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代皇帝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2023-02-19 11:40:04 88阅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代皇帝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传圣旨的人高呼“圣旨到”,众人马上跪倒在地。传圣旨的人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不管什么朝代,圣旨好像都是以这一句开头的,那么这个符合历史事实吗?是不是每个朝代的皇帝都用这句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代皇帝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并不是!

据考证,这句话的最早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依据就是“奉天承运”中的奉天,其实指的就是“奉天殿”,取意遵照天意,即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而奉天殿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建的。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并将其中规格最大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朱棣迁都北京后,又将奉天殿搬到了北京。

清朝学者俞樾在《茶香宝续钞》中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

其实明朝圣旨的开头并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间是没有断句的,这八个字就是一句话,直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所颁布的诏书,而“承运”指的是继承新生的气运,实际上指的就是君权神授。

大意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对你下达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借用天意,无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全。

秦朝封后诏书全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钦承宝命,绍缵鸿图,霈纶綍之恩,诞敷庆赐。朕之嫡福晋钮祜禄氏惠玉德才兼备,名门佳媛,诞钟粹美,含章秀出。

先皇赞之有柔明之姿,懿淑之德,敬慎持躬,树芳名于椒掖。人品贵重,性资敏慧,训彰礼则,幽闲表质。仰承先皇遗命,册封为中宫懿贤贞敬皇后,赐居坤宁宫凤仪殿。钦此!

古代皇帝的诏曰制曰敕曰等等有什么区别?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所下的圣旨中常常会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不同的说法,这三种说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呢?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圣旨是什么,只需要简单的九个字:皇帝对臣民下的命令。根据皇帝命令的不同内容和要达到的不同目的,圣旨的开头就有了区别,出现了“诏曰、制曰、敕曰”。汉朝有第四种,名为“戒书”,就是自我警戒的文字。其他朝代非常少见。

诏曰: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所有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西周时分为“诰命”和“敕命”两种,原是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到了秦汉,秦始皇于前221年一统天下后,自以为功绩胜过以往三皇五帝,于是称自己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秦亡后,汉朝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制度。诏旨的写作格式,汉代的开头大多是“X年X月X日,XX皇帝”。东汉蔡邕在《独断》中写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制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浩荡、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

“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圣旨”由于是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因此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古代皇上把妃子打入冷宫赐死的台词是什么?

那是得明朝以后才奉天承运,赐死还有什么好说的,也不用下诏书,直接就处死了。

为什么古代中国和古罗马都有奉天承运的王权?

中国西汉时期和古罗马时期都建立了强大的封建政权,但是两个文明古国各有千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