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谁写的,道德经有没有可能不是老子一个人写的
道德经是谁写的,道德经有没有可能不是老子一个人写的?
巜道德经》是一部道家经典,全文5000多字。其内容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掌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沒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会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部巜道德经》如果是老子写的。就充分揭示了老子的的智慧,特别是对道与德的修道方法中的“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阐述得深刻,告诉人们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都不可成功。
这部被世人,世世代代崇尚的著名《道德经》到底是不是老子一个人写的?一直有质疑。
但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巜道德经》不是老子写的!梁启超作为一代宗师,他这么说,可不是空口无凭。他表示,疑点有二:第一,巜道经》里有许多不符合春秋时期的话语。比如战国才有的官职“偏将军”“上将军”,竟然岀现在《道德经》里。这是是不是玩穿越了。
第二,梁启超认为,老子的是厌世哲学,可巜道德经》里就没有一句厌世的话。真正厌世的人,哪里还有空跟你废话,洋洋洒洒写个五千多字?
因此梁启超的大胆猜测推断是道理的。
《道德经》很有可能是战国时期,有人假托老子之名写屿,作者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三位老子:周太史儋。
当时,历史上记载的老子竟然有三位,那么,梁启超的猜测应该是周太史儋写的,也未必不可。
后来,在1993羊,湖北荆门出土的一批楚国竹简,里面居然就有巜道德经》的残本,偏偏这批竹简的年代,又存周太史儋生活的年代之前。也就是说,梁启超的猜测又彻底否定。
那么,冠名老子写的巜道德经》到底有没有可能不是老子一个人写的,或者是后人杜撰的,还真难以说明清楚。无论怎么去追根抱底也好,但这巜道德经》是我民族的一部精典之書。
赵孟頫的小楷代表作道德经与汲黯传?
谢谢邀请!
赵孟頫的小楷代表作《道德经》与《汲黯传》,你认为哪个更胜一筹?最近有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我认为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比《汲黯传》更胜一筹,更确切地说我个人更喜欢他写的小楷《道德经》。从整体气象上看这两件作品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赵孟頫小楷《道德经》更具晋人气韵,而《汲黯传》更具唐人法度。
我更喜欢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理由是:这件作品通篇一气呵成,纵有行横无列,章法疏朗。我似乎能想象出赵孟頫当时的书写状态就是道家无那种欲无求的静穆气息,他完全沉浸在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氛围里,写自己的人生感悟,达到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使我同时想起了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在写《寒食帖》的情境,东坡被贬黄州,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食节,不经意写下千古流芳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从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的结体和用笔来看,颇具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遗韵,又有刚柔并济的个人风貌。而他的小楷《汲黯传》更多表现了唐人的法度,突出表现横划的收笔上,因而整体风貌显得文俊严整,但整体气息不如他书写的《道德经》来得通畅自然。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管中窥豹,欢迎朋友们在评论栏发表不同看法,相互切磋。
下面发几张赵孟頫书法作品图片供朋友们欣赏,如喜欢请为点赞,谢谢!
以上是赵孟頫书法作品《心经》
以上是赵孟頫书法作品《道德经》局部
以上是赵孟頫书法作品《汉汲黯传》局部
但却是个不讲道德的人?
《道德经》是《道经》和《德经》的合称,“道”通常指规律、规则、轨迹,“德”通常指道在万物上的天然呈现方式,老子所说的道和德,是指天地万物的自然属性和表现方式。
而我们日常所言“道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做人的规范,跟老子所言“道”“德”不是一码事。老子所言之道,是自然大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在老子哲学里,人们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运行法则,遵循人的本性、本心即为“德”。
《道德经》讲的“道”,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那个“无极”物,古人祭天祭地祭祀山水,又以君主为“天子”,把人类分成若干个等级。老子把这些观念全部推翻,认为天地日月山水以及君主和百姓,一律为“道”所化生,万物没有高低贵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尊道贵德者才会受到“道”的庇佑,即便是贵为“天子”的统治者,若是背道而行,恣意妄为,一样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作为万物中的人类,理当像万物那样,顺应天道,自然融洽,和谐相处。但由于人的统治者“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等,使贪欲爆发,私念横生,于是人们制定一套社会秩序、行为规范加以约束管控。这些管控措施激发了人们的智巧心机,于是“智者”上位,纯朴者受苦受罪,导致社会等级分化愈加严重,虚伪巧诈之风愈演愈烈。
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由本至末的排序。因为社会失道,没有办法了,才一味地强调仁义,最终滑落到“礼”治的深渊。
读懂《道德经》与有没有道德以及道德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知识不等于修养,懂得不等于遵守,知法不等于不违法,满口仁义道德的不一定是君子,最现实的例子就是贪官污吏,贪官最是“道”貌岸然的族群,可是他们最失“道”而远“德”,不仁且不义,出则前呼后拥,行则左护右卫,言必高大上,实则鸡鸣狗盗之徒。
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他认为,执着于“礼”是导致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
所以,懂得《道德经》却不能按照《道德经》的要求做,明知违反公序良俗却执意而为之,这就是社会背道而行,崇尚仁义虚名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为何老子的道德经能够涉及到宇宙的能量?
这个问题可以跳出《道德经》来理解,人类理解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食物获取、认知、饱腹御寒;到简单生活工具,群居御兽;到慢慢形成“社会形态”,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
宇宙是否是从万物起源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国的“万物起源”,列子(约前450年—约前375年)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在《说符》中说,“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有人解释为物种间的关系也绝不是所谓上天(神)目的性设计的结果,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界只不过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也非比其它动物更为高贵生灵。
老子《道德经》也有相关理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名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另一部著名的经典《周易》,也就是“易经”,也有说到万物起源,《周易》在乾卦里面表述“林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里的“天”,也是代指天地万物,乾卦在卦象上象征天,乾元则是指“初始”,万物的起源,
宗教理论,在公元前1600年《圣经旧约》:“起初,神创造天地”,天地,指万物。圣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用物种是可变,生物是进化的,生物都有繁殖过盛的倾向,生存空间的食物有限形成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现状。
不是为何能够涉及的问题,而是一种思想进化的必然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从惊奇、怀疑、猜测中慢慢学习体验积累,形成生存知识;比如:太阳、月亮、时间、白天、黑夜;善于思考的人类来说,对于世间万物自身从何而来,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人,关于“起源”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题,却给出了看似不同的答案;
《道德经》是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老子以哲学意义之,描述了天地万物的关系与发展规律,更多以政治为旨归,“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与论语对于你来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这两本书说起。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其言行的一本汇集,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我们总说孔子很伟大,因为他的思想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直到现在它依然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论语》,对孔子的思想是有误解的。因为《论语》流传几千年,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后人对其注释,但是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见得就能代表孔子。可能在市场上流传最广泛的是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所注释的《论语》版本。
还有另外一点是,古文的每个字在几千年来演变中,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文字是有区别的。因为那个时代科技没有那么发达,每个字都是要刻在竹筒上的,所以一个字就代表了很深刻的含义。因此我们现在来看,就会产生望文生义的问题,很多意思就被误解了。
所以,要理解《论语》真正的含义,还是要回到这本书上来,从原文,原本的意思下手。南怀瑾先生就说:“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
因此,《道德经》也是一样的,从文字本身来读,去理解它本来的意义。能够领略两者的思想在讲什么,再说说它的差别。
那么《论语》讲得其实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说白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习的。我们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来,处理好各种关系。
《道德经》讲得是什么呢?它讲得是规律,是法则,南怀瑾先生将它比喻为什么呢?是药,也就是说平时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用它,但是生病的时候就必须要用药来治。就好比天下大乱的时候,道家的人物就开始出来了,平定天下,所以每个时代开始盛旺起来的时候,都是道家的人物在起作用,比如诸葛亮等,那都是深通道家文化的人。
再者,从根本上来说,儒家和道家,本出同源,其实都是从《易经》上面演化而来的,所以当你仔细阅读以后,你会发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两者都是统一的,只是《论语》从正面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怎么做。而《道德经》会从反面的角度告诉你,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其实他们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要学习,那么我们都要去涉猎,阅读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