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书法,赵孟頫和王羲之比如何
唐太宗书法,赵孟頫和王羲之比如何?
赵孟頫的书法出自王羲之,与他的老师相比,就书法水平而言,"青没出于蓝,更不会胜于蓝"。
王羲之的书法是一座高峰,后人无可比肩,王羲之把晋人尚韵推上极致,成为代表人物,独领风骚。赵孟頫日书万字,字写的多了,便会过熟,熟则会俗。人们都讲赵孟頫的字俗,为什么会俗呢?就是因为他的字不会“熟后生"。现代人写字老想着形成自己的风格,然后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试想一下,如果这样去为艺,艺术的创造性又如何去体现呢?写字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写出的字达到了某种水平,又写得很"熟"的时侯,就会觉得“没意思了",要想继续进步,就要继续学习新的东西,往自己的字里加入新鲜的成份,让自己的书法或书写过程重新变得"有意思",这样书法水平才会上一个台阶。很显然,赵孟烦的字缺少的就是这种"熟后生",他的书法"熟更熟",熟透了的瓜,看着没劲,吃着乏味。而他的园子里,遍地都是这样的瓜,买瓜的自然不会光顾了!对于经常去光顾照顾赵孟頫生意的人,特别是现代人,只能这样说:你不懂瓜的好坏。如果你经常光顾王羲之的园子,你会发现他的园子里瓜的品类繁多,枝繁叶茂,长相各异,让人流恋忘返!
对临摹书法评价的语录?
1.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
2. 代表作《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
3. 《兰亭序》摹本简介: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雍正书法在帝王中的水平如何?
历朝历代,书法作品就像活化石一样,记录了朝代的变迁,兴亡更替。书法家也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历史,是书法作品的创作者和见证者。时至今日,我们早就古代的生活,文化生产发展情况,书法作品自然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书法家这个群体中,帝王书法家更是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他们有最好的老师,接受最好的教育。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形态。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当时的真实情况。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帝王是雍正皇帝。
围绕在他身上的故事很多,比如篡改遗诏,整治励志,情趣优雅,品味素净,是清朝最有品味的皇帝。他的书法作品,在清朝皇帝中,是上乘之作。书法文雅遒劲,流畅和美畅朗熟文雅遒劲,行笔疾迟有序,气脉贯通。用笔跌宕,用墨酣畅,气脉一贯,将二王的灵秀,晋唐的古朴及董其昌的逸气熔为一炉,颇具大家风范。
他若没有皇帝的光环,可定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现实是,他是位优秀的皇帝,还是书法水平在清朝中水平最高的皇帝。
哪个人的书法比较适合现代人书写?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不知如何才能阐述的更加明确一点。因为每个人练习书法的状态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王羲之的楷体,有的人喜欢他行书,除此之外,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体也有不少。
△ 王羲之 行书
△ 宋徽宗 瘦金体
若说哪个人的书法比较适合现代人,其实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就好像从小到大我们初次学习写字一样,每个人的字迹都不同,书写的习惯也不一样。提笔,运笔都会有个人风格,就算前期我们是临摹的也好,但是人嘛总不能临摹一辈子吧,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那么相对于王羲之的书法而言,他最大贡献在于对于笔法的突破,这种突破指的是较之于他的前辈大师如钟繇等人来说的。
△ 钟繇 《宣示表》
众所周知,在他之前的书家始终拘囿于圆笔中锋用笔,所书线条厚重高古,但毕竟只是一种状态,对于毛笔笔锋的开发相对乏力。
毛笔尖、圆、齐、健四德之中,圆与健为毛笔性能,所有书写者都要使用,只有发挥出毛笔的性能才为书法家,尖与齐则是毛笔形态,束毫则尖如锥,铺毫则齐似刷。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练习和深厚的功底,我们不能单单只是说,现代人更适合练哪个,因为你无法定义现代人的审美,审美这个词太具有主观性,审美也没有特定的规定的。
而且,后世有很多书法大家,其中地位也是一个比一个牛,写法也各有千秋,就看你怎么去选择了,而不是更合适。
再来说说瘦金体。
我问了很多书法爱好者,甚至有的人已经可以当老师,他们很多人都表示瘦金体精美绝伦。
于是我又问,那么美为什么不练?
大家几乎都是统一答案,因为太难练。
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练成这种书法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
这么一说好像王羲之的更好学习一样,其实是有这个意思层面的。只是,我认为自我的选择才是第一位,有的人笔法苍劲,对瘦金体情有独钟,那么他就适合练瘦金体,有的人笔法浑圆,连贯而成,更适合王羲之的书法,所以不能放在一起讨论。
重在自我适应啊。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部分内容来源东家Su,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初四大书法家是谁?
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即是初唐四家之一,又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虞世南(558—638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褚遂良
褚河南,书雁塔。
承晋韵,意风发。
如蝉翼,似轻纱。
洛神指,幽兰花。
质高冷,容月华。
姿惊鸿,势天马。
灵飞动,舞云霞。
通神旨,大教化。
丁酉秋月 安书楷《品味褚遂良》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世称“褚河南。”
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天宝六年,配享高宗庙庭。
薛稷(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唐朝大臣、书画家。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中书令薛元超之侄。
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薛稷以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享年六十五岁。书法师承虞世南,得褚遂良风韵,被誉为“瘦金体之祖。”
另附《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隋入唐,瘦劲严谨兵戈藏。
颜鲁公,正气强,雄浑浩然耀东方。
柳公权 ,骨力刚,以笔为谏劝皇上。
赵孟頫,学二王,行书入楷字倜傥。
丁酉初秋 老安《楷书四大家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