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年时月周日季按顺序排列,1793年法国建立了什么
旬年时月周日季按顺序排列,1793年法国建立了什么?
1793年
6月2日以后,吉伦特党中的温和派被囚禁在巴黎,其他人则四散逃亡,聚集在卡尔瓦多斯郡的冈城,把它作为反对山岳党的中心,发动了暴乱,建立了军队。同时,里昂、马赛等多郡响应了暴乱。保王党伺机而动,逐渐夺取了反叛诸郡的领导权,使反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法国军队在边境接连遭遇失败,皮埃尔元帅在布陕城下阵亡,瓦郎西安、孔代和美因兹相继失陷,军队甚至退到巴黎前面最后一个退守阵地阿腊斯,法国陷入从未有过的危机。
英国政府宣布封锁法国所有港口,没收驶往法国运送粮食的中立国船只,企图通过饥馑使法国全境陷入绝境。
6月6日以后,旺代叛军完全控制本郡后,向共和地区发动进攻,猛力攻克索谬尔。随后渡过卢瓦尔河,进攻南特,但在战斗中败北,兵员损失惨重,其统帅卡特利诺战死。南特战役成为旺代叛军得势和外侵行动的终结,保王党于是再次渡过卢瓦尔河,放弃索谬尔,退回到原来的营地,击败前来追击的共和军队。
6月24日,《1793年宪法》得到国民公会通过后,被提交给了初级议会同意。它确立了纯粹的群众政权:它不仅承认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而且也把一切权力交给人民行使。由于这部宪法规定由群众执政,把政权机构完全分散,以致在任何时代也不能付诸实施,在全面作战时期更不能实施。山岳党所需要的不是极端的民主,而是最严格的独裁。宪法于是刚被制定,便予以搁置。
7月13日,吉伦特党支持者夏洛特·科黛刺杀马拉。
7月17日,国民公会颁布土地法令,没收逃亡贵族土地,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地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8月23日,国民公会颁布全国总动员令,使法国成了一座大军营;对军队进行整编,使共和国一时拥有14个军,兵额达到120万。
8月23日以后,军事形势得到全面扭转,法国转败为胜:
在对内战争中,共和军队击败吉伦特党叛军,收复卡尔瓦多斯郡,从前拥护吉伦特党的阶级趁机承认错误,改变立场,表示拥护山岳党;保王党叛军也接连战败,卡尔托将军收复马赛和土伦,克勒曼将军收复里昂,勒舍尔将军收复旺代。
在对外战争中,儒尔当将军在瓦迪尼大败反法联军,解除莫伯日之围后,率领北路军展开了反攻;奥什和皮什格鲁率领摩泽尔方面军、克勒曼将军率领阿尔卑斯方面军也同时展开反攻,使反法联军处处败退,到处受制。
在战争期间,救国委员会实行了最残酷的大举杀戮,先后派遣科洛·德布瓦、富歇和库东到里昂,巴拉斯和弗雷隆到土伦,大肆枪杀居民,毁坏建筑物。只有冈城、马赛、波尔多因为没有勾结外国,叛乱的严重程度略有不同,杀人不那样普遍,也不那样残酷。
9月17日,国民公会颁布了可怕的惩治嫌疑犯条例,使资产阶级、中产者、商人成了罪犯的渊薮。
10月10日,国民公会宣布组建成立革命政府:国民公会下设救国委员会,救国委员会又下设治安委员会实行实际统治。罗伯斯庇尔安排自己的党羽在两委员会担任重要职位,获得独裁统治权。
10月16日,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被处死。
10月24日,国民公会宣布废除基督教历法,改用全新的共和历纪元,这种纪元改变了年份的划分,改变了日和月的名称,用旬代替星期,规定休息日不在星期日,而在每旬的第十天。新纪元始自共和国奠定之日,即1792年9月22日。
10月31日,囚禁在巴黎的21名吉伦特党成员被处死。此后,不断有吉伦特党成员遭到逮捕,并被处死。
11月8日,罗兰夫人被处决。
11月10日,巴伊被处死。
11月12月,奥尔良公爵被处死。
11月29日,巴纳夫被处死。
12月,山岳党内部由于对革命发展方向的见解不同,正式分裂为三派:
两委员会派,在政治上主张坚决实行独裁统治,在信仰上主张崇拜最高主宰。这一派掌握着救国委员会和治安委员会。主要人物有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卡尔诺、巴雷尔、库东、康邦、科洛-德布瓦、俾约-瓦伦等。
市政自治派,在政治上主张建立最大限度的地方民主政治,在信仰上主张无神论。这一派掌握着巴黎公社和各区革命委员会。主要人物有埃贝尔、肖梅特、隆森、阿纳卡西斯·克洛斯等。
温和派,主张革命胜利后恢复法制,恢复国民公会的独立自主,停止革命法庭的行动,释放全部嫌疑犯,削弱各委员会的权力或解散各委员会。主要人物有丹东、菲利波、卡米尔·德穆兰、法布尔·德格兰丁、拉克鲁瓦、韦斯特曼等。
今年霜降交节是在哪天?
农村谚语:先冬后霜,来年大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今年霜降交节在哪天?
自古以来,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农村谚语和俗语,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句,所描述的内容都对后人生活,或者农业生产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古人看云识天气,或者是在生产生活中留下的一些经典语句,都是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或者是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来概率性的事件,是我们的瑰宝,也是中华5000年传统文明的精髓。
因为在过去科学非常落后,只能够通过实践出真知,只能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也只能通过实践,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尽管时间环境和人物都发生了变化,也有一些谚语的真谛发生了演变,可最终还是能够提醒我们。
农村谚语:“先冬后霜,来年大荒”,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意思非常难理解,可经过分析,就很好明白这句谚语的意思。
冬:在这里指的是立冬节气。立冬节气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第1个节气,立冬到来意味着冬天来了。
霜:在这里并非指的是霜降节气,而是指的下霜。每一年下霜的日子不一样,有的在霜降节气之前,有的在霜降节气之后,夏霜第一场霜被称之为初霜或者早霜。
霜降:霜降节气是指24节气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秋冬过渡的一个节气。霜降天气也是比较寒冷的,也就预示着冬天即将到来,因为霜降之后就是立冬节气。
“先冬后霜,来年大荒”的意思是说,霜降节气到来15天内,没有霜冻现象,而到了立冬节气以后,第1场霜才出现。预示着来年将是大荒之年,见灾之年。
霜降节气气温一般下降到0度,这个季节早晚会出现霜冻。因为霜就是水蒸气遇到低温凝结成为固体的物质,是一种白色的毛状的固体物质。
霜降节气不见霜,这说明霜降节气15天里还是非常暖和的,也预示着是一个暖秋暖湿气流控制着大气层。当然霜降不见霜,空气湿度比较低,可以说是出现了干旱的现象,因为每年北方秋旱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
到了立冬节气才见霜,说明冷空气才刚刚到达,这就预示着冬天是一个暖冬。暖冬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冬天雨雪比较少,晴天多,就是一个干冬季。
立冬前气温非常的高,对于种植的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旺盛,可能会出现旺涨的现象,一旦遇到寒天就会被冻坏。造成减产。加上冬天雨雪又少,更是的越冬农作物受到冻害严重。
干旱的冬天主要是受到冷高压控制,空气湿度比较低,更会持续演变成为春旱。去年的天气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冬天出现了干旱,而且也是暖冬的现象。到了春天雨水非常的少春旱长,农民种植的农作物时间向后推迟近一个月时间。
♦今年霜降交节在哪天?
2022霜降到来的具体时间为公历10月23日18时35分31秒,农历 2022年九月二十八。
霜降节气是太阳运行到黄金210度处,时令交接的时刻,霜降到来,万木萧条。北方遍地铺霜,千里飞雪;南方已入秋,草木渐枯。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二十四节气解》中记载:“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因寒水蒸气凝结成为霜,因此称之为霜降。
古人把霜降节气15天分为三候,一候五天,分别为: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霜降三候意思是说霜降到来,一候豺狼等大型动物捕捉小动物储存起来,准备过冬食物;二候万木萧条,黄叶乱飞,百草枯萎,一岁一枯荣;三候昆虫等已经呆在洞中进入冬眠状态,不再进食。
♦今年的霜降节气对来年有什么预测?农村谚语是咋说的?
今年霜降未到来,让空气平衡的到来,特别现在寒露节气里,我国迎来了两轮的大范围强冷空气。目前我国北方已经是霜冻天气,或者是下雪的天气,可以说今年初霜来得非常早,在秋分节气就已经到了。这也预示着来年是一个丰收之年。
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
意思是说霜降节气没有见到霜,将预示着来年老鼠饿的都要啃空粮仓。因为到了什么季节就要有什么样的气候,该冷的时候要冷,利于农作物的冬眠;该热的时候要热利于庄稼的生长。
比如“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就描述了霜降下霜,来年粮满仓,因为这样能够使得冬前的农作物不出现旺长,因为低温而抑制了生长。
关于霜降节气的谚语还有很多:“霜后暖,雪后寒”、“一夜孤霜,来年有荒、多夜霜足,来年丰收”、“霜降降霜始,来年谷雨止”、“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这些谚语都描述了霜降节气的天气变化情况,以及对来年农作物生长的情况进行了预测。也就是可以通过霜降节气天气变化,了解未来的天气变化,如何安排农事。
综上所述,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冷不冷,五谷不丰。霜降到了要下霜,立冬到了天要冷,小雪到了要下雪,这才是正常的气候,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
你经历过最恐怖的看牙经历是什么?
看到这个标题,就不由得想起一位7旬老人,他给我讲看牙的经历,令人发笑,更令人感到恐怖,因为当时医生了一个小时没有拨出来为,医生看自己一个人拨不动就,叫人一起来拉!
老人说,当时他说想上厕所,就跑了,再也不敢拔牙了。从此,老人的牙齿一直流血,每天晚上都要有毛巾放在嘴边,折腾了自己10多年,在广州一家医院处理了。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老人的故事吧!
这位老人叫曾令校,是一位退休老师,曾经在多所学校担任校长,酷爱书法,他今年79岁高龄了,他依然精神矍铄,坚守在三尺讲台,挥毫泼墨、笔力刚劲、挥毫人生,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他假牙换牙“真牙”的经历密切相关。
曾令校老师曾令校,从事教育事业40余年,先后在湖南、广州担任学校领导职位,从教中,他不断充实自己,参加提升学历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开展书法创作等,他从未停止忙碌的脚步,在书法教育界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一名著名书法家。退休后,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在中山市开办一家书法培训学校,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他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都要写写字,为了方便学员学习借鉴,他录制了每日一字视频供大家学习。一些朋友把他的每日一字向外传播,一些外地的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也想跟他学习书法。书法家为假牙苦不堪言 挥毫力不从心可谁曾想到,一个小小的疏忽,差点让他心爱的事业毁于一旦。原来,曾老先生有多年的假牙佩戴史,甚至有一年换4副假牙的“难忘”经历。曾老说,每次换假牙,总觉得恶心想吐,说话大舌头,吃东西一用力,就压得牙床生疼,总要跑几次医院调牙合才能慢慢适应;戴了个一年半载,活动假牙开始变松,说话、吃东西时总往外掉,很多食物吃不了,体力跟不上,无法像之前那样自如挥毫……缺牙,让曾老苦不堪言、一度陷入苦恼中……“以前没重视口腔健康,牙齿掉了才明白,牙不好会给生活,甚至身体健康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深刻领悟到缺牙的危害后,当曾老在报纸上看到通过种牙技术,可以拥有真牙般的咀嚼效果后,他从中山赶到广州的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求诊。书法作品送医生1小时种好满口牙 曾老挥毫泼墨遒劲有力针对曾老先生缺牙多、时间久的问题,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的博士专家团通过会诊,用“微种植”技术,帮助他种好一口新牙。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赖仁发教授指出,“微种植”技术充分考虑患者感受,创伤小,所需时间短,恢复快!现场挥毫春节前夕,曾老前来复诊,并现场挥毫,下笔遒劲有力、一气呵成,一上午连续写60多副春联,毫无疲倦之色。据曾老先生介绍,他每餐都能吃一大碗饭,水果、蔬菜和肉都少不了,吃好了,身体越来越好,每天早上去公园散步,坚持在书法班给学员们上课、传道、解惑,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现场挥毫曾令校用自己大半生无私地献给了书法教育事业。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用专业精湛的技术让曾令校重获一口好牙,让他可以在推广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路上继续发光、发热。我国古代人们是怎样计数的?
农民:
农人每天的时间表,是从日出到日落都在田里工作。仅有在中午他的家人给他送饭时才停歇,这是自古以来的习惯。
农民的节日是社日,有春社和秋社。早在周朝,这些庆典的开支就已成为农民预算里的例常项目。在祭社神以后,酒肉由乡中众人分享。
如果碰到丰年,家家户户都会有人喝醉,要家人扶着回去。这一天,所有人都完全没有工作,包括学童和妇女。因为有一个迷信,如果这一天谁不休息,就会变得又蠢又笨。元代以来,社日逐渐衰退,有人认为这是蒙古外族朝廷禁止群众集会的结果。但是农人仍然常在村中的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节庆,虽然庙神和节日各地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明、清时期的重要节日是新年、端午和中秋。这三个主要的节庆称为三大节,各阶层都是一样的。
--------------------------------------------------------------------
商人:
从汉代到唐代中叶,政府在城市中指定市场的地区,商人集中在那里营业。
同一种行业的人住在同一行里,而政府对他们施以广泛的控制和监督。依照古来的习惯,要到中午才开市。在唐代,中午击鼓二百下开市,到日落前的七刻钟击钲三百下而散。这个规定自9世纪起逐渐松弛。到了12世纪,一般大城市里从清晨到深夜都有商业活动。商人不再受地区或时间的限制了。
和政府减少对市场控制同时并进的,是郊区市场的发展,这种市场称为“草市”,从一开始就很少受到控制。当然,在宋代及宋代以后,仍然像从前一样,在市镇和乡村里有定期的市集。这种市集大致上只在当天的一段时间内开市,因为没有延长时间的必要。
------------------------------------------------------------------
工匠:
工匠的工作时间表就像农人一样,包括整个白天。
在唐代,政府规定三月和七月的时期为“长功”;十、十一、十二、一月时期为“短功”;其他月份时期为“中功”。大致是政府规定在不同的月份里有不同的工作分量。在较近的时代,大约从宋代开始,城市里的工匠通常变成在晚上也和白天一样地工作。这个发展显然和商人时间表的改变类似,但是施行的范围没有那么广。
只有室内的手艺才需要晚间的工作,而且大约只有半年(譬如,自九月起,至三月止),用来补偿一年之中这段时间较短的白天。这似乎反映了工业发展要比商业发展落后。
--------------------------------------------------------------------
官员:
汉代官员在每五天之中可以有一天不办公,这个假日称为“休沐”,下至隋代仍然奉行这一个假日。
不过在汉代以后的分裂时期,南方中国曾经有所改变;我们知道,至少建都在今日南京的梁朝曾经规定每十天之中才仅有一次的例假。自唐至元都奉行这一个规定。这些假日称为旬假或旬休,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和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明、清时代再进一步削减,完全废去这一类假日的规定(直到民国时期,星期天才成为官方假日)。
官员的父母亲去世之后会强迫解官三年。(尤其是明清两代)
政府法令最初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新年、冬至,还有皇帝的生辰。实际上,端午节和中秋节也变得重要了。不过明、清时期的主要改变是采用了长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
钦天监的官员会选择十二月二十日左右的一天,作为全国官员“封印”的日子。大约一个月之后,又会宣布另外一天来“开印”。在这一段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到他们的官署,但是司法案件完全停止处理。寒假可以看作是对例假日和节庆假日损失的补偿。
-------------------------------------------------------------------
学生:中央官学(太学或国子监)学生的待遇大致和官员相同,同样地有相当多的假日。
这些学生的数量不多,多半是数百人,而数千人的时候较少。大部分学生在私学私塾读书,他们在上、下午都用功,只有主要的节庆才放假。明、清时期,私学私塾也有大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农家子弟的学校只在农闲季节上课。
-------------------------------------------------------------------。
古代官员一年能休假多少天?
我也发一个惊人之语:要是国家旅游局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中国古人休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当然,这里的“中国古人”是指有班上的古代官员。一、休假又叫休沐 古代把休假叫作“休沐”、“洗沐”、“洗浴”等。休就是休息,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休假就是休息下来洗头、洗澡。为什么洗头、洗澡演变成休假呢?据宋杰先生考证,“休浴”源于先秦的沐浴礼:古代贵族讲究沐头浴身,而沐头浴身之后,湿发无法束冠,不能坐堂理事;所以通常在洗沐之后不办公,也不见外人。(宋杰《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苑明晨先生亦有考证说,这一说法比较可信。第一,古人把沐浴视为一件神圣的事,人们进行重要活动之前,譬如祭祀,朝拜之前,常须先斋戒沐浴、沐浴净身,譬如,周代诸侯要朝见周王时,要“沐浴而朝”,体现出对天子的无上尊重。 第二,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头发蓄得很长,只能梳髻起来,洗头便成为一件费神的事。据说唐代诗人李山甫头发长达五尺余,每次洗头都要婢女来扶持,让她们“捧金盘承而梳之”,可见洗一次头是多么麻烦的事。洗完之后,不像现在有吹风机一下子吹干,只能披头散发晾干,不能出门办公应酬。所以周作人先生在《休沐日》中说:“他们留着长头发,时时要洗,必须把它晾干了,挽好了髻,才能戴上纱帽,出去办公,一整天的休息的确是必要的。” 第三,沐浴既是一件颇为不便的事,也很有必要给官员留出时间来沐浴,因为贵族(或官僚),头发脏乱,一身臭哄哄去上班,不但自己不舒服,也影响朝廷观瞻,有必要让官员回家休沐,后来则成为一种制度。二、休假种类很多 古代官员休假的种类很多,有休沐,有节(庆)假,有装束假,有赐假。此外,还有丧假,探亲假,事假,病假,婚假、田假(农忙)、游假(旅游休闲)、授衣假(古时有九月备制寒衣的习俗)、朝假(免除朝参)等等。 拿休沐(法定工作休息)来说,秦朝及以前,似乎并无法定工作休假制度,这可能与史料失传有关。“官吏洗沐,在周秦时不见,然汉制多沿秦,疑秦时即有,载籍失之耳。洗沐亦名休沐,借洗沐之名,出署休息一日,盖古官吏与后世异。既入署则日食夜寝于其中,至五日洗沐然后得出。凡请宾访友游戏诸事,皆于是日行之。非若后世官吏散值即归私邸也。”(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书屋出版社1991年版P351) 汉代,休假制度才成为定制,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制”。唐代张守义《正义》记载:“汉官五日一假洗浴也”;《太平御览》也说到,“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唐《初学记》解释得更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都是说官吏们工作五天,就可以休沐一天。这可以与汉代史料互为印证,《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休沐。” 为了不影响公务,官员还可以轮休。如《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说的是汉昭帝的辅政大臣霍光休假时,由上官桀代理他处理政务,可见当时朝廷已经采取官员轮休制。 据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杨联陞《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一文考证,汉代的“五天工作日”一直延续至隋朝。(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隋朝诗人江总在隋朝末年写有《山庭春日诗》:“洗沐惟五日,栖迟对一邱。”亦可印证“五天工作制”在隋朝末年仍实行。 唐朝,“五天工作日”延长为“十天工作日”,称为“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许自后,百官每旬节假,不入曹司……每至旬假休假,中书门下及百官并不须入朝,亦不须衙集。”(王溥《唐会要·休假》)意思是皇上以国事烦扰为名,要求官员多上班,少休假,由每五天休息一天,改为每十天休息一天,休假福利明显缩减。这种十日一休的旬假制被宋代采用,譬如,宋代“太祖开宝九年四月二十四诏,自今遇旬假不御殿,百官赐休沐一日。”(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休沐》)但明、清两朝,旬假制基本上被取消。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礼拜天”一词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礼拜天”被定为七天一次的“星期天”休假日。 又如拿丧假而言,传统社会重孝道,在职官员父母去世时,需回家守制,叫丁忧。回家时请丧假叫“告宁”,李斐注《汉书》卷一《高帝纪》:“告宁,休谒之名,吉曰告,凶曰宁。”据温显贵先生考证,告宁制创立于汉初,“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告之科,令于致忧之义”(范晔《后汉书·陈忠传》)。对官员丁忧,朝廷往往给假并优待,唐“天宝四载六月十四日敕:顷以乡闾侍丁,优给孝假……不须差行(免劳役、赋税)。”(王溥《唐会要》)清朝规定,对丁忧的官员,皇帝一般要派遣官吏前往慰问,并赐以钱米等物。丁忧期间论资历年可享受三个月俸禄或半年俸禄。(刘鹏九、王家恒、余诺奇《清代县官制度述论》,载《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另外,丧假时间往往较长。汉制,丧假长者3年,短者36天(范晔《后汉书》)。《清会典·吏部》载,“凡官守制者,子为父母,丧三年,皆丁忧,二十有七月而除”。 再又如拿探亲假而言,古代官员异地做官,父母不随行,难免要请假探望双亲,是为省亲假。《汉书·高帝纪》记载:“魏王豹谒归视亲疾”,颜师古注:“谒,请也”。即魏王豹请假回家探视母亲的病情。南朝“(刘峻)典校秘书。峻兄孝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姚思廉《南朝齐会要》)五代时省亲假叫“觐省”,五代后唐天成四年,对“朝臣时有乞假觐省者,欲量赐茶药”([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金史·章宗纪三》:“泰和三年春二月甲子,定诸职官省亲、拜墓给例假。”清朝规定“汉官省亲者、侍亲的行者……则告,既事,各返其衙门供职”。(王溥《五代会要·休假》)省亲假“除去路程外,给假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5期)三、休假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古代官员一年究竟能休多少天假,这是难于精确计算的。但法定的休假时间可以计算出来。按照杨联陞的统计,中国历史上休假日最多的是唐朝,我们看看杨先生的统计: 1.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0天(旅途时间不计在内)省亲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 2.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亲戚的有1天假。 3.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时间不计在内);其他近亲婚事有5天、3天或1天假。 4.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3年,武馆退职100天,以便官吏奔丧“丁忧”。 5.其他近亲的丧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不等;远亲的丧事放假5天、3天或1天不等。 6.师尊的丧事,放假3天。 7.父母和祖父母的生辰和忌日,放假1天。 8.每年的5月有15天的“田假”,9月有15天的“授衣假”。 仅据上面的这些规定,一个唐朝官员每年最少应当有120天以上的假期。这个数据与汉代官员相当。张艳玲女士说,汉代按“五日一休”制度,官吏一年就有60多天假期,再加上节假、事假、病假、丧假、赐假等,就有百日之多,接近于一年的三分之一。(张艳玲《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4期》) 唐朝这些规定中的绝大部分在宋朝依然有效,但到了明清,不是被完全废除,就是作为特例必须得到皇帝的钦定恩准。惟有“丁忧”制度在明清两朝得到了更为严格的遵守,但实际假期通常不满3年,而是27个月。“即便是这样,在明清两朝的做官办差,实际上每年仍有70余天的常规节假休息日。若算上‘丁忧’的27个月,则平均每年的休假天数多半会超过100天。”(陈季冰《中国历史上的“公共节假日”》,载2013年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所以,我说中国古人休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大抵没有错。四、不休假是为“不忠不孝” 对官吏的休假,历代均有严格的规定。譬如,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五月。御史台奏。今请准例三品以上。假满日。正衙见。如有违越。请准乾元元年三月敕。每犯夺一月俸。依奏。”(王溥《唐会要》)即三品以上官员假满之日,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便罚停俸禄一月。对于找各种借口请假而“吃空饷”的,唐代规定:“诸州府县官请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权差诸厅通判;一月以上,即勾当留官,例其课料等,据数每贯克二百与见(现)判案官。”(同上)太学、国学学生,逾期返校者,将被开除学籍。 但也有一些官员有假不休,一心扑在工作上。《汉书·薛宣传》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放假了,张扶仍然每日办公。薛宣批评他说,休假制度相传已久,不可能更改。你觉得公务重要,你家里老婆孩子就不重要吗?所以在古代,官员不休假一般不会得到“先进工作者”的美誉,反而会落得“不忠不孝”的骂名。(刘文彬《中国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载《记者观察》2011年第15期)其实,站在薛宣这样的官僚角度看,你有假不休,勤勉工作,要将同僚置于何地? 休假对于官僚以及太学、国子监学生等准官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收益福利,而对一般的士农工商来说,他们会根据各地风俗传统及各自营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休息。可是,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讲,草不锄不自除,秧不插不自长,不劳就不获,为了生存,一年有几回舍得自己给自己放假的呢。农闲时,又要服各种劳役、兵役,也不得休息。过年等节假休息一下,也是“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而做官呢,民间说得好,“读得书多胜斗丘,不劳耕种自然收。白日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一年休假上百天,等于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劳耕种”,却可以“自然收”,傻子都能看得到这些好处,傻子都想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