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立秋和下午立秋的区别,下午立秋是什么征兆

2023-04-12 04:15:03 94阅读

上午立秋和下午立秋的区别,下午立秋是什么征兆?

下午立秋是预示秋热。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当年立秋的时间在当天早上,那就算“早立秋”,如果立秋的时间在下午或者夜里,那就算“晚立秋”。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

上午立秋和下午立秋的区别,下午立秋是什么征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秋老虎是母老虎还是公老虎?

2021年立秋时间:

2021年8月7日14:53:48,

农历六月廿九。

老虎是公老虎还是母老虎呢?

立秋,农历6月29是单日子,应该算是公老虎吧。

虽然立了秋,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炎热,在继续的,

有的部分就不像以前那么热。

像北京立过秋以后的天气

就不是那么热了。

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

立秋三天分早晚

一场秋雨一场寒,只要立过秋,三天,

以后只要下雨,就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呀!

立秋的早晚对气温的影响真的很大吗?

弄清楚“立秋”和“三伏”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好理解这个谚语~

怎么确定入伏了呢?记住这个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也就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再到一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头伏饺子二伏面”,说的就是这两个庚日。

什么是庚日呢?这就得说到“天干地支”了。天干地支,分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简称干支。将这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就会形成六十个单位。比如第一组相配完,就得到“甲子”,而下次再循环到“甲子”,得要60年,这就是“六十一甲子”的由来。

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我们都是熟悉的。历史书上有很多,戊戌变法、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同时干支也用来纪日,根据干支相配的规则,十个天干十天一轮回,所以庚日就出现一次。那么初伏就是10天,这是确定的。

但中伏怎么有10天的也有20天的呢?这是因为末伏的确定跟立秋有关系。末伏第一天,必须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夏至和立秋之间如果只有四个庚日,那刚好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等到第五个庚日出现,已经立过秋了,那么刚好一伏10天,三伏30天。

要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来得过早,以至于第五个庚日出现的时候还没有立秋,怎么办呢?这就要“闰”一下中伏,也就是两个中伏共20天。再加上立秋后的末伏,前后的伏天就40天。

中伏总是遭遇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什么叫早立秋、晚立秋?立秋早晚和三伏天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立秋早晚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立秋时间在一天的凌晨到上午,为早立秋;立秋时间在下午到夜间,为晚立秋。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在阴历六月份为早立秋,立秋在阴历七月份为晚立秋。因为存在争议,我们就分别论述一下,先以阴历月份作为准绳。我们知道立秋的时间是确定的,都是在阳历8月份的7号、8号或9号。那是不是说晚立秋,很容易导致出现40天的长伏呢?如果晚立秋和长伏40天有正相关关系,不就很好理解“晚立秋热死牛”了吗?

为此我特地做了个统计。调取了2000年到2019年这20年的立秋和三伏天的数据。发现这20年里有13年是长伏40天,分别是2001、02、03、05、07、09、11、13、15、16、17、18、19年。其中早立秋且长伏7次,分别是2001、02、07、09、15、17、18年;晚立秋且长伏6次,分别是2003、05、11、13、16、19年。可以看到,晚立秋和伏天长短没有关系,甚至晚立秋在长伏的数量上还略处于劣势。那么晚立秋伏天就长,从而会“热死牛”的说法,不成立!

立秋后还有一伏,这是基本规律,依然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那以立秋时当日的早晚规定早立秋和晚立秋是什么结果呢?

以一日之内的时辰来定早立秋、晚立秋,更符合传统。因为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里就记载说:“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这和民谚“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完全可以互相印证。

那以朝和夜作为立秋早晚的准绳,又能统计出什么结果呢?数据是现成的,我们来看一下。国家气候中心根据2009年-2017年的气候数据,统计了这9年里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与之相比对的,则是常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20.4℃。统计结果如图:

数据显示,早立秋的2011年、2012年、2015年和2016年,从立秋到8月底的全国平均气温分别是21.3℃、21.1℃、20.6℃和21.8℃;而晚立秋的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和2017年,从立秋到8月底的全国平均气温分别是20.8℃、21.2℃、21.6℃、20.2℃和20.9℃。

可以看到早立秋并没有凉飕飕,反而是平均气温统统高于常年同期,其中2016年还特别离谱,高出了1.4℃;倒是本该热的晚立秋里出现过一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也就是2014年的20.2℃。而且这组数据还揭示出,不管立秋早晚,立秋后到8月底这段时间,近年来的气温是整体偏暖的,这可以作为气候确实在变暖的一个小小佐证。

你可能会说,节气是黄河流域的事儿,拿全国来平均就被平滑掉了,说明不了问题。那好,我们就以黄河为中轴线,向南向北各选取一些城市来看看早立秋和晚立秋会怎样。比对的数据包括:早立秋年份的平均气温、晚立秋年份的平均气温、早立秋年份的极端高温、晚立秋年份的极端高温。当然,截取的时间段还是立秋日到8月底。

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可以说很有代表性了,我们选取的城市也是黄河两侧散点分布。但我们看上图,统计完之后仍然没有明显差距,和全国平均一样,不少时候甚至和谚语是反着的。所以,以朝夜为立秋早晚的依据,也和“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对不上。

综上,立秋早晚对立秋后的气温没有指导意义,真正决定当年立秋时节气温情况的,还是得看当时具体的天气形势。橘色部分代表副高,被它控制就是晴热高温~

副热带高压反扑就秋老虎凶猛,副热带高压退缩就清凉一点。如果实在要给这个谚语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只能想到说,因为晚立秋的时候(按阴历月份),已经阴历七月多了,再来十天及以上的伏天,就是七月半左右了,掐指一算再过一个月都中秋节了,还在伏天里呢,确实想想就燥热,或许这就是“晚立秋热死牛”的真谛吧~

7月7号立秋有什么讲究?

立秋有“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说法,源于民间俗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这个说法,与我国古代的历法有关。立秋在古时,是农历七月的开始,又代表秋天的到来,所以才会和天气扯上关系。因为立秋过后,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三伏天)也差不多要结束了,虽然三伏天结束后还会有“秋老虎”的影响,但不同年份的天气情况不同,久而久之就有了如此说法。

早立秋:

立秋时间在上午(凌晨0点~中午12点前),之后的天气就会比较凉爽;

晚立秋:

立秋时间在下午(中午12点~凌晨24点前),之后的天气还会热上一阵。

甘肃立秋时间?

2022年立秋时间,农历七月初十,星期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或8日。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实际上,我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很闷热,并没有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