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任务生,2020年国务院决定我国高校再次扩招
国家任务生,2020年国务院决定我国高校再次扩招?
姚老师在中学、大学都有任教经历,很高兴能与条友分享我的教育经验,希望能关注我。2020年国务院决定高校再次扩招,意义深远,从个人观点来看,有以下几点:【1】迎合社会发展的必要之举,提高全民素质的应有之义。【2】尽全力减小疫情对广大学生的影响,缓解就业压力。【3】促进高校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进行办学升级。【4】要辩证看待扩招的影响和价值。
【1】迎合社会发展的必要之举,提高全民素质的应有之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上,很早时候,高校就已经开始扩招,比如1999年全国高校即开始大规模扩招,当年本专科学生的招生增幅高达47.36%。此后数年增幅亦一直在两位数以上。本专科学生大幅扩招的同时,研究生招生人数同样飙升。如199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9.22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增长21.38%。到如今,201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1031万人,高考录取人数将近900万(高职高专扩招100万人)。这是社会发展,个人需求的必须发展趋势,是大潮大流无法阻挡的,也是帮助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感受大学生活,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尽全力减小疫情对广大学生的影响,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麦可思《201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8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 2014 届(92.6%)下降 1.6 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 92.0%,较 2014 届(91.5%)上升 0.5 个百分点。2018 届本科毕业生 “受雇工作” 的比例为 73.6%,连续五届持续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1.8%)较 2014 届(2.0%)略有下降;“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 2014 届分别增长 3.2 个、1.4 个百分点。2018 届高职高专毕业生 “受雇工作” 的比例为 82.0%,较 2014 届下降 1.5 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的比例(3.6%)较 2014 届(3.8%)略有下降;“读本科”的比例(6.3%)连续五届上升,较 2014 届增长 2.1 个百分点。所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问题,2019年毕业生达到了800万以上,这更给众多大学生带来了就业压力,而当前我们正处于疫情防控时期,高校基本都没有复学,企业也仅仅只是复工,还有更多中小微企业受到的疫情波动影响较大,甚至出现了裁员、破产的倾向,这更给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为了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国务院作出继续进行扩招的决定,无疑是为了更进一步减轻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而高校本科学段的扩招,应该也是进一步的措施,并不是一时兴起,每年扩招都在继续,原因还是授予第一条。
【3】促进高校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进行办学升级。
目前全国高校的发展层次不齐,但也都有各自定位,但是有一点是达到共识的,那就是高校都在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层次,诸如许多学校谋求改名,争创创一流,争取获得硕士点、博士点或者是院士工作站,而且高校都在努力积极争取各类人才,并且给出了优厚的待遇,这些都表明,要想实现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扩大招生人数,进行办学升级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而办学层次升级,就是各类学生都要具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后工作站,都要具备,才能不断提高引进人才的合理结构和办学层次,从而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要辩证看待扩招的影响和价值。
当然要看到扩招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高校平均素质下降,人数众多,导致师生比的不平衡,很多学校的基建不够应对大多数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其次通过扩招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纳入学生进入大学殿堂,扩大规模带来的是大学生水平素质降低。人数的众多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尤其是本科类的高校,管理难度大,管理人才少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校的资源分配也不均衡,反过来有导致就业压力变大,由于普通大学里的学生已经不能代表当年的文化素质水平,而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本科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家都去考研了。
结束语:高校扩招,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其他方面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而2020年国务院要求扩招,无疑是实事求是的针对以往的惯例和当前的形势作出的英明策略,所以我们作为广大学生来讲,应该主动把握这机遇,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和研究生,高校和地方也要抢抓扩招的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争取在高校的竞争中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学校的良性互动。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根本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
(1)国家性质;
(2)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治制度;
(3)国家的根本任务;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6)国家机构及国家标志等。
例如,我国的《宪法》规定根本任务:
(1)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4)公民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和义务;
(5)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
(6)国家机构及国家标志: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公安机关工作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你好!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因而它又是国家的司法机关之一。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同时公安机关又依法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的司法权。公安机关的性质具有双重性,即既有行政性又有司法性。
公安机关的职责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管理交通、消防、危险物品;管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国籍、入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场所和设施;管理集会、游行和示威活动;监督管理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参考资料:《国家机构和宪法》
国家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具体是怎么回事啊?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计划是面向农村,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基层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农村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争取每个村都要实现有一名大学生的计划任务。
1、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专业和有: (1)种植类:农业技术类下设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种子繁育、设施农业技术、果蔬生产技术、茶叶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烟草栽培技术和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林业技术类下设林业技术和园林花卉技术专业。 (2)养殖类:下设畜牧兽医、畜牧、饲料与动物营养、特种动物养殖和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 (3)管理类:下设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和旅游农业专业。2、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义: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正在成为新型农民的孵化器。同时这项探索还对电大教育向下延伸,包括对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深入农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什么是公务员?
一个小县城公务员的日常生活,看完之后,你再决定要不要进来。我是2016年毕业的全日制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2018年进入我们当地小县城的公务员体制内。一开始我感觉蛮好的,因为祖孙三代都从来没有进入体制内的,都是农民或者农民工。那感觉美滋滋的!感觉整个家庭地位都上升了不少,在别人眼中也能抬得起头,能扬眉吐气了。我爷爷,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农民,和别人说的时候乐呵呵的,可高兴了。体制内,每天上班时间都是朝九晚五,甚至比银行还更轻松。有什么事情和领导讲一声,领导也不会为难你,处理好了再去上班。谁家没有个急事要处理呢?这意味着可以迟到,也可以早退。你要是在企业或者学校,这就很难做到了吧?我认为这是在体制内的第一个好处。这三年我生了两个娃,不知道请了多少回假了,把家务事处理得妥妥当当的。在待遇方面,这个相信是大家最关心的。待遇方面,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据了解,很多地方公务员的年收入就在二三十万元以上。而我所在的十八线小县城,我一个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个月到手工资十分稳定,三千元出头。五险二金全交,一个月扣除一千多元吧。虽然少了一点,但是也是细水长流,稳定无比。然后单位评上了什么先进,什么优秀,也会有一些奖励发放。我所在单位不是重要部门,一年到头下来的话,能发个一万元到两万元的奖金。工资加上奖金,这样综合起来,基本上收入在五、六万元。当然有些大单位,能发的更多。在体制内就是这样,不用担心失业,也不用操心工资的事,这些都是有标准规定的。少去了很多风险和担忧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稳定。自古多听说过饿S老百姓的,还很少听说过饿S做官的吧,哈哈。这是体制内的第二个好处。体制内的第三个好处就是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去到相关部门办事,你只要说你是哪个部门的,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尤其是从县城到乡下去办事,人家都把你当成了一个大佬。态度啊,服务啊,都好好地在那摆着。然后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当然现在都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招待。至于自己家里的亲人,在和别人谈论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豪感和神气感。这和中国传统的以官为本的思想观念有关系。虽然说上班时间有弹性,但是在体制内,有很多的杂事要做。有些事情是非常紧急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高质量地完成。因此五加二,白加黑有时候就是常态。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部门,经常如此。比如在有检查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提前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或者第二天要召开会议,那么就必须在会议前一天把所有的会议材料准备好,制作标牌啦,给领导写讲话稿啦,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啦。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赶材料有时候也会成为常态。我的一些朋友当中就有一些人刚三十岁出头,头顶就已经成为地中海了。不过,我认为世间就没有真正的轻松,所有的工作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要看哪一个行业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背后付出的努力,别人是看不见的。在体制内,日常的工作内容方面,基本上处理的都是琐事杂事,与专业相关的也有一小部分,我所在的部门所在的岗位就是处理日常琐事杂事。我估计,可能很大一部分公务员岗位都是这样子的。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还有就是搞材料。尽管这些材料没有很大的价值,而且虚假得要死,但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搞。搞得时间长了,基本上也就学会了各种虚情假意。这种不良习惯,甚至还会延伸到生活当中,让人变得不老实,学会撒谎油滑。比如我的一个同事,明明是经常在家里不想来上班,但是偏偏嘱咐你,如果领导问起来,或者有人来检查,你就说我去某某部门办事去了。这种事情不是一回两回,我感觉到真恶心,开始怀疑人生了。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尸位素餐。不懂的,自行百度。呵呵。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整治各种风气。但是往往多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调查,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然后正当你在搞材料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领导就会时不时地喊你,让你处理一些零碎的事情。三年下来,我感觉整个人的心思都分散了,越发越觉得虚度时光,荒废了多年所学的专业。不知道是文凭辜负了我,还是我辜负了文凭!除了这些工作,基本上每个单位都会被安排下基层做工作。比如说以前的脱贫攻坚,现在的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事件,上级都会要求轮班值守,坚守岗位。在体制内,我感觉就好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随着时光流逝,人在其中的心态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我感觉我正在从一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变得对一切都麻木,迷茫。那种感觉说不出的难受。人浮于事,干事没有激情,没有动力,已经是见惯不怪了。回想这三年来,我竟然看到了许多教人变得投机取巧的人或事。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我认为体制内何尝又不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想出城。至于进不进城,出不出城,我认为还是要做一个全盘地分析。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因为世间没有后悔药可吃。收起
一个小县城公务员的日常生活,看完之后,你再决定要不要进来。我是2016年毕业的全日制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2018年进入我们当地小县城的公务员体制内。一开始我感觉蛮好的,因为祖孙三代都从来没有进入体制内的,都是农民或者农民工。那感觉美滋滋的!感觉整个家庭地位都上升了不少,在别人眼中也能抬得起头,能扬眉吐气了。我爷爷,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农民,和别人说的时候乐呵呵的,可高兴了。体制内,每天上班时间都是朝九晚五,甚至比银行还更轻松。有什么事情和领导讲一声,领导也不会为难你,处理好了再去上班。谁家没有个急事要处理呢?这意味着可以迟到,也可以早退。你要是在企业或者学校,这就很难做到了吧?我认为这是在体制内的第一个好处。这三年我生了两个娃,不知道请了多少回假了,把家务事处理得妥妥当当的。在待遇方面,这个相信是大家最关心的。待遇方面,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据了解,很多地方公务员的年收入就在二三十万元以上。而我所在的十八线小县城,我一个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个月到手工资十分稳定,三千元出头。五险二金全交,一个月扣除一千多元吧。虽然少了一点,但是也是细水长流,稳定无比。然后单位评上了什么先进,什么优秀,也会有一些奖励发放。我所在单位不是重要部门,一年到头下来的话,能发个一万元到两万元的奖金。工资加上奖金,这样综合起来,基本上收入在五、六万元。当然有些大单位,能发的更多。在体制内就是这样,不用担心失业,也不用操心工资的事,这些都是有标准规定的。少去了很多风险和担忧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稳定。自古多听说过饿S老百姓的,还很少听说过饿S做官的吧,哈哈。这是体制内的第二个好处。体制内的第三个好处就是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去到相关部门办事,你只要说你是哪个部门的,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尤其是从县城到乡下去办事,人家都把你当成了一个大佬。态度啊,服务啊,都好好地在那摆着。然后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当然现在都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招待。至于自己家里的亲人,在和别人谈论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豪感和神气感。这和中国传统的以官为本的思想观念有关系。虽然说上班时间有弹性,但是在体制内,有很多的杂事要做。有些事情是非常紧急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高质量地完成。因此五加二,白加黑有时候就是常态。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部门,经常如此。比如在有检查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提前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或者第二天要召开会议,那么就必须在会议前一天把所有的会议材料准备好,制作标牌啦,给领导写讲话稿啦,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啦。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赶材料有时候也会成为常态。我的一些朋友当中就有一些人刚三十岁出头,头顶就已经成为地中海了。不过,我认为世间就没有真正的轻松,所有的工作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要看哪一个行业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背后付出的努力,别人是看不见的。在体制内,日常的工作内容方面,基本上处理的都是琐事杂事,与专业相关的也有一小部分,我所在的部门所在的岗位就是处理日常琐事杂事。我估计,可能很大一部分公务员岗位都是这样子的。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还有就是搞材料。尽管这些材料没有很大的价值,而且虚假得要死,但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搞。搞得时间长了,基本上也就学会了各种虚情假意。这种不良习惯,甚至还会延伸到生活当中,让人变得不老实,学会撒谎油滑。比如我的一个同事,明明是经常在家里不想来上班,但是偏偏嘱咐你,如果领导问起来,或者有人来检查,你就说我去某某部门办事去了。这种事情不是一回两回,我感觉到真恶心,开始怀疑人生了。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尸位素餐。不懂的,自行百度。呵呵。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整治各种风气。但是往往多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调查,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然后正当你在搞材料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领导就会时不时地喊你,让你处理一些零碎的事情。三年下来,我感觉整个人的心思都分散了,越发越觉得虚度时光,荒废了多年所学的专业。不知道是文凭辜负了我,还是我辜负了文凭!除了这些工作,基本上每个单位都会被安排下基层做工作。比如说以前的脱贫攻坚,现在的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事件,上级都会要求轮班值守,坚守岗位。在体制内,我感觉就好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随着时光流逝,人在其中的心态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我感觉我正在从一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变得对一切都麻木,迷茫。那种感觉说不出的难受。人浮于事,干事没有激情,没有动力,已经是见惯不怪了。回想这三年来,我竟然看到了许多教人变得投机取巧的人或事。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我认为体制内何尝又不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想出城。至于进不进城,出不出城,我认为还是要做一个全盘地分析。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因为世间没有后悔药可吃。收起
一个小县城公务员的日常生活,看完之后,你再决定要不要进来。我是2016年毕业的全日制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2018年进入我们当地小县城的公务员体制内。一开始我感觉蛮好的,因为祖孙三代都从来没有进入体制内的,都是农民或者农民工。那感觉美滋滋的!感觉整个家庭地位都上升了不少,在别人眼中也能抬得起头,能扬眉吐气了。我爷爷,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农民,和别人说的时候乐呵呵的,可高兴了。体制内,每天上班时间都是朝九晚五,甚至比银行还更轻松。有什么事情和领导讲一声,领导也不会为难你,处理好了再去上班。谁家没有个急事要处理呢?这意味着可以迟到,也可以早退。你要是在企业或者学校,这就很难做到了吧?我认为这是在体制内的第一个好处。这三年我生了两个娃,不知道请了多少回假了,把家务事处理得妥妥当当的。在待遇方面,这个相信是大家最关心的。待遇方面,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据了解,很多地方公务员的年收入就在二三十万元以上。而我所在的十八线小县城,我一个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个月到手工资十分稳定,三千元出头。五险二金全交,一个月扣除一千多元吧。虽然少了一点,但是也是细水长流,稳定无比。然后单位评上了什么先进,什么优秀,也会有一些奖励发放。我所在单位不是重要部门,一年到头下来的话,能发个一万元到两万元的奖金。工资加上奖金,这样综合起来,基本上收入在五、六万元。当然有些大单位,能发的更多。在体制内就是这样,不用担心失业,也不用操心工资的事,这些都是有标准规定的。少去了很多风险和担忧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稳定。自古多听说过饿S老百姓的,还很少听说过饿S做官的吧,哈哈。这是体制内的第二个好处。体制内的第三个好处就是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去到相关部门办事,你只要说你是哪个部门的,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尤其是从县城到乡下去办事,人家都把你当成了一个大佬。态度啊,服务啊,都好好地在那摆着。然后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当然现在都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招待。至于自己家里的亲人,在和别人谈论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豪感和神气感。这和中国传统的以官为本的思想观念有关系。虽然说上班时间有弹性,但是在体制内,有很多的杂事要做。有些事情是非常紧急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高质量地完成。因此五加二,白加黑有时候就是常态。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部门,经常如此。比如在有检查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提前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或者第二天要召开会议,那么就必须在会议前一天把所有的会议材料准备好,制作标牌啦,给领导写讲话稿啦,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啦。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赶材料有时候也会成为常态。我的一些朋友当中就有一些人刚三十岁出头,头顶就已经成为地中海了。不过,我认为世间就没有真正的轻松,所有的工作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要看哪一个行业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背后付出的努力,别人是看不见的。在体制内,日常的工作内容方面,基本上处理的都是琐事杂事,与专业相关的也有一小部分,我所在的部门所在的岗位就是处理日常琐事杂事。我估计,可能很大一部分公务员岗位都是这样子的。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还有就是搞材料。尽管这些材料没有很大的价值,而且虚假得要死,但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搞。搞得时间长了,基本上也就学会了各种虚情假意。这种不良习惯,甚至还会延伸到生活当中,让人变得不老实,学会撒谎油滑。比如我的一个同事,明明是经常在家里不想来上班,但是偏偏嘱咐你,如果领导问起来,或者有人来检查,你就说我去某某部门办事去了。这种事情不是一回两回,我感觉到真恶心,开始怀疑人生了。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尸位素餐。不懂的,自行百度。呵呵。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整治各种风气。但是往往多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调查,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然后正当你在搞材料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领导就会时不时地喊你,让你处理一些零碎的事情。三年下来,我感觉整个人的心思都分散了,越发越觉得虚度时光,荒废了多年所学的专业。不知道是文凭辜负了我,还是我辜负了文凭!除了这些工作,基本上每个单位都会被安排下基层做工作。比如说以前的脱贫攻坚,现在的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事件,上级都会要求轮班值守,坚守岗位。在体制内,我感觉就好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随着时光流逝,人在其中的心态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我感觉我正在从一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变得对一切都麻木,迷茫。那种感觉说不出的难受。人浮于事,干事没有激情,没有动力,已经是见惯不怪了。回想这三年来,我竟然看到了许多教人变得投机取巧的人或事。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我认为体制内何尝又不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想出城。至于进不进城,出不出城,我认为还是要做一个全盘地分析。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因为世间没有后悔药可吃。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