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右是什么意思,姊姊是什么意思
关右是什么意思,姊姊是什么意思?
zǐ zǐ,汉语词汇,解释其实就是指姐姐,古语中又称母亲为姊姊。
“姊”,普通话读音为zǐ。“姊”的基本含义为姐姐,如姊妹、姊夫;引申含义为妹。
在古文中,“姊”也常做名词,表示指母亲,如今之所谓者,若中州名汉,关右称羌,易臣以奴,呼母云姊。——刘知几《史通·杂说中》。
姊妹的意思是什么?
姊妹(拼音zǐmèi):汉语词语。
1、主流用法及现代用法是统称家庭同胞,有兄弟则是兄弟姐妹,没有兄弟才为姐妹,没有姐妹则是兄弟。这是作为固定词汇(姊妹、老公、公公、妈祖等固定词汇不可还原于词素)。也写作“子妹”。
2、历史上,也指 姐姐和妹妹;及对年辈相当的女性的友好称呼。借用的用法并非其特征。
司马懿荀彧郭嘉三者谁比较厉害?
让我用史实来回答你三者之才。
“惊世鬼才”郭奉孝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初为东汉末年群雄袁绍麾下,后成为曹操麾下重要谋士,任司空府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谥号贞侯。
郭奉孝是一个战略眼光很足的谋士,早年是袁绍麾下,要知道当时的袁绍是中原最大的诸侯,有多少谋士挤破头都想效忠,但是郭嘉以一句“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就果断离开了袁绍
直到后来遇到了曹操。两者都发出了感慨。曹操与郭嘉讨论天下大事后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能令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而郭嘉出门后,亦高兴的说:“真吾主也。(果然是我主公。)”便被表为司空府军师祭酒。
唐玄宗李隆基:“孝文之得魏尚,虏不足忧;太祖之见郭嘉,知成吾事。”
现在很多读者会通过官职的比较了比较荀彧和郭嘉的上下。的确荀彧是尚书令。官职远胜于郭嘉。但是要清楚一点,荀彧的尚书令是汉朝的官,收天子表。而郭奉孝的军事祭酒,是司空府下的职位。换句话而言,郭嘉是曹操的人,而不是汉室的人。像这样的例子,比如东吴的大都督周瑜,汉朝没有在东吴册封大都督,是孙权册封的,换句话而言。就是周瑜是孙家的人,而不是汉室的臣。
曹魏的“吉祥物”
"计控刘备”刘备早期被吕布击败,丢失徐州,程昱主张杀之而后快,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固守城池,曹军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与荀攸都认为必败吕布,建议用水计强攻,果然攻克吕布。不久,刘备借口攻打袁术而离开曹操的势力中心,程昱、郭嘉曾再劝阻曹操:“放走刘备,会生变数了!”但当时刘备已走,而且果然夺了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大叹不应放走刘备,便决定与袁绍开战前,先东征刘备,众将领都担心袁绍会南下,但曹操不认同,郭嘉亦认为先东征较为务实。最后曹军遂大破刘备,解决了东边的问题。
接下来计算孙策的死期,十胜十败论,就不一一细说了。
负责曹操早期军事生涯的一共有3人,郭嘉,荀攸,程昱。荀彧是主管内政,很少去到前线,荀攸为曹操“谋主”,而郭嘉为何那么得到曹操的信任?主要有三、
一:“奇谋百出,算无遗策”郭嘉善用奇谋,行事不拘小节。总是在曹操犹豫进退两难的时候,帮曹操作出决策,而郭嘉抉择从未出过错。这在三国里面很少见。
二:郭嘉汇眼识主,郭嘉早期是侍奉过袁绍,面对袁绍的位高权重丝毫无感,反而是对当时并不强大的曹操敬重有加。曹操同样认可郭嘉的能力,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
三:战略远见可怕,对他人的心理与性格都能推测清楚,如刘表、刘备、孙策、袁绍、袁谭、袁尚等都被其推测过,极其准确,又能精确地表达事情,曹操也大赞“只有郭奉孝能明白我的心思。”
郭嘉在生时,曹操可谓征吕布,破袁术,灭袁绍。统一北方,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郭嘉死后:曹操赤壁惨败,汉中之战惨败,樊城战役差点被打到迁都。
郭嘉的能力,后世人或许会不认可,但是他活着的那几年给他主子带来的功业,是整个三国时期无谋士可以媲美、
“佐王之才”荀文若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孙卿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其叔父荀爽领袖士人,97日做到三公高位。荀彧“少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曾经赞其为“王佐之才”。189年,举为孝廉,守宫令,再迁亢父令(音“刚甫”),弃官不就。董卓乱政,荀彧认为颍川为四战之地若兵祸兴起首当其冲,劝乡人转走它地以避祸乱,众人留恋故土,不愿搬走。荀彧独自将宗族大小迁往冀州投靠韩馥,后来颍川果然受到兵祸之苦。
东汉末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貌合神离,互相侵夺。荀彧到达冀州时,渤海太守袁绍已袭取韩馥之位。袁绍奉荀彧为上宾。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廿九。一年后再为镇东司马。
荀彧和郭嘉不一样,郭嘉是死心塌地的忠于曹操,而荀彧则是与曹操的早期有个共同志向,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匡扶汉室。荀彧后期都因为志向不同而与曹操决裂。荀彧是除了是曹魏的家臣外,更是汉臣。荀彧于曹操更像一个合作伙伴。
荀彧的作用最重要是替曹操稳定后方,曹操挟天子的时候,各方势力或多或少都和献帝有暗地里的联系。曹操为啥可以名正言顺地征讨四方?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汉献帝在曹操手上。某种程度上,曹操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是得到正统的支持。
196年8月,荀彧时34,提出迎汉献帝到许昌,不久就任侍中,守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多次出谋画策,也举荐了荀攸、锺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谋士,建立起一个阵容强大的智囊团,成为曹操集团中首席谋士。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207年,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2千户,还要授以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进爵“魏公”,但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表示反对。曹操虽然口头答应不作魏公,但心头不忿,亦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不久之后,曹操军至濡须,正好曹操南征孙权,派荀彧到谯犒军,任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忧郁而死(一说服毒自杀),终年49岁。
曹操送空食盒的情节纯粹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丝毫根据都没。哪怕两人再不和,曹操都不会杀害他,毕竟荀彧是追随了曹操近30载的谋士。
“忍世奇才”司马懿
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当时正是东汉末年乱世,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南阳太守杨俊曾见过少年司马懿,他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而得以无事。
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南安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军事屯田制,而曹操采纳后不久便病逝了(曹操死前已经有屯田制)。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实上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经过司马懿的督工:
曹操时魏国就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正始四年(243),司马懿又‘在于积谷,乃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晋书·食货志》),使得‘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很多人对于司马懿的理解,还是停留在,面对蜀国坚守不出,龟缩。在朝堂内勾心斗角,卑鄙小人的形象。
历史上的司马懿被《三国演义》黑得可怕,罗贯中老爷子是历史第一诸葛吹和各种黑。他把同期的所有历史人物黑了一遍,来吹诸葛亮
在司马懿的屯田制内政管理下,魏国粮食得储备飞涨。国力恢复得极为迅速。在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邓艾、王基、州泰等人,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征战四方: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只配备诸葛亮打得龟缩??怕是个傻子吧?
锋芒初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关羽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刘。
樊城战役,关羽一战震华夏,蜀国大将关云长,以荆州为本部,引5万大军讨伐曹操,攻占樊城,败魏大将于禁,斩先锋庞德,围堵大将曹仁。
一时之间,魏国朝堂为之震荡,曹操萌生迁都洛阳的想法。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
此乃驱虎吞了之计
率兵驱吴国:
青龙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孙权得知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撤兵而走。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新城战役,斩孟达:
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孟达叛魏事件上。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县)。曹丕死后,孟达欲叛魏归蜀。司马懿侦知消息后,一方面写信麻痹孟达,一方面遣军进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余日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计划。司马懿前后总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斩杀孟达。
统兵抵蜀: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手就在于这几次正面交锋。当然历史也不会像军事联盟那样子,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小迷弟。毕竟在面对诸葛亮之前,司马懿已经经历了数场大战的洗礼,而诸葛亮也经历了数场大败的磨砺;对于诸葛亮这个在北伐之前丝毫没有统兵经验的初哥,是很好的经验教训。
两者对战的目的不同。
诸葛亮:打出祁山,进攻魏国内部,获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资源。
司马懿:抵御蜀国进攻。
由此可知:司马懿要做的只是抵御蜀国的进攻,而不是灭掉蜀国。由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率4万大军攻打陈仓郝昭的2000兵马,可知。诸葛亮是个不善于攻城战的军师。
司马懿抵达西部战线就明确一点:防守,让蜀国进攻。反正他们4万兵都打不下陈仓。何必折腾,出去打肉搏战?没脑子吧?
诸葛亮:逼他们出来打,不能攻城,我4万军都拿不下陈仓,不能战攻城了。逼他们野战,骂他们羞辱他们,在名誉上诋毁他们。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在谋略上来说,司马懿已经抢占先机了。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诸葛迷喷我,说什么“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武庙十哲”等等。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是因为司马懿害怕自己中计了,是诸葛亮用死讯来骗司马出来野战。所以谨慎退步。
“武庙十哲”,我不多与评价,毕竟唐肃宗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只记得史官陈寿曾经这样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肯定了诸葛亮的内政,而否定他的军事能力。
再说,你建个庙就能洗白白。袁崇焕还替魏忠贤建过生词。明末年间还有很多人替魏忠贤立庙呢
平定辽东
这一战,应该是司马懿一生中难度最大的一战。
青龙五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对抗朝廷
东辽公孙家,世代经验,拥有极高的自主权,地处偏远,有藩国之势,若不讨伐,便成一国。
魏明帝曹叡遣59岁的司马懿率军4万,前往征讨,六月进至辽水。
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首,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一月有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守军粮食将尽,军心动摇,杨祚等先降。
正史上三者能力各有所厂;郭奉孝虽然奇谋百出,但是没当过统帅,进限于军事。
荀彧在政治上的建树远超于军事上的建树,但是在军事上荀彧的战略眼光也异常独到,可惜终为汉臣。后期与曹公貌合神离
司马懿:无论在内政上面或者军事上面都有不凡的建树,能力越大野心就越大,无论他有心还是无意。当他灭掉曹爽时,已经注定了曹氏式微。唯一厚道是司马懿位极人臣,却终不称帝
三国杀夏侯渊的技能是什么意思啊?
三国杀的夏侯渊技能是说夏侯渊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出其不意,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
渭南之战后,夏侯渊率军剿灭关陇地区的韩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威震关右地区。凭借功勋,累迁征西将军,受封博昌亭侯。张鲁投降曹操后,夏侯渊负责镇守汉中。
为何还能受到曹魏之信任和敬重?
曹操本人相貌不啥地,但他部下却有不少才貌双全的人,比如荀彧、崔琰、钟繇等。荀彧和崔琰我们之前曾谈过,不再多说,本文所要说的主人公是钟繇。
1、天生贵相,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自小就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关于钟繇的相貌,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年幼的钟繇随叔父钟瑜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士。相士看到钟繇的相貌,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被水淹的厄运,请小心行走。”叔父钟瑜起先还不以为意,但走出不到十里路,钟繇就被突然受惊的坐骑掀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这才相信相士的话,以为钟繇真是天生的贵人,从此不惜余力培养钟繇。
2、功如萧何成年后,钟繇通过举孝廉任尚书郎、阳陵令,后因病离职。李傕、郭汜作乱长安时,钟繇接受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取兖州后,希望与朝廷建立联系,便派使者去长安。李傕、郭汜等认为,曹操此举别有用心,打算拒绝曹操的请求,后来在钟繇的劝谏下,李傕和郭汜才答应与曹操建立联系。
与朝廷取得联系,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为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奠定了基础,影响重大。而在此过程中,钟繇是帮了大忙的。加之荀彧经常向曹操推荐钟繇,所以,到建安四年曹操准备与袁绍大干一场时,就推荐钟繇为侍中,兼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将后方事务全权委托给他。
这一任命,既是曹操对钟繇能力的肯定,也是曹操对钟繇忠诚度的认可。当然,钟繇也没有辜负曹操的肯定和信任。到达长安后,便立刻写信给马腾和韩遂等人,陈述利弊祸福,并最终说服马腾和韩遂都送一子到朝廷作为人质,从而稳定了关中地区,为曹操集中力量在官渡与袁绍对峙解去了后顾之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时,钟繇还给曹操送去了两千匹战马。这些战马,对曹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让曹操实施机动作战、火烧乌巢等战术成为可能,对曹操赢得官渡之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曹操将钟繇视如萧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您送来的马匹正是部队急需,关右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您的功劳。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草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您的功劳相当。”
3、大义灭亲
在负责镇守关中期间,钟繇尽己所能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比如,鉴于洛阳屡遭战乱,人口锐减的实际情况,钟繇招纳逃亡之人回到洛阳,设法将关中民众迁徙到洛阳,如此经过数年经营,洛阳户口又逐渐得以充实。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讨马超,后勤无忧,便得益于钟繇充实洛阳人口的举措。
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员,除了负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职责外,自然还负有维护一方安定稳定的职责,因此,钟繇有时还得率兵去平定叛乱。
建安七年,南匈奴单于在平阳作乱,钟繇率领各路人马包围他们,却未能攻下。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也抵达河东。
这位郭援,乃钟繇的亲外甥,年轻气盛,争强好胜,又带有大量的军队,很不好惹。所以,许多将领主张放弃包围南匈奴单于,暂时撤离。但钟繇认为此时千万不能退,理由有二:
其一、眼下,郭援的兵力强盛,关中地方将领必会暗中与其勾结,他们之所以还不敢公开反叛朝廷,是因为顾忌钟繇的威名。如果钟繇此时率军撤离,那么不仅关中地方将领会反叛,甚至连关中的老百姓也会跟着反叛,到那时,朝廷军队就将无处可去,所以,此时决不能向敌人示弱。
其二、钟繇认为,郭援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必定会轻视朝廷军队,渡过汾河扎营。所以,朝廷的军队如果能够抓住战机,趁郭援军还没到对岸时发动突然击袭,定可大获全胜。
后来的事实正如钟繇所料,郭援到后,果然不听众人劝阻,率众渡汾河。钟繇于是发兵半渡而击,将其打败,郭援也被马腾部下将领庞德斩杀。
战后,钟繇见到郭援的首级,痛哭流涕,庞德赶紧向他谢罪,钟繇抹去眼泪,说:“郭援虽是我外甥,但他是国贼,你何须谢罪呢?”这充分体现了钟繇在“大义”面前不徇私,公私分明的品德,也体现了钟繇对曹魏够忠诚。
4、错荐一人
由于镇守关中功勋卓著,所以建安十八年魏国建立时,曹操任命钟繇为大理,专门负责刑狱等司法工作,后又升迁为相国。
然而,正所谓“福兮祸所伏”,就在钟繇深受曹操器重,个人事业顺风顺水之时,却突然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差点连命都没了。而让钟繇遭遇如此重大挫折的,则是因为他曾给曹操推荐了一个人。
此人名叫魏讽。
魏讽颇具智谋,能说会道,口才极好,且很有蛊惑力和煽动性。后世有人认为,种种迹象表明,魏讽此人极有可能是刘备或关羽安排在曹操身边的卧底。但在魏讽尚未露出真面目之前,钟繇哪里能知道啊?相反,当时的钟繇认为魏讽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曹操了,并任命其为相府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魏讽趁曹操出兵汉中与刘备对峙、关羽率军围困樊城之机,暗中联络王粲的两个儿子、刘廙的弟弟刘伟、张绣的儿子张泉等人,又勾结长乐卫尉陈祎,准备配合刘备关羽,袭击魏都邺城。
但在关键时刻,陈祎却心生恐惧,向留守邺城的世子曹丕告密。曹丕于是果断展开大清洗,扑灭了这场正在酝酿中大暴乱,遭此牵连而死者有数千人之多。这就是三国历史上的“魏讽事件”。
5、瑕不掩瑜
魏讽是钟繇所举荐的人,魏讽图谋叛乱,钟繇自然难辞其咎。但曹操、曹丕父子最终并没有怎样为难钟繇,只是罢免了钟繇的官职。而且,仅过一年,已成为魏王的曹丕就又任命钟繇为大理,之后,曹丕称帝,改任钟繇为廷尉,封崇高乡侯。黄初三年,曹丕任命钟繇为太尉,封平阳乡侯,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同为曹魏三公。
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即位,迁钟繇为太傅,封定陵侯,上朝可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地位十分尊崇。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亲往吊唁,谥号曰“成”。
钟繇错荐魏讽,差点酿成大乱,实为识人不明,为何还能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信任与敬重?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并不在于钟繇天生贵相或对曹魏的功劳有多大,而是在于钟繇对曹魏够忠诚,否则,曹操就不会逼死荀彧,曹丕就不会逼死于禁,这份忠诚,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看来,显然是无价之宝,是他们眼中的“瑜”,至于钟繇错推魏讽,那不过只是美玉上的一点点瑕疵而已,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