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是哪本名著的作者,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呢
吴敬梓是哪本名著的作者,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呢?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
我国原本有七大名著?
我国现有“四大”名著:
提起我国名著,很多人一开始肯定会想到
志怪主义,一个平行于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魔佛神妖共生的魔幻世界。
水浒传:【明】施耐庵一首草莽英雄的悲歌,一部给人以生机活力的史诗。
红楼梦:【清】曹雪芹一部天才作家穷尽一生心血依旧没有完作的血泪之作,并应运而生出一门奇特的学问———“红学”。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一部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让草根读者领略到成王败寇、指点中原的英雄气概和旷世莫略,被日本成为《商战宝典》。
其中故事各有风采,各有千秋,令读者阅后无不胸中荡气回肠,或为关羽走麦城而惋惜,或为一百单八将的结局所悲伤。
其实中国历史上原有“七大名著”
只不过是因为历史原因和风格所限,而被剔出“名著”之列。
且因历史原因,出现不同版本的七大名著,我们均来盘点一下…
另几大有争议“三大”名著:《金瓶梅》:金瓶梅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难登大雅之堂却又受读者所推崇的作品,其内容着实香艳。
但作者却有着丰厚的文学功底作为基板,而这也给了《金瓶梅》这一作品奠定了一定的中层读者的阅读基础。
也正是文笔功法深厚深得一些读书人所欣赏,奠定了此书在文学方面的地位。
2.《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的长篇白话历史演绎小说,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的故事,内容相当之丰富复杂。
以国家兴亡成败为主题。其内容所叙述的500年历史并非只在于其一篇篇的故事。
更多的是对于故事背后的道义、天意和民心的人本主义的反思。
此书主要思想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3.《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也就是《聊斋》,主要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了腐朽的封建礼教,借鬼神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在民间流传极广,大受欢迎。
其所阐述的中心思想并非单纯的鬼怪之物,鬼怪亦有情,人神亦无情。
4.《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本书以小故事的形式来描写不同心性的人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同表现和结果。
对于人物的刻画深入细腻,讽刺手法高超。属于中国古典讽刺文学。
想必大家也都读过《范进中举》吧
后世文学家对于此书评价均甚高,且在国际汉学界有着很深的影响。
5.《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主要是以武王伐纣的历史和政治观念来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
全书主要思想反省了人们对于明君和暴君昏君的态度。
与《西游记》同为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代表。
感谢阅读,虽民间一直传言“七大”名著,但是公道自在人心,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赞美了了哪些人?
早在春秋时期,在《管子》这部书里就提出了“四民”的说法,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了“士、农、工、商”这四个类别,说白了,指的就是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这四类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类人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下来的,也就是说,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
所以,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商人一般都不是什么好角色:《水浒传》中,被鲁达三拳打死的镇关西,是杀猪卖肉的生意人;《西游记》里害死唐僧父亲陈光蕊的,是做水运生意的刘洪;《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是开生药铺的商人······
《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吴敬梓也歌颂了有情有义的商人
就连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也没放过商人,名篇《琵琶行》中,就有 “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句子,难道商人的形象始终是这么的不入流么?
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就描写了一群有情有义的商人。
周进的人生悲剧
周进是小说正文中描写的第一个儒生,出场时他就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由周进衣着的寒酸,就可以看出他在经济上的困窘,可更让他感到痛苦的,却是精神上受到的摧残。
《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吴敬梓也歌颂了有情有义的商人
周进只是一个童生,而他的学生顾小舍人已经进学成了秀才了,童生怎么能有资格来教秀才呢?周进只好再到汶上县去坐馆,去教一些村里的小孩子们。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来自梅秀才和王举人的讥讽和侮辱。
梅秀才只是薛家集里的一个小青年而已,但因为他已经考上了秀才,身份比起周进来说是要高上一截的,所以他并不把周进放在眼里。
在薛家集众人为周进接风的酒席上,当着周进的面儿,梅秀才就念起了顺口溜来羞辱周进的吃斋:
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人们提醒梅秀才,顺口溜里说的这个人就是周进,而梅秀才还狡辩,说这里明明说的是一个秀才啊!周进还只是一个童生而已。
几句话,羞得周进的脸上红一块儿,白一块儿的,然而却又不好发作。
《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吴敬梓也歌颂了有情有义的商人
王举人路过周进教学的观音庵时,暂住了一宿。他自己带来了丰盛的酒席,却丝毫没有请周进一起吃饭的意思,任凭周进在一旁吃着和尚为他准备的惯例晚餐——“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
第二天走后,王举人倒也给周进留下了一些东西,是“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只好昏头昏脑地扫了一早晨,没有怨言。
周进每年只有十二两银子的束脩,可夏总甲还嫌弃他不知道敬奉自己,最后周进便又失业了,只好去帮一群商人们记账。
众人来到了省城,正赶上在修理贡院,周进于是和同伴们一起进去参观,当见到秀才们考试时排得整整齐齐的号板时,周进终于崩溃了:
周进······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他(周进)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商人的慷慨解囊
周进的同伴中有他的姐夫金有余,他向众人道出了周进之所以会这么痛苦的根源所在,其中一个商人提醒说,监生也是可以入场参加考试的。
《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吴敬梓也歌颂了有情有义的商人
古代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童生、生员、举人和进士,所谓生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秀才了。周进还没能考上秀才,按理说他是没资格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去考取举人的。
不过,还有一种可以变通的机会,那就是花钱买上一个监生的名分,也就是捐监或者是例监,这样就可以越过生员,直接去参加乡试了。
可一贫如洗的周进,到哪儿去弄这笔钱呢?
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著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最后,由四个商人一共凑了二百两银子,给周进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周进于是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当年的乡试,结果是巍然高中,成了一名举人。
随后,周进就在科举之路上高歌猛进,在继续参加完京城的会试之后,周进又成了一名进士,“殿试三甲,授了部属”,三年之后就升了御史,做了广东学道。
正是这几位商人对周进的资助,给了他这条咸鱼一个翻身的重要契机。
《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吴敬梓也歌颂了有情有义的商人
成人之美?政治投机?
对于商人,民间历来就有“无利不起早”的说法,商人做生意的终极目标,就是去追求投资后的利润回报了。那么,这些主动帮助周进的商人们,是不是也在做一笔投资呢?毕竟与官府相勾结,就可以把生意做得更大,而周进,无疑是一只具有高回报率的“潜力股”了。
是这样的么?
咱先来看一看周进的现状,一个六十多岁的童生,已经不知道在考秀才时失利了多少次了,一个连考取秀才都没有指望的人,要他去直接考举人,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小说后面的范进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上秀才了,当他想要再去考举人的时候,他的丈人胡屠户还骂他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呢。
周进这事儿要是让胡屠户来说,就是连个屁的影子都没有。
所以说,这几个商人简直就是在自己掏腰包,让周进圆一个参加乡试的梦罢了,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投资与回报的问题。
《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吴敬梓也歌颂了有情有义的商人
而且,当有人提出筹钱为周进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其余的几个商人是这样来回应的:
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他们在事前并没有对周进提出任何的附加条件,例如什么你若是不中的话,又该如何还钱啦,或者要是中了以后,那又该如何为他们的生意提供便利啦,诸如此类的话题,都没有涉及。
可见,众人帮助周进参加乡试是出自于真心实意,是光明磊落的,没有任何别的企图。
等到放榜之后,周进中了举人,“众人个个喜欢”,一起回到了汶上县。周进自然是高兴的,而那几位热心助人的商人,恐怕更多的是在替周进高兴吧。
小说后面没有叙述周进是否还钱的事儿,但是就周进的人品来说,他在有钱之后一定是把钱还给了那几个商人的,而且应该是不但还了钱,肯定还会请这几位有情有义的商人好好的喝上几杯感谢的美酒。
《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吴敬梓也歌颂了有情有义的商人
在这个故事里,吴敬梓对这几位商人仗义疏财,有情有义的赞美,一改传统小说中对商人形象的贬低,使商人这一文化形象冲破了传统中“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僵化模式的束缚。
这不仅仅是一种突破,应该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闪光之处。
给儒林外史作序的闲斋老人是谁?
许多研究者认为《儒林外史》的序言颇符合吴敬梓的创作意图,很可能就是吴敬梓托名闲斋老人所作自序,但并不确定。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的序作者。今见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清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卷首即镌有书写的闲斋老人序,其后清代各种《儒林外史》版本卷首都有此序,已被当作这部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沿印、评点,对后人认识、研究《儒林外史》有重要影响。
什么这一形象来源?
吴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一个迂腐者的形象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