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是哪个民族,孝文帝是什么民族
孝文帝是哪个民族,孝文帝是什么民族?
北魏孝文帝属于鲜卑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孝文帝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在民族关系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与唐明皇称谓相似的是孝文帝?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汉文名为元宏,生于公元467年10月13日,死于公元499年4月26日,他是当时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同时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属于少数民族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在他五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当年年号定为延兴,由于他执政的时候年龄太小,所有当时由明太后临时辅佐孝文帝执政。
终于在公元490年,孝文帝自己正式执政,在他当权期间他大力进行北魏的改革,他先后在北魏的吏治和文化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北魏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后世也把这次改革称为“太和改革”。
但不幸的是,公元499年4月26日,北魏孝文帝在当时北魏谷塘原处的行宫里离开了人世,后世给了他名为“孝文皇帝”的谥号,并将他的庙号定为高祖,
孝文帝迁都特点?
(1)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统一;“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孝文帝迁都洛阳特点?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 孝文帝很推崇汉学,让胡人学汉字穿汉服,任用汉族官员。迁都洛阳也是为了向中原靠拢。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