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属于哪个民族,孝文帝的民族政策
孝文帝属于哪个民族,孝文帝的民族政策?
主要有:
1 迁都洛阳 2 实行汉化政策,该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是不是鲜卑民族的罪人?
谢谢邀请。北魏孝文帝站在鲜卑沙文主义者的角度是鲜卑族的罪人,站在广大鲜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角度是鲜卑民族的大功臣。
下面先简单介绍下孝文帝的生平,尽管我们小学历史都学过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鲜卑族魏国的一位皇帝。他生于467年,471年登基(虚岁7岁),499年去世,年仅33岁,可称为英年早逝。
拓跋宏在位29年,实际亲政只有10年。在他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政治上,用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族;整顿吏治,奖功罚过,严惩贪腐;改革官制。
经济上,变革税制,实行均田制,改革租调制度;
但其中最为后人说得多的,则是文化上的改革,领导鲜卑集团向汉族靠拢。比如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管理;规定鲜卑族禁胡服,必须改穿汉人服装;禁鲜卑语,必须改说汉话;提倡鲜卑族与汉族豪门通婚,甚至规定鲜卑姓氏必须改成汉姓,籍贯也都改到洛阳,等等。
由于鲜卑族本来自从晋朝以来,就和汉族接触很深,受到影响。如今拓跋宏再这么一强制,实际上使得鲜卑自有的文化特色逐渐消亡,鲜卑作为一个民族渐渐被汉族同化和融合。隋唐之后,纯粹的鲜卑人基本就没什么了。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纯粹站在文化研究的角度,把曾经拥有数百万人口的鲜卑这么个文化特色给改没了,减少了文化多样性,当然是个损失。不过历史几千年,湮灭的文化传统多了,汉人自己的文化,宋朝和明朝也差别挺大,所以这个没啥值得纠结的。
站在鲜卑族沙文主义的角度,强行把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都改没了,融入一个人数更多的民族,当然是大大的罪孽。比如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连汉人的书都不爱读,对他来说,拓跋宏这举动当然是大逆不道,违背了祖宗的古训。
但是,纯粹站在普通鲜卑人,无论是鲜卑贵族还是鲜卑老百姓的角度,这事儿肯定是有利的。首先是汉族文化相对于鲜卑文化具有其先进性,落后的向先进的靠拢,本来就是寻求进步的表现。拓跋氏之前,鲜卑族最牛的是慕容氏的燕国,之所以燕国能兴旺发达,很大程度就是慕容家几代君王都在努力学习华夏文明,比如慕容皝不但组织国学,还亲自去当导师,带出了上千学生。这种学习既可以提升整个族群的文化水平和制度先进性,也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有利于维护民族之间的融洽,有利于维护鲜卑族王室的统治。
说白了,少数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必然要面对“大多数臣民对王室的人种隔阂”。通过王室积极汉化向多数人靠拢,就算不能因此完全消除臣民对你的这种隔阂,至少让异族之间的冲突感觉没那么强,不是坏事。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奶和外婆都是鲜卑族人,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拓跋宏改革这件事,实际上是用落后的文化风俗作为代价,换来了民族整体的进步,以及治理下帝国内各团体的融合。站在中华民族角度,也是有助于消除隔阂,功莫大焉。
北汉孝文帝是谁?
鲜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时期和元朝都是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
答:回答正题:北魏是中国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国家,孝文帝拓拨宏在位时进行改革,自上而下,全盘汉化,最终实施成功,鲜卑族融入中华人大家庭。
魏孝文帝拓拨宏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由于他的本部在蒙古高原,建立元朝,后来被推翻,他们当中有部分人员人口成功退向了蒙古草原,应此没有全盘汉化。
元世祖忽必烈北魏孝文帝汉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这次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目的是为了缓和自五胡乱华时代的民族仇杀和民族矛盾。
北魏,他是五胡十六国中的一国,他入主中原,是进入了农耕区,作为一个开明的皇帝,他接触过汉文化、汉族规范的生产生活礼仪制度,在对比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当方式,他意识到了巨大差距。同时,北魏的贵族阶层也都羡慕,汉族农耕的稳定生活,起而效之,有一定的改革基础。汉族作为最早的世居中原的主要民族,实施的是农耕文化,当时的农耕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是游牧少数民族不能比拟的。朝中大臣,也有很多的汉族还官员,实施的也是汉族皇室的礼仪制度。但是,国家政权更替太快,当鲜卑族举族內迁后,又被别的国家取代,这也是鲜卑族完全融入中华的决定因素。
北魏疆域图片元朝,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元朝的前身是蒙古帝国,当时蒙古帝国,进行过三次西征,打下的疆土很大,有多大,远到欧洲多瑙河、非洲埃及附近,灭国无数。他所接触到的文明,多了去了,不单单只是解除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宋朝,是蒙古帝国最后灭亡的国家,应此,核心的中华文明他是不可能全盘接收的。当蒙古帝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是时,元朝受到的是中华文明的影响的,而四大汗国受到所在地的生活文化影响,融入当地民族。元朝由于他的统治核心阶层,没有全盘接受中华文明,最后失败了,他还是全身而退,退向他的老家——蒙古高原继续游牧文明的生产生活当方式。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蒙古帝国虽然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都有首都,但是他在蒙古高原还有一个协调元朝和四大汗国的首都和林,这个和林可以说是蒙古帝国的首都,他对元朝和四大汗国都有权威,相当于元老院。这个元老院是元朝全盘汉化的最大阻止力量,最终阻止了元朝的统统治阶层全盘汉化。
元朝建立后,不到100年就被彻底推翻,最终撤向了蒙古高原,所以没有全盘汉化。
文/玉之溪
『原创首发』,图片源于网络,维权必删!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文明先进战胜野蛮落后,是历史的 必然,拓跋宏深知游牧民族的制度已经不适合统治,所以索性换血重 造。
2、拓跋宏的改革得到了冯太后的支持。而且孝文帝本人也是 以身作则,是改革的积进分子,他讲拓跋的姓改为元,便是最好的证 明。还有改革措施的全面细致,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农业生产, 甚至是朝廷的规章制度都在改革范围内,可见改革力度之深,范围之 广。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没有什么比得上和 平年代,衣食无忧来得让百姓信服,拓跋宏这一改革不仅解决了民族 争端,更满足了百姓的愿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在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推动与作用下,北魏社会逐渐恢复 了生产力与生产水平。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政府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促进了北 魏经济水平的提高。
4、孝文帝鼓励百姓发展手工业和畜牧业,恢复了北魏社 会的生产水平。在商品经济的带动下,北魏商业逐渐萌芽和发展。
5、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北魏的政权,巩固了孝文帝 的统治权。孝文帝将北魏首都迁至洛阳后,鲜卑族人吸收了汉人的生 活习惯和文化风俗,促进了鲜卑人的自身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