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什么意思,俄罗斯有22个自治共和国
车臣什么意思,俄罗斯有22个自治共和国?
咱们国家有自治区、自治州等等,通常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在原苏联地区,不少国家都存在着自治共和国,尤其是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最多。
除此之外,像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也都有自治共和国。
说起来,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并不算是个国家,只不过是其境内的一个区划单位,但是相较于自治区与自治州啥的,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更像是我国汉朝时期的诸侯国。
一战末期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起了苏俄,而不久之后,苏俄与乌克兰、白俄还有外加高加索联邦共同组建了苏联,这就是最早的苏联,之后不断扩张。
原本的俄国,位于东欧内陆,但是后来大规模扩张之后,纳入了很多不同的族群。
当年俄国内战的时候,大量少数民族地区,都开始想着脱离俄国,建立自己的国家。
列宁等为了将这些少数民族都联合起来,于是提出建立联邦制国家的概念,允许境内大量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自己的共和国,但是他们仍旧属于俄罗斯联邦,而非独立国家。
这样的概念,也有点像是美国的州,美利坚联邦指的是五十个州联合建立的国家,每个州都是联邦主体,实际上都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利,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也类似。
不过在俄罗斯,州都是直属地区,而自治共和国,享有高度自治的各项权利。
那时候有些实力强大的共和国,并没有加入俄罗斯联邦,而是以对等地位加入了苏联。
就好像是俄罗斯套娃一样,苏联时代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内部,又存在着不少高度自治的自治共和国,而最初的时候,各加盟共和国,理论上都是有权自主加入或者退出苏联的。
苏联崩解初期,俄罗斯联邦境内很多的自治共和国,也纷纷要求脱离俄罗斯,但是经过一系列谈判之后,绝大多数的自治共和国,还是留在了联邦之内。
相较于一般的联邦实体,俄罗斯境内的自治共和国享有的自主权利要更多一些。
尤其是像鞑靼斯坦、车臣等几个非常不好惹的自治共和国,甚至可以自主任命高级官员。
比起俄境内的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共和国拥有制定所辖范围宪法的权利,其民众甚至可以享有单独的所在共和国的国籍,除了外交与国防,其他的权力几乎都是自主的。
俄罗斯境内的自治共和国,其元首也几乎都叫做总统,并且也几乎都是通过选举产生,并非是俄罗斯联邦总统任命,但是对外关系方面,并不享受对等地位。
比如自治共和国的总统,就是要比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总统低,不能相提并论。
不恰当点来说的话,俄罗斯自治共和国的总统,与美国的州长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虽然名义上叫做自治共和国,但是这些并不算是如今国际上所说的主权国家,其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力,但是其主权仍旧属于俄罗斯联邦,这就是俄罗斯境内的自治共和国实质。
俄罗斯外交部曾称与印度的关系无人能比?
这是一句典型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毕竟所谓的“无人能比”,从来就不意味着“好得无人能比”,而且从俄罗斯一如既往的秉性来看,它和所有国家的关系都无人能比,你要非说俄罗斯和印度好得像异父异母的亲兄弟,那估计普京和莫迪自己都不相信。
但问题是两国的关系确实非常铁啊,即便经历了苏联解体后印度的“白纸还债”,以及名扬世界的“一个火烧买航母”的“军购佳话”,两国关系也依然如胶似漆,颇有惺惺相惜的意思。
那么,为何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如此密切呢?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各取所需。
俄罗斯虽然有超级大国的辉煌过往,但仍然难逃“无利不起早”的国际关系铁律;而印度虽然干啥啥不行,但也有着远交近攻的所谓大国思维。正是因为相互需要,所以俄印两国深情拥抱。
那么,俄印两国各自都有着哪些互补的诉求呢?静夜史认为概括起来就是:
俄罗斯有野心没钱;
印度有钱没技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有着所有国家都垂涎欲滴的资源,说难听点这些资源就是混吃等死,也够俄罗斯挥霍几百年。
但问题是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在继承了苏联核武库和国际地位的同时,也继承了苏联的债务和仇恨,这使得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围追堵截完全转移到俄罗斯身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苏联解体后,西方资本趁机涌入,配合苏联的特权阶层大量倒卖苏联国有资产,彻底毁掉了俄罗斯的工业体系,使俄罗斯只能通过出卖油气资源和武器为生,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大号沙特。
但因为有俄罗斯从未掌握国际大宗资源定价权,所以只能在国际市场上任人宰割,此前沙特与俄罗斯的原油大战使俄罗斯元气大伤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器出口对俄罗斯而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印度就是俄罗斯武器最忠实的卖家,没有之一。
因为独立建国太过平淡,完全不需要像其他国家那样经历惨烈的革命或者反侵略战争,印度几乎保留了英属印度所有特色,包括统治阶级。这给印度至少带来了两大影响:
一是印度对190多年的被殖民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提起英国殖民者不是痛恨而是说不完的感激,在行动上更是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疯狂欺凌同样遭受英国殖民者蹂躏的其他南亚国家,俨然成为南亚次大陆上的黑恶势力。
二是因为没有经历革命这样惨烈的社会换血,尽管尼赫鲁利用个人权威基本消灭了印度的土邦,但印度山头林立及一盘散沙的局面依然大行其道,再加上印度是名副其实的人种和宗教博物馆,所以尽管印度独立很多年,GDP更是在牛粪牛棚的支撑下冲到了世界前五,但印度社会的矛盾始终此起彼伏。
在对外煽风点火和对内镇压矛盾的双重需求下,印度军队始终呼唤先进的武器,但种姓制度下的印度最终无法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对先进的武器制造始终力不从心,所以印度军方只能坚持万国牌路线,坚定不移地奉行买买买的方针。
印度独立之初,虽然几乎继承了英国的自由和民主制度,但毕竟被英国掠夺了太多,起步基础相当薄弱,这让尼赫鲁感觉自己和起步同样薄弱的苏联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在美苏争霸的大格局下,印度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本身具备当棋子的能力,所以苏联在印度独立后就先美国一步拉拢了印度,而这样的捷足先登最大的成就就是今日的印度武器虽是万国牌,但主要还是以俄制武器为主。
因为印度的存在是我们在西南方向的巨大危险,所以苏联也有意利用印度牵制我们,包括在我们和印度的战争中偏袒印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继承了苏联的对印关系。因为我们的不断强大让俄罗斯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俄罗斯利用印度牵制我们的初心并未改变甚至还变本加厉。
而为了使印度欲壑难填,进而为购买俄罗斯武器而慷慨解囊,俄罗斯对印度可谓是有求必应甚至超值服务,最典型的操作就是高调支持印度入常,并在印度与巴基斯坦等国的冲突中为印度提供支持等。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确实无人能及,毕竟俄罗斯的军火商需要印度发工资,印度也需要俄罗斯的有求必应。再加上印度与俄罗斯并不接壤,也不存在所谓的领土争端,在当前的俄罗斯长期一蹶不振,不具备走向四大洋能量的同时,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当然情比金坚。
不过,虽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这种因利益建立起来的情谊也许坚固,但难以长久,就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再强调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两国能亲密多久,终归不得而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美国防部誓言保护叙油田?
10月22日俄罗斯与土耳其两国领导人在索契进行会晤,就叙利亚问题达成了协议,其中俄罗斯承认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设立的“安全区”是合理的存在,而库尔德武装撤退到叙土边界叙利亚一侧纵深30千米以外地区。美国担心俄土达成协议后俄叙联军会控制幼发拉底河以东地区的油田,因为那样的话一方面说明美国在叙利亚事实上彻底失败了;而且美国认为俄叙联军控制幼发拉底河以东地区后,还可能威胁亲美政权控制的伊拉克的安全,因此本来已经打算从叙利亚撤军的美国才会突然变卦,决定在叙利亚留下一支部队来“保卫油田”。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美军留在叙利亚“保卫油田”的部队有500人左右,而且还装备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从理论上讲以这么点部队来保卫油田事实上是根本不够用的。因为在不久前土耳其针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而采取的“和平之泉”作战中,曾经被叙库武俘虏的极端组织武装人员有很多趁乱逃跑,这些人一旦重新聚合在一起,还是可能对油田造成威胁的。不过对于美军来说现在真正大的威胁,就是兵力规模达到数万人的俄叙联军。因为美国抢占的这些油田都是在叙利亚领土范围内,从理论上讲叙利亚政府军完全有理由收复这些油田,那么他们是可能与美军起冲突的。
如果是逃跑的ISIS武装人员来骚扰油田,估计对美军不会带来多大的麻烦。但如果是俄叙联军来抢占油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毕竟俄叙联军可是实打实的正规军,其在组织纪律性方面比那些极端组织武装强许多,同时他们有较为丰富的正规战、攻坚战经验,并且在兵力数量上也相对于美军占了优势。美军控制代尔祖尔等地的油田,其实他们最担心的还是俄叙联军或者伊朗武装力量来“抢”油田。
虽然表面上看美军兵力上处于劣势,但由于美军在叙利亚周边的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联酋、巴林等国都拥有军事基地,因此一旦俄叙联军或者伊朗武装部队进攻油田,美军只要能够顶住敌方第一波进攻并呼叫空中支援,那么叙利亚周边国家的美军基地很快就会出动战机或无人机攻击俄叙联军,在自身缺乏空中力量掩护的情况下俄叙联军可能会损失惨重,然后不得不撤退。同时,由于美国在地中海和波斯湾部署了舰队,这些舰队的舰艇在必要时可以向俄叙联军发射巡航导弹或者潜射导弹,同样是会给俄叙联军造成严重损失的。
只要俄叙联军和伊朗武装力量无法有效压制美军的空中力量,那么冒险进攻油田基本上就等于自杀。不过似乎占据了绝对优势的美国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伊朗在一些部署有美军基地的中东国家实施了“输出革命”,如果俄叙联军进攻代尔祖尔油田时伊朗发动自己的同盟军袭扰美军在中东的若干基地,到时候美军基地可能因为忙于自保而无法给守油田的部队提供有效支持,那么俄叙联军还是可能趁虚而入得手的。如果俄叙联军在叙利亚部署了数量可观的、先进的反导武器系统(例如S-400武器系统),那么即使美军动用巡航导弹或者无人机攻击,可能也无法完全阻止俄叙联军的进攻。
另外,现代战争离不开网络系统的支持。如果俄叙联军在进攻油田的同时出动黑客对美军实行网络攻击,瘫痪美军的网络战系统,那么美军在中东的基地可能无法第一时间给守油田之美军提供支持,如此则俄叙联军就可能通过打“时间差”来取得胜利。因此现在说美军能够完全防住俄叙联军和伊朗武装力量“抢”油田还为时过早。
虽然美军在技术和装备上相对占优,但打仗毕竟还是要人去操作,如果俄叙联军和伊朗武装力量真的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击败美军控制油田可能并非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车臣共和国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现在的俄罗斯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联邦主体,不过俄罗斯一共有89个联邦主体,本来不应该特别突出,但是它的位置太过重要,以至于俄罗斯中央政府跟它有着多年恩怨。车臣位于俄罗斯北高加索捷列克河沿岸,北方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南边是2008年跟俄罗斯开战的格鲁吉亚共和国,东边靠着塔吉斯坦共和国,而西部则是北奥塞梯共和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车臣的故事。
(1)车臣是从何而来?
车臣的民族世代都住在高加索山区,原本被蒙古人的分支金帐汗国所统治,但是随着15~16世纪金帐汗国解体之后,这伙人开始下山,并且信仰起了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伊斯兰教派中有逊尼派和什叶派)。而车臣在18世纪碰上了俄罗斯人,俄罗斯不断地扩张,终于跟车臣人碰上面了,最终两股势力进行了一番交战,一直到1859年,俄罗斯人生擒了车臣的宗教领袖沙米尔,车臣才被俄罗斯正式兼并。但是车臣人一直不愿意屈服俄罗斯人就是了,起义此起彼伏。
(2)车臣跟苏联的恩怨
后来沙皇被人全家突突了,俄罗斯这个国家也变成了苏联,但是车臣人对苏联也是十分仇恨的,因为苏联的错误政策让车臣人非常痛苦。在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且还开始划分成分。在俄罗斯,一般的穷人是养不起马的,换而言之,养得起马的基本上会被定义为富人,而车臣人就受不了,因为车臣人普遍从事游牧业,牧民没马那不是搞笑嘛?但是俄罗斯族工人组成的划分成分的工作队可不管这个,往往把有马的车臣人都划为“富农”,轻一点的没收财产,重一点的物理消灭。
苏联当局这样的政策这能让车臣人满意嘛,当然不可能了,于是车臣的反抗此起彼伏,在1929~1935年,车臣地区共爆发了286次反抗建立集体农庄的事件。并且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肃反运动中,车臣人业遭遇了清算,导致车臣人对苏联人强烈不满。后来德国人袭击了苏联,车臣人立马选择跟德国人合作,还成立了一个“高加索兄弟特别党”,甚至到二战后,车臣人还跟德国佬勾搭。不过德国佬不是啥好人,在2000年后,德国人为了讨好俄罗斯,曾经把手里关于车臣人的资料送给了普京。
后来众所周知,德国人被苏联人打败了,苏联人也开始清算车臣人。1944年2月苏军重新解放了车臣,苏慈宗斯大林让苏联政府将车臣人全部迁往哈萨克斯坦、中亚和西伯利亚,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而在这一残酷的迁徙过程,导致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车臣人出现死亡。而在流放地,车臣人也是被当成二等公民看待,被人所监视。不过后来随着苏穗宗赫鲁晓夫登基,开始赦免了这些人,1957年,苏联政府宣布为车臣—印古什民族平反,恢复其自治共和国的建制,并让车臣人回老家,还给了一定的补偿,但是车臣人跟苏联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这也是为什么苏联解体之后,车臣人就想着离开俄罗斯单过的原因。
(3)结语
总而言之,车臣人并没有想跟俄罗斯人一起走下去的意思,但是形势比人强,不跟俄罗斯人混,他就得挨收拾,所以车臣最终也没能离开俄罗斯。而车臣也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哪怕俄罗斯再虚弱,车臣也必须留下。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
部队里的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和装甲步兵有什么区别?
步兵,是军队中最古老的作战兵种,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历程中,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军队武器装备技术逐步改善,军队的编制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之中。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人类不离开地面的基础上完成的。还没有发现有哪个国家、哪支军队未建立步兵,就直接建立其他军兵种的。
所谓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主要是按照乘载车辆区分的。
摩托化步兵概念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场的凡尔登战役,当时法军为了紧急支援凡尔登要塞的防御战斗,紧急调用地方车辆,一晚之间迅速向前线运送9 个师,从而在德军几乎要攻陷要塞之前,以这9个师的兵力稳定了要塞的防御。
装甲步兵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按照德军装甲兵和创始人古德里安将军“具备相同机动力和相同防护力”的思想首次创建了“装甲步兵”。但因为坦克被置於优先发展的地位,装甲步兵的乘坐车辆不被希特勒重视。整个大战中,德军装甲步兵主要使用的是敞开式、半履带式装甲汽车,因此,战斗中导致德军步兵的大量伤亡,德国人力资源的逐渐枯竭。当古德里安将军就任德军参谋总长时,准备改善这一个情况时,但德国的战争潜力已被明显削弱,不能合理地分配战争资源,迫使德军大量使用摩托化步兵和徒步步兵配合坦克兵作战。
同期,美军也大量使用半履带式装甲车辆。但纵观整个二战,坦克与步兵的协同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针对大战中步坦协同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攻防作战的协同性,从五十年代起,大量研制和装备各种装甲车。其中着名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有:前苏军的BTP-50,美军的M75 ,法军的AMW-VC1,联邦德国军队的HS-30。
美军的M75装甲输送车与之相对应的,迅速成立和扩建一批“名符其实”的装甲步兵。其中以前苏军为主要代表,先后创建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和坦克师属装甲步兵团,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苏军装甲化”的进程。核武器诞生并使用於战场后,各国对步兵乘载方式进一步提出了要求:乘车战斗,防御,与坦克部队能够共同遂行陆军的快速机动作战。
机械化步兵诞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前苏联和联邦德国研制出一种新型战斗车辆,这就是步兵战斗车。步兵战斗车从根本上解决了装甲输送车单纯输送步兵的战斗性质,使步战车成为步兵的“基本战斗工具”,从而使步兵真正成为一支“机动能休息,乘载能作战,打坦克是高手”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从而诞生了“机械化步兵”。
可以说,人类从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到装甲步兵,乃至机械化步兵,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军队作战思想的深刻变化。
它们三者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一)乘载工具不同。
摩托化步兵主要乘坐汽车、摩托车;
装甲步兵主要乘坐各种装甲输送车,包括轮式装甲输送车和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机械化步兵主要乘坐机械化步兵战斗车,简称步战车。
(二)战斗方式不同。
摩托化步兵通常是机动到对方小口径火炮的射程外,一般为3 至5 公里外,下车后进入进攻出发阵地,汽车此时隐蔽,在炮兵火力支援的炮火支援阶段(一般为30到50分钟时间),尔后边运动,边由连战斗队形展开成排战斗队形,最后展开成组战斗队形,在距离敌机枪有效射程的距离边缘(一般为400 至600 米),展开成冲击战斗队形,高速冲击敌防禦前沿,实施最后突破。
装甲步兵与坦克部队协同时,通常直接运动到冲击出发阵地(约为2至4 公里),根据地形情况,可采用坦克、装甲车掩护,步兵尾随,或者是步兵掩护,坦克、装甲车尾随等协同动作方式,共同冲击敌阵,必要时,可采用坦克在前,装甲车在后的坦装协同队形,以坦克主要掩护装甲车,冲击敌阵。
机械化步兵在上述距离外,在行进间稍加整顿,通常采取坦克在前,步战车在后的协同动作方式,实现“边冲边打”的要求,必要时,也可采取步兵下车支援坦克战斗,徒步支援坦克冲击的协同动作方式,完成冲击突破任务。
除摩托化步兵外,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除徒步战斗外,一般根据地形和敌情等情况,通常采取乘坐战斗方式。地形不利于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与坦克实施高速冲击时,则采用徒步战斗。目前,美军机械化步兵下车的距离为100 到150米,也就是美军机械化步兵在行进间与坦克高速冲击至对方防御阵地前沿100 多米的距离时(已跨越对方前沿前地雷场),机械化步兵才下车,尔后高速冲击突破对方前沿。
(三)战斗的武器不同。
摩托化步兵主要使用单兵武器;
装甲步兵除使用单兵武器外,还可使用装甲车车载武器,如高射机枪,车载机枪;
机械化步兵则主要使用车载武器,如火炮、反坦克和防空导弹、车载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单
兵武器则是次要的。
(四)通信指挥不同。
摩托化步兵主要採取步兵指挥手段,如口令、旗语、步兵电台。
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在此基础上,则主要采取车载电台、步坦协同电台等。
相对而言,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与坦克协同时的组织指挥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