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的儿子,卫子夫为何废后

2023-04-10 23:00:04 80阅读

卫子夫的儿子,卫子夫为何废后?

历史上是因为太子谋反,卫子夫身为太子生母,无法自证清白,自杀身亡。有史料说她死时没被废黜,因为她按皇后身份规格下葬的。

武帝废她,是因为她跟太子卷入风波(武帝自己的锅大些),跟色衰爱弛没关系,或者说她早就色衰爱弛了,她之所以长期当皇后是她家有卫霍两位名将,她儿子是太子还是靠谱的太子,她个人不作妖。 武帝这人,对国家有用,色衰还是有基本保障,对国家有妨碍,年轻水灵如钩弋夫人,也会杀。

卫子夫的儿子,卫子夫为何废后

历史上既贤明又优秀可惜悲惨的五位太子是哪五位?

一、杨勇(?~604年)

隋文帝杨坚长子,母为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俊美好学,宽和率真。父亲杨坚执政后,册立随国世子,拜大将军、左司卫、长宁郡公。

杨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学,善于词赋之道,个性宽厚温和且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他的朋友包括明克让、姚察、陆开明等,都是当时的文人。

某年冬至,百官朝见杨勇,被隋文帝认为违反礼制,对杨勇的宠爱也日益消减,反而增加怀疑之心。

杨勇又性好色,喜爱奢侈,有许多妾侍、珍宝,其中有位云昭训,特别得到宠爱,并生下三个儿子,正妻元妃不得宠爱,气出了心病,没两天就死了,这让杨勇的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相当不满。

晋王杨广便假装自己没有什么姬妾,且只和萧妃厮守。于是独孤伽罗更讨厌杨勇,并对杨广的德行大加称赞,有意废黜杨勇的太子之位而立杨广为太子。隋文帝知道杨勇内心不安,便派杨素去观察他,结果杨素却故意激怒杨勇,使杨勇说出抱怨的话。从隋文帝于是废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

杨勇屡屡要求面见隋文帝,但都被皇太子杨广给拦下,情急之下,爬到树上,大声呼喊,希望隋文帝可以见他一面。杨素趁机进谗言说:,说杨勇已经得了失心疯了。隋文帝也这么觉得,因此杨勇终究无法与隋文帝见到面。

文帝卧病于仁寿宫时,《资治通鉴》、《隋书》载宣华夫人被太子杨广“无礼”之事。 宣华夫人将此事告诉文帝后,文帝始知冤枉了杨勇,并大骂独孤皇后与杨广,派人召杨勇进宫,准备废杨广而复立杨勇为太子,但是此事被杨广拦截,随即文帝便暴崩,杨广即位,立即假拟文帝诏书,赐死杨勇。炀帝后来追封杨勇为房陵王,但是子嗣不得继承其位,全部流放济南,后来多数都被杨广杀死。

蔡东藩:“太子勇非无过失,误在无正人以辅导之。如洗马李纲言,最为剀切。然有独孤后之偏爱,与晋王广之诡谋,就使勇无失德,亦必致废黜,况更有杨素之助桀为虐耶?”

二、刘据(前128年—前91年)

刘据,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汉宣帝刘询祖父,母为皇后卫子夫。

元狩元年 (前122年)立为皇太子,时年七岁。深得武帝喜爱,为其建博望苑,得以交结宾客,从其所好。因此多有与当时主流政见不同的各类“异端”前来附于刘据门下。而从后来的经历来看,刘据结交朋友颇有其父用人不问出身之风,他既结交织草鞋的平民百姓,门下也有敢仿朱亥的游侠作宾客。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和英明神武的汉武帝性格差异很大。

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大量重用酷吏,使用严刑峻法。公元前91年秋,江充等诬陷太子刘据使用巫蛊诅咒汉武帝,并派兵到太子宫搜查。刘据被逼不得已,奋而起兵,杀掉江充。武帝听说消息,命令使者召太子到甘泉宫。使者恐惧,向武帝谎称太子起兵谋反。

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丞相刘屈氂率军平叛。太子刘据兵力不足,民间更传说其要造反,没人支持,故而兵败。逃到湖县,刘据行踪最终被发觉,因不想被捕后被酷吏凌辱,遂上吊自杀。

一年后,汉武帝意识到太子刘据是含冤而死,便严惩诬陷太子的众大臣。江充被夷灭三族,李广利、刘屈氂均被灭族。

东汉名臣张皓评价:昔贼臣江充造构谗逆,倾覆戾园,孝武久乃觉寤,虽追前失,悔之何及。

三、真金太子(1243年—1286年)

孛儿只斤·真金,元世祖忽必烈嫡长子,元成宗铁穆耳的生父,母察必皇后。1261年被封为燕王,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1279年参决朝政。真金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当政后亦作为汉法派之领袖与阿合马等理财派对立。

真金表示:“父汗有训诫,不要有傲慢自大之心。只要怀有傲慢自大之心,就会坏事。我看孔子的话,就和父汗的话意思吻合。” 这表明了真金对儒家经典训条的认识水平及其思维方法。

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春,有一名南台御史上疏请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禅位于皇太子,并请南必皇后勿再干政。真金得知此事后甚为恐惧,担任都事的尚文偷偷地把这份奏章隐匿下来。然而此事已被阿合马余党答即古阿散等得知,遂于忽必烈面前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名为大索天下埋没钱粮,实为揭露此奏章,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谋取这份奏章。尚文深知关系重大,请准于右丞相安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拒不付予。答即古阿散乃报忽必烈,忽必烈大怒,命令大宗正薛尺索取该奏章。

真金忧惧不知所措,安童和玉昔帖木儿也束手无策。尚文从阿合马旧案中搜集到答即古阿散党羽的数十条罪状,先发制人,抢先以答即古阿散的罪状入奏,陈述事情经过。

忽必烈听到有人要他退位,果然怒不可遏,厉声责问道:“你们没罪吗?”丞相安童带头认罪说:“臣等不会逃避罪行,但是答即古阿散等人的罪名是在刑律上写得清清楚楚的,他们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贸然动他们必定会危害生灵,所以应该选重臣作为这个案子的主管,差不多能平息纷扰。”

忽必烈怒气稍解,形势遂趋缓和。后来答即古阿散等阿合马余党被判奸赃罪而处死。虽然如此,真金竟因此而忧惧成疾,于同年(1285年)十二月十日病死,享年四十三岁。

1285年因禅让事件而忧郁成疾,同年十二月病逝。

赵孟頫说:“储宫仁孝而敬慎,问安视膳之暇,顺美几谏,天下阴受其赐多矣。”

《新元史》评价:“太子性至孝,尝从幸宜兴州,帝不豫,忧形于色,竟夕不寐。闻母后暴得风疾,即悲泣,衣不加带而入省。及后崩,太子居丧,勺饮不入口者终日,设恶卢居之。”

四、萧统(501年―531年)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人。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萧统一岁被立为皇太子。萧统人长得帅,举止大方,爱好文学和佛法,举止端庄,记忆力很强,过目不忘。其人文学天分极高,主持编写流传后世的《昭明文选》,放在现在,应是学富五车的学者。

昭明太子为人宽容,富有同情心,每当有战事发生,他就命令手下人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衣物、粮食赈济难民。母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几天几夜不吃饭,本来身材壮硕,守丧之后瘦弱不堪。

普通七年(526年),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年仅31岁,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于安宁陵。

《南史》本传称“当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这里,文学风气之鼎盛,晋朝、宋朝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明孙承恩评价:睿资天启,令德夙闻。恭俭自居,仁柔爱人。纂辑辞章,博渉典籍。潜文梵教,兹其蔽惑。

明赵翼: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

五、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

胤礽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太子的许多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种种不仁的表现,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满。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辞,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而且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还有一件令康熙耿耿于怀十多年的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胤礽到行宫看到父皇病容,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康熙认为这个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让他先回北京。胤礽当时只有16岁,但是康熙认为这说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可见此事给康熙留下多么深的印象。康熙气愤地责备太子:作为嫡长子,毫无做兄长的样子。但是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蛮横地与父皇顶嘴。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他下决心废掉了皇太子。

胤礽被废后,诸子争储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但很快就又发生了皇太子党事件。康熙帝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胤礽幽死,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

虽然胤礽不是清朝开国的儿子,但是清朝第一位确立的太子。作为首位法定继承人,仍可以看到命运那不可捉摸的手。胤礽足足当了四十年的太子,两立两废,终于还是不得善待,只能怪自己的命了。

卫子夫的父母是谁?

她的父亲历史记载不详,只知道是姓卫。母亲是卫媪。

卫媪,西汉时人,《史记》称其为侯妾,《汉书》称其为主家僮。她跟不知名的卫姓男子生了三女一子,长女卫君孺,后嫁九卿之一的太仆公孙贺;次女卫少儿,即名将霍去病生母;三女卫子夫,是汉宣帝的曾祖母。一子是长子卫长君。其后卫媪和平阳小吏郑季生了名将卫青,又生了另两个儿子卫步和卫广,卫青和卫步、卫广皆冒卫氏。

卫青的儿子?

卫登

卫登,汉武帝时人,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第三子,皇后卫子夫的侄子,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太子刘据的表弟,幼年时受封发干侯。

王姬是卫子夫吗?

不是。

王姬王夫人入宫时间不详,按司马迁记载“与卫夫人并幸武帝”“及卫后色衰,赵之王夫人幸”可知,应为卫子夫“大幸”后期。卫子夫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入宫,第二年怀孕后被封为夫人。

卫子夫(?—前91年),即卫皇后。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出身微贱,原为平阳侯家歌者。武帝见而悦之,召入宫中。后得宠幸,生三女。元朔元年(前128年)生男刘据,遂被立为皇后。其弟卫青以击匈奴有功,封大司马、大将军,外甥霍去病亦以军功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