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作者,哪些好看的青春类外国文学名著
呼啸山庄作者,哪些好看的青春类外国文学名著?
青春文学影响了一代代的青年。国外的青春文学,也有很多经典作品,从中也能找到属于我们青春的影子。
1.《大象的眼泪》
作者:格鲁恩
推荐语:以大萧条时期的马戏团为背景,时空跨越七十年,让我们感受到萧条时期最炫目的华丽,困顿景况里最动人的温暖。
内容简介:雅各衣食无忧的单纯生活在23岁时戛然而止:父母双亡,身无分文,被迫从兽医名校肆业出逃。因缘际会,他成为“班齐尼兄弟天下第一大马戏团”的兽医,沿着铁路线巡回表演,亲历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光怪陆离之所。马戏团,一个对生与死都以其独特方式呈现的世界。在这里,畸型人与小丑轮流献艺,喜怒哀乐同时上演。
2.《池袋西口公园》
作者:石田衣良
推荐语:所有在世俗社会迷失坐标的青少年,都在这座公园烙印下青春颜色,并发现自己的价值。
内容简介:一群经常在池袋西口公园驻足的少年,在警察和旁观者眼里,他们是十足的不良少年和社会渣滓,但却有着自己的善恶标准和属于彼此的忠诚与友情。透过一桩杀人事件,真岛诚变成西口公园的金田一,扮演众人的推理导师和和平使者,他理想化的性格和对池袋地区的心理依归,帮忙大家摆平许多难解疑情,重新寻回共同生活的这块西口公园的美好与公义。这是一个关于壮烈青春和鲜明成长的故事。身处社会边缘的他们,同样拥有着自己迷惘的生活和踌躇的感情。故事内容高潮迭起,扣人心弦,颇具张力,兼具前卫特征,涉及黑社会、暴力及青少年犯罪等社会边缘及敏感问题。
3.《你好,忧愁》
作者:弗朗索瓦丝·萨冈
推荐语:一部关于少年、爱情和孤独的小说。散发着淡淡的愁绪,将法语的优美展露无遗,是个赚不下眼泪的悲剧。
内容简介:少女塞茜尔,生性浪漫不羁,跟同为浪荡子的父亲过着随心所欲的荒唐日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纳入到正规的轨道。为此,她竭力阻挠鳏居多年的父亲雷蒙和其女友安娜的婚事。因为,在塞茜尔的眼中,安娜是一个生活正派、循规蹈矩的温顺女性,一旦让她进入了家庭生活,不仅老爸得受她的管制,而且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得改变——她得按照安娜的培养计划,去做一个乖乖女。于是,塞茜尔跟自己刚刚认识的男朋友,以及父亲早先认识的一个女人爱尔莎,共同精心设计了一个诡计。诡计居然还得逞了,生性浪荡的雷蒙一度又冷落了安娜,而与更为年轻、也更为放荡的爱尔莎重续旧情。不过,令塞茜尔料想不到的是,这一胡来最后导致了安娜精神恍惚,出了车祸,命丧悬崖……塞茜尔苦心经营的计谋,换来的却是她人生道路上初次品味到忧愁中的迷惘。
4.《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村上春树
推荐语:一个深陷孤独的少年奔赴远方,通过坚韧和顽强,重返现实生活。
内容简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五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
2006年评选的十部文学经典?
一、《战争与和平》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二、《巴黎圣母院》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三、《人生三部曲》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四、《呼啸山庄》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五、《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简介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
六、《红与黑》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
七、《悲惨世界》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八、《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简介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九、《约翰·克里斯托夫》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十、《飘》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生于亚特兰大市,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1949年,她不幸被车 撞死。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大家推荐点好书可以吗?
世上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通过观察、模仿牛人,习得他们的经验。另一种是,大量的阅读,从书中获得你想要的知识,然后在现实中运用。
今天推荐三本书,第一本《朋友圈的尖子生》,教你观察牛人,让你模仿他们成功的经验;第二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教你如何更好的通过阅读吸收知识;第三本《学习之道》,教你自学。
都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之类的实用性书籍。
一,《朋友圈的尖子生》书中内容全部来源于采访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牛人,得来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分享。
作者是小马宋。
他说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自己朋友圈里那些不同的、有趣的牛人,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经验和教训,给那些有抱负、天资不算太差、希望获得改变却又很迷茫的年轻人们,呈现出几种不同的人生路径和成功法门。
书中有网红、投资高手、擅长学习的学霸等各种类型的佼佼者,干货很多,同时,小马宋老师本人就是一个经历传奇的人。
首先,他初中的时候成绩不好,本来考不上重点高中的,结果在中考前的三个月,突然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原来不会的题都会了,中考时成绩一跃成为全校第四名。
其次,他大学学的是热能工程专业,却在广告行业成了一名知名文案(拿过大奖)。
最后,他在自己在广告行业风生水起的时候,离开广告行业,联合创办了第九堂课,在第九堂课走上正轨,发展越来越好的时候,又离开了,开始观察牛人、约见牛人,写了这本书,本书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说到底,他始终都在跳出舒适区,不断的去挑战自己。这样一个经历了如此多的职业转变,却又能在每个领域都做的不错的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朋友圈里的大牛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自己读过好几遍这本书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来翻一翻,对照自己近期遇到的一些事情,根据书中的方法去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就像小马宋老师自己在书中的观点:
一个人在某个行业十多年积累的经验,他可以用几个小时就告诉你,而这些东西,如果你自己摸索,也许要几个月或者几年。我工作几年后,越发觉得这句话有道理。
所以,我建议你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看看各行各业厉害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学习底层逻辑,在任何行业都有用。
二,《如何阅读一本书》,或其他类关于阅读方法的书书该怎么读,才有用?
有些人一年可以读几百本书,你问起他读过的某本书,他还能给你说的头头是道;有些人一年只能读三四本书,还美其名曰“读书不在多,在精”,但你真的问起他“精读”的那些书讲了什么,他又学到了什么,他其实什么都不记得。
这就是“有些人会读书,有些人不会读书”的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详细的教你怎么去读书、怎么做笔记、不同类型的书怎么读。理论性很强。
如果你觉得有些枯燥,可以先读一读《快速阅读术》《高倍速读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些,同样是教阅读方法的书,相对来说好读一些。
三,《学习之道》这本书,是教你学习方法的。
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同学,同一个老师教,学习成绩会差异那么大?除了有些人不努力这个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你学习方法不对。
把这本书多读几遍,读透了,受益匪浅,你会找到怎么去学习的底层逻辑,学习起来不再那么吃力,而且成绩也会大幅度提高。
那如果你已经不是学生了,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本书了呢?不是的,我是去年才第一次读这本书,那时候我已经离开学校两年了,读的时候很后悔没有早点发现这本好书,但同时也惊喜的发现,其实现在读也不晚,如果你想自学一门新技能,你同样需要它。
你会发现,进入职场时起点相同的人,过几年后,有些人进步飞速,有些人却越来越差,这可能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现在的职场已经没有“一招吃遍天下鲜”的说法了,我们每天都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这些人还不习惯自学,或者自学能力不足。
自学能力,在你进入职场以后特别重要。因为职场没有人会手把手教你,你只有自己学的够快,才能比同龄人成长更快。
所以,推荐这本书给你,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可以读一读。
那么,利用这三天小长假,选择其中一本,先读起来吧。
谁的文学成就最高?
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女性独立性格的叙述、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安妮·勃朗特《艾格尼丝·格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绪,均使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留名。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 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 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 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 艾米莉·勃朗特和 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穷乡僻壤的一个山区,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校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 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 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 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小姐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这样,她们就进了 布鲁塞尔的一所 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 《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三姐妹 出生在英格兰北部 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 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 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 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10个经典的欧洲文学名著?
1.
《战争与和平》,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2.
《安娜卡列尼娜》,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3.
《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 高尔基。
4.
《大卫科波菲尔》,作者: 狄更斯。
5.
《飘》,作者: 玛格丽特米切尔。
6.
《约翰克里斯托夫》,作者: 罗曼罗兰。
7.
《巴黎圣母院》,作者: 雨果。
8.
《悲惨世界》,作者: 雨果。
9.
《呼啸山庄》,作者: 艾米莉勃朗特。
10.
《红与黑》,作者: 司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