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一句是什么,江湖夜雨十年灯是谁的诗句

2023-04-08 20:00:05 93阅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一句是什么,江湖夜雨十年灯是谁的诗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诗句,原诗文这样写道: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一句是什么,江湖夜雨十年灯是谁的诗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与黄几复少年交游,感情甚密,因此黄庭坚为他写过不少诗,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

这首《寄黄几复》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的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可以说两人是天南海北,相隔千里,此时深深的思念之情难以抒解,于是黄庭坚挥毫泼墨畅然于纸上,抒发着想而不能见的真挚感情。

此诗题目直入主题:寄——黄几复。读题即知此诗的类别。

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出了彼此所居之地的遥与远,“一北”“一南”天海茫茫,深深的怀念之意中饱含着望而不能的遗憾和无奈。而“海”字,更是让人从感觉上拉长了距离,营造了海天茫茫不可见的苍凉之境。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在人意料中,但又有出乎人的意料。两朋友遥隔千里,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相思而不能相见,于是自然就想到了寄信,可是“谢不能”突然一转,让人心随着一沉,为何连鸿雁都拒绝捎带传递这长长的思念之信呢!

关于“寄雁传书”有一个典故,当年李白流放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而此处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秦观在《阮郎归》中这样写道:“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他把鸿雁拟人化,鸿雁怎么这么不通人情,竟然拒绝传此传思念之书!

这样写来不但增添了情趣,更深化了思念之意 ,深深的跃然纸上的思念之情却没法送达,让人感到为之扼腕!

第二联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营造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发别后相思之情。诗人摆脱书写朋友之情的惯用手法,而用“一杯酒”来让人想象他们当时的情同手足。沈约的《别范安成》:“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写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所以直到今天“酒”也是男人友情象征的代名词。“一杯酒”,不但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更是向世人传递了这种感情的亲密程度。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这两个词,看似陈俗,但是此处却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正式良辰美景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与前一句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相对应,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 “夜雨”营造了一种怀人之景,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而“十年灯”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引发了发读者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短促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漫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

后面四句,“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写出了黄几复的处境。

所以此诗既是思念之诗,又不单单只抒发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黄几复当前的状况,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表惋现出深深的惋惜之意,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更是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

@风牧阳 @览图 @牧野尘缘 @兵法天下 @书生半凡 @猛郎227629 @北方渔火文化 @原野论道 @远峰61395333 @吉祥云梦 @内刊主编 @朝阳时讯 @晃晃悠悠的时候 @汶河诗词社 @微头条 @头条号 @悟空问答

出门前被叮嘱一人不进庙?

你好!1:一人不进庙,为什么呢?从人类进化开始,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的思想,就会把自己最崇拜的人和物,专门修一个房子把它们供放在里面,希望能得到安灵,关于鬼神传说的很多,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再加上这方面的的传说,在我们的心里以根深蒂固了,所以怕惊扰了里面的神灵,怪罪自己极家人,还有就是当时土匪猖獗,庙就是他们藏身之处,为了自己安全一个人是不能去的。2:二人不观井,是指两个人不要去井的地方,因为那是杀人的最佳地,我们在看电视时候不都出现这种情况,以前在一个人不平衡或嫉妒你时候,就会把你引导井边然后把你推下去,人心是很难猜测的,也是变幻莫测高深的,我们要有自己防范意识。还有就如果你的同伴不小心掉进井里了,没有人证明你的清白。是3:三人不抱树,是三个人在抱一颗树前面一个中间一个后边一个,如果三个人没有在同一个点上用力,就会像称重一样重量不样倾斜度也不一样,事情是做不成的,所以我们要是一个整体不分你我,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做成功的,喜欢+关注

你干过自认为最羞耻的事情是什么?

问“你所经历过的最羞耻的事情是什么”!据查,从心理学上说,“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公开的情境会强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让自己远离他人;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结合自己吧,最羞耻感的,记忆犹新啦!是九十年代前,一次回乡返回时路过某地,当时正在宣传“五讲四美”活动,经过此地时,我咳嗽了一声,就在此时,有一位老太婆,走上前来称“你随地吐口水了”,我说“没有,只是咳嗽”,她说“咳嗽不吐痰啦”。经解释无效,非的要我打扫卫生一百五十米,否则,就罚款两元。因为那时太穷啊!身上只有几毛钱,我说“身上没那么多钱”,“我愿意用工作证或身上所带之物抵挡”,她坚决不同意,并说“不行非得打扫一百五十米”!说实话真的很尴尬.确实下不了楼啊!

世上老太婆还是有好人!就在此时,另外一位老太婆,她主动出来,轻声对我说“别争了去用脚晃一下”。这才让我下了楼,她才准我离开此地!

大约隔了几天,我再次回去感谢哪位好心老太婆,却再也未见人了!至今我都深深地记住她啊!

谢邀!

你见过最性感的电视女演员是谁?

哈哈,我见过最性感的电视女演员是温碧霞👏👏

记得小时候电视上播放《封神榜》的时候,我就被温碧霞饰演的苏妲己迷的不行啊,把九尾狐的魅惑劲儿刻画的惟妙惟肖🙉🙉

温碧霞把这个角色的风情万种演绎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当时看她和纣王戏水酒池肉林的时候,心想:怎么会有这么美的女人👩啊!关键是还那么性感😍🙈🙈

一颦一笑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是骨子里性感的人儿啊🙊🙊

1966年出生的温碧霞,今年都54岁了,岁月在她脸上却看不出痕迹👧👧

感觉依旧是那个少女,风韵犹存,小时候因为这部剧幻想着长大后成为温碧霞这样的人,事实证明我想错了😂😂

最后,希望温碧霞一如既往保持这种少女感,支持支持😁😁

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平王东迁,秦列诸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因为周幽王宠幸美人褒姒,于是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之后,因为褒姒屡次向周幽王吹枕边风,为免夜长梦多,周幽王听取了褒姒的意见,决定加害废太子姬宜臼。

一系列消息传到废太子姬宜臼的外公申侯那里,申侯大怒,决定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讨回公道。申侯联络了几个小国,但恐兵力不够,又恐事后诸侯怪罪,便又暗中联络西戎,于是,西戎趁此良机,攻入西周都城镐京,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

西周就此灭亡。

(镐京之乱,西周灭亡)

镐京动乱的消息传出,当时西周京畿周边,兵力空虚,秦国是离镐京比较近的诸侯,秦襄公在镐京动乱中,率秦国士卒奋力作战,击退了西戎,保住了周朝社稷。

周平王姬宜臼即位后,秦襄公又派兵一路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新都洛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王东迁”。

平王感念秦襄公的功劳,与秦襄公盟誓,提升秦国为诸侯,并将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赐封给秦国,答应秦国,只要秦国能够打下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就是秦国的了。

之后,秦国奋力攻占岐山以西地区,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了。

《诗经·秦风·无衣》正是创作于这一段期间。

(在秦军的一路护送下,平王东迁)

《诗经·秦风·无衣》,最早的军歌

今天,我们总是称呼战友为“袍泽”,而袍泽这个词正是出自于《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原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篇诗文的内容不难理解,無月简单为大家讲解一下。

袍,长袍,那个时代,中原地区的士卒作战,都是穿着长袍,非常的不方便;

泽,内衣;

裳,穿在下半身的服饰,形似裙子,俗称战裙,也很不方便作战。

今天我们说“衣裳”,其实衣是上半身,裳是下半身。

袍、泽、裳,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士卒全身的服饰。

戈、矛、戟、甲、兵:甲胄与各类兵器。

同仇:共同的仇敌,即共同的作战目标;偕作、谐行:共同作业、共同行动。

同仇、偕作、谐行都指共同行动。

整首诗简单翻译,就是“为什么说没有衣服穿呢?长袍、内衣、战裙你都可以拿去穿,把我的兵器和甲胄休整休整,与你一同杀敌,共同进退”。

短短的三句诗,读来非常简短,但是带入场景之后,感受就不一样了:

成百上千的秦国士卒,排着整齐的队列,身穿甲胄,手持兵器,整齐划一的向目标地点开拔,一路上,士卒们齐声吟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遍又一遍,一直唱到人人心情激昂,一直唱到敌人面前。这就是军魂,这就是士气。

《诗经·秦风·无衣》可以算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军歌了,这首军歌很好的表达了老秦人赳赳赴前线的豪气,也为后世的军人所津津乐道。

部队休整的时候,战友啊,我们可以共享衣服,甚至是内衣;部队开拔的时候,战友啊,我们共同吟唱同一个声音;作战的时候,战友啊,我们共同杀敌,你,可以放心的把后背交给我,我一定不会让你孤身犯险。

这就是《诗经·秦风·无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那是一种生死与共,互不辜负的感情。

《诗经·秦风·无衣》下的老秦

其实《诗经·秦风·无衣》除了抒发了军旅袍泽的深厚感情外,这首诗篇的背后,还反映了当时秦国的特殊国情,了解了秦国的这段艰苦岁月,你才会明白,也只有秦国才可能吟唱出这样的诗歌来。

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当初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这里透露出来两个信息:

1、秦国不是周武王分封时就存在的诸侯;

2、秦国诞生之初,只是周朝的附庸国,还不是诸侯,地位比诸侯要低。

秦国最初的封地在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非子以封地为氏,故后人称其为“秦非子”,周天子又让秦非子领嬴氏的大宗,延续嬴氏的祭祀,因为这嬴氏是商朝的一方诸侯,地位比秦非子的家族要高很多,所以这是周天子对秦非子的赏赐,为的是提升他所在家族的地位。

于是秦国先祖号曰「秦嬴」,秦国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秦国当时主要有两个任务:

1、为周天子养马;

2、为周天子抵御西戎。

秦国当时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天然的马场,适合马匹繁衍生息,但却并没有多少耕地,加上经年累月与西戎作战,所以秦国一直都很贫穷,国力并不强大,但是战斗力却很强盛。

秦国自建立开始,百年多来,一直与西戎作战,光有记载的就有多次,秦国甚至有祖先战死在与西戎的战争当中。

周宣王的时候。秦庄公率7000士卒讨伐西戎,击败西戎并收复了犬丘,周宣王将犬丘赐给了秦国,秦至此才从一个封邑变为了两个封邑。

(平王东迁之前的秦国领土)

秦国就是这样,百年来持续征战,土地也是靠真刀真枪用鲜血换来的,这百年来,谓之惨淡经营并不为过。

一直到周室内乱,幽王死于骊山下,平王东迁,秦人才在周平王允许下,依然依靠战斗,在数代秦人的努力下,才击败了西戎,收复了歧丰之地,秦国这才开始做大。

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又艰辛创业近百年,终于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新兴强国。

所以,战斗是老秦人百年多来的主要生活内容,老秦男儿人人皆可战,战至一兵一卒,也不放弃,不抛弃同胞,不背弃袍泽。

(公元前677年,秦国领土)

所以,《诗经·秦风·无衣》其实描绘的就是公元前677年以前的老秦人的生活,老秦人的生活就是为自己的生存也为周王室的安危的战斗,这是一个一直在战斗的民族,称其为战斗民族并不为过,《诗经·秦风·无衣》即是一首军歌,也是一首老秦人的赞歌。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