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赛尔是什么意思梗,凡尔赛高端局什么意思
凡赛尔是什么意思梗,凡尔赛高端局什么意思?
凡尔赛这个梗指的是一种贵族精神,或许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钱也没有地位,但是在他心目中自己就是贵族,即精神贵族。
凡尔赛这个梗出自某平台的一位网友,他的一位朋友和他吐槽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爱慕虚荣的人在朋友圈炫耀自己,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优越感。而后这名网友根据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贵族生活的状态,两者进行类比,无比相似。于是凡尔赛这个梗至此而出,凡尔赛文学也在网络红极一时。
网络流行词凡尔赛是什么梗?
肯定不好啊,是集几个词于一身就是凡尔赛。炫富,虚伪,虚荣,虚假,装逼。
凡尔赛怎么火的?
凡尔赛其实很早之前就存在的一个梗,如今突然间又火起来,是因为一位叫做蒙淇淇77的微博网友,她的微博内容全部都是这些凡尔赛式的文章。
网络语凡尔赛是什么意思?
凡尔赛这个梗最近很火,凡尔赛文学就是用最低调的话,炫出最高调的耀。
这种“文体”在网络上的流行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最近被“扒皮”,并受到猛烈抨击。
据说是“凡尔赛体”的某位网红专家之一的蒙淇淇,热度超级高,不但被人“扒”出自己不过是个收入平平的小编剧,自己的房子很大、衣服很贵、周游列国的剧情都属于编造,甚至还有人说她的甜宠爱情也是伪造,她的家庭并不幸福云云。
蒙淇淇本人也在巨大关注下接受了无数媒体采访,并承认自己网络生活描述中有虚假成分。
如果说今天还在热议所谓“凡尔赛文体”,那应该追溯一下2016年左右最为著名的两则访谈对话。
一则对话是采访王健林,他说,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应该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
另一则对话则是采访马云,他说,我大概20年没拿工资过,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花钱,我身上都不带钱。当然,后来他还说,一个月挣一二十亿会很难受。
两位首富在那时都是市场偶像,遍身光芒,虽然在我们眼里看起来是凡尔赛,但是在他们眼里,却是极为平常的的小事。
而到了今天的“凡尔赛体”,却明显是徒有其表、内里空虚。
为什么会出现凡尔赛现象?朋友圈“凡尔赛”式炫富的人是什么心理?
其实,凡尔赛代表着一种消费观念。90年代的大家只满足于生活品类与温饱的消费,到如今不再瞒住于温饱品类的消费,大众开始追求有品质甚至是奢华的生活方式。
物质主义的凡尔赛人的表达方式,他们常常以经济价值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行为在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上来看,属于炫耀性身份消费,可以归类于身份经济学范围。
身份是一个人的权利、地位、社会角色的总和。这些范围构成了经济产出的社会机制,不断影响着大家的消费行为。
人们追求国际知名大牌,追逐高端限量产品正是为了建构一种差异性的积极身份象征。
大家心中仿佛有一个隐含的共识:大牌代表了高端、限量代表了稀缺。这属于典型的身份性消费。
我还发现在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购买特别昂贵的产品和服务,已经不仅仅是出于对其质量或实用功能的考虑,而往往是出于炫耀社会地位的和财富的动机,这就是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指个体为了获得商品的非功能性价值,表现出来的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商品和服务偏好,以便像他人传达自己的经济、文化资本,树立独特的自我形象的消费行为。
玩梗可以,可以合适的身份消费,但切勿太过夸张,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贷消费引发巨额债务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就像是“拼单名媛团”,炫富的时候已经没有底气;也像是富二代的人设崩塌,几十万的吉他又怎么样?几个亿的债务不也是要还吗?
法国人如何评价维希政权及其领导人?
1940年6月21日,大势已去的法国与德国开始进行停战谈判。谈判地点还是贡比涅,还是那节专列车厢,为什么呢?很简单,1918年德国签字投降的地方就是这里,随后就是《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必须在这里发泄。
这一天,作为耻辱的象征,福熙的专列车厢被德国工兵从博物馆里拉出,停放在原来的位置。为了更能获得征服者才能体会到的快感,会议地点事先对法国人保密。德国人就是想看到法国人惊愕时的窘迫样子,以及带给他们的最大羞辱。
前来谈判的法国代表惊讶的同时,也十分清楚德国人的用意。在记者们的围观下,毫无尊严地步入会场,签下了比第一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更苛刻的协定。消息传到国内,整个德国沸腾了,人们纷纷自发上街祝贺,民族尊严得到了空前满足。
对于法国人来说,这一天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根据协定,法军解除武装,所有武器上缴德国;一战后,被法国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入德国;并将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其3/5的领土,剩余部分由贝当政府统治。
更过分的是,这3/5的法国领土包含了富庶的北部工业区,以及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可怜的法国不仅成为了一个内陆国家,而且还要支付占领军的费用。要知道,一战德国投降时,只要求其撤军,并没有解除德军的武装,更没有占领军。
就算严苛的《凡尔赛和约》,还准许其保留10万人的部队,除了阿尔萨斯、洛林和“波兰走廊”外,基本没有肢解德国。这比一战时还苛刻的条件,让法国代表不能接受并表示抗议,但德国人并不打算进行讨价还价,只要求其全部接受。
在德国的最后通牒下,法国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筹码,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国人将这节“福煦车厢”作为战利品,拉回柏林供人们参观。在欧洲战争结束前夕,德国元首命令炸毁这节车厢,以免德国战败再次获得羞辱。
那为什么德国要保留2/5的法国呢?
法国投降,是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的最大胜利,不仅战胜了除苏联外唯一有实力与德国抗衡的国家,而且在战略处境上得到了极大改观,尤其是消除了萦绕德国几代人两线作战的阴影。但不占领其全境,还有许多政治智慧在其中。
首先,防止出现抵抗运动。投降后的法国,任何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都会选择抵抗,而法国还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这都是不容小嘘的反抗力量。保留一个傀儡的政府,由其统治海外殖民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是最好的抉择。
而对于将战争继续下去的德国来说,这不仅可以维护“后方”秩序,减少驻军,而且可以防止出现主战的流亡政府。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只有英国承认其“合法性”,其他国家都承认维希政府,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其次,加强对英国的封锁。德国海军实力弱,不可能控制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而这些也是英国窥视已久的地方。有了维希政府,可以间接地控制这些殖民地,防止其倒向英国,并弱化其在非洲的影响,继而在大的格局中,对英国进行封锁。
更重要的是,牵制法国海军。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法国海军,拥有各类舰艇一百多艘,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海上力量。在法国投降前,英国极力建议两国合并的目的,就是想拥有这股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愤怒的法国决定向德国求和。
然而,维希政府的海军,始终是英国人心中的“梗”。在他们看来,一旦德国拥有法国海军,将加大对英国本土的威胁。在百般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英国对法国海军强行扣留,甚至武力攻击。昔日的盟友变成敌人,德国此举“一举两得”。
单从战略角度上讲,德国留出2/5的法国是很高明的,不仅占有其经济发达地区,使其在经济上依附于德国,而且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战争仍在继续,大量的兵员可以避免投入到维持秩序中,更何况,还提供了封锁英国的海军基地。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德国成为欧洲真正的霸主,特别是法国的投降,以及英国势力被赶回本土,剩下的小国要么被灭亡,要么沦为德国的“马前卒”。而一战后,过着憋屈生活的德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更加疯狂地追随德国元首。
殊不知,这是一条自寻灭亡的道路,德国的“辉煌”很快就会过去。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