死,这些鸟涵盖了300多种澳大利亚本土鸟类,70种濒临灭绝;19世纪,英国人又带去了兔子,既有食用的品种,也有用来当做猎物的品种,二者繁殖后,数量猛增,还是由于没有天敌,仅仅一个世纪,澳大利亚的兔子达到了上百亿只,草皮植被被啃,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还有前段时间热搜的骆驼,也是澳大利亚入侵物种,它们的存在使得许多本土动物食物匮乏,所以才要对其进行射杀。

会发生演替,但不一定会成功

群落演替说的是在某个范围内,一个群落转变为另一群落的过程,包括群落物种组成的改变,以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外来物种在进入某个群落后,会抢夺水、土壤、养分、光照等,群落内的其他物种原本已经适应的生存条件发生变化,并因此出现新的生存压力,群落演替也会由此开始。但是群落演替从开始到趋于稳定需要一段时间,并产生两种可能的结果。(下图为对全世界大部分流域来说都具有侵入性的水葫芦)

第一种,外来物种无法适应,便会被淘汰。第二种,外来物种由于强大的适应性、缺乏天敌等原因成功进入群落,改变原本的群落结构,即群落物种组成的改变,要么与群落中的原有物种共同形成新的生态链,要么取代群落中的某些或者全部物种,形成新的生态链,都是群落演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