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故事,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诸葛亮很早就名扬天下了,自己有很大的抱负,去不想找那些碌碌无为的君王为他们出谋划策,这样会浪费他的才智。
这时的刘备到处流窜没有安身之地,自己也觉得要找一个有才的人给他做军师出谋划策才能扭转局面。
他听别人说卧龙先生有治世之才,领着张飞三顾茅庐,请回了诸葛亮,才做到了三分天下,独霸蜀地。
谋董贼孟德献刀的三国故事是真是假?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这个情节引来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也奠定了曹操在众人心中的形象。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里面是的情节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那历史中曹操真的刺杀董卓了吗?
董卓迎少帝于北芒,然后返回洛阳。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大权在握,为稳定士众收拢人心,董卓推荐并启用了一批人才,比如蔡邕、曹操、袁绍等,但是曹操和袁绍认为董卓有异心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纷纷逃归乡里。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当时董卓弄权,司徒王允召集一班老臣在那里哭泣,忽然曹操抚掌大笑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问他不思报国为何反笑?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于是拿了王允的“七宝刀”来见董卓。寒暄了几句后,董卓脸向里倒身而卧,曹操心想“此贼合死”于是抽出宝刀就要砍,恰此时吕布回来了,吓得曹操赶紧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随即借口溜了。
这段故事很精彩,情节也煞是好看,相信大家对这段故事也比较熟悉,但是这个故事却并不是史实而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背景是,何进召董卓进京诛宦官,结果董卓未到,何进被杀,十常侍劫持少帝出走,董卓迎少帝于北芒,然后返回洛阳。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大权在握,为稳定士众收拢人心,董卓推荐并启用了一批人才,比如蔡邕、曹操、袁绍等,但是曹操和袁绍认为董卓有异心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纷纷逃归乡里。
《三国志·曹操传》说,卓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曹操、袁绍等都是老牌士族,董卓入京对他们是一大威胁,他们认为董卓必不能长久,所以曹操辞官而去,压根就没有进见董卓的点滴痕迹,更不用说刺杀壮举,倒是袁绍跟董卓闹了别扭横刀长揖而去(袁绍传)。那么,曹操刺杀董卓根据什么而来呢?
《董卓传》说,开始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任用他俩举荐的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任州郡长官,后来这些人联合讨伐董卓,推荐者周毖、伍琼受到连累被董卓斩首。《英雄记》对周毖、伍琼作了简单介绍:毖字仲远,武威人。琼字德瑜,汝南人。
《后汉书》里有一段刺杀董卓的记载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叫伍孚的人,曾任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着小铠,於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裴松之说,伍孚的字与伍琼相同,又都是汝南人,但是两人的名字稍有不同,不知道伍孚是伍琼的别名,还是另外一个人?
刺杀董卓确有其事,但刺客不是曹操,也与王允无关,而是一个名叫伍孚(琼)的人。罗贯中及其以后的修撰者们运用了“移花接木”之术,把这一史实嫁接在了曹操和王允身上,从而引出了“美人计”、“连环计”,使故事演绎的更加丰富多彩。假如真的有曹操行刺,假如行刺成功,那么貂蝉的故事就会被淹没,所以曹操刺杀董卓只是一个嫁接的传奇。
小说终究是小说,内容主要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当然其中也会参杂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哪怕是名着,我们也要客观的去看待它,不要让它搅乱了我们的认知,误会了历史的真相。
来源:趣历史
说三国历史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子,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往交融的史实及影?
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对北魏进行汉化改革,都城迁到洛阳,要求贵族与汉人通婚,衣服束发,整个鲜卑族也因此消失,完全汉化了。
你可以想象出几段爱情故事?
江东周瑜,孙策讨二乔,刘备聚孙尚香,赔了夫人又折兵。张飞遇夏侯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