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南北古建筑的著作

2023-04-08 23:50:03 92阅读

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南北古建筑的著作?

中国古代建筑著作中有官书和私人著作两类,官书是古代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额等一类的建筑记录;而私人著作则是匠师的个人著书,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等。

不管是官书,还是匠师著作都是建筑史上的智慧结晶,在我国古建筑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我们解答更多的营造密码,阐释建筑背后的中国文化。

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南北古建筑的著作

《周礼·考工记》

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攻木之工”的“匠人”,描述了西周时期的王城、宫殿、道路的形式,并对当时的建筑规划、施工技术、建筑测量等,做了具体的说明与解释,特别是对王朝的都城制度的记载,例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研究古代营造技术和建筑发展史的古籍文献。

《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衔之所著,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合称为北魏时期的三部杰作。《洛阳伽蓝记》流传有许多刻本,这本书中分为:城西、城东、城南、城北与城中共五卷,分别叙述了北魏京师洛阳城的佛寺建筑状况,列举了七十多座寺院,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城佛教的兴衰史,也记载了私家园林与舍宅为寺的风气,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木经》

民间建筑技术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专著,作者为北宋时期浙东匠师喻皓,此书原告已经散失,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做了一些介绍,因此才有了《木经》部分文字的流传。

《木经》一书在宋《营造法式《问世之前,被当时的工匠奉为营造经典著作。我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发展至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因为古代建筑匠人文化水平较低,建筑经验和施工技术,一般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和记录。《木经》这本著作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在当时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起了积极作用,也是对我国建筑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梓人遗制》

民间有关木工建筑技术的著作,作者为元初薛景石,原著已经散失,部分散于《永乐大典》之中,根据元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段成己曾为原书所作的序,可知此书包括古建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以及其他木工的技术内容。

这本书还记录了木制机械的历史沿革;木构件的规定尺寸与计算方法;制作各种构建的功限,以及小木做图样等,可与宋《营造方式》参照阅读,是了解宋至元代的宝贵资料。

《营造法式》

我国古典文献中最为完善的一部设计与施工专业书籍,是研究宋代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为后世建筑营造的规范发展奠定了。《营造方式》共计34卷,其内容包括: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雕座、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制度、彩画制度、砖作和窑作制度、功限、料例以及诸作图样等。

《营造法式》为宋将作监李诫于徽宗时期,“奉敕”在原来的《营造法式》基础上重新编修,此书刊发于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着手对《营造法式》进行研究,经过数年的努力,完成了《营造法式注释》的卷上本工作。

《天工开物》

作者为明代的宋应星,是古代记录工农业技术成就的科学典籍,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问世,全书分为上下三卷,共计53000字,内容涉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建筑,其中陶埏就是烧制砖瓦。属于建筑材料的制作。《天工开物》中有关砖瓦的文字,全面总结了明代在砖方面制作的技术与成果,从上述文字,可知砖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并了解了砖的制造过程和技术要求。

《园冶》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造园学专著,明末计成著,成书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全书共计三卷,第一卷包括总论及装折等四篇,二卷为专论栏杆,第三卷为门窗、铺地、借景选石、掇石等全部内容,并且辑录了200多种图样,此书虽然侧重于建筑理论、建筑形制和建筑艺术,但是也反映了一些房屋结构形式,尤其是在江南园林建筑空间构造方面。张家骥的《园冶全释》为研究《园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鲁班经》

《鲁班经》古代营造书籍,前身为明万历年间刊行的《国史经籍志》中的《鲁班营造正式》又称《匠家境》全书共分为三卷,一卷叙述施工规范和施工要求,二卷专门论述桥梁、仓廪、钟鼓楼以及交通工具、家具,三卷为“相宅秘诀”反映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此书收录内容十分的丰富,非常受民间的匠人喜欢。

《工程做法》

清代官方颁布的标准建筑设计规范,是继宋《营造法式》之后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的建筑专用书,问世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由清工部刊行,古称《工程做法》,书封面为《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内容为74卷,记录了17个专业、20多个工种,基本上可分为房屋营造范例和工料预算两部分。

此书最大的突出成就是,明确大式与小式之分,其斗口计算标准在运用上更加的简洁明了。《工程做法》至今仍为古建筑设计与修缮的依据。

《清式营造则例》

此书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以及他在所编篡的《营造算例》的基础上,对当时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且反复推敲与科学论证,经过多年的努力在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目前盛行于古建筑学界。

《中国古代建筑史》

当代研究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由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主编,全书共分为七章,六十多万字。此书内容非常的丰富,通过系统的论述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成就和发展脉络,再现了古代营造技术和工艺特征,对古建筑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在1980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有哪些是你去山东后才知道的事情?

我大学四年在山东读书,老家是河南的,谈谈个人经验。

山东人真的很喜欢吃馒头!

以前没来山东之前,一直以为山东人是吃煎饼卷大葱长大的,但是来了山东发现并不是。山东人大部分地区主食是馒头,一天三顿馒头,并不怎么吃面条。

我大学两个舍友是山东人,一个人威海的,一个是聊城的。每次中午吃饭,他们都吃两个馒头,打两份菜,四年都是这样的。我是河南的,但是中午一般吃捞面条,我在学校一般中午吃面条和米饭,不喜欢吃馒头。

山东的煎饼有特色

后来,我听山东人说山东吃煎饼的主要是临沂的沂蒙山区,泰安也有煎饼。我吃过几次泰安煎饼,好像是用玉米面做的,黄色的薄薄的像一层纸,很难嚼烂,得夹着酱和小葱吃。

学校外面的小吃街有卖临沂煎饼的,挺好吃的,杂粮,确实比河南街上的煎饼好吃。我一个高中同学一次来找我,还带了两个回去。

山东人酒量真大,劝酒盛行

我大学宿舍有两个山东的,每次聚餐,他们必然喝酒,而且要喝白的。我酒量不行,每次他们都会嘲讽我,说我怂,变着法劝我喝酒。但是我就是认怂,喝不过他们。

我舍友酒量还行,但是每次必须不醉不归,有一次喝多了居然躺在厕所里,非常尴尬。我一个济宁梁山的班长,喝酒还有点小瘾,每周约我们出去喝酒。

泰山并不高,但文化浓厚

我在济南附近一所高校读书,距离泰安很近。我大学四年爬了泰山四五次,一直以为身为五岳之首的泰山非常高。爬过几次发现泰山并不高,只有1300多米,爬的快的话4个小时登顶。

不过泰山并不是以高出名,主要是泰山的文化非常浓厚。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必自,古代皇帝都会上泰山举行封坛大典。

山东菜真咸

鲁菜以咸出名,我在学校算是领略了鲁菜的特色。在学校食堂几乎所有的饭菜都很咸,我刚开始非常不适应。我在食堂买的面条,每次都是超级咸,我只能就一个馒头配着吃。

山东人重视教育和读书

山东由于是孔孟之乡,普通老百姓非常重视孩子教育。我们班当时考研究生,山东的学生有90%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这部分山东同学又有一半读博士了。

我是河南人,我一个高中同学在河南一所省属高校学习,专业和我一样。他说他们班只有30%读研究生,上博士的只有3个。

山东人考霸多

我在山东上学,平时学习非常努力,每天晚上上自习。但是,大学四年期末考试我最好成绩也就是班里第6名,不得不佩服我的山东同学,学习考试能力很强。

当时考研究生时,隔壁班出了两个状元,都是山东人,一个考研考了395分,一个考了406分,占据了两个985高校的初试成绩第一名。

山东孔孟之乡,传统文化浓厚

去年过年山东人磕头火了,好多外省人不理解,觉得有点过时了。但是,山东属于孔孟之乡,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山东人继承的很好。传统文化还是要看山东,毕竟山东是齐鲁大地,孔孟之乡。

青岛人喝啤酒用塑料袋

我大学去了青岛旅游,必然想去品尝著名的青岛啤酒。但是,我看见当地本地人居然用塑料袋打啤酒,类似于原浆散酒。他们本地人很少喝瓶装啤酒,很多去喝鲜酿啤酒,后劲很大。

总结

好客山东欢迎你,山东人比较豪爽,我的山东同学都不错,很够哥们。山东人也有一定的大男子主义,山东的口碑在全国来说很好,我也非常喜欢山东人!

耄耋之年如何规划旅游?

人到了耄耋之年,能出去旅游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好事,我们都很羡慕,那么如何规划旅游,我有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点,线路选择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要选择一些不是很耗体力的线路,如爬山涉水,登高的景点线路,都不适合耄耋老人。要以休闲、漫步为主的线路,

①古镇,乌镇、凤凰、丽江、大理,还有云南金川的沙溪古镇,湖南洪江的黔阳古城,四川眉山的江口古镇,贵州的镇远古镇,安微泾县的桃花潭,湖北恩施的鱼木寨,江西上饶的婺源,陕西宁强的青木川等,都是著名的古镇,这些古镇,可以让你慢不经心地欣赏古老的建筑特色,边看边拍照,节奏很慢,最好请个导游讲解,还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夏季去还能避暑。很适合耄耋老人,可以作为首选。

②城市里的老街老巷子,也是很适合老人游览,看看古建筑,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当地小吃。

③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可以体验新时代的商业氛围和年轻人的朝气,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尝试一下高科技的商品。

④根据个人喜好,可去有特色的城市和景点,喜欢陶瓷就去景德镇,看看陶瓷制作的过程,及发展史。

第二点,选择交通工具时,不建议耄耋老人坐飞机、汽车,最好选择高铁或火车软卧。飞机80以上有时有限制,要有最近的体检报告,坐气车比较辛苦,市内交通最好坐出租车,尽量不要坐地铁和公交车,比较麻烦。

第三点,选择酒店,一是要提前预订好酒店,不要到了才找酒店,这样容易手忙脚乱,有时选择还不称心,要选择信价比高的,舒适度高的酒店,预订酒店对老人来说,可以有些难度,可以让儿女帮忙预订,或者是打当地的电话114问询台,打电话时前面一定要加区号,比如在南昌的老人就打(区号0791)114,打通后,把你的要求和想法告诉接线员,她们会热情帮助你。

以上建议是两位老人独立去旅游的规划,当然也可以和儿女们一起旅游,即省心又放心,最好不要参加旅游团,节奏太快,老人适应不了,如果是老人团还是可以的。总之,耄耋老人去旅游,安全第一,节奏不要太快,开心为主。

骑兵是千年中最重要的兵种之一?

骑兵在古代拥有很强的机动性和攻击性,不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骑兵的存在。骑兵能够快速地给敌人致命的一击。在中国的历史上,骑兵的多少甚至就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强度。那么现在为什么就没有骑兵了呢?

首先想到的是现在的步枪和火炮。

现代步枪子弹的射速不知道要比马快多少倍,人骑在马上,根本躲不掉,而且马的灵活性也不高,一旦马被击中,人肯定是要摔下来的,根本起不到古代的骑兵那效果。而且马和人这么大,分明就是让敌人来打你嘛!

其次是骑兵对于现代军队的杀伤力

在我国古代,骑兵可以有效的冲进敌方阵营里,打乱他们的阵容,暴露他们的弱点,为我方的步兵做出指导,在敌人还未准备好时,发动一场全方位的攻击,先发制人。

在现代,骑兵就显得一文不值了,正如刚才所说的,子弹和大炮可以远程消灭骑兵,骑兵却无能为力,又能给敌方造成什么伤害呢?

最后,现代的战争武器花样百出,比如坦克,全身由钢铁制成,还配有大炮和枪支,骑兵冲上去,马毁人亡。同样的,轰炸机以及战斗机这种空中武器也能起到克制骑兵的效果。不过骑兵在现代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在阅兵式上,也可以看到解放军骑兵,威风凛凛。

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古代斩首之后,头颅还有着很多用途,不能随便处理。而外国人的处理方法尤其“重口”,让人难以接受。

斩首之刑是冷兵器时代全世界通用的死刑方式,手起刀落,效率高,威慑力强,斩首也就成为统治者们维护社会治安最惯用的手段。斩首虽然能保证百分百死亡,但结果注定是人首分离,斩首过后人的头颅又该如何处理呢?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更讲究身体的完整性,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生前头发都不能剪,死后更是要留个全尸。古代很多达官显赫,在被处以死刑时,并不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反而更加担心死后身首异处无法入土为安。

所以我们会看到古代皇帝在处死一些官员或者后宫妃子时,会赐其一条白绫自缢,留一个全尸,保全其最后的颜面。

但在古代的欧洲却与中国的观念恰恰相反,人们认为绞刑时临死前的挣扎会让一个人丑态百出死相狰狞,而斩首是一瞬间的死亡,是一种“进步”之刑,所以西方的王公贵族在面临死刑时,往往会选择斩首来保证自己“优雅”的离开人世。

出于这两种观念的不同,古代的中西方在斩首过后对人的头颅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当然,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处理方法。

古代中国斩首后如何处理头颅

关于中国斩首之刑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起源于西周,也有说来自春秋时期,不过直到民国时期斩首之刑彻底消失,我国的斩首一直延续着由刽子手亲自操刀的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其中便出现了一笔“生意”。

1,刽子手把头颅留作赚“外快”的工具

前面说过,古代人比较讲究留全尸,即使身首异处,最后也要将头取回来和身体一起下葬,才能叫真正的入土为安,进入投胎转世。不过这人头也不是想取就能取的,死囚的家属如果想取回头颅,首先得过刽子手这关。也就是拿钱去找刽子手买,一般来说,普通死刑犯的人头也没有别的用途,刽子手也不会太黑,家属只要给些钱刽子手就将人头交还了。

当然,如果死囚的家里比较富裕,也可以提前贿赂刽子手,有实力的刽子手会在行刑时让死囚的颈部留些皮肉,这样也算是保留了全尸。

2,集中掩埋处理

古代的死刑犯并不是判一个斩一个,而是挑选时日集中处刑,也就是我们说的“秋后问斩”。在集体处置后,并不是所有的头颅都会有家属来认领,对于那些无人要回的头颅,留着也没什么作用,通常会在野外挖个坑埋掉了事。

3,示众

对于那些穷凶极恶的匪徒,或者是谋反叛乱的罪人,他们的头颅刽子手是无权自行处理的,一般来说这些人的头颅在被割下来后会立即游街示众,随后装进笼子里高挂在城门之上,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除了用来警示老百姓,高挂示众也可以当做一种“诱饵”。一般来说头领被处死,手下很可能前来盗走其头颅,官兵可以埋伏在附近,正好将其余党一网打尽。

示众的方法有许多,除了高挂,还有一种方式叫“传首九边”,也就是把头颅传至全国各地轮番“展览”,这些头颅生前一般都是朝廷高官大将,把他们的头传往各地,更多的是为了震慑警示各地的官员。

4,制作生活用品

用人的头盖骨当杯子用,听起来就毛骨悚然,但实际上在古代却真有这种事情发生。

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境内的涧沟遗址中,曾出土了六个头盖杯,根据切口处判断,这些用头盖骨做的杯子,应该是在受刑者活着的时候直接用利斧劈下来的,这也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头盖骨杯,到了商朝时期,这种用敌对部落的人头骨当杯子的情况更加常见。

《史记》中也曾记载过,赵襄子在攻灭智氏之后,将智伯的头涂上漆,制成了饮酒器具。

而清朝的康熙帝也曾命人将贪官程金山的头制成骷髅杯。

用人的头骨盛酒喝,想想就难以下咽,但古代那些帝王首领却是以此为乐。如果你觉得中国这些帝王的口味已经够重,那可就错了,跟西方比起来,这些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西方斩首后如何处理头颅

1,示众

跟中国不同,西方人没有留全尸这一概念,所以不管是因何犯下的死罪,被斩首后都会将头颅悬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示众,以英国为例,他们常用的展示犯人头颅的地方便是伦敦桥。

而且西方对头颅的处理方法也更加“重口”,他们会将砍下的头颅煮至半熟,然后涂满焦油,为的就是能让头颅减缓腐败。头颅一旦开始示众,只有等到它彻底腐烂掉落,或者新一个头颅挂上去,才可以结束。

2,制作“艺术品”

普通人的头会示众,但王公贵族在死后可不能如此没有尊严,虽然他们的头颅也会被展览,但一定要被精心处理过之后,仅供王室贵族们“参观”。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被斩首后,她的头颅并没有被煮熟,而是在清洗干净后,为她戴上了量身定做的“死亡面具”,这个面具与她生前的面容一模一样。之后她的头被放在一个垫子上,在城堡里展示,当然想要来参观的必须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贵族。

不过在展览了五个月后,她的头颅因为腐烂而散发出恶臭,没有人愿意来参观她了,这时候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才下令将她埋葬,而那副面具则保留下来,直至今日。

而法国人对头颅更加疯狂,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会有专门的人在战场上寻找“品相”好的头颅,然后交给蜡像馆的师傅,蜡像馆师傅将这些头颅做成蜡像,用于战争中震慑对手。

3,药用

17世纪,欧洲的医学水平还十分低下,他们普遍认为人的骨骼等组织可以使人恢复健康,因此药店也会到处收集人的骨头甚至是木乃伊的残骸,更有药剂师记载,当人突然死亡时,他的“生命精气”将会喷发到颅骨的周围,这些生命精气可以治疗大多数头部的疾病。

德国医生约翰·施罗德也建议使用暴死之人的血液和脑髓来治疗癫痫疾病,于是在西方的刑场之下,往往有很多高举酒杯的癫痫病人患者,等待着痛饮被斩者的鲜血,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末还存在。

18世纪的法国,被斩首犯人的头颅还会被制作成药丸,用来治疗“被疯狗咬伤”,或者是砷中毒昏迷,人们对这种人头做的药物深信不疑,认为头与头之间有“交感作用”,人的头颅可以解决大部分精神疾病。

然而事实上,在服下这些人头颅制作的药丸后,并没有任何效果,不过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写在最后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都讲究“留全尸”,因为古人相信只有留下全尸才能进入轮回,投胎转世,所以古代很多人会想办法在斩首前自缢或者服毒,以求留个全尸。

而西方人并没有这种观念,相对于绞刑有一个痛苦的死亡过程,一瞬间结束的斩首似乎更能让人接受。

不过不管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斩首示众都是为了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但事实上,这种当众血腥的展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治安,反而会出现一些类似抢食死囚鲜血的荒诞行为。

所以这种粗暴的处刑方式,终归是要被更文明法制的刑罚所取代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