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担面的来历,中国有哪些地方美食是怎么吃都不腻的

2023-04-09 08:00:05 126阅读

担担面的来历,中国有哪些地方美食是怎么吃都不腻的?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我就是那种提起一座城市,马上就会想起当地的美食,然后口水直流。这里介绍几种以城市名称命名的美食:

担担面的来历,中国有哪些地方美食是怎么吃都不腻的

①北京烤鸭。

烤鸭是北京最具盛名的美食之一,在古代是宫廷美食。烤出来的鸭子,是光彩红润,外脆里嫩。看师傅片烤鸭,也是一种享受!

②兰州拉面。

作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博得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③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是江苏扬州经典的汉族小吃。风味各异,品种繁多,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具有原汁原味”的特色。

④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是重庆四大特色之一,归属于重庆面的一类。是一款发源于重庆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川菜。重庆小面是重庆面食中最简单的一种。

⑤德州扒鸡

全鸡呈卧体,色泽金黄,黄中透红,远远望去似鸭浮水,口衔羽翎,十分美观,是上等的美食艺术珍品。

⑥重庆火锅

它不仅仅非常美味,也可以让人的心聚到一起,共享一锅美味。

⑦新疆羊肉串

羊肉串已经风靡全国,闻起来有一股独特的孜然味,一口咬下去,油汁飞溅,嚼几口就彻底停不下来了。

⑧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属于武汉,圆圆的面条,加上配料,让人欲罢不能。

⑨道口烧鸡

被称为“天下第一鸡”,也是宫廷美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⑩长沙臭豆腐

长沙臭豆腐是湖南长沙传统的汉族名吃,长沙当地人又称臭干子。色墨黑,外焦里嫩,鲜而香辣。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各个地区有名的美食,希望有一天可以全部尝到是什么样的美味。也希望我的答案,对题主有帮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五大名面?

中国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十分美味,不过有资深的美食专家将这些进行整理,总结出了中国五大面食,分别是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

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是北京极具特色的传统面食。尤其到了夏天,一碗炸酱面,搭配各式菜码,营养丰富,美味十足。炸酱面的关键就在这炸酱上,用料和制作都很讲究。一定要用干黄酱和的甜面酱小火慢熬,肉要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菜码非常丰富,必不可少的有黄瓜、萝卜、黄豆、豆芽、白菜丝等。当然菜码不局限于这些,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或手头的材料来搭配。吃炸酱面的时候大蒜也是不能少的,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关于吃面,北京话有个词--“锅挑儿”,意思是指面条煮熟后直接捞到碗里吃。与之相对的是“过水儿”,是指面条出锅过冷水后再吃。通常炎热的夏天大家都爱吃“过水儿”面。

山西刀削面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尤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它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大同,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与抻面、拨鱼、刀拨面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更与北京的炸酱面、河南的烩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一同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真可谓“面食之王”。

河南烩面

河南烩面是我国著名的一种面条,也是河南的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烩面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汤好面筋,营养高。

四川担担面

四川担担面为全国名面食之一,是四川的独特风味。担担面系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挑着担子吆喝叫卖的一种面食,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

它是由经营者一向荤素兼有,既有面条,又是有“抄手”(馄饨)。标准的面担,是用硬木制作的,担的一头是“操作台”兼“贮藏室”,放有面条、抄手皮、肉馅、蔬菜及各式调料;另一头是“灶披间”、小风箱,可现场煮面。用红油、花椒、咸酱油、芽菜末、葱花、味精、醋等作调米,加上碎肉,十分可口。其配料有红酱油、化猪油、麻油、芝麻酱、蒜泥、葱花、红油辣椒、花椒面、醋、芽莱、味精等十多种

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是湖北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面条需经过水煮、过冷河和过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调料做成的酱汁,吃时面条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让人食欲大增。

历史由来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在你家乡有什么习俗呢?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时间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里,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而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俗语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说,可见从夏至开始,天就一天天炎热起来了。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尚书》)的说法,其中二至即是指夏至和冬至,在当时叫做“日永”和“日短”,非常的形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夏至一直是我国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也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岁时节俗。今天,咱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夏至的祭祀节俗

夏至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自先秦以来就有着国家主持的祭祀活动。如《周礼》中有:“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的说法。地示即地神,物鬽即百物之神也就是各种魑魅魍魉。这句话是说,在夏至这天国家要主持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从而可以避免国家闹饥荒,老百姓因为瘟疫而死亡。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夏至祭祀的两个主要的愿景:农业丰收和免除瘟疫。这两个愿景实际上也是导致夏至各类节俗产生的主要原因。

夏至的官方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如清人的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所谓方泽,即人工挖掘的方形水池。清朝时每逢夏至,在北京城的北郊挖掘方形的水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相应的在冬至的时候,要祭天于寰丘,一方一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祭祀的时候当然少不了各种献祭、歌舞等内容,这个历朝历代都有不同,便不详述了。

方泽坛(在今北京地坛公园)

除了官方主持的祭奠之外,在民间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祭祖习俗。与其他时节比如清明的祭祖不同,由于夏至通常是一季农忙结束的时候,新的农作物刚刚收获,所以夏至的祭祖往往采用“荐新”的形式。也就是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种食物,作为贡品敬献给祖先,一方面请祖先品尝,另外也存了感谢祖先保佑丰收的意思。夏至祭祖的习俗同样传自先秦,如《管子》中就有“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止)。皆齐(斋)”的说法。这一习俗一直传承到今天。如今每逢夏至,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还会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食物,举行祭祖活动。如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人们习惯以米麦粥祭祖, 或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称为“夏至饼”。 广东的一些地方会用荔枝祭祖。而在浙江东阳,人们除了祭祀祖先,还要祭祀土地神,将草标插在田间,摆上各类酒肉祭祀,当地人称之为“祭田婆”。

“夏至饼”

二、夏至的饮食节俗

说道夏至的饮食,民谚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可见吃面条是夏至最为知名的饮食节俗。实际上,夏至吃面只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饮食节俗。前引《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可见这一习俗最早是在北京兴起,后来扩散到了华北的天津、山东等地。

夏至凉面,各地有不同做法

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夏至这天与端午一样,是要吃粽子的。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要比吃面条早得多了。成书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夏至节日食粽”的记载。而《太平御览》中更是详细的解释说:“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果)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而到了唐朝,在夏至这天除了吃粽子,还流行吃烤鹅。大诗人白居易有《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其中就有“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当然,这也可能是当时江南地区的地方性食俗。

很多地方夏至一样要吃粽子

有人以夏至日吃粽子为由,认为端午节源自夏至,这其实是不靠谱的一种说法。其实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端午和夏至作为临近的两个节日,不同的地方可以说是各有侧重的,。大致来说,北方多重端午而南方多重夏至,所以在节俗上有所交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江南地区的夏至饮食不同地方差别很大,有吃粽子的,也有吃馄饨的,而最具特色的节日饮食则是“夏至粥”。夏至粥一般是用小麦、蚕豆加糖煮成,也有的地方会加上薏米仁、莲子、红豆、红枣等各种材料。煮好之后还要相互赠送,也是一种传统的“荐新”的习俗。

夏至粥

而到了两广地区,夏至的食俗就更为奇特了。在这里,每逢夏至流行“烹犬而食”。按当地的说法,夏至吃狗肉有“解疟疾”“辟阴气”“扶阳气”等诸多好处。在吃狗肉的同时,当地人还习惯将狗肉与荔枝同食,或饮荔枝酒,据说有“助阳气”的作用。至今,每年在广西的玉林还都有荔枝狗肉节,非常的有名。

玉林狗肉节近年引起很大争议

三、夏至的忌讳

农历的五月,在古代被称作“恶月”,是个气候炎热,疫病多发的月份。夏至作为五月份的一个节气,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也产生了很多忌讳习惯。比如在夏至这天,很多地方都有“不坐门槛”的忌讳,认为坐门槛会导致“疰夏”。疰夏是一种疾病,多见于小儿,是由于夏天持续炎热导致小孩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发烧的一种疾病。

除此之外,有些地区还有夏至“秤人”的习俗。”如民国16年《瓜洲续志》:记载,当地夏至这天“男女小孩以秤权轻重,谓之‘秤人’。向各户讨七家茶叶泡给小孩饮,云不疰夏。”也是为了避免小孩疰夏产生的一些习俗。

好了,关于夏至的习俗,就为大家介绍这些。希望大家喜欢。

参考文献: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江玉样、牛会娟:《夏至阴生景渐催——夏至与伏日的习俗》,《文史杂志》2014年第4期。

刀削面的由来是什么?

关于刀削面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逛庙会描写兔子灯的优美片段?

篇一:逛庙会 王钟熠

一场大雪过后,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这一天,我和爸爸来到大唐西市逛春节庙会。这里到处都挂满了红通通的灯笼,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庙会里有土耳其的烤肉、我最爱吃的印度的飞饼、韩国的紫菜包饭、老北京的冰糖葫芦……香气扑鼻,闻得我直流口水。这里不光有许多美食,还有一些民俗表演,有:捏面人、吹糖人、剪纸……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又来到了丝绸之路风情街,我们一路上经过了日本的小酒屋、韩国的炒年糕、伊朗馆的造型独特的花盘……我们来到了伊朗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个造型独特的花盘,这些花盘可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餐具,这是伊朗的工匠用上百道工序历经数月才制成的,所以每个盘子的价格至少在千元人民币以上。这是一种类似于景泰蓝的工艺品,基本以蓝色和靛蓝色为底色,然后勾画繁琐的图案。只是在外面镀上白色的釉,但绝对是货真价实的手工制作,没有两件是相同的。体现出了伊朗人们的工艺水平的精湛。逛完了丝绸之路风情街,我想:“古时候的人们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把中国的丝绸带到世界各地,换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品和农作物等。我为他们的行为感到自豪。

我今天不仅品尝到了许多世界各地的美食,还欣赏到了很多的民俗表演,还了解到了丝绸之路的来历。我今天感到格外的开心!!

篇二:逛庙会 惠雷皓

正月初十的中午,我和爸爸手拉手高高兴兴的去逛西市庙会。

那里真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这边有全国各地有名的小吃和食品:有泰国的榴莲、老北京的冰糖葫芦、印度的大飞饼……那边还有全国各地的小饰物:有精致的拼图玩具、圆圆的小鼓、光彩夺目的项链和手链……精致的拼图玩具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用商量的口气对爸爸说:”可以不可以买一个呢?“爸爸看了我一眼,笑着对我说:”可以的。这个还可以锻炼你的智力。“拿着心爱的拼图玩具我们又走到了一个小型游乐场跟前。这里虽然地方不大,但小孩最多。有的在开开心心的蹦级、有的在高高兴兴的划船。看着他们玩的很开心,我也想”刺激“一把。爸爸给我买了票。叔叔先用绳子把我的腿固定住,再用皮带把身子固定住。我双手抓紧皮筋,采用半蹲的姿势使出全身的力气,双脚猛踩了一下。这样就弹起来了。当弹到了半空中我翻了两个跟头。只听见围观的人们都拍手给我鼓掌。有的还说:”这个小伙子真棒,真勇敢。“听了他们的话我也偷偷的笑了起来。玩了好一会,感觉肚子好饿,诱人的小吃香味扑鼻而来。爸爸给我买了一碗热乎乎的重庆担担面和西班牙的拉丁果。吃饱了我们又转了转,一直逛到了晚上才回家。

今天虽然很累,但我特别的开心。

篇三:逛庙会 刘向海

这两天,小雁塔里有庙会。那天,我和妈妈,还有阿公和阿婆去了小雁塔。我们看了两个节目,一个叫高空走钢丝,一个叫空中大轮环。高空走钢丝特别惊险,而且还有人在上面骑独轮自行车,下面还吊了一个人,骑车的人也没有拿平衡杆,车也没有把手,到最后,那个骑独轮自行车的人还倒着骑,真难以想象。高空大轮环就是有一个三角形的架子固定在地面上,架子上装了一个能转的轴,轴的两头分别接了一个圆形圈。在看表演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人走在大圆圈外面表演,差一点掉下去了。

小雁塔的庙会还有扭秧歌、坐旋转木马、玩射击游戏、石膏像涂色、手摇船、摄影展、现场书画表演……一进大门的扭秧歌我没看到,因为人很多,但是我听到了”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

庙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灯会,我们以前在去小雁塔的时候还在扎灯呢,因为它外面是布制作的,现在小雁塔的灯都摆出来了,而且都开始使用了,我们只看了两三种灯,因为灯亮的时候我们都要回去了,没必要再回去,哪怕下次再来。我们看到有彩虹灯,是月牙形的,它有红、黄、绿三种颜色。荷花灯和荷叶灯在小雁塔的湖中,荷花是艳丽的粉色,荷叶是嫩嫩的绿色。灯笼灯也在湖里,它是一个红彤彤的灯笼状球体,而且它比一般的灯笼都大得多,当然,它也是有大有小的。

篇四:逛庙会 李彦佟

今天是大年初四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大唐西市看庙会,刚走到大唐西市我就看见有好多人围着一个年轻人,我凑过去一看,只见年轻人从一个破口袋里拿出两只跟脸盆一样大的乌龟,乌龟的背上长满了尖尖的刺。我刚要用手摸一摸那个人说:摸一下要2元钱,爸爸说:别动,那叫鳄龟非常凶猛而且还会咬人,我们继续往里走听见欢快的音乐,人山人海来看庙会的人慢慢地往前挪动。呀!把我挤得都快趴下了,我们来到庙会的小吃街,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妈妈给我买了又香又辣的烤肉,还吃了油炸冰激凌、北京糖葫芦。我们随着人群又来到了书画展厅,那里有很多大师画的国画,山水画及油画真漂亮。

我们来到二楼的财神庙,烧香拜佛的人很多,往前走又来到放生池,池里有很多的小鱼游来游去,还有一个乌龟雕像,乌龟背上有一个洞很多人都往洞里扔钱,那是祈求会发大财。我一回头看见有一群”铜“人走过来,他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弹琴、还有一个叔叔手拿鸟笼子在看笼子里的小鸟,他们都一动不动的在那里。妈妈说:那叫行为艺术,其实都是演员装扮的。可真像雕塑啊!

篇五:逛庙会 陈俊汶

年初七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庙会。

路上到处张灯结彩。到了锦里,一进门,就看见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兔子灯笼。两边是穿着古代服饰的小商贩在卖着稀奇古怪的东西。有吹糖人的,有卖皮影的,还有变魔术的,真是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走到街尽头,三只金光闪闪的大兔子矗立在湖中央,中间的一只拿着一大袋金币在左右吆喝着,仿佛在说:”兔年大吉!“

突然,有人叫道:”演出开始了!“紧接着音乐响起,我和爸爸妈妈赶紧跑向戏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正在台上唱着美妙动人的歌曲。唱完了歌,主持人走上台说:”其实那位姑娘是男扮女装。“哈哈,全场一片哗然。只听那位姑娘嗓音一变,一个男子的声音传来,原来他就是2010年中国达人秀第五名获得者,真不简单啊!接着是单轮车杂技表演,一个姐姐一边骑着单轮车,一边用头和一只脚各顶三个碗,只见她用脚把碗抛到空中,最后碗刚好掉在头顶的碗里,接着又抛了一个杯子、一个勺子和个盖子,都准确地落进了头顶的碗里,台下掌声一片,真精彩!

然后我们又去逛了南郊公园,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引人注目的是陶瓷做的刘备灯组。它大约有10米高,全身上下都是用陶瓷做的碗、盘子和酒杯拼成的,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最后,妈妈在锦里给我买了一支毛笔和一个不倒翁。我高兴极了,逛庙会真愉快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