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入伏,7月份的节气

2023-04-11 03:00:04 105阅读

2020年入伏,7月份的节气?

处暑节气:七月初四,2020-08-22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2020年入伏,7月份的节气

白露节气:七月二十,2020-09-07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八月什么时候初伏?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而一般情况下,初伏有10天,中伏有20天,末伏有10天,一共有40天,也有个别年份只有30天。就2020年伏天时间来看,一共40天时间,具体2020年几号入伏几号出伏?我们一起来参考以下2020年初伏中伏末伏时间表。

2020年初伏中伏末伏时间表 2020年几号入伏几号出伏

2020三伏天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

那么,三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呢?它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来确定的。每年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叫做“三伏”。“庚”就是十天干中的“庚”,庚与庚相隔是10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10天。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所以相隔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20天。

三伏天的起源

三伏天

《史记·秦本纪》载:(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

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武公卒,立其弟德公,那么,秦德公二年就是公元前676年,按照历忌传统:“三伏天”的燥热之气是地下所散发出来的毒邪之气,便用杀狗淋血、把狗皮悬挂于城门来驱邪避毒。

“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年表云“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按: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

三伏的时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冬病夏治是什么意思?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小暑与处暑之间最为炎热和潮湿,如此闷热的天气也会引发很多不适的症状,为此很多人都会选择去中医院做“三伏贴”,希望通过中医手段祛除体内的湿气或祛除病根,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何为冬病夏治?

传统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时,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扶养体内阳气,而且现在各大中医院也在推崇冬病夏治的治疗理念,那么“冬病夏治”到底什么是?

我们可以用鸡蛋来形象的解释冬病夏治。假设从冰箱中取出一枚鸡蛋,夏季炎热状态下便会有寒气冒出并在鸡蛋表面凝结成水珠,而在冬天寒冷状态下鸡蛋寒气根本无法排出来,也就是说夏日的高温环境下阳气充足而有利于湿寒气体的排出,并达到除病养身的效果。

冬病夏治其实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一大瑰宝,其实是在《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指导下并以中医学为理论的外治疗法,利用三伏天炎热且阳气旺盛这一条件,对局部穴位进行中药敷贴以增强免疫力,从而起到治疗冬季易反复发作的毛病的作用。

伏天到了!别错过冬病夏治的机会

夏季阳气最为旺盛且经络畅通,这个时候最适宜扶正培本,增强抵抗力之余又能滋养阳气,从而减少冬季某些慢性病发病几率。

1.呼吸系统疾病:

包括慢性肺病、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以及慢性咳嗽患者,这类型的病人均有肺脾肾亏虚的问题,通过冬病夏治可以纠正亏虚并增强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症状或者降低冬季发病频率的目的。

2.骨科疾病:

像颈部不适、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关节病等骨科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劳累以及风寒所致,因此在三伏天可以通过冬病夏治的方法疏通经络并强身健体,抵抗力好了就能阻挡寒风入侵。

3.消化系统疾病:

贪凉以及饮食不当都会导致寒湿或湿热气体聚集在体内,容易引发腹痛、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症,此时最适宜冬病夏治。

4.泌尿系统疾病:

体内肾气不足以及痰淤阻滞会引发夜尿症等疾病,此时应当及时冬病夏治,另外女性宫寒、月经错乱等妇科病也可以通过冬病夏治改善。

5.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是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而冬病夏治就可以调理脏腑并改善失眠问题。

6.儿科疾病:

小儿阳气不足则会导致冬天疾病频发,因此可以通过冬病夏治调理小儿阳气并治疗慢性肺炎、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小儿疾病。

冬病夏治虽好,但别走进治疗误区

一、所有人都可以冬病夏治?错

冬病夏治主要针对的是阳气不足的人,旨在通过温补阳气达到驱逐寒气的作用,而阴虚火旺或阴气亏虚之人体内阳气充足,冬病夏治反而会损伤身体并加重原有病情。

二、冬病夏治可治百病?错

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宜冬病夏治,中医科学院的肺病科张主任就强调冬病夏治务必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病情决定,某些疾病盲目的采用冬病夏治的手段很有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或使病情加重。

三、治有效可不再继续治疗?错

很多患者在夏治过程中感觉症状缓解了就停止治疗,张琼主任解释冬病夏治强调长期管理和慢慢治疗,当症状有所缓解时更应该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四、夏治后冬病一定不发作?错

冬病夏治只能作为预防保健的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日常治疗,并且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病程长短都会影响发病的。

五、冬病夏治就是穴位敷贴?错

事实上冬病夏治除了穴位贴敷以外还有针灸、拔罐、内服中药等。

冬病夏治价格便宜且治疗简便,炎炎夏日已到,阳气不足的人可以考虑冬病夏治哦。

参考文献:

1.杨巧丽 郑好飞 郑腾飞 刘颖,《浅析“冬病夏治”原理》,中医学报,Acta Chinese Medicine,2019年07期.

2.倪伟,《“冬病夏治”切忌盲目跟风》,上海中医药报,2019-06-0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20200724是伏天吗?

2020年入伏天是7月16日到7月25日,出伏天为8月15日到8月24日。

所以20200724是伏天。

2020年立秋以后?

问:2020年立秋以后,天气还能热多长时间?

天气的热有两种,一种是干热,一种是闷热,同样是三十三四度,闷热要比干热难忍。

通常,干热是正常的热,而闷热,则是变天前的热。干热是骄阳似火,闷热则是热笼蒸蒸。干热天有风就能缓解,闷热天雨后才能清爽。

立秋前后的热,大多是桑拿笼蒸的闷热。闷热就是闷雨,雨过后就能凉爽,凉爽过后的湿气还会导致闷热,闷热还会闷来秋雨。但再次的闷热总不会热过前次,这就叫"一场秋雨一场凉″。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三伏前后是初伏中伏未伏的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越是三伏后期越是闷热。

立秋时大都是在中伏末末伏初,这叫"秋后有一伏″,秋后这个末伏的热一点也不亚于中伏,但不管怎么热,末伏一出,高温天气就是过去了。再有的热,就是一早一晚的凉爽,中午短时的热,这叫"尜尜天″,就是"处暑天″,这时的热就是"秋老虎″。

秋老虎在一天当中并不长,只三四个小时,在天数上也不长,只十几天。临近白露,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再找高温天,明年夏至后见。

所以,立秋后的热即是残酷的又是短暂的,十几天就过去,再有十几天的余威,也就结束。立秋后的热就是"争秋夺伏″。爽和热激烈交锋,最后以凉爽战胜闷热而告终。

老百姓有俗语,"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几天了″,热还能有多久?

.

二O二O年立秋之后的热,也会和常年一样,疯狂不了十几天,也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