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夫人,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

2023-02-19 21:20:04 88阅读

孙立人夫人,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

国军的五大主力分别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十八军、七十四军。

需要注意的是,五大主力概念,最早由我军提出,指内战时期的五大国军精锐。

孙立人夫人,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

国军内部并没有这种说法。

国府方面,更多的是十大王牌军代指当时的国军精锐部队,也就是除五大主力外,再加上战斗力比较强的第七军、第八军、二十五军、三十五军和五十二军。

新一军

新一军组建于印度,前身是宋子文筹建的财政部税警总团。淞沪会战期间,财政部税警总团被打残,后来虽有重建,但被蒋介石吞并,脱离宋子文控制,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首任师长孙立人。

1941年底,中国远征军组建。新第三十八师被编入其内,入缅作战。

1942年,缅甸战事恶化。驻缅英军不打招呼就逃往印度,导致中国远征军陷入了日军的重重包围中。

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在请示蒋介石后,召集各师长开会,传达命令,决定全军北上撤回云南。

孙立人在会议上表示反对,他认为北上撤回云南,要经过野人山,难以穿越不说,路程还十分遥远,肯定会死伤惨重,便没有随主力一起行动,而是率新三十八师与另一支国军部队新二十二师,单独撤到了印度。

两支国军部队抵达印度后,美国提出“XY计划”,将驻印国军称为“X部队”,由美国顾问进行全面性的整训。

1942年底,国民政府将新第三十八师和第二十二师重组,改番号为新编第一军,孙立人任副军长。

为加强对新一军的控制,新一军的首任军长为国内调往印度的郑洞国担任。(入印前任第八军军长)

1944年初,新编第三十师由国内空运至印度,编入新一军序列。此时的新一军,有了三个师规模。

同年四月,为了加强印缅战场反攻力量,第十四师和第五十师,也由国内空运至印度。

到了八月,新一军被拆分为两个军

以新三十八师为基础,组建新的新一军。

以新二十二师为基础,组建新六军。

刚空运来的五十师与十四师,分别被编入新一军和新六军。

重建后的新一军,由孙立人任军长。

此后三年,军长都是孙立人。

到了1947年四月,因与国府驻东北的高层有矛盾,孙立人被解除军长职务。

孙离任后,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继任军长。

但由于潘裕昆是土木系出身,与孙立人的旧部下,即新三十八师官兵不是一路人。所以潘担任军长后,新一军内部整天就是勾心斗角。五十师和新三十八师势同水火。

为解决两师之间的矛盾,在土木系首领陈诚到东北担任最高军政长官后,新一军就又被拆分了。

这一次拆分后,孙立人的老底子新三十八师脱离新一军,与由伪军组成的暂五十六师和暂六十一师合并,组成新七军。原新三十八师师长李鸿任军长。

潘裕昆则继续任新一军军长。陈诚为新一军又补编了一个由伪军组成的暂五十三师。这个师与新三十师和第五十师,组成新一军。

自此,新一军算是彻底换血。1947年重组后的新一军,与之前完全没有关系了。

新一军的“正统”,变成了新七军。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新七军被围困在长春。后来长春守军第六十军起义,新七军也随之放下武器。

新一军被编入廖耀湘兵团。其中的新三十师和第五十师在黑山阻击战中被东野歼灭。暂编五十三师因驻守辽河东岸,逃回沈阳。

东野解放沈阳期间,暂五十三师起义。但东野首长认为五十三师只是在大兵压境下,迫于形势才起义,不能算起义,只能按投诚对待。所以这个师在数月后就被解散了。

新一军和新七军接连葬送在东北后,孙立人在台湾重建新一军。但因为蒋介石重新调整了国军番号,所以重建后的新一军,番号被改成了第八十军。

这个第八十军,除了军长是孙立人,人事系统由新三十八师的老人控制外,与之前的新一军几乎没有关系。

第八十军组建前后,根据政策,陆续有新一军和新七军被俘官兵被解放军释放回家。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又投奔孙立人。孙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一个师,番号为三三九师。

这个师才是原来新一军的正统传承。

但这个师退到台湾后,被蒋介石撤销了。新一军的传承,就此彻底断绝。

新六军

新六军的前身是前面提到的新二十二师。

这个师组建于1938年,首任师长是邱清泉。

1940年初,邱清泉受伤养病,副师长廖耀湘便接任了师长。

远征缅甸期间,新二十二师迷路,等找到方向时,远征军主力已经走远,且退回云南的路也已被日军封死。廖耀湘见回不去了,便率部向西撤退,与孙立人一起到了印度。

在印度受训两年后,新一军拆分。新二十二师从新一军脱离出来后,与第十四师和二零七师组成新六军。廖耀湘任军长。

解放战争爆发后,新六军也调到了东北。廖耀湘在人事上,与别人没什么纠纷,所以他不仅是官运亨通,而且还搞起了扩军。

他把第十四师从新六军拆分出来,并以该师为基础,组建新三军。

后来第二零七师被东北剿总调走。为此,廖耀湘得到了两个师的补充。分别是第一六九师和第二九六师。

以这些部队为基础,廖耀湘的部队扩充为第九兵团,廖耀湘荣升兵团司令。

新六军军长遗缺,由原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接任。

辽沈战役期间,整个第九兵团,除了第二九六师从营口走海路逃脱外,包括新二十二师在内的其余部队,全部被歼灭。

后来,蒋介石以早先从新六军抽调出来的第二零七师为基础,重建第六军。但重建的新六军与廖耀湘的那个已经没有关系了。

第五军

第五军原为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成立于1937年。

1938年,陆军装甲兵团扩编为第二百师。

1939年,第二百师再度扩编,新增荣誉第一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扩编后的部队,番号为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1941年,国府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五军被编入远征军。

期间,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牺牲,全师损失惨重。新编第二十二师撤入印度,后来纳入新一军编制,脱离第五军。

1942年,根据美国的“XY计划”,在云南的国军被称为“Y部队”,由美国提供武器和顾问进行全面性的整训。

第五军是王牌,自然在整训之列。由于新二十二师编入新一军,国府又编入新编第39师移编补足。(后来这个师解散,国府又调第45师移编补足)

1943年,第五军在云南休整补充,并改换美械装备,战斗力相比之前更为强悍。

同年,杜聿明调任第五集团军司令。邱清泉被任命为第五军军长。

抗战结束后,第五军的装甲部队集中上交陆军装甲兵司令部,变成蒋纬国的军事资本。

其余部队则调入华东,与华野作战。

1948年,以第五军为基础,国民政府组建第二兵团。司令官先是杜聿明,后为邱清泉。

邱清泉高升后,第五军军长由熊笑三接任。

淮海战役前的豫东战役,由于邱清泉认为自己出了力,却没能得到青天白日勋章。而黄百韬没出力,却既升职又受勋,心里极为不满。故而淮海战役期间,邱清泉故意不对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提供支援,加速了黄兵团的灭亡。(先是不卖力,后来遭到蒋介石严厉训斥,认真营救,但为时已晚)

然而黄兵团灭亡后,邱兵团也没捞到好。

1948年11月底,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共三十万人逃离徐州。

逃跑期间,邱兵团的第四十五师殿后,被华野包围。邱认为自己的同袍,不能不救,便带主力回去救。导致浪费时间,结果拖累三个兵团全部被华野包围在了陈官庄。

1949年1月,华野对陈官庄发动总攻。第二兵团除八千人逃出外,其余全军覆没。邱清泉也被击毙。(还有一说是自杀)

1949年3月,逃出的第二兵团官兵在福建重建第五军,军长仍然是熊笑三。

但在后来的厦门战役中,重建后的第五军又遭重创。虽然台湾当局在此后,于金门岛又重建了第五军。但这个第五军与先前的第五军已经没啥传承了。

十八军

第十八军组建于中原大战期间,是陈诚土木系的王牌,堪称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的部队。

组建初期,十八军下辖第十一、十四两个师,由陈诚任军长。之后数次扩编,至抗战前,有五个师的规模。军长由陈诚的同学罗卓英担任。

抗战期间,虽然有部队陆续调离,如十四师就调入了新六军,但因为有陈诚罩着,再加上军纪较好,素有四大公开之作风(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赏罚公开)。

所以内战开始时,十八军仍然是国军当中最彪悍的部队。在华东和中原战场上,让华野和中野吃了不少苦头。

1947年,因作战积极,胡琏荣升军长。此时的十八军,辖两个整编师。

1948年,国府搞兵团制,十八军因为只有两个整编师,部队数量不足,未能享受独立改制待遇。只能与整十师、整八十五师和第四快速纵队合并为第十二兵团。

所以胡琏也就只能担任兵团副司令,而司令一职落到了黄维头上。

十二兵团整编完成后,立即调往淮海战场。

然后就被中野合围在了双堆集。

1948年12月,中野发动总攻。兵团司令黄维和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均被俘,只有副司令胡琏率兵团残部八千余人逆向逃生,经蚌埠逃到了南京。

艰难逃出后,胡琏在江西省主席的方天的协助下(方天也是土木系出身),以改地方保安团作正规军,以及疯狂拉壮丁的方式,硬是勉强凑出了一个兵团的兵力。十八军也因此获得重建。

十八军重建后,立马调到台湾,因此也就逃过一劫,没有在大陆被二次歼灭。

退台后,十八军被整编,番号被撤,改为第七军。

据说台湾现在还有十八军的传承,名义上还活着,还没死透。

七十四军

第七十四军组建于1937年,组建时,下辖王耀武的第51师,俞济时第58师。

首任军长是俞济时。

1939年,俞济时高升,王耀武接任军长。

同年,第五十七师编入七十四军。

1941年,第五十八师师长廖龄奇以作战期间擅离部队回乡探亲罪名,遭枪决,该师副师长张灵甫转正,升任师长。

1944年,王耀武高升集团军司令。原五十七师师长施中诚接任军长。

同年,张灵甫荣升七十四军副军长。并因为救援衡阳有功(虽然没有救援成功,但仍然获得奖励),获得三等宝鼎勋章,被选拔到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

1946年,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师。

蒋介石在遴选师长时,初期考虑让李天霞担任,但后来反悔,让张灵甫做了师长。李天霞被挤到了整编八十三师做师长。这导致李天霞对张灵甫恨之入骨。

1947年,七十四师在孟良崮被华野歼灭。全师损失3万2千人。李天霞“功不可没”。

同年,国民政府以七十四师没参加战役的三个新兵教导团和一个榴弹炮营为基础,加上该师被放归队的俘虏兵,重建了七十四师。

重建后的师长,是原副师长邱维达。

1948年二月,在经历数整训后,七十四师被投入了战场。

1948年三~九月期间,重建后的七十四师参加了阜阳、豫东、济南等战役。

被华野打得很惨。

其中在济南,七十四有一个旅被全歼。

济南战役不久后,国民政府推行兵团制。七十四师番号又改回了七十四军。所有师长旅长一律官升一级。但由于王耀武在济南被俘虏,失去了大靠山,改番号不久后,七十四军就被调配给了邱清泉的第二兵团。给第五军做炮灰。

淮海战役打响后,第五军一直都像个香饽饽似的,被邱清泉捏在手里舍不得用,而七十四则是哪里有火就往哪里扑。

1949年初,淮海战役总攻开始。

七十四军在华野的包围下,全军覆没,军长邱维达被俘。(邱维达被俘后,被派任华东军政大学任教员,后来又调到南京军事学院担任教员。《亮剑》中的常乃超,原型就是邱维达)

1949年初,国民政府在浙江第二次重建七十四军,兵源由第九编练司令部征召的浙江籍新兵拨发。军长由交警二总局副局长劳冠英调任。

重建之后的七十四军,辖五个师编制,但很多都是空编。有编制,没有人。所以全军战斗力可谓是稀烂。

1949年四月,渡江战役开始。

由于七十四军驻扎在浙江省,不在一线,所以当百万解放大军渡过长江时,七十四军直接开溜,逃到了福建,暂时逃过一劫。

不过由于军心涣散,七十四军在撤退中,大部分浙江籍新兵都选择逃跑。以致撤到福建福州时,五个师的兵力只剩下一个师。

当年五月,国军对福建部队进行整编,七十四军军因为只有一个师了,就与同样编制不满员的八十五军合并,组成新七十四军。全军仅一万五千人,军长仍为劳冠英,隶属于李延年的第六兵团,负责防卫福州。

七月,七十四军兵力有所增加,达到了两万多人。然而没过多久,福州战役打响。七十四军大部被歼。待劳冠英率残部退往马祖岛时,残余人数已不到五千人。

后来七十四军番号取消,全军缩编为第五十一师,被并入第七十三军。该军军长,正是张灵甫的死对头李天霞。

但李天霞在之后也栽了跟头。由于没有守住平潭,惹得蒋介石大怒,蒋气的差点没有毙了李天霞。幸亏是汤恩伯等人力保,李天霞才捡了一条命。

另外几个“王牌军”,顺带一提。

第七军是桂系的王牌,有钢七军之称,战斗力很强,解放战争初期的泗县战役,华野和第七军拼白刃战,硬是没拼过。只是白崇禧与蒋介石有仇,不想拿出来用。等到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他再搞什么华中防线,湖南决战,为时晚矣。第七军最终在解放战争后期被四野全歼。

第八军番号历史上被用过很多次。被视为王牌的第八军,是1941年由新编第十一军改编而成的。首任军长是郑洞国。

郑洞国调到印度任新一军军长后,第八军军长就由何应钦侄子何绍周接任了。但何绍周并不管事。因此第八军的实际掌舵人一直都是副军长李弥。

1944年,第八军编入远征军序列,开始第二次入缅作战。在松山战役期间,第八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收复失地。

1948年,第八军扩编为第十三兵团,李弥担任司令,周开成任军长。

但扩编后没多久,这个兵团就被华野歼灭在了淮海战场。

不过由于李弥逃出,所以第八军后来很快又重建了,并由福建空运到了云南。

1950年1月,重建后的第八军被歼灭,残部撤入滇缅边境地区,形成后来的泰缅孤军。

二十五军是中央军嫡系,但该军军长黄百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没有靠山。为了保住官位,解放战争期间,他经常是冲锋在前,退却时,主动申请殿后。肯吃苦,肯卖命,给华野造成了很大损失。后来以该军为基础组建的第七兵团在淮海战役期间,被华野围歼于碾庄。

第三十五军是傅作义的看家部队,军长一职长期由傅作义兼任。解放战争期间,三十五军驻防平津,与解放军在河北、察南、晋北一带多次交火,极少吃亏。

平津战役打响后,该军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于新保安。傅作义得知心肝宝贝被围,急忙派兵去救,差点就成功了。但时任三十五军长郭景云托大,不愿与救援部队配合,错失突围最佳时机,导致粮弹俱罄,全军覆没。

三十五军的覆灭,对傅作义打击很大。他后来宣布起义,与该军的覆灭有很大关系。

第五十二军组建于1937年。首任军长是关麟征。别看这个军的名气不大,但该军在东北给东野造成了很大麻烦。

辽沈战役时,东北国军大部被歼,唯独该军从营口乘船跑了。跑路之前,还拐跑了廖耀湘的一个师。

后来解放上海时,这个军又给解放军造成很大伤亡。然后又乘船跑了。

这是国军在大陆期间,少有的没被全歼的部队。

如何评价何应钦?

何应钦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于蒋介石,他就是蒋介石的一个重要副手,身居高位却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军衔很高,勋章满身,却没有实际指挥过战斗。在大部分时间里何应钦都是蒋介石的代表,他代表蒋介石行使权力,尽管他想改变这一情况,但都被蒋介石充分压制。何应钦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贵州省兴义人,出生于1890年4月2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病逝于1987年10月21日,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

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勤奋好学:1905年,考上县里兴义高等小学堂;1907年考上贵阳陆军小学;1908年被选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学习;1909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日本振武学校,成为蒋介石的学弟。1909年,何应钦在日本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会,成为三民主义的坚定信仰者。1911年,何应钦加入陈美其的泸军讨伐袁世凯,战败后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7期步科学习。1917年4月,何应钦与刘显世的外甥女、王文华的胞妹王文湘于在贵阳结婚,此后何应钦再没有娶过其他人,在婚姻方面他算是从一而终。

何应钦在贵州借助刘显世的势力上位,后来他背叛了刘世显,跟王文华一起驱逐了刘世显。1921年3月,王文华在上海被仇家刺杀身亡,何应钦的军队被其它黔军吞并,他逃到昆明生活,又被刘世显的手下打成重伤。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何应钦到黄埔军校任副总教官,孙中山授予何应钦少将军衔。孙中山死后,何应钦跟着蒋介石混,获得了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位,且掌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合流时,何应钦支持了汪精卫,公开逼蒋介石下台;此事对蒋介石伤害极大,后来蒋介石掌权后,何应钦再没有实际军权,只能挂一个高高的职位进行名誉指挥。

何应钦经过宁汉合流事件后,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再没有二心;中原大战时何应钦坚定的支持蒋介石,再次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1930年起,何应钦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参与围剿红军的战争,出力颇多。西安事变时,何应钦想武力解救蒋介石,意图在战乱中逼迫张学良等人杀了蒋介石,然后他何应钦当民国总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何应钦出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参与谋划了多次对日作战;1944年12月25 日,何应钦在昆明就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接受美国的装备物资,训练了36个美械师,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王牌部队。

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9分,何应钦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日酋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冈村两腿立正,弯腰低头,双手将降书送到何手里。在主持日军投降大典之后,何应钦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以德报怨”方针,尽可能地少刺激日本战犯和战俘,以便能拉拢日本政界;侵华日军中,有145人被处死刑,400余人判徒刑,冈村宁次免于死刑,成为了国民党的游击战军事专家顾问。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何应钦备受冷落,大权与实权均没有,他开始在民间担当中日文化经济协会会长,时时想着反攻大陆。后来蒋介石反攻大陆梦破碎后,何应钦开始注重台湾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发一张手机里最舍不得删除的照片可以吗?

这一张是小编的最爱!因为我是螃蟹

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

朱可夫元帅在关键时刻支持赫鲁晓夫,最后赫鲁晓夫担心朱可夫不受控制直接扳倒;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有马林科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赫鲁晓夫(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等人组成了一个政治同盟。但是这里面的人各怀鬼胎,都想当老大。

此时克格勃主席贝利亚成了众人的绊脚石,于是众人一合计,联合朱可夫扳除掉贝利亚,并且判处贝利亚死刑,马上执行,于是贝利亚被除掉了。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当选苏联第一的领导人,朱可夫也平步青云。而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导致了东方集团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混乱,很快这种混乱又闹到苏联境内,导致了苏联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对赫鲁晓夫很不满,于是众人决定废了赫鲁晓夫。

1957年6月上旬,趁着赫鲁晓夫出访芬兰,以马林科夫为首,包括莫洛托夫等人在内的几个领导人制订了一个完整的“逼宫”计划。等到赫鲁晓夫出访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召开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可是,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却率先开炮,批评赫鲁晓夫的内政外交政策。紧接着,其他几位也纷纷出击,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倡导的各项方针政策,攻击赫鲁晓夫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独断专行。当马林科夫等人提出罢免他的第一书记职务进行表决时,赫鲁晓夫抗议:“中央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只有中央委员会才有这个权力!”

当时苏共内部对赫鲁晓夫的也是两极分化,除了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之外,其余的候补委员都支持赫鲁晓夫,特别是福尔采娃。福尔采娃是当时的主席团候补委员,苏共内部很多委员都是她提拔的,人脉广阔,不听命这些元老。

鉴于双方僵持不下,米高扬宣布休会来拖延时间。这时候,朱可夫走了进来。他对与会的主席团委员说:“同志们,今天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要拉拢我!要我站在他那边!”原来在1957年6月19日早上,在赫鲁晓夫还在国外的时候,马林科夫将朱可夫请到克里姆林宫促膝谈心。朱可夫何等聪明,自然明白其用意。“站在哪一边呢?”他清楚每一个派别都位高权重,有强大的力量,不过,当时还无人能取代赫鲁晓夫领导,朱可夫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支持赫鲁晓夫。

两小时后,朱可夫又来到克里姆林宫,明确表态:“我要通过军队组织人员向党反映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其潜台词是“我要动用军队”。他拿起电话,向莫斯科卫成区下达命令:“部队进入临战状态!无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准开动!”与此同时,他以国防部长的名义,紧急调动空军的力量,通知全国的中央委员立即到首都开会。

包括歼击机在内的几百架军用飞机立即腾空而起,飞到各地,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各加盟共和国、各区、州的党政大员空运到莫斯科。这些人物与福尔采娃等人会合后,向元老派展开声势浩大的进攻。福尔采娃理直气壮地说:“主席团漠视中央全会的权力,竟敢越权罢免党的领袖,完全是践踏党章!”结果,主席团接受大家的要求,决定召开中央全会,苏斯洛夫担任执行主席。

在朱可夫的帮助下,于1957年6月22日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最终给马林科夫集团每人戴上一顶“反X集团分子”的帽子。会上,朱可夫很卖力,保证要把伏罗希洛夫元帅拉过来:“我们到底是亲成嘛!”当时,伏罗希洛夫元帅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孙子是朱可夫的女婿。

朱可夫以亲戚尚未聚会为由,试图在非正式场合与老头子交往。于是,伏罗希洛夫元帅倒戈,遣责莫洛托夫等人。布尔加宁察觉形势不妙,见风使舵,走到赫鲁晓夫面前,低眉顺眼,请求老朋友原谅。他虽两次检讨认错,委员们却仍叫喊:“不满意!马林科夫和卡网诺维奇性格儒弱,可怜巴巴地自我批判,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

最后对这些人进行了处理。1957年7月4日,莫洛托夫外放蒙古国当大使,其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国家监察部长之职被解除。马林科夫担任一个水电站的站长,其部长会议副主席和电站部长之职被解除。卡诺维奇担任乌拉尔一家水泥厂的厂长,其部长会议副主席之职被解除其余人等也被进行了处理。赫鲁晓夫彻底巩固了权力。

可是很快,朱可夫竟然被罢免了国防部长的职位,这又是怎么回事。朱可夫和赫鲁晓夫在卫国战争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双方关系还非常不错。据说有一次朱可夫在追赶德军时候,对赫鲁晓夫说道以后如果抓到希特勒,将他放到笼子里面给你观赏观赏。攻占柏林后,朱可夫打电话给赫鲁晓夫说道希特勒自杀了,尸体也没了,不能放笼子里面。当然了,赫鲁晓夫不会计较这些事情。主要是在之前的会议上,朱可夫说无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准开动!

这话语固然霸气,也保住了赫鲁晓夫,同时也让赫鲁晓夫忌惮,这一次你帮了我不知道是为了情分还是友谊,下次呢,下下次呢。万一你支持别人,我不得比那些贬落的人更惨啊。而朱可夫这人过于刚强,对手下士兵过于严苛,这个投诉非常之多,赫鲁晓夫在权衡利弊之下,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力,只能朝着昔日的老战友老伙伴老朋友开刀了。

1957年9月底,朱可夫应南斯拉夫铁托元帅邀请,乘坐黑海舰队“古比雪夫”号巡洋舰访问南斯拉夫。为了保障安全,海面有6艘护卫舰护航,深海潜艇直保持无线电联络,天空有3架歼击机巡视。

朱可夫刚走,赫鲁晓夫就召集主席团开会,决定解除其职务。接着,召开军队中央机关和莫斯科卫戍区直属机关党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亲临会场。会上,苏军总政治部主任热尔托夫作报告,说朱可夫违反原则,搞个人崇拜,贬低政治思想工作,必须进行批判。于是,悬挂在军队礼堂墙壁的朱可夫肖像全部消失了。

10月25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决定加强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朱可夫得到通知,要他立即中断访问日程,回国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朱可夫感到困惑,打电话问总参谋部情报局长施捷缅科中将,后者暗示:“有人可能即将失去军权。”于是,泄露机密的施捷缅科中将后来丢了官帽。

10月26日,朱可夫回国,刚下飞机就被专车直接送克里姆林宫参加会议。苏斯洛夫在报告中列举朱可夫的错误,说不听意见,独断专心,标新立异巴拉巴拉一大堆不管真的假的一股脑给朱可夫戴上了。最后免去了朱可夫的一切职务。

1958年,朱可夫退休,靠着每月5500卢布养老金生活。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中进行打猎钓鱼和写回忆录。1964年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朱可夫也没有被起用。在朱可夫元帅生命的最后几年,只有华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扬两人去探望他,而其他几乎都是远离他。1974年7月18日,朱可夫元帅在疾病交加中去世,享年78岁。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1.牧野之战:【时间】公元前1046年商末周初;【地点】牧野(今河南新乡附近);【兵力】周武王联军4.5万人,商纣王17万人;【结果】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2.长勺之战:【时间】公元前684年春秋时期;【地点】长勺(今山东莱芜);【兵力】鲁庄公3万人,齐国鲍叔牙30万人;【结果】;鲁国胜,齐国败,曹刿论战成名;

3.柏举之战:【时间】公元前506年春秋末期;【地点】柏举(今湖北麻城);【兵力】吴王阖闾3万人,楚昭王20万人;【结果】楚昭王出逃,吴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东北),孙武成名;

4.阴晋之战:【时间】公元前389年战国初期;【地点】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兵力】吴起5万新兵,秦惠公50万人;【结果】秦军败,吴起成功保住魏国河西之地,“魏武卒”成名;

5.伊阙之战:【时间】公元前293年战国时期;【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兵力】秦将白起10万人左右,韩魏联军24万人;【结果】韩魏败,国势一蹶不振,白起成名;

6.巨鹿之战:【时间】公元前207年秦末时期;【地点】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兵力】项羽5万楚军,秦将章邯、王离40万;【结果】项羽破釜沉舟全歼王离军,章邯降,20万秦军被坑杀,项羽成名;

7.彭城之战:【时间】公元前205年楚汉战争;【地点】彭城(今江苏徐州);【兵力】项羽3万铁骑,刘邦联军56万人;【结果】刘邦联军败,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也被楚军俘获;

8.井陉之战:【时间】公元前204年汉高帝三年;【地点】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兵力】韩信3万人,赵军陈余20万人;【结果】韩信背水一战,陈余战败被杀,赵王歇被俘;

9.昆阳之战:【时间】公元23年王莽新朝末年;【地点】昆阳一线(今河南叶县);【兵力】刘秀绿林军1.7万人,王莽新军43万人;【结果】刘秀胜,为后来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10.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兵力】曹操8000人,袁绍10万人;【结果】曹操火烧乌巢(今河南封丘西),袁绍败退河北,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1.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地点】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兵力】孙权刘备联军5万人,曹操20余万人;【结果】火烧赤壁,曹操败退,三足鼎立;

12.淝水之战:【时间】公元383年东晋时期;【地点】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兵力】谢安、谢玄8万北府兵,前秦苻坚25万人;【结果】苻坚败,前秦分裂;

13.郾城之战:【时间】公元1139年南宋绍兴九年;【地点】郾城(今河南漯河);【兵力】岳飞岳家军3000人,金兀术骑兵1.5万+ 步兵10万;【结果】金军大败;

14.鄱阳湖之战:【时间】公元1363年元朝末年;【地点】江西鄱阳湖;【兵力】朱元璋20万人,陈友谅65万人;【结果】朱元璋胜,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15.靖难之役:【时间】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历时四年;【地点】北平燕王府到南京城,真定、郑村坝、白沟河、夹河、藳城、灵壁等地;【兵力】燕王朱棣约30万人,明军约100万人;【结果】明军战败,南京城破,建文失踪,朱棣称帝;

16.宁远之战:【时间】1626年明天启六年;【地点】宁远(今辽宁兴城);【兵力】明袁崇焕1万余人,后金努尔哈赤6万人;【结果】明军胜利,后金失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