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皇太后,有谁知道孝庄是康熙的什么人吗
孝庄太皇太后,有谁知道孝庄是康熙的什么人吗?
是康熙的祖母。
孝庄太后,康熙成为千古一帝的道路不能缺少的一个角色。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大清这十几位皇上之中,算得上是一位最有名的明君了,清朝在康熙的治理之下,也是迎来了康乾盛世,而我们要知道,康熙的经历是很不平凡的,他是幼年即位的,这样的一个年纪成为皇上,是免不了受人束缚的,康熙自然也不会例外了,但是康熙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为一代明君,在他成长的历程之中,有一个人可以说是至关的重要的,她就是康熙的祖母,也就是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全名为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蒙古旗,而在蒙古语之中,她的名字的含义是“天降贵人”的意思,而这位贵人在清朝的历史上,也确实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的。在她的一生之中,对于顺治和康熙的影响都非常的深远。
尤其是对于康熙,孝庄可以说是用尽了心血,在她的培养之下,年少的康熙打下了非常良好的治国,驭人的基础,在经典电视剧《康熙王朝》之中,我们也能看得出来这一点,那么,这位皇太后,到底教给了康熙什么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其一,教给康熙强大的自信心
康熙是皇上,而皇上在万物之中,是最为尊贵的,固然当时年幼,但是在自己的内心里,一定要有强大的自信,这一细节在电视剧之中曾有过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孝庄对年少的康熙皇帝讲:
孙儿,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而要知道,那可是只有八岁的康熙第一次上朝呀,孝庄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着这位年少的帝王:你的身份与旁人不一样,你是九五之尊,真龙天子,无论说话,做事,举手投足之间,都要有一种威压之感。
而这对于幼年的康熙来说,可能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但是时间久了,是会培养出那种帝王所独有的气质来了,这对于以后的发展是非常的的好处的。
其二,教康熙宽裕慈仁,温良恭敬
光是有自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皇上,一定对于驭人之术非常的精通,要做到赏罚分明,恩威并济,要做到形喜不与色,洞若观火,应该说孝庄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她对于帝王之术的理解程度还是非常的深刻的,而在康熙以后的处事风格之中,我们能非常的明显的感觉到这位皇帝无时无刻不是按照当年皇祖母教给的一些东西在行事,这是非常的难得的。
要知道,在当时的朝中,内有鳌拜等顾命大臣等人,外有吴三桂,耿精忠等拥兵自重的藩王,如果一旦康熙处理不得当,将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康熙仍然能做到游刃有余,与孝庄对他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三,山崩与前而面不改色,泰然处之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作为一个帝王来说,这种泰然是非常的难得的,这一点在电视剧之中也有表现,康熙要起兵平三藩了,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的朝廷财政困难,拿不出太多的军费,正在康熙着急之时,孝庄太后拿出自己和皇宫的积蓄,犒赏三军,稳定军心,处理得滴水不漏,连康熙也啧啧称赞。
而也正是因为孝庄的这份从容,泰然和处理得当,也深深的影响了康熙皇帝,所以,在后来,我们看康熙,几乎成了一个拥有强大的自信,又思维缜密的明君,这一切,也都是与孝庄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孝庄能教给康熙太多的帝王之术和人生的哲理,才使得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的好,在孝庄病危之时,康熙日日陪伴左右,甚至曾求上苍减去自己的寿命为孝庄加寿,这就非常的能说明道理了。
从康熙与孝庄的关系之中,我们能看也同,作为一个男人,在他的成长的道路之上,如果有一个开明,睿智而又严肃的长辈陪伴的话,对于这个人的一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是很可惜,在现实生活之中,并非人人都会有这样的境遇!
大玉儿是慈禧太后么?
不是,大玉儿是孝庄!
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侄女,顺治帝生母。部分书籍称其为“大玉儿”,遂被后世延用。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第三子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布木布泰被尊为太皇太后,徽号为昭圣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昭圣太皇太后崩逝于紫禁城慈宁宫东南围房,享寿七十五岁。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文皇后。
历史上的孝庄文太后和孝端文太后关系怎样?
孝庄文太后是孝端文太后的亲侄女,历史上并无二人关系的记载。但咱们可以从史料中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满蒙联姻始终是清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政策。尤其是清王朝初期,许多后妃都是蒙古女子。但咱们都知道蒙古是由大大小小许多部落组成的,而这些部族走出的后妃地位高低受宠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她们背后的家族。孝端文太后和孝庄文太后都是来自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而且又有十分亲近的血缘关系,在明暗争斗不断的后宫中,不管是为了她们自己还是为了她们背后的家族,两个人关系肯定不会疏远。加上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二人都是端庄温柔之人,又都比较识大体,推想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十分融洽的。
刚刚是皇太极在世时,两人的关系。再看一下顺治时两人的关系。顺治六年(1649年)的四月十七日,孝端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病逝。顺治帝亲自恭奉她的梓棺在宫中正殿,文武百官及其夫人们都穿上了丧服,男摘冠缨,女去首饰,以示哀悼。按照皇太极去世时的规格进行了初祭、大祭、绎祭、月祭、百日祭等一系列祭奠礼仪。次年(1650年)二月,哲哲的梓棺被运回沈阳,与她的丈夫皇太极一起长眠,合葬在昭陵,即现在的沈阳北陵。顺治六年,福临刚刚12岁,还没有亲政,安排这一切的应该是孝庄和多尔衮,从孝端皇后葬礼的隆重规格上看,由此可见孝庄对她的姑姑还是有很深的亲情。
努尔哈赤和大玉儿的传奇爱情?
努尔哈赤与大玉儿之间没有什么传奇爱情。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玉儿,十三岁时进宫,享年七十五岁。她的一生尤为传奇,虽嫁给了君王皇太极,却被其弟多尔衮痴缠一生,皇太极驾崩儿子福临即位,后因福临看破红尘出家,又辅佐孙子康熙即位,迎来了清朝的“康熙盛世。”
君心不系妾,妾心怨念生。皇太极是一个谋略家,心思细腻疑心又重,王者自居独断专行,任凭大玉儿学术五车,也不免落得干政之嫌。也许是父王努尔哈赤自小未曾宠爱他,也许是他即位名不正言不顺,也许皇太极是自小长在勾心斗角环境,他偏爱柔弱的女人,喜欢被依赖的感觉,他的宠妃海兰珠是大玉儿姐姐,他的正室哲哲是大玉儿姑姑,她们两人最得皇太极的心,偏偏大玉儿却不懂示弱,后宫争斗日渐失宠,宫中已无立身之地,昔日的种种,她心灰意冷,本想了此一生,却撞上多尔衮。
相见便相知,相知又相恋。多尔衮自小深受父王宠爱,曲高和寡宽以待人,看似多情却最重情,只看了大玉儿一眼,就自此爱了她一辈子。大玉儿嫁给了哥哥皇太极,多尔衮曾经尝试放下,避而不见上阵杀敌,挥军入关战功赫赫,可是看见大玉儿备受哥哥冷落,他心中熄灭的情愫,又暗暗滋生一发不可收拾,而此时失宠的大玉儿,也不在拒人千里之外,两个人惺惺相惜,感叹相爱恨晚,白白错失了良缘,葬送了大好年华,情深缘浅,爱屋及乌,哥哥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力排众议帮助福临登基。
一入宫门深似海,一路心酸无人知。宫中处处受制于人,让她苦不堪言,皇太极专宠海兰珠,让她颜面扫地,若是没有多尔衮,她断然撑不下去,朝野上下明争暗斗,立储一事剑拔弩张,若是没有多尔衮,她们母子危在旦夕,多尔衮成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两人将感情深深地埋于心底,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彼此是朋友是知己更是恋人,多尔衮不单单是她的情感寄托,也是她唯一信赖和依靠的人,后宫争斗,让大玉儿心寒,更对皇太极死了心,以后的她,恐怕只为了儿子而活。
从古至今,一个女人,要的就是所爱之人的宠爱。她未必不胜姑姑哲哲体谅皇太极,也未必不胜姐姐海兰珠崇拜皇太极,可是为什么她的好,皇太极视而不见呢?即使是看见了,以大玉儿这样的心性,平分秋色恐怕也不甘;多尔衮只见她一眼,就对她思慕不已,曾经心中的莽撞少年,却比皇太极多了几分担当,不得不令她刮目相看,为了令大玉儿安心,多尔衮答应迎娶了小玉儿,有人用情至此,便也此生无憾,她的儿子福临皈依佛门,可想而知她心有多痛,所幸她并有被击垮,继续前行辅佐康熙。
历史上的女人,最喜欢大玉儿,她不似武媚娘的野心勃勃,也不似慈禧的司马昭之心,她对权势没有半分的眷恋,她对福临可谓用心良苦,一路上虽艰辛,却处处显生机,她和多尔衮的爱情,也并未被后人所唾弃,她就是政治家“孝庄皇后”。
窦太后和孝庄你觉得谁厉害?
导语:
窦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刘启的母亲,汉武帝刘彻的奶奶。一生历经三朝帝王,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都拥有相当高的权力和地位。
孝庄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奶奶。一生也是历经三朝帝王,尤其是在康熙初年,彰显出极强的执政能力。
那么这两位老太太,如果非要做一个比较的话,谁能够更胜一筹呢?其实这要从不同的方面去看才行。
01执掌权柄的角度来看,窦太后更胜一筹。窦太后作为汉文帝的原配妻子,升任皇后以后,并没有执掌大权。而是等到汉文帝去世以后,她儿子刘启登上皇位的时候,窦太后的权势才逐渐大了起来。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希望她的所有孩子都能够飞黄腾达。于是乎让丈夫去世的长公主刘嫖住进宫里,因为长公主在汉景帝和窦太后跟前都有很大作用,所以人们称之为窦太主。
此外她还极力希望汉景帝去世以后,能够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她的理由很简单,既然都是她的儿子,为什么不能都做皇帝呢?
刘启已经做了皇帝,那等到刘启去世以后,自然是要让她的另外一个儿子刘武做皇帝了。老太太这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未免有些离谱。
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後传梁王。”太后驩。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史记》
毕竟刘启是有很多儿子的,他的这些儿子们都在心心念念地等着皇位落在他们头上,没曾想老奶奶这是要把皇位传给叔叔了。
汉景帝虽然表示反对,却也没有正面抵抗。这也就是造成了窦太后一直心心念念这件事,好在后来梁王提前死了,汉景帝这才松了口气。
到了汉武帝时期,窦太后那就更加是大权在手。汉武帝初期压根就没有任何权力,那么汉武帝是怎么一点点拿到权力的呢?其实他非常讨厌这些外戚力量,不过他也要借助外戚力量才行。
首先他让自己老妈王娡的外戚力量进入朝堂,甚至让舅舅田蚡做到丞相的位置,就是为了分窦太后外戚的权力。
到了后来更是利用卫青在军中的职位,逐渐掌握了军权,彻底架空了窦太后的外戚力量。这才把大汉的皇权收回来。由此可见窦太后这个人的权势果真是达到了巅峰。
02孝庄太后不喜欢权力,但是她不怕掌权。提到孝庄太后,其实她是一个比较可怜的女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孝庄嫁给了自己的姑丈,也就是皇太极。所以皇太极早早就去世了,无奈中的孝庄年纪轻轻就做了太后。
做了太后以后的孝庄其实也不如意,为了稳定自己儿子顺治皇帝的皇位,孝庄不惜跟摄政王多尔衮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
等到顺治好不容易亲政了,孝庄自以为可以享福的时候,没想到顺治二十出头就要出家做和尚,没过多久居然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死了。
顺治死了以后,年纪轻轻的孝庄也就这么成为了太皇太后。可怜的孝庄太后,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唯一的牵挂那就是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了。
所以在康熙皇帝刚登基的时候,一直都是由孝庄来拿主意。当然孝庄这个时候一点都不喜欢权力,这是非常特别的地方。
窦太后碰到权力舍不得撒手,可孝庄却没有这么做。她大胆地将朝中权力交给了四大辅政大臣,并且表示坚持后宫不得干政的习俗。
可是康熙皇帝每次遇到什么困难,还是得请孝庄太后出来为他排忧解难。没办法,朝中的所有人脉关系,那都是孝庄太后的关系,只有她能够为康熙解围。
在康熙削藩不成功的时候,吴三桂宣布起兵造反。康熙打算退位,是孝庄在关键时刻,给康熙加油打气,并且作为康熙最坚强的后盾。
所以康熙皇帝这才有勇气跟吴三桂足足打了八年之久。所以说孝庄太后虽然不掌权,可是她总是能够为康熙排忧解难,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03窦太后家族笼罩全汉朝,孝庄没有家族势力。窦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其实跟窦太后的关系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窦太后是皇帝的老妈,所以窦家人逐渐都到了朝堂做官。
这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外戚力量,因为除了汉景帝汉武帝朝,有许多窦家的人做官,姓窦的基本上已经充斥在了整个大汉王朝之中。
就算是后世他们并没有担任宰相这样重要的官职,可是他们也一直在汉朝朝廷中充当各种不同的官职。
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效果,整个家族都因为窦漪房一个人,从而繁荣昌盛。这也是为什么汉朝的太后特别喜欢专权的原因。
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为帝加壹餐。---《史记》
因为太后专权以后,就可以带动整个家族的繁荣,这些太后自然是义不容辞。不过因为太后干政,外戚专权,最终使得大汉王朝的皇帝,变得异常艰难。
反观孝庄太后,她是满清入关以后,第一位太后。所以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后世的楷模。在儿孙年幼的时候,她一直坚守后宫不得干政的态度,所以一直到慈禧太后之前,都没有哪个太后敢随便干涉朝政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而慈禧太后一旦干政,立刻就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可见孝庄是多么明智。此外,孝庄也没有让自己家族的人都挤到朝廷里面做官。
这件事就显得更加不容易了,因为孝庄是蒙古人,而满清的江山是女真人建立的,所以孝庄知道,如果让蒙古人进入朝廷担任高官,铁定会造成朝政动荡的结果。
所以孝庄为了朝局的稳定,坚持杜绝让家里人到朝廷里面做官。这也为后世的太后们作出了表率作用。这么一来皇帝的小日子就好太多了。
总结:窦太后比孝庄要自私太多了。窦太后其实想要打造的,就是一个窦家的铁桶江山。虽然没有到改朝换代的地步,可是她希望汉朝的权力都要掌握在窦家人的手里。
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啊,她为了自己的私心,甚至希望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刘武,差点就造成了兵戎相见的局面,这又是何等的可怕。
要不是汉景帝隐忍,汉武帝聪慧,窦家的人极有可能会提前终结大汉王朝。跟孝庄太后比起来,她的私心就太重了。
孝庄太后一心只为了儿孙好,这是每个女人正常的感情寄托。她不会因为自己家族的未来,影响整个满清王朝的局势,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个好太后,对王朝的发展,是有多么大的作用啊。当然了,她们俩的孙子都是千古少有的明君,只不过一个是被逼出来的,一个是教育出来的。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