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作品,为什么有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的

2023-04-08 14:20:03 80阅读

王维的作品,为什么有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的?

谢谢朋友邀请!

这个问题可以深入地解释,也可以简单地解释,如果往深了说是一个很专业的话题,这关乎艺术的审美和各种艺术之间创作手法的相互借鉴。

王维的作品,为什么有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的

题主问的这句话出自苏东坡之口,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有这样几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几句话并不奥古,大致意思就是品味王维的诗歌,会发现他的诗歌中带有许多画面,观赏王维的画,他的画面中又有许多诗歌的意境。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造诣,可是他为什么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特点呢?

这要结合王维的诗歌作品和风格来进行阐释。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而且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还就是他那些山水田园诗歌。王维除了在诗歌的创作有较高的造诣以外,他还擅长绘画,也因此王维在诗歌创作上也一定程度借鉴了绘画艺术。比如我们读到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读完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幅秋天清新明净的画面,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其实,他在诗中就借鉴了绘画的艺术手法。毫无疑义地,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作。诗歌和绘画相比较,文学是时间的艺术,而绘画则强调空间上的视觉冲击。对于文学与绘画的本质区别,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著作《拉奥孔》(也称《论画与诗的界限》)中曾有过经典的观点:“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

基于诗歌和绘画的这种联系与区别,而作者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诗歌创作也会借鉴绘画的静态空间表现手法。王维的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歌和绘画时才会说他“诗中有画。”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修订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莱辛(德国)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我是“文史小论坛”,酷爱阅读,对文、史、哲等领域有所涉猎,喜欢我的记得关注我哦,也欢迎在评论区赐评交流,我们一起撩一撩文化、历史、哲学。

如何赏析王维的桃源行?

这首五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人或物许多都值得怀念,然而诗里不提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热爱,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将思乡之情巧妙地寓于质朴的语言中。裴迪,生于716年,卒年不详,关中人(今属陕西),曾任职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裴迪擅诗,其山水田园诗写得最为精妙,在盛唐时期颇负盛名。裴迪与诗人王维过从甚密,屡有诗文唱和,不免受王维影响,多作五言绝句,描写幽寂的景色,属山水田园派。《辋川杂咏》组诗是他的代表作。

为什么喜欢王维?

我喜欢王维的理由是:他将入世和出世结合得非常好。

他入世为官,出世修行;恋红尘也修佛法,他早年享受了世间的富贵荣华,晚年专注求解脱。

他是个人生赢家,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者,他找到了世间的“两全法”,不负如来也不负自己。

少年得志:

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维摩诘经》的主人公维摩诘。

人如其名,王维也拷贝了维摩诘的完美人生。

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善画,精通音律,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翘楚。

他少年得志,弱冠之年就高中状元。在朝廷担任太乐丞,就是负责礼乐方面的官员,后来遭遇官场排挤,被调往塞外,这段时期,他写下了不少壮丽的边塞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文字简洁直白,意境却苍凉悠远。10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塞外风景画。

宦海沉浮:

安史之乱爆发时,王维没能及时脱身,落在了叛军手里。

王维虽然很想在叛军面前保持气节,但他毕竟不是一名勇士。他尽力做到了最好:他故意吃药,弄哑了嗓子,弄坏了身体,表示自己实在做不了新朝廷的官。

叛军也没有很难为他,只把他带到洛阳,软禁在菩提寺里。在这段日子里,他写出了关乎个人穷通的最重要的一首诗《凝碧池》。

当时,安禄山在皇家名胜凝碧池大摆庆功宴,让唐玄宗的御用乐队奏乐助兴。一位乐师突然扔下乐器,向着长安方向失声痛哭,当即被叛军乱刃分尸。

王维听说这件事后,默默写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最终,王维还是接受了伪职,在叛军朝廷里做了官。

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要彻底清算那些接受过伪职的人,却唯独漏掉了王维。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王维的弟弟既是朝廷要员,又是平叛功臣,甘愿舍弃一切为哥哥赎罪,二是这首《凝碧池》让皇帝看出了王维的耿耿忠心。

王维只是象征性地降了职,从原来的正五品上降到正五品下,没过多久,又官复原职,反而升任尚书右丞。这是机要部门里的重要职位,是正四品下。

貌似正四品下距离一品大员还隔着很多级,但唐朝的官制很特别,一品官是荣誉性的品级,也不常设。尚书省作为中央三省之一,最高长官尚书令是正二品。但因为唐太宗即位之前做过尚书令,所以尚书令的职位在后来一直空缺,由尚书令的副手——从二品的尚书仆射实际掌权。可见,王维的正四品下实在不低了。

这样的升迁简直是一桩奇迹。但王维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他虽然躲过一劫,但从此再也没能逃过自责的折磨。

王维无心官场,与其厚颜上朝面对同僚,倒不如退归田园,在“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情调里潜心事佛,寄情山水。

仕隐两得:

王维虽然自责,但他也不肯真的辞官不做。因为一旦丢了官,他的辋川别业就很容易被有权有势的人家霸占。到时候,他会像陶渊明一样每天为生计发愁。

做官和归隐是唐代文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

唐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皇帝对隐者的推崇,山林中良好的读书环境,让隐逸成为了在做官之外的理想人生选择。文人可以在做官与隐逸之间自由切换。

王维“仕隐两得”,他始终在一种半官半隐的状态中。

一方面从来没有彻底归隐过,即使是在官场失意时,也还保持着官位,而且还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他虽然做着官,却又一直有退隐的想法。

他曾两次在山中隐居,一次在终南山,一次在辋川。

所以,他既有做官的俸禄,又有隐居的闲适,是仕隐两得。

王维是个明白人,他深知,想要田园生活过得潇洒,先得在名利场上积累资本。

他很不认同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结果日子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

王维觉得安安心心地做国家干部,捧着铁饭碗吃朝廷俸禄,这不丢人。因为受不得一时的委屈,却换来一辈子的委屈,这是何苦来哉?

在王维看来,只有地位和财富才能保障田园的诗情画意。如果抛开地位、财富谈田园,和农民有什么两样呢?

他的辋川别业就是从大诗人宋之问手上买下来的。王维在二手房市场接过了宋之问疏于打理的蓝田山庄,精心打造成了自家的辋川别业。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他在辋川隐居时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简单十个字,没有修饰,直接描写,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看得见的美景——一轮皎洁的月亮,透过松枝洒下柔和的月光,溪涧里的泉水慢慢地从光滑的石头上流过。

辋川别业坐落在终南山麓,在辋川隐居的那段时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高峰期,辋川可以说是唐代的桃花源。

而王维不仅写得一手好诗,还精通书画和乐器和佛学,他是个全才,所以他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之间往往有着相通之处。苏轼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那首著名的《终南别业》描写的就是辋川别业里的闲适生活: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两句讲这座别墅的由来:因为自己中年开始信佛,所以晚年就把家安置在终南山麓这个清净的地方。

有兴致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别墅里闲逛。这个别墅是一个庞大的庄园。王维打造了20个景点,他逛自家的别墅就像逛森林公园。

那些赏心悦目的妙处,只有自己会然于心。

诗人沿着水边,漫无目的地散步,不知不觉走到水流的尽头,无路可走了。但自己反正也没有怀着任何目的,没有路就没有路吧,顺势坐下来,看云雾从山间升腾。

从字面上看,很随意,很悠闲,但诗句里还有更深的含义。水穷处正是云起时,一条路的终点也许正是另一条路的开始。

具体到王维身上,官场晋身之路也许堵死了,但人生并没有被堵死。田园的雅兴和佛门的清净正好可以从这里开始,人生依然不失蓬勃上升的姿态。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穷途末路时,在艰难抉择时,都不妨静下心来,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转化,你只要不刻意、不执着,就能随着自然的转变而转变,从水穷处看到云起时。

水和云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可以蒸腾为云,云可以凝聚为水。所谓水穷,只因眼光太拘泥。

有人生阅历的人,才可以体会到这种感觉。

王维漫步在别墅区,来去随缘,偶然遇到某位老汉,随便聊几句,越聊越开心,边说边笑,多晚回家都无所谓。

整首诗随遇而安,王维不着急回家。因为王夫人去世很早,没有留下子女,王维既没有再婚,也没有从子侄中过继一个孩子。

少了这些牵绊,他就可以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在美丽的田园里诵经念佛、画画写诗、弹琴唱歌,悠然自得。

只是,田园之乐可以散心,却不能彻底得解脱,治标不治本。而疗心的治本之道,除了依佛教次第修行出离苦海,再无他途了。且看王维的一首《叹白发》: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后来,王维把辋川别业施舍出去做了寺庙,他晚年吃斋念佛,进入到“万事不关心”的禅定境界。

总结:

王维一生,经历了唐朝开元年间的繁华,目睹了天宝年间的没落,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他深刻认识到了政治的残酷和人在官场的无奈,因而活得潇洒、通透。

王维用他的一生书写了成功人生的范本:他左手抓田园,右手抓官场,两手都很硬。他既腰缠万贯,也不放弃诗和远方,堪为文人中少有的人生赢家。

王维哪首诗最出名?

我认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最出名,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一首边塞诗。

王维是盛唐的诗人,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也广为流传《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这首诗的背景简介: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背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本诗赏析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蜀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蓬草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归雁”又把自己比喻成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历来为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的主观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战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句是王维在萧关遇见一个骑兵,询问后得知将士们正齐心协力在燕然作战,深受鼓舞,便加快了自己赶路的脚步。

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情感,单车,征蓬,归雁,胡天,就已经勾勒出一个荒凉的立形空间,紧接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又将整个场景无限放大,把时遇不计的王维扔在这样一个广阔而悲凉的空间里,再加上悲苦的命运,孤寂的情感就自然凸显出来。

王维的终南别业?

却极具功力,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全诗平白如话,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诗味、理趣二者兼备。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