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方腊,宋江为何不直接向方腊招安
征方腊,宋江为何不直接向方腊招安?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实际上不可行。
一、宋江及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聚义,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当反贼从梁山好汉的出身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底层,对造反也是没多大意思的。
不管是杨志还是林冲,不管是秦明还是呼延灼,他们都曾经出身于官府,是其中一员,也享受过相关的福利。
他们上梁山,要么是被奸臣给陷害,要么是时运不济,再要不就是战败,被俘之后的无奈之举。对于他们而言,落草为寇,也不过是无奈之举。甚至他们被俘,心甘情愿地为梁山效力,很大的原因,也就是宋江给亮明了态度:“权借水泊里暂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封妻荫子光耀门楣。”才会将他们真心收服。
所以,对于整个梁山而言,除了个别对官府不太信任的,比如说武松,整体而言,对通过招安,改变自己的人生,还是心怀憧憬的。
而方腊呢,和他们截然不同。
首先方腊起义是一个政教合一的起义,他们的背后是明教,或者说是白莲教,这个宗教相信来生,他们拜弥勒,是坚决的造反派。
而方腊起义的主要成份是社会底层人民,由于北宋末年,宋徽宗为了建艮岳,派宠臣朱勔到东南搜求花石,朱勔借此中饱私囊,搞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才在方腊的忽悠起来造反。
总之,他们的目标是不同的,梁山从来没考虑过造反,他们不过是曲线救国,通过杀人放火受招安,进入宋朝的统治阶层而已,不是为大众,而是为自身而已。
所以,表面上同为反贼,但梁山与方腊集团,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他们的政治理念不同,决定了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道不同,自不相为谋。
二、哪怕梁山联合方腊,也称不上招安招安一词出自出自《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意思是劝说,使归附;用笼络手段使投降归顺。招安是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对不合法的地方或地下民间组织的一种安置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腊并不是一个合法的组织,也无权对宋江为首的梁山进行招安。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方腊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虽然说他建立了政权,但这个政权并没有受到百姓的承认,也没有官方得到过承认,在历史中也没有记载。更有趣的是,这个所谓的政权,他从来没有统治过全国,发展势力最大之时,也不过江西、浙江、安徽和江苏四个省份,最多也就是一个短暂的割据政权而已。
从法理上而言,他不是一个正当的政权,也是无法招安梁山的,最多,也就是方腊集团与梁山的联合而已。他们之间,也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创业公司,只不过一个暂时强大,一个暂时较弱而已,最多是联合。
三、当时的宋朝虽说有很大的隐患,但是灭掉梁山与方腊集团还是可以做到的从《水浒》的角度,我们就会觉得梁山好汉战无不胜,天下无敌。但实际上,这只是第一人称的视角。
但实际上,梁山好汉虽说表面上很强,但也有很大的隐患,比如说随着人口和兵源的增加,而梁山的地盘没有增加。
梁山军三打祝家庄,胜利之后,将祝家庄扈家庄烧成了一片白地;他们打破了曾头市之后,也是将其烧成了白地; 他们打下青州府之后,取了府库的钱粮,扬长而去; 他们打下了大名府,也只是劫掠金银粮草; 虽然取不起的粮草送给了当地百姓,收获了一点点民心。但是这对梁山的发展还是没多大的意义。
梁山是一个只知道破坏和掠夺,而不知道建设的团队,他能够次次获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梁山八百里水泊这个基地,打胜之后,就龟缩其中,梁山的地形,让后来他们兵力面对官军的围剿有了地理上的优势。
可以说一旦朝廷坚决地要剿灭他们,只要将梁山水泊围得水泄不通,围他个几个月,梁山自己就会不战而溃。
而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寇,虽说声势浩大,但没等朝廷动用官军,就被张叔夜打败; 而历史上的方腊起义,虽说规模更大,但也不过一年多就被扑灭。
总体来说,不管是梁山还是方腊,他们不过一时之贼寇,想要真正打败朝廷,还是很难的。
结语总之,宋江向方腊招安,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方腊本身也就是一个割据政权,在法理上也不是正当的; 而宋江集团和方腊集团在本质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通过杀人放火受招安,进入朝廷的序列,改变自己的阶层; 一个明教组织的起义,由下层活不下去的手工者组成,是为了推翻大宋。两者的目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联合起来也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最主要的是方腊起义和梁山起义虽说声势浩大,但想要推翻宋朝,还是做不到的。
不知道我说得对否,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凭什么让梁山108将损失过半?
宋江带领梁山接受朝廷招安以后,在朝廷的安排下先是北征辽国,继而讨伐王庆、田虎,最后南征方腊,几乎没有停歇。在南征方腊之前梁山好汉一位战死的都没有,但在打方腊的时候却战死59人,病死11人,108位好汉一战竟然只剩下了38人,这已经不能用伤筋动骨来形容了。明明方腊手下的大将数量不如梁山,为何却能给梁山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
其实梁山的败亡完全是有迹可循的,最后梁山基本上被打残也是预料之内,情理之中。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梁山皆不占优势,不输只能说是作者强行给他们加戏。
先来说说梁山为何在天时上不占优势。
这儿所说的天时,并非是单纯的地天气等影响战争的因素,而是指当时的外部环境。梁山被招安后还没等进都城享受,就被命令先打辽国,再打王庆和田虎。好不容易这三方势力打完班师回朝了,还被冷落了许久,甚至严令梁山中人不得进城,梁山军中可以说是怨气满满。
其实宋江、吴用等高层都明白,朝廷对他们极度的忌惮。以宋江的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朝廷的想法,毕竟梁山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不管是皇帝还是当时的大臣,没有人希望梁山保持完整,紧密团结在宋江周围,必须会想方设法将这批人消耗一部分,最次也得打散才行。
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已经上了朝廷的船,岂是随便就能下了?宋江明白这点,所以他才压下了众多手下的不满,主动托宿太尉上奏朝廷,愿主动出征方腊,解朝廷忧愁,就这样宋江带着梁山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没有休整、没有充足的补给,大胜之后没有对应的奖赏来提升士气不说,反而因赏格太小引得梁山上下不满,更关键的是朝廷还想方设法地拖后腿,将梁山唯一的治疗力量神医安道全给截了下来。如果有安道全在,梁山起码战死的起码可以少几个,病死的也大部分应该不会死。可以说梁山是在内外交困,明知得不到上头有力地支持的情况下劳师远征,已经知道这是一条充满未知危险的不归路的情况下出征的,气势上就先弱了三分。
再者宋江的梁山军基本上都是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人,绝大部分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踏入过南方一步。南北方在温湿度、气温等方面差异极大,北人不习水战,适应不了南方气候,早如秦始皇时派屠睢征南越,晚如八旗兵不习惯南方气候,这在古代战争史上已经得到过多次验证。这是无法克服的差距,需要充分的准备才能勉强适应。
在地利上面梁山更是完全不占任何优势。
战争是一项统工程,不可能头脑发热想打就打,得有长期的准备才行。宋江的梁山短时间内压根就没想过要打方腊,还没有休整完毕,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就被迫南下,可以说对南方的了解相当有限。
方腊手下占了哪些城市,这些城市附近有哪些路可走,有没到天险必须要攻占,地形、水利条件都没有了解清楚,古代又没有详细的地图,这都需要事先派出人员进行详细探查的,只靠战前临时派人查看,这才在独龙岭、昱岭关等险地吃了大亏,损兵折将。
相反方腊的手下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又在南方准备了多年才起事,可以说是蓄谋已久,有过充分的准备。方腊一方以有备打无备,占尽优势自然不奇怪。
最后说说人和,这可以说是宋江一方吃了大亏的主因。
宋江一方在出征时可以说是处于人心不稳状态,未战就先走了梁山四号人物,最强大的法系高手公孙胜,又被要走了萧让、金大坚、乐和等人,征兆就不大妙。再者立了大功朝廷只是将宋江卢俊义之外的天罡封为正将,地煞封为偏将,赏罚不明,严重挫伤了梁山众将的锐气。
反观方腊一方,虽然这场战争是内部矛盾,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但对方腊一方来说,他们反抗是保卫胜利果实,自然是士气高昂,斗志旺盛。再者方腊是借摩尼教的名义起事,宗教对士气的加成在前期是极为可怕的,双方士气的不对等就决定了宋江一方占不了多大便宜。
其实是双方实力的对比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宋江一方貌似有108员将领,但其中真正有实力的有多少?不外乎五虎将、八骠骑以及地煞中少数几人,其他多数是绰号叫得震天响,实力平平充数之人。
反观方腊一方,石宝、邓元觉、王寅、方杰等有都有与五虎将相当的实力,厉天闰、司行方、庞万春等人也有弱五虎的实力,方腊手下同样是人才济济。再加上还有二十四将,高端武力上与宋江相比相差并不大,这也是他们在与梁山一方斗将时杀了不少梁山好汉的原因。
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都不占优,最后还能以惨胜为代价赢得胜利,对梁山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结局了,这也是为何方腊一方明明大将数量少还是让梁山折扣大半的原因所在。
当然除了这三项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战争外的因素,如果梁山又再次赢得胜利,全须全尾地回去论功行赏,这让朝廷如何放心?只有一个被打残了的梁山才符合朝廷诸公的想法。即便只剩下38人,最后宋江、卢俊义两个领头人还是相继身死,头号军师吴用也跟随而去,这样剩下的梁山好汉才不会被彻底清算,得以保全性命,这是他们起事作孽众多应付的代价。
新水浒传征方腊是第几集?
新版水浒传是在第八十二集的时候开始征讨方腊的
当时方腊抢到的八州二十五县分别是哪些地方?
方腊领兵北伐,一举攻下崇德县,进围杭州东北的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浙江吴兴)境内。
正值王禀率领东路宋军从北而来,方七佛义军迎战,不胜,退守杭州。同时,方腊率领主力南征,相继攻下婺(今浙江金华)、衢(今属浙江)两州。义军别部北上攻克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宁国西南),进围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史称义军先后攻下六州五十多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征方腊杨志途中病故概括?
杨志,《水浒传》的人物,为三代杨家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在梁山里排名第十七,脸上有一块青色胎记,故绰号叫青面兽。年少时中过武举,原为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处逃难。
后因被赦返往东京,在东京时,却因卖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杨志"火从心上起,怒向胆边生",两刀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
充军时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所赏识,被封为提辖,为其护送生辰纲,又被晁盖等用计所劫。无奈之中与花和尚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二寨主。三山聚义时与众英雄共归梁山。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