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无我,为什么有的日本人认为被杀死亡破灭是种美
诸法无我,为什么有的日本人认为被杀死亡破灭是种美?
这个和他们的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日本文化里很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侘寂”和“物哀”。
而这两种文化特点产生的原因又和日本的地域环境分不开关系。
日本地域狭小,总面积不过37.8万平方公里。
民族组成也很单一,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这样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天然的悲观情绪。
但是,这种悲观很少带着愤怒。
这和中华文化里的“悲天悯人”以及“愤世嫉俗”有着很大的不同。
1986务印书馆出版的《菊与刀》中,作者对于整个日本民族进行了概括;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菊与刀,就像是樱花和武士。
即便是现在,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日本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分化:既可以拍出纯情如《情书》的爱情经典,又有极端如三池崇史的暴力美学。
不过毫无例外的是,即使在唯美至极的爱情电影中,他们也丝毫不避讳对死亡的推崇。
著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有句名言:自杀而无遗书,是再好不过的,无言的死,就是无言的活。
这种对于死亡的推崇,就和侘寂以及物哀分不开关系。
侘寂,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
它是日本美学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可以反映这个美学概念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日本对于不完美的事物接受程度很高。
他们可以允许明星有龅牙,腿型不佳,并且把这些特点演变成一种可爱的象征。
涩谷街头的日本女孩可能不漂亮,但是没有一位女孩为自己的不漂亮而自卑,脸上的妆一样精致,笑容依旧明媚。
日本人认为,死亡,本身也是一种不完美。
但是推崇侘寂的日本人接受这种不完美。
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死亡这么痛苦又恐怖的事,在日本导演的手中,居然出奇的和谐静谧,这在其他民族里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反映日本人的侘寂美学的是一副组图,上面画着一位美人死后,肉体腐烂,
白骨入土,最后在白骨上方长出了一丛兰花。
这种平和的对待死亡的方式,渐渐的演化成他们对于死亡的推崇和向往。
除了侘寂,还有物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
物哀的含义可以简单的解释为“真情流露”,对花花草草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赞叹,都可以用“物哀”来表示。
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而哀感又不像悲哀那样浅显。
它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暧昧的,感伤的,缱绻的情绪。
日本是一个将含蓄之美发挥到极致的民族。
比如经常被用在文学作品里的樱落,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物哀:樱花最美丽的瞬间,恰恰是它从枝头脱落,奔赴死亡的瞬间。
所以,残月,花落,这种本身带着残缺和悲伤的意象被认为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美,就是物哀文化的核心。
为了追求极致的物哀美,他们不惜献上生命。
川端康成极其推崇物哀美,他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在最美的刹那死去,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的物哀。
其实,无论是侘寂还是物哀,这种对死亡的极致追求,都和日本的天然的地理气候有着莫大的关系。
日本列岛众多,风景优美静谧,这造就了日本文化中“樱花”的一面。
但是同时,日本也遭受着频繁的地震和海啸的侵袭,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来自死亡的威胁,这种对死亡的恐惧造就了他们“武士”的一面。
就像日本国旗——以白色为底,洁白无瑕宛若新雪,而新雪上却是一抹鲜艳的红,红与白,白雪与鲜血的鲜艳对比,不正是川端康成们追求的极致的物哀之美吗?
你心中的善恶是怎样的?
说两个事吧!
我的一个亲戚,赌博输了钱,几次找我借钱,我拒绝了,因此有几年不和我说话,回村也不搭理我,后来他改正了赌博的毛病,我资助他做了点小买卖,日子还不错。
我姨家,因为有病人,家庭条件不好,两个孩子中学毕业在家务农。亲戚朋友组织前去看望,有给钱的,又给米面粮油的,我却只是看看,嘘寒问暖了一番。回头亲戚们多有看法,后来我找熟人在城里帮助我表弟表妹找到了工作,我表弟吃苦耐劳,表现优秀,还当了班长。
善与恶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我认为每个人的本心都是善良的,只是在世俗社会,一些诱惑,压力,工作,事业等原因,改变了初心,改变了人生观,价值观,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是善良的。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古人的谆谆教诲,应让我们吾日三省吾身。
为那些善良的人们祝福,为弃恶从善的人点赞。
个人拙识,勿喷。
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景,描写莫尽,能以简括,胜人多许”,这是清代文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对杜牧这首《江南春》所作的高度评价。这首七言绝句以寥寥二十八字,写尽了江南春色的无限生机与风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于公元833年,杜牧拜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途中。杜牧在牛僧孺的推荐下担任推官一职,后转为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的掌书记。这首《江南春》,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意开端。
尤其结尾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被历代所传颂。诗人将庄严肃穆的南朝古寺笼罩在朦胧迷离的江南烟雨之中,传达出一种幽静深邃之美。在烟雨的笼罩下,这份穿越历史风尘的沧桑之感,变得更加深婉绵长。
清代范大士就曾评论,“‘四百八十寺’,无景不收入结句,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并不是单纯的歌咏江南春景之作,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要充分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深刻内涵,必须要掌握以下相关历史背景:
其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始于先后四次“舍身入寺”的梁武帝。
作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立者,梁武帝萧衍历来以明智神武的文武全才流传于后世,更因沉溺佛教而名闻于古今。为了皈依佛门,梁武帝曾先后四次“舍身入寺”,不仅身体力行遵守清规戒律,而且颁发《断酒肉文》约束僧侣。
在梁武帝对佛教的大力推崇下,佛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郭祖深曾云,“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而据后世统计,南朝萧梁时期佛寺数量达到鼎峰,多达2846所。
梁武帝如此大兴土木,造成的恶劣后果远不止劳民伤财那么简单,甚至到了殃民祸国的悲惨境地。杜牧在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
事实上,也正因为梁武帝潜心修佛,不问政事,导致了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被囚于建康台城之后,年事已高的萧衍忧愤交加,从此卧床不起,于公元549年撒手人寰。足以见得,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饱含了兴衰之感。
其二,“多少楼台烟雨中”,感于晚唐皇帝的佛教误国。
作为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杜牧目睹了唐王朝的逐渐衰落。不仅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还有皇帝们对于佛教的一味沉迷。从唐宪宗开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和文宗几任皇帝,佛教成为他们寻求长生的寄托之地。
因为先后几任的虔诚事佛,以韩愈和杜牧为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运的衰落充满了忧虑。唐宪宗时期,韩愈因为《谏佛骨表》,险些丧命。杜牧后来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借助唐武宗之言深痛恶绝地指出,“穷吾天下,佛也”。
从唐文宗时期就曾发觉的“吾民尤困于佛”,到了唐武宗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毁佛行动。从《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可以看出,杜牧反对这种佛教误国的荒唐行为,支持唐武宗“拆寺庙而建南亭”的行动。
因而杜牧写下这首《江南春》的时候,已经看透了皇帝佛教误国的本质。从“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可以看出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绝非夸张之辞,事实上有过之而不及。
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包含以下深刻内涵:
其一,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皇帝佛道误国的忧虑。
作为“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萧衍文武双全,创建了南梁,亲自书写《春秋答问》。在建立政权的初期,梁武帝也可谓兢兢业业,五更天就起来批改奏折。而晚年沉迷于佛教之后,大兴土木,广建寺庙,弄得民不聊生。
杜牧面对晚唐皇帝的佞佛之举,对王朝的兴衰充满了忧虑,对百姓的苦难饱含同情,从“古者三人共食一农人”,到“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杜牧深陷“民尤困于佛”的焦虑之中。
在杜牧诗意的笔触之下,将这种忧国忧民的深情,隐匿在江南的烟雨之中。“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把这份沉重的家国情怀,化为朦胧迷离的烟雨,让人感伤,令人沉迷。
其二,以史为鉴,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感。
“六朝旧事随流水”,南朝历来是文人墨客寄予历史兴亡之感的感兴之物。杜牧赶往扬州途中看到繁花似锦的江南春景,难免想起昔日南朝的昙花一现。这些在烟雨笼罩中的四百八十寺,就是曾经辉煌与衰落的见证。
“多少楼台烟雨中”,将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之感,演绎得蕴藉而悠长。这四百八十寺在烟雨的笼罩之下,多了几分朦胧,少了几分肃穆。如清代黄生所言,“曰‘烟雨中’,则非真有楼台矣,感南朝遗迹之湮灭而语,特不直说。”
杜牧在这烟雨迷蒙的江南春色中,联想到了晚唐的低迷之气。那是宦官专权的无奈,那是藩镇割据的忧伤,那是佛教误国的痛恨。诸多感情夹杂在一起,汇集成“繁华事散逐香尘”的兴亡之叹,湮没在楼台烟雨之中。
其三,寓情于景,传达了诗人深婉蕴藉的江南情结。
江南,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思想审美化和人生理想化的诗意载体。此次杜牧奔赴扬州,即将开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人生。在《江南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江南美景特有的万种风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从动静结合和色调错综的角度,描摹出江南春日里的灿烂旖旎。山水相绕,莺啼酒香,颇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华绮丽,让人心神荡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抓住了江南春景里最富特色的景物特征,描摹出令无数人神往的朦胧之境。这种深邃幽美的境界,也只有江南烟雨才能传达地如此深婉别致,勾起文人墨客的归隐怀旧之思,正是其江南情结的流露。
总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朦胧迷离的江南春景背后,蕴含了对佛教误国的忧患和对历史兴亡的慨叹。而经过岁月的洗礼,这句诗已经成为江南美景的代表诗句,传达了与无数古代文人共有的江南情结。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只有对江南美景饱含深情的人,才能写出被历代所传诵的经典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摇曳的不只是杜牧的浪漫深情,还有穿越历史而历久弥新的写意诗情——能不忆江南?
你怎么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人者见仁,智者见智话题。我们通常把欲望理解成‘色’也,其实欲之所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每个人都有欲望的存在。
当我们想买房,那就需要钱,钱就是我们的欲望,当大学毕业后,我们想找到好的工作,好工作就是我们的欲望。当看到别人朋友圈发了旅游的照片,那我们也心里盘算哪天也出去走走这就是欲望等等。
所以说我认为欲望对每个人来说其实真的时刻存在自己的身边,说通俗点欲望也就是理想。人不能没有理想,有了理想也就能使我们有上进心、进取心。欲望是理想的催化剂,欲望本身也要切合实际,有理想不努力不去实现还是空有欲望。
欲望的强烈与否对我的实际行动是成正比的,当有些我们非常想实现的目标那就会欲望非常强烈,反之我们的欲望就比较小,催化的动力也没那么大。总之有理想有欲望是好事,但我们要求力所能及,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以上是我个人对欲望的理解。欢迎有不同的见解请关注@都市乡村快乐人 我们共同探讨。
能否分享一些富有禅意的句子?
1.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2.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不忘众生恩。
3.离佛一尺即是魔,离魔一尺即是佛。
4.心善,事事皆善;心美,事事皆美。
5.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8.世事轮回,因缘际会,一切皆有定数。
9.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10.所得,所不得,皆不如心安理得。
11.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12.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13.人生如梦,自迷自醒,干别人何事;世事如幻,缘灭缘生,别操那份闲心。男女是由有缘惜缘无缘随缘;儿孙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1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1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7.顺逆因比较而显,善恶以分别而生。
1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9.江河湖海,天地万物,心不在其外,而融合一致,非忧非伤,而是一种自得。
20.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21.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2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23.想开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
24.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5.大富大贵不难,平平安安难;吃喝玩乐不难,自由自在难。
26.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27.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2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9.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30.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